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18664900000042

第42章 一手遮天:慈禧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

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痛赤县帮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章炳麟

中国历史上能玩权术,实施政治的女性并不多,武则天算一个,慈禧也算一个,但是同为封建女性,她们在世人心中却是不同的形象,人们肯定武则天,否定慈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身世之迷

叶赫那拉氏在满族中是一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长期生活在叶赫的河边,所以叫作叶赫那拉氏。

作为叶赫那拉氏最出名的人物慈禧,她的出生地却在后人眼中扑朔迷离,由于慈禧的特殊地位、身份、影响与作用,对其身世,人们众说纷纭。有说她出生于北京,也有说生于甘肃兰州,还有说生于浙江乍浦,而内蒙古呼和浩特、安徽芜湖及山西长治这三处也是被人争论为慈禧出生的地方。

慈禧出生于北京之说。《清朝的皇帝》记述:“慈禧母家在东城方家园,父官至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当道光末年,洪杨起事,惠征守土无方,革职留任,旋即病殁,遗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长。”还有书说:“恭亲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于方家园’!”方家园在北京的东北角,为慈禧母家所在地。

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这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得出。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

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还说在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

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这也是慈禧爱唱江南小曲的原因。

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清代的绥远城,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据说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落凤街,慈禧就出生于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甚至传说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

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说法。此说认为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长治当地有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

对于一个女性的出生地,人们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竟然给出了六种不同的意见,看来,慈禧不仅在政治上玩弄权术,还给后来寻奇探迷的人设置了一个小陷井,其实,在清史资料《宫中杂件》中有慈禧的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镶蓝旗满洲,回民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征之女,年十五岁……住西牌楼劈柴胡同”,既然慈禧的妹妹住西牌楼劈柴胡同,那么慈禧出生在北京这一说就得到最后的肯定,为何后世人却多出来五六种慈禧出生地的说法呢?

两次政变

无论慈禧出生在哪里,反正她被选秀选中,进入了皇宫,幸运地受了咸丰帝宠幸,并在1856年,给咸丰帝生了当时惟一的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再次体现到了慈禧身上。次年,慈禧就从贵人升为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

身为一国之君的咸丰帝却疏于政事,耽于声色,深得咸丰帝喜欢的慈禧与咸丰帝朝夕相伴,咸丰帝无心批阅的奏章,懂汉文的慈禧就去代为批答,久而久之,一个不懂政治的女人也开始议论国事,甚至决定国事,“辛酉政变”就是慈禧作为女性为我们展示的第一次权术,第一次就显示出了慈禧在权力面前的聪明、狡诈和阴毒。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带着亲信大臣及后宫妃嫔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第二年,咸丰帝就染病而死,临死前宣布六岁的载淳继位,并任命载垣、端华等八位大臣辅政。慈禧也升为“圣母皇太后”,然而这并不能让已经沾涉权术的慈禧满意。

秋后,慈禧趁咸丰帝灵柩回京,她与恭亲王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自己掌握实权。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慈禧任恭亲王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

同时,慈禧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封建帝位的集权。

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无子。慈禧立四岁侄儿(亦系外甥)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随后慈禧免去恭亲王的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

1887年,慈禧改“垂帘听政”为“训政”。这一次,慈禧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凡光绪批过的奏章都经她过目,凡高能官员得到任命后都得向她谢恩,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仍然对她长期惟命是从,在慈禧的周围形成“后党集团”。

“戊戌政变”是慈禧借“戊戌变法”玩的又一次漂亮的权术,此时的慈禧作为政治人物已经非常的老辣,轻易玩权术于股掌之间。

1898年(戊戌年),慈禧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随后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又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变法。以康有为首的变法六君子提出: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此变法涵盖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新政一开始得到了慈禧的支持,但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强烈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极力反对和阻止。

这种变法也被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所利用,袁世凯向慈禧密报光绪要发动政变,逼慈禧交出全部权力,贪恋权力很久的慈禧岂能容忍,立即在9月21日临朝,宣布全城戒严,火车停驶;并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屠杀维新党人,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慈禧这次发动的政变历史上叫作“戊戌政变”,随后慈禧既不垂帘听政也不训政,而是堂而皇之地临朝亲政,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死。

品读:是非功过

慈禧作为封建权力的中心人物,具备了骄奢淫逸的本性,她的挥霍无度,以及她对外国入侵者的不断让步,让人民对她深恶痛绝。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来说,她有异于平常女性的一面,就是对权力的极其贪婪,因此有人说她只是个爱权术,而不懂政治的女性。从辛酉政变到戊戌政变中,的确可以看到慈禧对权术的操纵,她几度深入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皇宫权术获得权力的最高位置,如果她仅仅作为一时的临朝称制,我们只能说她是权术中的幸运者,但是,她却掌权达50年之久,这不能说她没有政治能力。

慈禧最初的权力生涯是面临着严峻考验的,当咸丰皇帝撒手而去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大清的统治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英法联军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激化,满汉之间,满回、满苗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可以说,当时的大清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举措稍有不当,国家随时可能会分裂。当时满族的八旗军队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满蒙的军队在与捻军的军事行动中也元气大伤。在财力上也严重不足。明朝崇祯到死时,皇家还有上千万的白银和黄金,而慈禧当时的军费都需要地方财政支出,经济来源严重不足。曾国藩的大军围住南京时,因为没有饷银,就发生了几次哗变。如果慈禧完全依靠满族,一定会失败,但如果她过分照顾汉族利益而忽略满蒙的利益,政治风险会更大,这样把她逼到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其中的回旋空间不大,加之她以女性身份执政,本来就有不少反对势力,稍不小心就可能身败名裂,身首异处。

在慈禧执政之初,她与汉族势力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妥协,某些领域从满族控制很严的状态下有很大的放松,比如军队和地方督抚,汉人不仅掌握了庞大的军队,任督抚的也越来越多,汉族势力得到较大发展,这有效地消除了满汉之间的离心力,缓和了中华民族内部各种危机,重新树立了中央政权的威信,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她同时放手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兴办洋务实业,使衰退的国力得到一定恢复,暂时缩小了一点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慈禧被一些史家称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说她“一贯顽固守旧”,其实慈禧也有她改革进取之心。慈禧当年的行动之一,就是表现在支持洋务运动上。她每办一事,一定会招致顽固派和清朝流党的攻击,朝廷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斗争十分激烈。对此,慈禧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支持成立天文算学(算学就是数学)馆。她的这一做法遭到了顽固派强烈地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她站出来用口头、书面的形式,用皇帝的名义发了十道谕旨。谕旨上说:天文和算学是读书人、儒者所当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种技巧,而且这件事情不能再犹豫了,投考人员要认真考试,要送到馆里来学习。正是由于有了慈禧的支持,天文算学馆才算正式开馆。慈禧在“戊戌变法”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光绪皇帝在变法开始的时候,曾经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光绪皇帝想通过这个“明定国是”诏,把变法、改革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策。光绪皇帝颁布这份诏书的时候,是请示过慈禧的,慈禧不仅表示同意,表现还相当激进,说此核心应是“今宜专讲西学”,这对于改革来说,很进步,很彻底。例如,当时维新派主张要废八股文,顽固派就坚决表示八股文不能废,双方在皇帝面前争论得很厉害。后来请示慈禧,她说:八股文应该废!所以“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黜八股文。

战争洗涤了思想,流落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一面惩治坏事的顽固派官僚,一面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新政”。尽管慈禧自己血腥地镇压了光绪帝的“维新变法”,但是中国严峻的现实迫使慈禧太后自己又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这说明连慈禧本人也承认大清必须改革,但她在宪政政革上却按兵不动,迫不得已时也只是作个姿态。

慈禧太后推行“新政”不久,中国领土上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但俄国被日本打败。许多人从中受到启示,认为是日本的立宪政治让日本强大了,立宪可以救中国。于是清廷“下定决心”,实行“宪政”。

慈禧太后推行的“新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不彻底的改革,它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尽管改革的范围还没有触及到当时清政府最主要的宪制问题,但是其他方面的改革为宪制改革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慈禧是女人,是政治家,是一位处在多事之秋的政治家。她的一生,尽管复杂、艰辛,但是我们一般还是把她当成一个历史反面人物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