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的情趣
1882200000037

第37章 喜爱相声不亚于喜爱京剧

毛泽东不仅喜欢京剧、地方戏,而且也非常喜欢相声。其实,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艺,毛泽东都喜欢,在搞农村调查时,他曾光顾过庙会,看过大戏,听过山西梆子,用他本人的话讲,就叫做“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他的一生几乎涉猎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各个领域。

“侯宝林是个天才,是个语言博士”

毛泽东在看京剧折子戏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要加进几段相声节目。常常是京戏与相声合璧联演。演京剧的常是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名角,表演相声的必是侯宝林无疑。毛泽东对侯宝林是十分赞赏的,全国解放初期,党中央机关刚进中南海时,侯宝林就受到毛泽东的邀请。由于战争痕迹尚未完全消除,中南海未清理完毕,毛泽东及其他领导同志观看文艺节目常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美国驻华使馆里。毛泽东通常坐在第三排的中间位置。那里放两把藤椅:一把是毛泽东坐的,另一把是朱德总司令坐的。朱老总那把椅子空着的时候多。解放后的许多年里,侯宝林则是常被毛泽东邀请到中南海里来演出。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接近喜剧的艺术形式,相声演员也应该是喜剧演员,但却不是喜剧人物。相声演员要博得观众的好评,使观众满意,但绝不能哗众取宠。侯宝林是久负盛名的相声演员,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语言专家。

毛泽东第一次听侯宝林的相声,是在北平刚解放不久的1949年上半年。一天,由叶剑英和彭真为中央领导人组织安排的一场文艺晚会上,这次晚会主要是想让毛泽东和北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见见面。

叶剑英和彭真告诉毛泽东,这次晚会内容丰富多彩,安排了许多小节目,除京剧、评剧段子外,还有清唱、曲艺等,但晚会最有特色的主要还是侯宝林的相声。

“好,我去。侯宝林是个人才,我很想听听他的相声。”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答应了。

晚会地点设在东交民巷的市委机关礼堂,当时的北平市长叶剑英和市委书记彭真陪毛泽东等人就座。

侯宝林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婚姻与迷信》是晚会最精彩的节目,放在最后压轴。他们二人在台上一站,观众们就鼓起掌来。侯宝林的相声,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毛泽东也是笑声不断,而且听得极其入神。

“侯宝林是个天才,是个语言研究家。”毛泽东边看边称赞。

彭真接上说:“侯宝林学艺很刻苦,他干好这一行,在这一方面很有研究,这真是行行出状元,他也是这一行的状元了。”

毛泽东点头表示称赞,然后接着说:“这一行很好,能促使人们欢乐,能促使人们从反面中吸取教训,能促使人们鼓起革命的精神,做好工作……”

演出结束后,在返回香山的路上,毛泽东还是对侯宝林的相声赞不绝口。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到:“侯宝林对相声很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

还有一次演出,剧场的座位都是木排椅,毛泽东和朱德坐在剧场中间特意安放的两把藤椅上。前边的节目演完了,毛泽东拿起雨衣挽在左臂上,一边鼓掌,一边站起来准备要走,一看“哦,还有节目”,是侯宝林的相声。于是毛泽东便把雨衣放在旁边,又坐下来听,一直听完那个段子,并鼓掌致意。演员们又加演了一个小段儿,直到演出结束后,他才离开剧场。

毛泽东爱听相声,尤其爱听侯宝林的相声。他听侯宝林的相声共有一百五十多段,其中五十多段是新创作的段子。一百段左右是传统作品。侯宝林为了介绍过去的演出形式,曾和几个老演员一起特意挖掘出《字象》这个传统三人相声段子,并到毛泽东的住所演出,毛泽东很欣赏这个段子。他只要发现传统相声中民主性的精华,就非常高兴。

《关公战秦琼》也是毛泽东最喜欢的相声节目之一。一般的相声节目,他很少听两遍,只有这个节目,他在一次演出后,又让侯宝林等重演一遍。《关公战秦琼》原是过去的艺人根据民间笑话改编而成的,演员们在演出时又不断进行整理,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这个节目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旧社会的反动官僚什么也不懂,却依靠权势发号施令的丑态。这对于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我们党要反对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反对瞎指挥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同时,更具有较强烈的剧场效果。

毛泽东不仅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而且对侯宝林本人也十分关心。1956年间,侯宝林曾在《北京文艺》上发表了《相声的结构》、《相声的语言》等几篇文章。那时恰逢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毛泽东在接见文艺界代表的时候,对侯宝林说:“哦,写了很多东西,你想当相声博士啊!”毛泽东十分风趣的语言,长期鞭策着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理论的探索,为提高我国的相声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侯宝林给毛泽东说相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淡忘他。侯宝林也常常给毛泽东送几盘录音带去。毛泽东也常捎信来问:有没有什么新段子?毛泽东要求的相声,除了娱乐性外,很注重知识性,因此在选择上是相当讲究的。

1975年,毛泽东的身体情况就不大好了,即便如此,他几次跟人说:“我好久没见到侯宝林了。”但在那个非常时期,侯宝林虽然死里逃生,却无法获悉毛泽东想听相声的愿望,当然更无法前去献演了。最令侯宝林难忘的是,在四届全国人大之前,毛泽东听说侯宝林受到冲击,很是关心,并且亲自提名选他为人大代表。“那一次主席提了十个人名,其中有我一个。”每当侯宝林说起这句话的时候,都显得万分激动。

毛泽东对于相声这一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喜爱,并在百忙之中观看演员们的演出,绝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欣赏,也不仅是为了消遣,更多的则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鼓舞,从而提高了相声和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相声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并使它成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建国初期,侯宝林和几位相声演员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在促进相声艺术改革和推动相声演员自我改造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这都是与毛泽东关心和重视相声艺术分不开的。

毛泽东给人的印象总是乐观、轻松、愉快,看戏、听相声都是如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感情相当深邃的人,大喜大悲很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虽然喜欢听相声,尤其是侯宝林的相声,而且听相声时常常是笑声不断,但他总是难得纵情大笑。在听相声的时候,毛泽东常常努力克制住自己,不让自己笑出声来,有时竟憋得脸都发红了。据侯宝林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他给毛泽东说相声的时间里,仅有一回毛泽东忘情地大笑了,而且笑得透不过气来,一边笑,一边摆手,意思是说,他实在忍不住了。

这是在侯宝林先生说到一首七拼八凑的打油诗的时候,毛泽东才这般哈哈大笑的。这是首什么诗呢?是这么四句:“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就这么一首诙谐幽默的打油诗,曾令毛泽东笑得直不起腰来。

后来,大约在1960年的时候,毛泽东对当时的评剧似乎评价不高,建议听听相声。于是侯宝林理所当然的作为相声演员便又被毛泽东邀请进中南海作过表演。有次在说到“大裤衩子”那段相声的时候,毛泽东也笑得挺开心,可以说是前仰后合了。

毛泽东对马季说:“还是下去好!”

笑苑名家马季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相声演员,曾有幸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演。

1959年至1963年,马季所在广播说唱团每周至少两次去中南海演出,在5年多时间,共演出了100多个中小型相声段子。毛泽东最喜欢听的就是揭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传统相声《拔牙》和张述今创作的《装小嘴儿》。

不管是传统相声,还是现代相声,只要是语言幽默、含蓄、耐咀嚼,有回味的段子,毛泽东都喜欢。他不喜欢那些只要贫嘴,一味打闹,趣味低俗的段子。而且他还关心新相声的创作,赞成演员深入生活搞创作。

1963年,马季被中宣部、文化部派到山东省文登县搞了7个月的文化调查工作。马季通过深入基层,搞“三同”,思想上收获很大,先后写了3个相声段子:一段是专门歌颂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的相声,叫《画像》;一段是介绍农业科学普及知识的相声,叫《黑斑病》;另一段是专门揭露农村一些巫婆、神汉装神弄鬼行为的相声,叫《跳大神》。

回京不久,马季一行去中南海汇报演出。毛泽东听说年轻演员深入生活,并写出了3个段子,很高兴,放下手里的书,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演出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和马季握手,说道:“还是下去好!”

30年过去了,这个马季对毛泽东的话仍难以忘怀:这话指明了相声艺术创作的方向,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