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8781900000006

第6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6)

妙空禅师说:“那你可能是在虚空中,你到虚空中找找看吧。”无根禅师进入虚空中寻找了很久,仍然凄切地说:“虚空里也没有我啊!我究竟在哪里啊?”

妙空禅师指着水桶说:“大概在水里吧?”无根禅师自在地进入水中,不久,哀伤地出水说:“我在哪里呢?水里也没有啊!”

妙空禅师指着火盆说:“你在火里面。”无根禅师进入火中,但仍然很失望地出来了。

这时妙空禅师才认真地对无根禅师说:“你能够入土、下水,也能进入熊熊火中,更能自由自在地出入虚空,你还要那个浑身肮脏、处处不自由的空壳子做什么啊?”

无根禅师听了之后,猛然省悟,再也不吵闹找“我”了。

■感悟——

每一人都是由灵与肉两部分构成。肉体不过是个躯壳,而灵魂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的肉体是不自由的,因为它有形体,充满了欲望;我们的灵魂是自由的,因为它无形无体,纯净明朗。

我们的灵魂本来是自由的,可以上天可以入土,可以下水可以蹈火。但我们为什么会不自由呢?因为,我们往往关注肉体,而忘了自己的灵魂。就像这则寓言里的无根禅师一样,一直吵闹着要寻找自己的肉体,我们完全是自己束缚住了自己。

步步不迷失

湖北大阳警玄禅师是宋代的禅匠,他跟随叔父智通出家,19岁受戒后即有禅机,如听《圆觉经》时,即问何名圆觉;拜访缘观禅师的道场,即问怎样是无相道场。他的禅风是任何事情都好问,见僧迁化,问向什么处去;见僧种瓜,问甜瓜何时熟。但如有禅者问他,他都以诗偈回答,他不但禅风超逸,文字造诣也极高。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啊?”“益山。”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益山距离这里有多远呢?”“五千里。”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你怎么来的,还曾踏着地吗?”“不曾踏着。”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那你会腾空了?”“我不会腾空。”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那你怎么到达这里啊?”“步步不迷失,通身无辨处。”显如禅师回答。

■感悟——

显如禅师从五千里外的四川盆州到湖营来参访他,五千里路所以不踏片土是因为禅无时空,禅无远近,有禅心指引,就会步步不迷失方向。

盗贼与禅师

山下村子里有个偷盗成性的人,家家户户几乎都被他偷遍,所以人家时时刻刻防着他,他很难再有得手的机会。长时间没偷到东西。他心里实在痒得难受,于是就想到了山上住着的无名禅师。夜半时分,他轻轻潜入无名禅师的茅屋,然而,他翻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连一件有价值的物件都没有。他正准备开门出去,躺在禅床上的禅师却说话了:“喂,你这家伙,顺便将我的房门关好。”

小偷说:“你这和尚这么懒,难怪连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呢!”

无名禅师说:“难道我老人家辛辛苦苦,化来钱好让你偷吗?

七里禅师每晚的功课是念诵佛经。一天深夜,他正在诵经时,一个强盗闯了进来,用尖刀抵住七里的胸膛说:“把所有的钱财统统交出来!否则……”

七里禅师平静地说:“钱都在破筐子里,你自己去拿,别打扰我老人家念经。”

强盗果然在破箩筐里找到了银两。他急急忙忙将所有的银子都塞进了自己的腰包。这时,一直全神贯注念经的七里禅师说话了:“你一定把所有的银子都拿了吧?也不给我留下明天的饭钱?你呀,要记住,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

强盗见他未抬头就能猜透自己的行为,心里“咯噔”一下,真的留下了一些碎银,悄悄向门口溜去……

“回来!”七里禅师忽然喊道,“难道,你就这么走啦?”

再没有比强盗更想赶快离开刚作过案的地方了,他不走还等什么?七里禅师说:“你这家伙,收了我老人家的礼物,怎么连个谢字都没有?”

强盗啼笑皆非,尴尬地愣住了。他,何曾遇到过这样镇静、这样风趣的失主呢?他不由地回转头,认真打量了七里禅师几眼。他发现,禅师神态坦然,面色安详,眼里清澈如水。目光相交的一瞬间,强盗感到自己格外肮脏。他鬼使神差一样给禅师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赶紧跑开了。

几天之后,精神恍惚的强盗被逮住了。作为他的受害者之一,七里禅师也被官府找去当面指证。然而,七里却说:“别的案件我不清除,但在我那儿,此人并没有抢劫。那些银子,是我送给他的,他已经向我道谢过了。”

几年后,强盗刑满释放,他马上找到七里禅师,剃度出家了。

■感悟——

我们一定惊讶于禅师们面对盗贼时的从容。何故?因为禅师们心里很清楚,钱财乃身外之物,就由它去吧。但禅师的境界并不仅此而已,他们更可贵的是,在自己丢失钱财的时候,还不忘“度人”。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

紫柏尊者悟道

真可禅师原名达观,号紫柏,晚年,他自己改名为“真可”。而世人根据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认为他是圣僧再来,所以称他为“紫柏尊者”。

真可年轻的时候,在一座深山古寺听到一个无名禅师吟诵一首悟道偈:“断除妄想重增病,移向真如亦是邪。”年轻气盛的真可,自以为精通佛法,开口说道:“错了,这偈子有违佛理,应该改成‘断除妄想方无病,移向真如不是邪’。”

“你错,他不错!”无名禅僧高深莫测地一笑,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

那不过是淡淡的一笑,却成了真可刻骨铭心的记忆。无名禅僧虽然杳如黄鹤,一去无踪,却把一个硕大的疑团留给了真可。

他百思不得其解:佛教本来就是要断除妄想的,为何是“重增病”?真如即是佛性、觉悟,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要证得真如,怎么“移向真如亦是邪”呢?

真可将这两句偈子抄写在寮房(僧房)墙上,废寝忘食,昼夜参究。一次斋罢,痴痴呆呆的他端着瓦钵忘了放下,直到手腕发酸,他才发现自己的荒唐。由此,他恍然大悟!

吃过了饭,还端着饭碗便是累赘!同样,妄想本空,刻意断除妄想之念,也是妄念;禅心空灵,真如无形,刻意执著,即是乖张,即是邪道!

真可无限感慨地说:“禅,是这样平常!倘若我是在古代临济、德山大师座下,只要一巴掌就能醒悟,何必如此纠缠不清!

■感悟——

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妄想乃觉悟之根,没有妄想没有迷茫,何来觉悟?断除妄想,也就断除了觉悟之根,刻意断除妄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所以说“断除妄想重增病”。同样,邪魔与真如是一体两面,因此,移向真如当然也就是移向邪魔,所以说“移向真如亦是邪”。禅,应该是放下“断除妄想,移向真如”的执著心,换上一颗空灵无形的平常心,这就是佛性、真如了。

一尘不染

一年,真可来到五台山。在一座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一位老得看不出年龄的老僧,寂寂孤坐。真可铺开拜具,按照宗门规矩大礼跪拜。然而,老僧眼皮未睁,不理不睬。尽管被冷落,真可并未拂袖而去,依然虔诚地合十请教:“一念未生时如何?”

老僧倏地伸出了一根手指。

好一个“一指禅”!

真可追问道:“既生之后如何?”

老僧展开双手。就像真的有一道禅门随之洞开。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一年,或许那不过是一瞬,真可从空灵状态中醒来,蓦然回首,老僧杏如黄鹤,早已没了踪影。

万历元年,真可来到北京,参拜当时的佛门龙象遍融大师。传说,遍融大师是弥勒化身,明末四大高僧,有三位受过他的熏陶、锤炼。真可来到方丈,见到遍融大师端坐在炕上,庄严得就像法王高踞狮子座。他恭恭敬敬礼拜之后,尚未站直,遍融开口了:“你是何人?”

真可回答说自己是江南一位贫寒后生。遍融再问他来京城干什么?他说是为了跟随高僧学习经论,融会贯通佛教经典之后,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遍融大师不动声色地说道:“你当清静说法。”

真可敏锐地从中感受到了禅机,他机锋凛冽地说道:“我本来就一尘不染!”

遍融猛然从炕上跳了下来,一把揪住真可的僧衣,喝道:“说是不染一尘,这大好衣衫又是什么?”老人家指着旁边的僧人说:“衣衫应当布施给他!”

真可脑子里一片空白,机械地脱下僧衣。遍融见他里面还穿着内衣,指着他的身体大笑道:“脱了一层又一层!”

真可闻听此言,如同惊雷贯耳!轰然一声爆炸之后,他觉到自己身上的皮肤都脱落了,看到了自己活生生的本来面目。

■感悟——

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当真可向五台山老僧请教时,老僧只是用“一指禅”等形式让真可自己去悟。见遍融大师时,真可说自己“一尘不染”,这就有“执空”之嫌,即执著于“空”也是魔,遍融大师脱掉他的衣服是要他放下这颗执著心。没有了执著心,才是“清净说法”。

来去自由

万历三十一年,德清大师被诬陷入狱,并以“私建寺院”的罪名发配岭南。真可立即星夜兼程,不远千里奔赴金陵,与德清相会于江中旅泊庵。在这里,真可对苍天明誓:“老憨(指憨山德清)不归,则我出三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

从此,真可为了给憨山德清昭雪,为了废除朝廷欺诈百姓的矿税,毅然决然再度入京。他明明知道,这一去,不啻赴汤蹈火,而且很可能因此丢掉性命,但他抱着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义无反顾而去。

德清之所以身陷冤狱,是皇帝、太后宫廷争斗,明神宗钦定的铁案,怎能轻易推翻?而陷民众于水火的矿税,更是神宗的“杰作”,岂容他一个和尚指手画脚!明神宗数十年不上朝,军事、经济、官吏,无论大小事情一概置之不理,惟有派宦官征收矿税最为热心。真可这位在民众中颇有影响的高僧,为拯救德清、废除矿税在京城奔走呼吁,触怒了皇帝以及其他既得利益者。

弟子们听到了风声,哭泣跪请真可赶紧离开。真可说:“我当年断发之时,就已断头,今天更何有头颅可断!”

终于,万历三十一年,真可大师被诬陷入狱。真可大师面对酷刑,如同春风拂面,不但不哀号求饶,反而谈笑风生,神情自若地为周围的人讲说佛法。《紫柏尊者全集》卷首所收录的“圜中语录”就在他受刑期间,对御史曹学程的开示记录。

被捕仅仅15天,真可大师便被判罪。他知道,执事者欲置自己于死地,感叹道:“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他挥笔写下九首偈子,其中之一日:

一笑由来别有因,哪知大块不容尘。

从此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

偈中透露出了他意欲辞世的消息。果然,十二月十七日,他沐浴更衣,念了几句佛号,腿子一盘,潇洒而逝。曹学程闻讯赶来,大呼一声:“去得好!”

已经死去多时的真可大师却又睁开了眼睛,与之一笑而别。更神奇的是,真可大师的遗体安葬后的第二年,京郊大水,他的坟地被洪水浸泡了一夏一秋。弟子们担心他的肉身为水所腐,启棺视之,他的遗体端坐如生。

■感悟——

冷眼看红尘,热心救众生。

这就是禅的精神。真可禅师虽然看破了红尘,超脱了生死,更不需要像寻常百姓那样为生计奔波,但他并没有把自己个人的解脱作为终极目标,而是以众生脱离苦海为己任。所以,他能置生死于度外,为禅门奔走,为百姓呼号。

先要肯定自己

潭洲慧朗禅师最初参访马祖禅师时,马祖禅师看到就问:“你来求什么?”

慧朗禅师说:“参求佛的知见。”

马祖禅师说:“佛已经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说:“我从南岳来!”

意思是说他从湖南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儿来的。当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大振禅风,石头希迁禅师在湖南阐明心要,因此当时学者不是向江西马大师问道,就是向湖南石头和尚请法,来往“江湖”成为一时美谈,“江湖”一语也就延用到现在。

马祖不客气地指示说:“你从南岳来,辜负石头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再回到石头禅师那儿,请示说:“怎样才是禅啊?”

石头禅师回答:“你没有禅性。”

慧朗禅师满怀疑惑的问:“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有禅性,为什么我没有禅性呢?”

石头禅师说:“因为你不是蠢动含灵、蚂蚁苍蝇。”

慧朗禅师说:“难道慧朗不如蠢动含灵、蚂蚁苍蝇吗?”

石头禅师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言下大悟。

■感悟——

佛是不可求的,越求越不可得。慧朗和那些在“江湖”上来回奔走的人一样,到处求道,却一无所得。于是,石头开示他说“没有禅性”。其实不是慧朗没有禅性,人人都有禅性,只是我们都不肯向内心去寻找,而是总希望让什么“高僧大师”帮我们超度,这就是石头讲的“不肯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