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8781900000005

第5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5)

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终于静下心来,揣摩着师父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之后,小和尚又找到师父。这次只拿来了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一种新写法。

很显然,小和尚熟能生巧地练就、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了自己的“我”,找到了“自我”了。

■感悟——

无论写字还是做人,唯独一个“我”字最难把握,最难出新。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做人和练字一样,一开始我们只会“临摹”,只会跟别人学。有很多人在跟别人学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自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了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在“临摹”别人以后能脱颖而出,超越先辈,成为真正的自己。

通身是眼

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

有一天,师弟道吾问道:“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师兄,哪一个眼睛才是正眼呢?”

云岩反问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地下去了,你眼睛也不睁开,手往下一抓就抓起枕头,继续睡觉,请问,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思索了一下,高兴地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我问的问题啊,观世音菩萨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微笑着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云岩禅师简洁地说道:“通身是眼!”

■感悟——

遍身是眼,主要是指体表,包括人的各种感觉;通身是眼,还包括体内,关键是还有个“心”眼,这是禅者的禅心,佛法的法眼。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底观照、洞察一切呢?

有没有鬼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感悟——

和尚的勇是“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勇何尝不在于一个“悟”字。悟,能够让我们超脱生死,“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云居说得多好啊。

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前怕虎后怕狼,活得畏畏缩缩?我们为什么总爱戴着面具做人?因为我们还没有悟透生死,因为我们心里还有“鬼”!因为我们想要得到官位,想要得到厚禄,想要得到名望,想要得到……于是,我们的一切都有求于人,我们还有何“勇”可言!

自家宝藏

浙江一个叫做大珠惠海的禅师参见马祖道一,马祖问道:“你从哪里来?”

惠海答道:“我从浙江大云寺来。”

马祖:“来这儿有什么事?”

惠海:“久仰禅师大名,特来贵处求佛法。”

马祖:“我这里一无所有,哪有佛法可求?你自己身上就有宝贝,到处瞎奔走干什么?”

惠海惊异地说道:“我身上有宝贝吗?我怎么一无所知。它是什么呢?”

马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站在我面前发问的人,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你所求的就在你自己身上,应有尽有,毫不欠缺,使用起来自由自在,何必还要四处寻找呢?”

惠海顿然开悟,辞别马祖回到浙江,埋头写作《顿悟入道要门论》。手稿传到马祖那里,马祖看了十分赞赏。

■感悟——

禅宗认为,每个人都同样具备习禅成佛的根器,也就是佛性。而习禅也只能求诸自身,靠自身悟性获取真谛,因为禅悟本身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觉并上升到一定的境界。外物或他人只能启发和诱导,真正的“佛法”还是根植于内心,从身外是无法“求”得的。

大鹏鸟和小麻雀

有一个学僧道岫,对于禅道的修持十分刻苦,但始终不能悟到禅理,眼看比他后来参禅学道的同学相继悟道出师了,自己却和来的时候没有区别,仍然是个大俗人。

他想:我既不像有的同学那样幽默,又不像有的同学那样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唉!我实在没有资格学禅,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于是道岫就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依在您座下学习已有10年之久,对禅,仍是—点感觉都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四处云游。”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早起早睡,摒弃杂念,认真打坐参禅,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姻缘不合。同学们个个悟了,我心里真累呀!我去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也许还可以减少心里的倦怠感。”

广圄禅师认真地倾听了道岫的话,然后说道:“悟,就好像鱼儿畅游海底,鸟儿栖居枝头,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沮丧地辩解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学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大鹏鸟,惭愧极了。”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地问道:“是吗?大鹏鸟怎样的大?小麻雀怎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轻轻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却无论怎样努力,也只飞出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呢?”

道岫禅僧默默不语,心里面好像悟到了什么。

■感悟——

对于修禅来说,只有悟与不悟,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所有人的佛性都是一样的,悟了就是佛,没悟就是凡夫。而不能说,悟了就是大鹏,没悟就是麻雀。大鹏虽能飞几百里,倘若没悟,也不过是凡夫;麻雀虽不能高翔,但如果悟了,就是佛。在佛面前,众生平等,“智者”与“愚人”,在佛性上并无分别。

赵州小便

有一位佛教信徒,问赵州禅师:“请问禅师,参禅怎样才能悟道呢?”

赵州禅师被他一问,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要去小便了!”

说后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那个信徒说:“你看小便这样的小事,还是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

■感悟——

“赵州小便”和上面“要眼珠”一样,都是讲参禅悟道,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而人们总想走捷径,不肯自己下苦工修炼,希望有“高手”直接渡他们过河。慧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要想成佛,必须自度。

参禅悟道是自己的事

宋朝大禅师大慧宗杲门下,有一名叫道谦的和尚。他参禅多年,但还没有发现禅的奥秘。当他师父派他出远门办事时,他感到失望。他觉得,半年时间的远行对他的参禅工作,有害无益。他的同门和尚宗元同情他,对他说:“我同你一块去并尽我所能帮助你。没有任何理由使你不能在路上继续参禅。”于是他们一同起身。

一天晚上,道谦带着失望的神情要求他的友人助他解决生命的奥秘。宗元对他说:“我能帮你的事尽量帮你,但有五件事我是无法帮助你的。这五件事必须你自己做。”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回答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你必得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我一点也不能帮你;最后,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驼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这些话立刻打开了这位求道和尚的心扉,这时,他感到快乐无比。

现在,宗元告诉他,他的工作已了,再和他做伴,将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他们分手,道谦继续他的行程。半年以后,道谦回到原来的庙里。

■感悟——

这个故事仍是告诉我们,参禅悟道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

自伞自度

有一位信徒在屋檐下避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可以吗?”

禅师却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我现在也在雨中,您该度我了吧!”

禅师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啊!”

禅师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感悟——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正的禅性,就可以不被魔迷惑。雨天不带伞想让别人帮助,平时不下工夫认识自我本性,却想让别人度。这如同自家的宝藏不用,却专门想别人家的,怎么能称心如意呢?自伞自度,凡事应该求自己。那位禅师不肯借伞,其实是禅师的大慈大悲。

捡走心中落叶

鼎州禅师与和尚在庭院里读经,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

旁边的和尚就说:“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话不能这样讲,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和尚又说:“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也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和尚听了之后,终于明白了禅者的真正生活是什么。

■感悟——

鼎州禅师用“捡落叶”来开导小和尚:院子里有落叶,当然,落叶是捡不尽的,前面捡后面落,但捡一片地上就会干净一分,不要期望一劳永逸;我们的心里也会常有“落叶”来污染,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捡走,总会有纯净的一天。心里的“落叶”指的是各种妄念,要捡走它们靠的是修禅。

爱是心心相印

在一次法会上,释迦牟尼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陪着他,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呢!”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是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我本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感悟——

钱财、妻子是“身外之物”,我们一死,全都没有。

那么,我们的身体是不是“身外之物”呢?当然是,我们死后一样带不走,一把火一烧,变成了一堆灰。

到底什么是“身内之物”呢?

我们的“真身”、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我本性、佛性!

唯有它,才永远跟随着你,在你死后,它也不会离弃你。而我们总是轻易忘记它的存在,也就是总忘记自己的存在,对“身外之物”倒是记得很牢!

生得“臭皮囊”

无根禅师入定三天,人家误以为已经圆寂了,就把他的身体火化了。又过了几天,无根禅师的神识出定,却找不到他的身体,悲惨地叫喊:“我?我在哪里呢?”于是,众僧人找来妙空禅师。

夜深了,找身体的无根禅师又来了,很悲伤地说:“我呢?我到哪里去了啊?”

妙空禅师很安详地回答:“你在泥土里。”无根禅师钻进了泥土,东找西找,找了很久,却没有找到,很悲伤地说:“土里面没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