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07

第7章 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3)

(2)把知识的广博与精深结合起来。胡适就知识的广博与精深之间的关系发表过一段精辟的评论。他指出,理想中的学者,既要博大,也要精深。精深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是他的旁收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我独尊,无人能及。当然,这里说的是理想学者,有些并不一定适用于创新人才,但其中把广博性和精深性结合起来的思想是可取的。在广博基础上的精深,在精深指导下的广博,是创新人才有所建树的合理知识结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势必会造成知识结构的缺陷,这是务必要注意的。

(3)把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发明人才的最佳知识结构有赖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践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知识虽是前人或他人验证的知识,但如果不亲自实践,就不能真正理解它。对创新人才来说,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更加重要,这不仅可以增强认识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创新能力。

(4)把静态结构和动态调节结合起来。以上知识结构划分是静态的,各个层次及其之间的联系是相对静止的,所以我们才能将知识结构分为许多类型。

但从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看,它又是动态的,因为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人才个体对于客观形势变化的认识也是随之变化的,同时,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成才目标的确立,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创新人才就需要根据客观变化和自身发展状况,对成才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节。因此,人才应具有灵活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使其始终围绕创新目标,处于最佳状态。

4知识结构的调整

知识结构调整方法,常见的有更新法和补遗法两种。

(1)更新法,就是用新知识置换或发展旧知识,以保持知识结构先进性的一种方法。知识结构不是凝固的。在某一时期,原有知识结构可能是合理的,可以帮助人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随着新知识的剧增、主观认识和攻关目标的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就变得不那么合理了,需要人们更新认识,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法就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学习。

(2)补遗法,就是用实际需要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中所遗漏、欠缺的知识。在创新人才的攻关目标确立的前后一段时期,其知识结构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在许多时候,这种不合理恰恰表现为遗漏或欠缺某一门或几门学科知识,或者这些知识没有掌握到足够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补遗法,回过头来重新补上漏掉的知识,使创新活动正常进行。

四、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质疑批判能力

质疑批判能力,就是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发现并清除事物中的不合理因素的能力。具有质疑批判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只有具有这一能力,才能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方法,并验证其是否正确。

质疑批判能力是由独立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决定的。所谓独立性思维,就是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所谓求异性思维,不是单纯、盲目地服从已有的观念、理论,而是努力从现有观念、理论中寻找出与之不一致的因素,以求得事物的发展。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努力用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批判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重视独立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质疑批判能力的形成,还依赖于良好的思想品格的培养,如追求真理、热爱事业、善于进取、不迷信权威等。

2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是人类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使一个复杂事物变成多个简单事物。综合则是在许多个事物中找出共同点,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使许多简单事物变成一个复杂事物。

恩格斯曾经指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近四十年来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这段话表明,分析方法使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发展。在创新活动中,分析能力也十分重要,没有分析能力,创新活动就不能进行。借助于综合能力,人们可以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创新人才常常利用综合能力,做出新发现、新发明。分析综合是多层次的,人们通过分析和综合,可以对不同事物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把研究对象中一般性的东西推导出来,称为概括;把本质性的东西留下,非本质性的东西抛弃,叫作抽象。抽象是高一层次的分析,概括是高一层次的综合。

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思维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必须与活动紧密结合。这里说的实践,既包括直接实践,也包括间接实践——读书。二是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本身有规律可循,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能力也难以提高。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辩证思维,具体来说,平时要善于培养不走极端的习惯,防止思维的片面、僵化和绝对化,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切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三是要注意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只有独立地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地学会分析与综合,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3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就是把创新思想转变成实际物质成果的能力,是人的全部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重要的基本能力,将直接影响创新水平的高低。

操作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一种重要因素。任何创造性思想都不可能自发地变为物质成果,再好的理论也不会自己去变成改造世界的行动,这一切都要靠动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转化作用。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创新者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必须通过操作能力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成果。(2)检验作用。

操作能力对于检验创新思维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操作能力强的人,在创新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创新的成功。(3)发现机遇。创新人才在操作活动中,常常通过出现意外事件或者偶然现象而产生创新。操作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得到机遇的垂青。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在思想上予以重视。立志创新的人,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注意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和提高的,是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巩固到巩固、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的过程。熟能生巧,要经常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最后,要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动手能力的迅速性、准确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4思想表达能力

思想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质,它主要包括演讲能力、说服能力和面对复杂情况的答辩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是用文字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能力。如果你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表达你的研究成果,便容易得到世人的接受和承认。相反如果你缺乏语言修养、缺乏用语言表达你的成果的能力,那成果就可能被埋没。因此,创新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表达能力。

5逆境调整能力

所谓逆境,是指人们所处的不顺利的境遇。对创新人才来说,逆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其次是指社会制度、习惯势力、旧的传统观念以及政治经济等一些复杂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再者是指个人生活、经历的困难与挫折等。逆境调整能力,是指在身处逆境时,能够善于利用逆境,化逆境为顺境。一般来说,顺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逆境则相反。但是,环境的好坏对创新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它只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逆境既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创新人才要善于利用逆境来鼓舞斗志、磨砺意志,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前进。

逆境调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正确认识逆境,保持清醒头脑。其次要有战胜逆境的坚定信念。要牢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哲理,要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战胜逆境。再者要学会战胜自己。当身处逆境、工作受阻时,要注意战胜自己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悲观失望、焦躁厌烦、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境也不例外。对于弱者,它将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对于强者,它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激励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6交际协调能力

创新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物质生产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科学技术也已经发展到了综合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互相协作显得愈来愈重要。任何一项事业都是千百人共同创新的结果,任何一项成果都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集体协作已成为各领域研究的主要形式,群体智慧在创新活动中更为重要。

交际协调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与社会各方面正常交往的能力,即交际能力;二是指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即协调能力。

交际本身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相互之间交流信息,可避免重复性劳动,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问题。通过相互启发,发现新的创新线索。交际还能够交流思想与感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防止或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增强集体主义情感,使大家思想一致,感情融洽。协调能力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适应性。

原则性表现为目标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灵活性、适应性则表现为在坚定的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具体矛盾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实现既定的目标。

培养交际协调能力,需要加强思想修养,特别是加强思想方法修养和科学道德修养,同时要注意工作方法,平等、诚意待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第四节) 创新能力

研究创新素质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发创新能力,就必须对创新能力及其形成机制有所了解。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一词概念的复杂性,目前还难以给创新能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简单地说,可以把创新能力理解为在创新活动中人所体现出来的总体活动水平。

具体来讲,创新能力就是人在提出新思想、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等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素质水平,或者说,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

创新与创造的涵义十分接近,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把两者严格区分,所以,对于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在使用中一般也不做区别。其实两者是有些异同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都能产生新事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正常人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创新能力更侧重于创新结果的实现,追求创新活动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及理论价值;创造力则侧重于创新活动的独创性、新颖性,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不断变革。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适用范围也略有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创造力包括人的创造力和自然界的创造力等。创造力是事物进化的动力,既可以以脑的形式形成,也可以以非脑的形式产生。创新能力则更多地用于讨论以人为主体的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因此,开发人的创新能力比开发人的创造力更符合人的现实需要。

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

虽然人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由人的创新素质决定的,是创新素质要素整体运行的系统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并非经常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不同事物间,其表现形式也可能有很大差别。

1按创新主体

从创新主体来考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马斯洛的两分法具有代表性,认为,创新能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现在杰出人物身上的特殊才能的创新能力;另一种是体现在一般大众身上的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特殊才能的创新能力是指其创新成果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新颖性、独创性和真实性。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杰出人才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则不拘于创新目标的大小,而是对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一种变革求新的态度,以获得创新的乐趣和享受。例如,不少人都希望每天的饮食能经常变变花样,并亲自制作,就属于此类创新能力。

2按创新对象

从创新对象上考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则有突破性创新能力和非突破性创新能力之分。突破性创新能力和非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区别是以创新成果的突破性程度为标志。那些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所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即属于突破性创新能力,如半导体、激光、原子能、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而非突破性创新成果所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则属于非突破性创新能力,如一般的产品更新中所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就属此类。

值得指出的是,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突破性创新能力和非突破性创新能力常常表现为群体行为,而不再仅仅体现在创新者个人身上。

三、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有两点是不可避免的,一是要与外部环境接触,二是必然会有某些需求。在与外部环境接触中发现现实和需要的差距,并逐步形成人的各种创新素质。反过来,人的各种创新素质通过接触和改造外部环境,消除差距,又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这一双向过程是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间所表现出的人的身心活动水平,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人的目的需要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头。人如果没有需求就不可能产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