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18664900000041

第41章 自嫁安国:孝庄

建夷宫词

张煌言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她经历丧夫丧子之痛后,仍以柔韧端庄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她两度被推入到权力的核心位置,却位居幕后,默默地辅助年幼的皇帝亲政,在文学家眼中,她“辉辉若金星”,在政治家眼中,她是“清朝第一好女人”。

劝降明臣

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是贝勒寨桑之女。13岁时,嫁给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

孝庄天质姿丽,性格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统一了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雄心勃勃,一直想吞并中原。他想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但迟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皇太极认为,洪承畴正可做入关的“带路人”。

因此,皇太极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绝食以死抗之,皇太极真是又急又恨,拿他毫无办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以为洪承畴英勇就义,举国上下为之悲伤,为之感动。明朝廷为洪承畴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追悼会祭奠。

可是,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是谁劝降了明朝这位就要英勇就义的大臣呢?

这大功不能给别人,正是孝庄皇后,当时的庄妃。

庄妃是怎么劝说洪承畴的?据说,庄妃是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去劝说的,当时洪承畴正处于屈辱与痛苦的恍惚之间,见一位俏丽女子推门而入,这位女子哭哭啼啼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以为是自己的牢友,竟然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二人攀谈起来。见到女人,洪承畴不免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

庄妃一面为他拭泪,一面乘机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梁倒了,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力量相差不多。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将军是德高望重之人,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

一番话,说得洪承踌沉吟不语。最后洪承畴沉默地点点头,洪承畴刚刚点头,门立刻被打开了,大清皇帝皇太极来了。按照皇太极和庄妃的设想,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后,洪承畴在皇太极不停地诱降下带领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打败李定国,除掉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20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族打天下的急先锋,这是庄妃聪明才智的一次重要发挥。

太后下嫁

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31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然而,福临登基又是庄妃一手策划的。

皇太极驾崩,庄妃没有沉浸在皇太极之死带来的巨大悲痛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为儿子争位之中。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

当时,有权势、有资格、有希望的竞争者有三个人,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惟一封王的,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

八旗是清朝的一种等级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睿亲王多尔衮在建立大清朝过程中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威望一时,而且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当时,福临才六岁,没有任何实力,甚至可以说皇位对他遥遥无期。

福临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和果断的决策。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她不是单纯为儿子当皇帝而策划,而是从国家的高度考虑。她想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也是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但是,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当皇帝的机会。

庄妃想,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于是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

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下嫁给多尔衮,然后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庄妃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去科尔沁部,见了庄妃,就为庄妃和皇太极定了亲,所以多尔衮一直觉得庄妃本来是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

当时,庄妃确实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手段,使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

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这一折中方案,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招。

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死,十三岁的福临亲政,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然而长大后的顺治帝与母亲孝庄不合,不满意母亲给自己选的皇后和妃子,也不勤于政事,后来顺治帝宠爱董鄂妃,遗憾的是董鄂妃早早病逝,从此顺治帝一直沉浸在思念董鄂妃的心情里不得自拔,一蹶不振。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染上天花而死,此时顺治帝的长子玄烨才八岁,本想安享晚年的孝庄又不得不为这个幼小的孙子操心。

再次辅孙

玄烨继顺治帝位后,称康熙帝,孝庄就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10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孝庄教导康熙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康熙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他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使康熙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孝庄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整顿朝纲,安定天下。

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各有野心,又各有其强大的政治势力。于是,孝庄对他们既分化,又利用,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惩治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

随后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孝庄又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清朝的大局。

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凡是请示的,实践证明都成功了。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顺,曾说:“趋承祖母膝下30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康熙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和辅佐密不可分。

品读:辉辉金星

孝庄皇后当了太后以后,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嫁给当朝权倾一时的多尔衮,这是孝庄皇后作为一个女性的非常之处,但是孝庄皇后作为皇宫级别最高的女性,是否有下嫁一事,也成历史上一桩疑案。

至今清史学界仍然是对此肯定和否定二者兼之。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慈宁宫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就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他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似乃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似乎有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老一辈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反驳。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含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无论孝庄下嫁还是没嫁,作为一个女性,她有着柔美、坚韧的品性。她被称为“满蒙第一美女”,是清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辉辉金星”;作为妻子,她是皇太极五大妃中的庄妃,不受专宠而恃娇;作为母亲,她是统摄后宫的皇太后,母以子贵却不淫奢;为人祖母,她是万人之上的太皇太后,运筹后宫却不独断专行。她位倾三朝,造福于大清,也享尽了儿孙臣民的尊敬与爱戴。

作为历史上权力中心中的女性,孝庄在当时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没有称帝;她的权力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没有“垂帘听政”。她以勇敢、刚毅、信心和智能,在明清大决战和满族宫廷斗争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勇立潮头。

孝庄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她参入清朝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