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之魂
2000年4月28日,福州国际招商月组委会向新闻界宣布,2000年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暨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将于5月28日举行,作为东道主的福州市,其企业的科技水平如何、技术创新情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福州市科委主任白拥政,他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
该市199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1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
1999年,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2亿多元。全市126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白拥政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成绩都是靠技术创新取得的,技术创新已是福州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据白拥政介绍,近年来,福州市努力构建以科技型企业自主开发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各类服务网络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市属企业38.4%(大中型企业的88.7%)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实行厂长直接领导下的总工程师负责制的企业已占74%。从1996年起,福州市每年财政拨款200万元,建立“产学研”专项支持基金,吸纳省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力量,联合开发项目300多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00多项。福建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创新,每年专用的创新基金达数百万元,今年将达到1200万元,并与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成果显着,公司成立三年,累计实现销售合同6亿元,利润与营业收入年年翻番。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和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快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冲破因产品落后、技术设备陈旧、管理体制僵化等因素对企业的束缚,是福州市国有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福兴医药公司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使企业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下,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其主要产品卡那霉素单位成本为全国最低,效益为全国同行第一,实现了年产值超亿元。
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
为促进企业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去年福州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的若干意见》,从政策环境、财政扶持、税费、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福州市于去年7月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目前申请加盟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已达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也已列入市政府议事日程,并初步落实启动资金3000万元,这些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
(本案例引自科技日报)
案例2 技术创新:中关村发展的“助推器”
2000年5月10日,第四届中关村电脑节如期举行。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介绍,十多年来,中关村已构建起以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为主体、“产学研”联动创新研究、各类创新服务网络为支撑的创新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显着加快。据最新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共有新技术企业4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20家,国内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6家。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着名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内成长起来,并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以及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开发的主体。十多年来,中关村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强化。许多企业成立技术开发中心,创新开发日趋活跃。统计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共拥有企业科技研究机构230多个,从业人员6094人,高中级研发人员2664人。近几年来,新技术企业中,近85%的企业都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每年平均承担新技术研究课题2000多项,其中国家级和北京市的项目近300项;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市级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渐进创新产品累计近2万项。强有力的创新活动,使中关村每年数百个新产品、新成果走向市场,技术收入、新产品收入也持续上升,技术收入、新产品收入之和占技工贸总收入的50.82%。
多样化的创新开发形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使中关村日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市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使其商品化、产业化,如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长城钛金公司的离子镀膜技术、三环公司的强磁材料、大恒公司的激光淬火技术等,都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完成的。海淀园新技术企业在成功引进国外新技术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使成果本土化、商品化。据统计,在海淀园曾经评选出的120项拳头产品中,有近50%是在引进国际先进高新技术产品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二次开发,研制出能够替代进口,甚至能够出口打入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的产品。海淀园的新技术企业还摸索出新技术创新模式——合作开发,即通过代理等方式与国际大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利用技术优势与国有企业联合开发等,将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在创新研究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一大批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企业已构成活跃海淀园技术市场的重要因素和强大技术辐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园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新技术企业已有1586家,占企业总数的35%。其中,股份制企业占4489%,为712家。
全民所有制企业占3935%,为624家;联营企业占8.51%,为135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占7.25%,为115家。产学研联动创新研究也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关村区域内聚集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56所高等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138个科研院所,已发展为一支具备科研力量密集、科学仪器密集、图书情报密集和科研成果密集等四大优势的新技术研究大军。
创新研究还催生出一个迅速扩大的中关村技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技术辐射能力,海淀园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近几年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迅速,1991年刚成立时只有几千万元,现已猛增到21.39亿元。技术合同涉及的技术领域包含在北京市科委1998年12月公布的八大高新技术的范围,其中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技术合同额达12亿元,占合同总额的56%,说明海淀园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全国已占领先地位。如今技术合同辐射国内的30个省市自治区,而仅1998年海淀园与外省市签订的技术合同就达1372份,合同金额11.35亿元,占合同总额的53%,呈现出强大的技术辐射能力。由于海淀园在我国技术市场上的突出表现,国家有关部委两次授予海淀园管委会“国家金桥奖”。
建立各类服务网络和良好的服务体系,提高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支撑力。目前,中关村已构建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服务网络,政府成立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开展创新服务,优化了产业发展软环境。海淀区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对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政策创新,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引进急需人才的暂行办法》、《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及产业化的暂行办法》。海淀园管委会还积极加强市场环境建设,进行服务创新,举办中关村电脑节、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创办企业孵化器,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新技术企业在融资渠道、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开通“中关村创新资源网”,为创业者掌握和利用中关村的创新资源,通过网络服务来发展自身业务,开辟了一条立体高速公路。
(本案例引自科技日报)
案例3 红旗轿车的发展与创新
1999年,红旗轿车产销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增长幅度居轿车制造业之首,利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近年来公司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努力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应用当代先进技术,开发红旗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