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1849600000060

第60章 杂篇(上)(8)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告诉他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生日,他答应着却想起漂亮情人的要求,他决定去情人处过生日后再回家过一次。

情人的生日礼物是一条精致的领带,他随手放到一边,这东西他早拥有太多,半夜时分他才想起妻子的叮嘱,急忙匆匆赶回家中。

远远看见寂静黑暗的楼房里,有一处明亮如白昼,他看出来,正是自己的家,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觉在心中升起,当初她就是这样夜夜亮着灯等他归来的。

推开门,她正泪流满面地坐在丰盛的餐桌旁,没有丝毫倦意,见他归来,她不喜不怒,只说:“菜凉了我去再热一下。”他没有制止她,因为他知道她的一片苦心,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她拿出一个纸盒,送给他生日礼物,他打开是一盏精致的灯,她流着泪说:“那时候家里穷,我买一盏好灯是为了照亮你回家的路,现在我送你一盏灯,是想告诉你我希望你仍然是我心目中的明灯,可以一直照亮到我生命的结束。”

他终于动容,一个女人选择送一盏灯给自己的男人,应该包含着多少寄托与期盼!而他愧对这一盏灯的亮度。

他最终回到了她的身边,选择了妻子,放弃了情人,因为他已明白爱是一盏灯,不管它是否能照亮他的前程,它一定能照亮一个男人回家的路。因为这灯光是一个女人从心底深处用一生的爱点燃的。

【原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①,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②。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③;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注释】

①抶(chì):用鞭子、木板之类的东西打。②旬有五曰:十五天。③嗃(xiāo):大声嗥叫。④吷(xuè):用口吹物体时发出的细小声音。

【译文】

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盟约,而齐威王违背了盟约。魏王大怒,打算派人刺杀齐威王,犀首公孙衍知道后认为可耻,说:“您是大国的国君,却用普通百姓的手段去报仇!我愿统带二十万部队,替你攻打齐国,俘获齐国的百姓,牵走他们的牛马,使齐国的国君心急如焚热毒发于背心。然后我就攻占齐国的土地。齐国的大将田忌望风逃跑,于是我再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脊骨。”

季子知道后又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说:“建筑七八丈高的城墙,筑城已经七八丈高了,接着又把它毁掉,这是役使之人所苦的事。如今战争不起已经七年了,这是你王业的基础。公孙衍实在是挑起祸乱的人,不可听从他的主张。”

华子知道以后又鄙夷公孙衍和季子的做法,说:“极力主张讨伐齐国的人,是拨弄祸乱的人;极力劝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人,也是拨弄祸乱的人;评说讨伐齐国还是不讨伐齐国为拨弄祸乱之人的人,他本身就是拨弄祸乱的人。”魏王说:“既然如此,那将怎么办呢?”华子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罢!”

惠子知道了,引见戴晋人。戴晋人对魏王说:“有叫蜗牛的小动物,国君知道吗?”魏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名字叫触氏,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名字叫蛮氏,正相互为争夺土地而打仗,倒下的尸体数也数不清,追赶打败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才撤兵而回。”魏王说:“咦,那都是虚妄的言论吧?”戴晋人说:“让我为你证实这些话。你认为四方与上下有尽头吗?”魏王说:“没有止境。”戴晋人说:“知道使自己的思想在无穷的境域里遨游,却又返身于人迹所至的狭小的生活范围,这狭小的生活范围处在无穷的境域里恐怕就像是若存若失一样吧?”魏王说:“是的。”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至的狭小范围内有一个魏国,在魏国中有一个大梁城,在大梁城里有你魏王。大王与那蛮氏相比,有区别吗?”魏王回答说:“没有。”戴晋人辞别而去,魏王心中怅然若有所失。

戴晋人离开后惠子见魏惠王,魏王说:“戴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圣人不足以和他相提并论。”惠子说:“吹起竹管,就会有嘟嘟的响声;吹着剑首的环孔,只会有丝丝的声音罢了。尧与舜,都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与舜,就好比那微弱的丝丝之声罢了。”

【品读庄子】

“蜗角之争”

“蜗角之争”的讽刺意味更为浓厚。庄子用他那惊诧天人的想象与笔法,写了两个建于蜗角上的国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庄子对于他们之间战争的描写,与那些诸侯之间的战争多么相似:“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他们竟也为了争地而战!诸侯所争夺的名与利、那所谓的霸业、王业,在庄子眼里是那么渺小不值一提,可悲可怜,荒唐可笑而又令人恍然大悟。

在人们看来,蜗牛是最微贱的动物了,更何况它的两只触角。但是庄子却让魏惠王感到了他的存在与蜗牛并无不同。魏惠王自以为难以克制的仇怨,与蜗牛触角上两国自以为激烈的大战一样,也并无不同。这里庄子使用了“大尺度对比”的手法。庄子特别擅长作大尺度的对比,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使人在无限的时空之中猛然惊觉,深有醒悟。

对此,明代杨慎评论说:“行划不如战攻,战攻不如静守,静守而计功利,又不如并其功利之心而尽泯之,以求于大道。此一层叠上一层,庄子文法之奇大都如此。”

蜗牛壳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妹妹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妹妹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看不出来吧?身体软绵绵的蜗牛却有着硬铮铮的志气,既然没有天空和大地的保护,那就自己保护自己。

【原文】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①。其邻有夫妻臣妄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②?”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已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已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

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③,其禾蘩以滋④,予终年厌飧⑤。”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减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⑥,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⑦,内热溲膏是也⑧。”

【注释】

①浆:用作动词,卖浆。②稯稯(zǒng):纷纷爬到房顶。③耰(yōu):古代一种平整土地的农具,作动词用,锄草。④蘩(fán):通“繁”,繁茂。⑤飧(sūn):饭食。⑥萑(huán)苇:芦苇。蒹葭(jiān jiā):刚出苗的芦苇。⑦漂疽:脓疮。疥痈:小粉瘤。⑧溲(sǒu)膏:遗精。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寄宿在蚁丘的卖浆人家。卖浆人家的邻居夫妻奴仆全都登上了屋顶观看孔子的车骑,子路说:“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干什么呢?”孔子说:“这些人都是圣人的仆从。这个圣哲之人把自己隐藏在百姓之中,藏身于田园生活里。他的声音从世上消失了,他的志向却是伟大的,他嘴里虽然在说着话,心里却好像不曾说过什么,处处与世俗相违背而且心里总不屑与世俗为伍。这是隐遁于世俗中的隐士,这个人恐怕就是楚国的市南宜僚吧?”

子路请求前去拜见他。孔子说:“算了吧!他知道我对他十分了解,又知道我到了楚国,认为我必定会让楚王来召见他,他将我看成是巧言献媚的人。如果真是这样,他对于巧言献媚的人一定会羞于听其言谈,更何况是亲自见到其人呢!你凭什么认为他还会留在那里呢?”

子路前往探视,市南宜僚的居室已经空无一人了。

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说:“你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草率。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锄草也轻率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用轻率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我一年到头不愁食品不足。”

庄子听了后说:“如今人们治理自己的身形,调理自己的心思,许多都像这守护封疆的人所说的情况,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这都因为粗疏鲁莽所致。所以对待本性和真情粗疏鲁莽的人,欲念与邪恶的祸根,就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危害人的本性,开始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扶助人的形体,逐渐地就拔除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遍体毒疮一齐溃发,不知选择什么地方泄出,毒疮流脓,内热遗精就是这样。”

【品读庄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世上总有一些人在耍自己的小聪明,能投机则投机,能取巧则取巧,以投机取巧的成功为快乐,感到这是自己占了大便宜。可是庄子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自然法则,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从表面看上去,也许很麻烦,绕了道儿,可是最后会功成事就,不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从表面看上去,是走了捷径,取了巧,占了便宜,然而这只是一时之得、表面之得,最终将要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最终是要加倍付出的。所以,最聪明的人不投机,不取巧,老老实实地随应事物的自然法则。

为了表述这种思想,庄子通过长梧守吏的口说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这就是人的举止自负其责,人的行为自食其果。通过种地的例子让人自悟,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自然的因果法则。种上了优种,就会有好的收获;种上了劣种,就会有坏的报答。自然的法则是无私的、无情的,也是不可逃避、不可隐瞒的。唯一的办法是严格地遵循它,种优种,做好事,不要种劣种,做坏事。长梧守吏两年种地的不同结果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这一点。

庄子所讲的这个道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修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有深远的影响。民间流传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童谣,这是庄子所讲道理的简单、明了的概括。时到今日,这一充满哲理的童谣对人们做人、办事还起着警戒的作用。忘记它的人,或许会在做事时遭到失败,或许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自己种出苦果来。牢牢地记住它,勤勤恳恳地耕作,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付出的也许会很多很多,但是得到的会是扎扎实实的、属于自己的成果。

种什么收什么

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俯下身来从蛇口救走了青蛙。但他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找了点食物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过不久,他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还叼着两只青蛙。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经营者实施激励最犯忌的,莫过于他奖励的初衷与奖励的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

环顾周围为数不少的停产、亏损企业,为什么一些员工甘冒下岗的风险磨洋工而不去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拼设备、拼资源、拼员工体力的短期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就像那位渔夫,奖了不该奖的角色,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如今,企业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激励不能简单从事,需要周密考虑。如果仅凭表象实施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原文】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

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

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①,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②,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已;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塗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注释】

①幕:覆盖。②菑(zī):灾难。

【译文】

柏矩就学于老聃,说:“请求老师同意我到天下去游历。”老聃说:“算了,天下就像这里一样。”

柏矩再次请求,老聃说:“你打算先去哪里?”柏矩说:“先从齐国开始。”

柏矩到了齐国,见到一个被处以死刑并遭抛尸示众的人,他推推尸体把他摆正,再解下朝服砚盖在尸体上,仰天嚎啕大哭地诉说:“你呀你呀!天下出现如此大的灾祸,偏偏你先碰上了。人们常说不要做强盗,不要杀人!世间一旦有了荣辱的区别,然后各种弊端就显示出来;财货日渐聚积,然后各种争斗也就表露出来。如今树立人们所厌恶的弊端,聚积人们所争夺的财物,贫穷困厄的人疲于奔命便没有休止之时,想要不出现这样的遭遇,怎么可能呢?

古时候统治百姓的人,把社会清平归于百姓,把管理不善归于自己;把正确的做法归于百姓,把各种过错归于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其身形受到损害,便私下总是责备自己。如今却不是这样。隐匿事物的真情却责备人们不能了解,扩大办事的困难却归罪于不敢克服困难,加重承受的负担却处罚别人不能胜任,把路途安排得十分遥远却遗责人们不能到达。人民耗尽了智慧和力量,就用虚假来继续应付,天天出现那么多虚假的事情,百姓怎么会不弄虚作假!力量不够便作假,智巧不足就欺诈,财力不济便行盗。盗窃的行径,对谁加以责备才合理呢?”

【品读庄子】

永葆一颗真挚醇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