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经大全集
1883900000017

第17章 中山经(1)

《中山经》在《山海经》诸经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中土本部的十二列山系,记载的顺序是每座山系从西到东,下一山系由东向西接续。十二列山系从北到南。共一百九十七座山,途径两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中山经》记载的名山也很多,如少室山和太室山,就是今天的嵩山。还有荆山,就是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值得重视的是各列山系的山神特征以及祭祀诸山的礼仪。山神有鸟首、龙首、猪首等等,不一而足。这可能是远古氏族部落活动区域的一种遗留,从中可以对远古各文明的活动区域做一番推测。

《中山经》中所记之地可称为鱼米之乡。花草葱郁,树木繁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层出不穷。这一经矿藏也很丰富。如关于铁矿的记载,“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泰威之山,其中多铁”、“夸父之山,其阴多铁”、“少室之山,其下多铁”。类似金、铜、玉的描述也是随处可见。正因为此处物产肥沃,从而成为文明国家和部族的必争之地。有趣的是,在《中山经》的篇尾恰恰有这样的总结性的记述:“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意思是说,这是自然界天然分给智慧生命种族们的宝贵资源,武器从这里发源,刀兵争夺以这里为起因,强大先进的,自然富富有余,弱小落后的,自然只能分得残羹剩饭。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经》还记录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药用价值,如■豪鱼、植楮、雕棠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医作为历史悠久的医学体系发源甚早,也表明古人的药学水平因为活动地域的扩大而得到提高,对后世医学、药物学影响深远。

中山经

导读

《中山经》主要介绍薄山、甘枣山、历儿山、渠猪山、葱聋山、涹山、脱扈山、金星山、泰威山、橿谷山、吴林山、牛首山、霍山、合谷山、阴山、鼓镫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薄山〓甘枣山

中山经薄山①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名曰箨②,可以已瞢③。有兽焉,其状如■④鼠而文题,其名曰■ ⑤,食之已瘿⑥。

注释

①薄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薄同亳,一作‘蒲’。中条山自河曲而东北属于太行,总曰薄山。其首则亳清河东源所出是也。”

②箨(tuò),古草名。

③瞢(méng),目不明,看不清楚东西。

④■(dú)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生动物。

⑤■(nuó),古兽名。

⑥瘿(yǐng),颈瘤,又称大脖子病,是甲状腺肿大的一种病。

译文

《中山经》所描述的中部山系的第一组山脉是薄山山系,薄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甘枣山。共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黄河。甘枣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杻树,山下有郁郁葱葱的草,这种草茎似葵菜,叶似杏叶,开着黄色的花朵,果实长在荚中,这种草名叫箨,可以入药,医治眼病,能使人视力复明。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鼠,身上有花纹,名叫■,人如果吃了这种兽肉就可以治好脖子的赘瘤。

历儿山〓渠猪山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①,服之不忘。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多豪鱼,其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注释

①楝,楝字之误。汪绂曰:“楝木似槐子,如指头,色白而粘,可捣以浣衣,服之益肾。此服之不忘,谓令人健记,盖亦楝类也。或作‘简’、非。”

译文

从甘枣山再往东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历儿山。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橿树和枥树。枥树,枝干成方,绿叶成圆,开着黄色的花朵,有毛绒绒的细毛,结的果实如楝,人们吃了这种果实,就可以增强记忆力,过目不忘。

从历儿山再往东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渠猪山。山上生长着繁茂的竹林。渠猪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黄河。渠猪水中有很多豪鱼,这种鱼形状像鲔鱼,红色的嘴巴,尾巴上也长着红色的羽毛。吃了这种鱼肉可以治愈白癣病。

葱聋山〓涹山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①。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注释

①涹(wō)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涹,水所委流也。山在上峡东南,有古冶官。”

译文

从渠猪山再往东三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葱聋山。这座山上有很多大峡谷,谷中遍布着白垩。

从葱聋山再往东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涹山。这座山遍布着赤铜矿,山的北面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脱扈山〓金星山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①,食之不眯②。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③,可以已痤。

注释

①癙(shǔ),瘘管,人或动物由于外伤、脓肿而引起的疾病。

②眯,梦魇,噩梦。人在噩梦中呻吟、惊叫等反常的言行,都称为梦魇。

③龙骨,郝懿行曰:“《本草别录》云:‘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其所引述实际是古代某些动物的化石,中医上用做强壮剂。

译文

从涹山再往东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脱扈山。山上有茂密的草丛,其中有一种草,形状像葵菜,开着红色的花朵,荚内结果实,果实像棕树荚,名字叫植楮,吃了这种果实,可以治愈忧郁症,还不会做噩梦。

从脱扈山再往东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金星山。山中有很多天婴,形状与龙骨相似,可以用来医治痤疮。

泰威山〓橿谷山〓吴林山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①,其中多葌草②。

注释

①吴林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吴同虞。虞林,今济源县西虎岭也。”

②葌(jiān)草,即兰草,一种香草。郭璞注:“亦菅字。”

译文

从金星山再往东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泰威山。山中有一道峡谷叫凫谷,凫谷中蕴藏有丰富的铁矿。

从泰威山再往东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橿谷山,山中有丰富的赤铜矿。

从橿谷山再往东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吴林山,山中草丛郁郁葱葱,其中多为兰草。

牛首山〓霍山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①。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②。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③。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④,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⑤,养之可以已忧。

注释

①牛首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浮山县南,王屋之西。牛首犹云龙角也。”

②潏(jué)水,古水名。今有潏水,源自终南山,北流注入渭水。

③痔衕(dòng),即痔漏,俗称痔疮。

④霍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霍,暴雨声也,豆谓之霍,旋磨如暴雨声也。此山及平阳永安之霍山,皆有潭水泛转如旋磨也。”

⑤朏朏(fěi),古兽名。

译文

从吴林山再往东三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牛首山。山中生长一种草,名字叫鬼草,叶子像葵菜叶,红色的茎干,它开的花像禾稼的花絮,服用这种草能使人乐而忘忧。劳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潏水。劳水中有很多飞鱼,形状像鲋鱼,吃了这种鱼肉,可以治愈痔疮和痢疾。

从牛首山再往北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霍山。山上生长的树木主要是构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长着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鬃毛,名字叫胐胐,饲养这种动物,可以带来快乐,忘记忧愁。

合谷山〓阴山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①,是多薝棘②。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③,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④,食之已聋。

注释

①合谷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在杀虎口。”

②薝(zhān)棘,古代植物名。郭璞曰:“未详;音瞻。”

③阴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今晋祠泉所发,在太原县南。”

④赤菽,即红色的小豆。

译文

从霍山再往北五十二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合谷山。这座山生长着茂密的薝棘。

从合谷山再往北三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阴山。山中遍布着砺石,还有五彩斑斓的漂亮石头。少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山中树木繁茂,尤其是雕棠树最为茂盛,这种树叶与榆树叶相似,但形状是方的,结的果实如同红豆。人们吃了这种果实能够治愈耳聋。

鼓镫山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①,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注释

①鼓镫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今灵丘县西之团山及鼓子山也。”

译文

从阴山再往东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鼓镫山,山上盛产赤铜矿。山上有一种草,名字叫荣草,叶子像柳叶,根茎似鸡卵。吃了它可以治愈风寒。

总 观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①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②;县③以吉玉。其馀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④,瘗而不糈⑤。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⑥。

注释

①冢(zǒng),坟墓。这里意同“宗”,宗主。即众山的宗主。

②具,酒食,这里指祭献的食物。

③县(xuán),同“悬”;县以吉玉,即要用美玉环绕陈列祭祀。

④县婴用桑封,意即环绕陈列的玉用藻圭。桑封,即桑主之误,藻圭。

⑤瘗(yì)而不糈(xǔ),埋入地下以后就不用精米祀神。

译文

纵观中部山系薄山这一山系,从甘枣山到鼓镫山,共十五座山,沿途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山实际上是诸山的宗主。祭祀历山山神的礼仪是:用完整的牛羊猪作祭品,还用晶莹的玉石做成的器皿。祭祀其他十三座山的山神,祭祀时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品,玉器用藻珪,将它们埋在地下,祭祀时不用精米。藻珪就是藻玉,这种玉器,上面是尖的,下面是方的,中间有个孔,加上金片作装饰。

中次二经

导读

《中次二经》主要介绍济山、■诸山、发视山、豪山、鲜山、阳山、昆吾山、葌山、独苏山、蔓渠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济山〓■诸山〓发视山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诸之山①。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②。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③。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注释

①■(huī)诸之山,古山名。■同辉。《五藏山经传》卷五:“■诸山在孟津县西,圜阜累累相属,今有员图寺,古谓之钩陈垒。”

②鹖(hé),郭璞注:“似雉而大,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为止。”这种鸟好勇喜斗。

③发视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伊阙之南,西临广成泽。”

译文

《中次二经》所描述的中部山系的第二组山脉是济山山脉。济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叫■诸山。这座山生长着很多桑树,山中的野兽主要是山驴和麋鹿,山上的鸟主是鹖鸟。

从■诸山再往西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发视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磨刀石。即鱼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伊水。

豪山〓鲜山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①,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②,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③,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

①豪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鲜水曲处之北,广成泽之东南。”

②鲜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与豪山连麓。《水经注》谓之狼皋山,其水西北流,阳水自西南来入,屈而西南注伊,象鲜尾。”

③磬(qìng),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作而成。

译文

从发视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豪山。山上到处是黄灿灿的金子、晶莹绚丽的玉石。山上荒芜,没有生长任何花草树木。

从豪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鲜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美玉,没有生长花草树木。鲜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伊水。鲜水中有很多鸣蛇,形状与普通的蛇相似,但是长有四只翅膀,它发出的声音,如敲击磬的声音一样。鸣蛇一旦出现,就预示着雨水稀少,天下将会大旱。

阳山〓昆吾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①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②,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③,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砥④,食之不眯。

注释

①阳水,《五藏山经传》卷五:“阳水东北流,亦象形也。(动为阳,静为阴。)《水经注》谓之康水。”

②豺,一种凶猛的野兽,体形比狼小,毛色一般为棕红,尾巴末端呈黑色,腹部和喉部是白色。

③叱(chì)呼,人大声叱责、呼喊的声音。

④■砥(lóng zh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译文

从鲜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阳山。山中遍布着五颜六色的石头,没有生长花草树木,光秃秃的。阳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伊水。阳水中有很多化蛇,长着一副人的面孔,豺的体形,鸟的翅膀,像蛇一样爬行,它的发音像人的呵叱声,它的出现,预示着雨量大增,会造成洪涝灾害。

从阳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昆吾山。山上有丰富的赤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猪,但头上有角,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号啕大哭,它的名字叫■砥,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噩梦。

葌山〓独苏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山①,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②,可以毒鱼。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③,无草木而多水。

注释

①葌(jiān)山,古山名。葌,山名,水名,草名。

②芒(wàng)草,郭璞注:“芒音忘。”这种草,秆直立、粗壮,形状像石楠而叶稀,有毒。

③独苏之山,吕调阳校作“独稣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五:“鱼得水苏曰稣,从禾,尾动如木折末也。伊水之义为死,唯近源处之鸾、交二水东北注伊,似鲜尾,故曰独苏。”

译文

从昆吾山再往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葌山,葌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伊水。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石青和雄黄。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棠树,长着红色的叶子,名字叫芒草,鱼吃了这种草会被毒死。

从葌山再往西一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独苏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是溪流纵横,水源丰富。

蔓渠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②。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注释

①蔓渠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伊水源西隔山曰葛蔓谷。其水北流入洛屈曲如蔓,谷中潜通伊源如柜泄流,故曰蔓渠。”

②竹箭,竹的一种,可以制作箭杆,因此称竹箭。

译文

从独苏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蔓渠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到处是小竹丛。伊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洛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名字叫马腹,长着一副人的面孔,虎的身形,形貌奇异,它发出的声音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异常凶猛,会吃人。

总 观

凡济山经之首,自■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①。

注释

①投而不糈(xǔ),投放山间,不用精米。

译文

纵观《中次二经》济山这一山系,从■诸山到蔓渠山,共九座山,沿途一千六百七十里。这些山的山神都人的面孔,鸟的身形。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有毛的牲畜和一块吉玉作祭品,并将这些祭品投放在山上。祭祀时不用精米。

中次三经

导读

《中次三经》主要介绍萯山、敖岸山、青要山、騩山、宜苏山、和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萯山〓敖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