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06

第6章 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2)

科技发展史生动地表明,一切发明、创造、革新,都是在原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都和过去积累的知识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一个人做出了发明、创新,一定是在所涉猎的领域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这是创新人才能够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创新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尽可能广博的基础知识。一方面,现代科技分工越来越细,但是,科学愈是深入到更新层次,学科之间则往往更趋于综合。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既不能纵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很难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许多前沿的重大科技项目,常常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部门。

如何把握好“博”与“专”的关系,我国着名科学家茅以升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在“科研与科普中的矛盾”一文中说:“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在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愈广大。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扩大了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

在正确处理知识专精与广博关系的基础上,创新者应力求把自己培养成既有一门专业技能,又有广博知识、基础扎实和思想活跃的人才。

应该强调的是,创新人才还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新”,即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人类知识领域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挖掘,使得大量的新学科纷纷出现,巨大的知识流形成了所谓“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领域空前扩大的同时,也加速了原有知识的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每一个立志创新的人都必须尽快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做出重大贡献。

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创造力。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

创造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美国着名创造工程学家奥斯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指出美国从1909年以来人均产值增长的90%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美国的伊顿则斩钉截铁地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中,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电脑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脑,它只能代替人类的非创造性的重复劳动,而创造性劳动则非人脑莫属。从另一个角度讲,计算机本身也是由人的创造力所产生的。因此,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是新技术革命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二节) 创新素质及其构成

一、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已稳定的身心部分。创新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素质的基本属性可知,稳定性是素质的第一特性,是素质的灵魂,当然也是创新素质的第一属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创新素质之所以成为对人的创新活动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关键在于它的稳定性。有人一时心血来潮,可能会搞出一两件发明。但是,如果不能坚持长久,或遇到困难时就停止创新活动,则说明其身心成分尚不稳定,还不能称其具备创新素质,或者说,此人的素质水平还不高。

所谓身心成分,是指构成人的肌体和精神的全部,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部。如果把人看成一部会思维的机器,那么,身心成分就是这部机器全部硬件和软件。

创新素质与一般素质的关系:

(1)创新素质是一般素质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素质是指素质主体所达到的总体的身心水平,包括人们所熟悉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内容十分丰富。如果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否就一定具有创新能力呢?不一定。如果全面发展的一般素质中,含较多的创新素质成分,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否则,其创新能力就难以凸现。因此,对于创新素质而言,一般素质只是起到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一个素质全面的人,如果想对社会有实质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创新素质水平做出相应的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素质是一般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创新素质比一般素质对创新的作用更为直接。在一般素质成分中,直接与创新活动发生关系的成分并不多。一般素质水平较高的人,从事普通重复性劳动或工作会做得很出色,但是,从事创新活动就未必会做得得心应手,因为创新活动更直接地依赖于人的创新素质,而不是一般素质。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一些在校期间一般素质较为全面发展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没有成为特别突出的人才;相反,有些在校期间一般素质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学生,由于肯独立思考、爱动脑筋,又有冒险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却成果频出,成为备受瞩目的创新型人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者的素质成分不同,后者素质构成中,创新素质成分较多,容易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3)创新素质是一般素质的主体和核心。从创新素质的外延看,创新素质只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有关的身心成分,没有一般素质所涵盖的范围广泛,但是,从创新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几乎包含了一般素质的绝大部分,创新素质确已成为一般素质的主体。

另一方面,人的一般素质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解决问题、适应环境、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其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们追求的更好的境界。由此可见,人的创新素质在实现人的一般素质的价值目标时,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创新素质为一般素质的核心部分并不为过。

二、创新素质的构成

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国外学者对3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析表明,他们具有共同的内在要素是:选准目标,坚定不移;特别勇敢,不顾一切;思想开阔,高度敏感;注意实践,认真探索;富有幻想,大胆思考;坚韧顽强,勤奋努力;强烈的兴趣,无休止的好奇心等。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洛埃调查研究了500多名科学家,发现他们具有的主要素质是:极强的创造力;喜欢独立思考;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能严格地控制自己;有很多的文明习惯,能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和尽到更多的职责;在情绪上时而平静如水,时而多愁善感;喜欢挑毛病,好批评,但对个人争论却尽力避免,希望从科学的天地中得到安慰和寄托。

综上所述,结合创新人才的特点的创新活动的特征,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其素质结构应该具有如下内容:

(1)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应有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生观、民主化的政治观、强烈的竞争意识、紧迫的危机感、开放灵活的处事态度。换言之,创新人才不应只有单一的价值标准,不以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的获得和满足为人生理想,不以极端的权力为政治追求,不拖沓,不懒散,不麻木,不呆板,不自我封闭。

(2)心理素质。知识信息稍纵即逝,为此创新人才应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创造是知识经济的主题之一,因此,创新人才应具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多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要求创新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个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将导致成败体验的频率和程度日趋加剧,为此创新人才应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信息传播与交换范围的极大拓展,导致人际利益往来日趋密切,为此,创新人才应具有开朗活泼的性格。而人际利益往来密切的背后将导致人情淡漠,因此创新人才应保持其丰富、善良、真挚的情感。

(3)身体素质。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性质以脑力劳动为主,人们在工作中自然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事,而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工作对创新人才的身体素质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创新人才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其必须具备的身体素养之一。同时,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身体的自我保养,掌握一定的生理、医学和保健知识也是必要的。

(4)能力结构。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一切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支配着智力的诸多因素,并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水平。特殊能力主要是指知识的创新能力,它集中体现为解决问题的整体感、直觉和原创智慧。

(5)知识结构。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创新人才来说至关重要。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灵巧化和分散化,要求创新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全面的,即创新人才是熟知各经济活动领域的知识通才,而非偏执于某一领域或方向上的专才。

整体的素质结构并不是各基本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心理状态是活跃创新能力的基础,个性品质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因,文化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能力、智慧是创新得以成功的保证。

(第三节) 创新素质的提升和强化

创新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是指创新人才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发明创造实践情况,对自己的素质不断进行反馈、调整、更新、提高,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的需要。

一、素质更新与提高的必要性

(1)现有素质状况不能满足创新活动实践的要求。应该说,每一个立志创新的人,已具备一定的素质,但常常当接触到具体的创新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素质方面的不足,需要弥补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创新人员心理和个性素质必须适应这种发展。

二、素质更新与提高的方法

(1)加强知识素质的更新与提高。主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吸收新知识,以替代过时的、或弥补过去没有的知识;二是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抓好能力素质的更新与提高。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知识素质更新和提高,能力素质也会得到更新和提高。但能力与知识不完全是一回事。例如,个性心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与拥有的知识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必须进行专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创新人才还需要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才能使创新活动取得经济效益。

心理素质的更新与提高是一个品德教育和思想修养的问题,应该特别注意情感、意志、性格方面培养。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互相协调、具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系统,是一个由各类知识按一定规则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有机体。

1.为什么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建立合理的知识源于下列矛盾:现代科技信息日益剧增,与科技人才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的矛盾;知识老化周期的不断缩短与科技人才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之间的矛盾;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越来越细的矛盾等。为了缓解这些矛盾,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涉及结构的功能问题。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性质、功能、特点,不在于系统的要素,而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即要素间的排列方式。如石墨和金刚石,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相同,仅仅是因为结构上的差别,就产生了一软一硬的两种不同性质。结构优,则整体功能就大于要素功能之和;结构劣,则整体功能小于要素功能之和。合理的结构对于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3)选择和吸收知识,并非多多益善。因为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以简单数量累计,而是一种复杂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组合的整体。只有知识结构合理、知识渊博,才称得上有意义。

2.合理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是指知识的内化模型,它包括各种知识的比例、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由于每个创新攻关目标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不会一样。当前,国内外相继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知识结构模型,都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各自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其中宝塔型和“T”

型结构在发明、创新和科技人才中比较常见,具有普遍性,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宝塔型知识结构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结构形式。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基本上都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我国学者胡适认为,博大精深的学者好比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高480英尺,底边各长760英尺。塔的最高点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由此点依次递减,代表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总体来看,塔式结构中,大体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三个层次。三种知识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但在一定时期又相对稳定。基础知识要广博深厚,专业知识要精深,前沿知识要新颖。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迅速接近科学前沿,容易把宽厚的知识集中到一点,突破主攻目标,取得显着成效。

“T”型知识结构适用范围也很广。有人提出,任何类型的人才都应该建立这种结构。“T”型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竖线代表所精通的专业知识,横线代表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必须宽厚,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科学方法论等。显然,这是前面讲过的通才型的知识结构,也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才和知识面狭窄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都开始注重培养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3.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要围绕成才目标来构造知识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雏形,人们总是根据这个雏形来确定发展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不仅靠记忆,更要靠融会贯通,和已有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成为系统化的知识。目标明确,才能懂得不同知识的价值,易于形成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易于限制知识的范围,以便更好地猎取与目标相关的知识,迅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