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经大全集
1883900000018

第18章 中山经(2)

中次三经萯山①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琈②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③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

①萯(bèi)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巩在洛东,东抵京索皆古东阳萯山地。”郭璞注:“音倍。”

②■琈(yú f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玉。

③如■(qiàn)如举,同“茜”,即茜草,也称血茜草,血见愁。多年生攀援草本。根黄红色,可用来制作大红染料;中医亦以之入药,有凉血止血功效。举,即榉树,落叶乔木,木材坚实且耐水湿,用途很广。

译文

《中次三经》所描述的中部山系的第三组山脉是萯山山脉,萯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叫敖岸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琈玉,山的北面有很多赭石和金矿。熏池神就居住在这座山上。这座山常常出现美妙绝伦的玉石。从敖岸山顶向北可以看见奔腾的黄河和葱郁的树林,观其形状,像茜草、像榉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白鹿,头上长着四只角,名字叫夫诸,这种野兽一旦出现,城邑就会遭遇洪涝灾害。

青要山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①,北望河曲②,是多驾鸟③。南望墠渚④,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薄卢⑤。■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⑥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⑦,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⑧,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注释

①密都,上帝隐密深邃的都邑。

②河曲,《五藏山经传》卷五:“河水东北屈处。”

③驾(jiā)鸟,野鹅。

④墠(shàn)渚,郭璞曰:“水中小洲名渚。”

⑤仆累、薄卢,蜗牛、螺蛳。

⑥畛(zhěn)水,《五藏山经传》卷五:“水旁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故轸水所由纳称矣。”

⑦鴢(yǎo)鸟,古鸟名。

⑧藁(gǎo)本,香草、药草名,与白芷等同类。根茎含挥发油,中医学上以之入药,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郭璞注:“根似藁本,亦香草。”

译文

从敖岸山再往东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青要山。这里实际是黄帝所秘密居住的地方。从青要山山顶向北可以看见一连串曲折迂回的河段,这里有很多驾鸟。向南远眺,可以看见墠渚。墠渚是禹的父亲鲧死后神化为黄熊的地方,这个国家有很多仆累和蒲卢。青要山由山神武罗主管。武罗神长着一副人的面孔,但全身长有如豹斑似的花纹,腰很小,齿很白,戴着金耳环,不时发时如玉器相击时的声音。这座山,适合女子居住。畛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山中有一种鸟,名叫鴢,形状像鸭子,青色的身子,浅红色的眼睛,深红色的尾巴,吃了这种鸟肉,能使人生育旺盛,容易受孕生子。山上还有一种草,形状似兰草,方形的草茎,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实,根部像藁根,名字叫荀草,服用这种草,能使人皮肤更好,使人变得更漂亮。

騩 山

又东十里,曰騩山①。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注释

①騩山(wēi),郭璞注:“音巍。”《五藏山经传》卷五:“騩山即嵩渚之山,南连承云山,水象马人立也。”

译文

从青要山再往东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騩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枣林,结大量的美枣。山的北面有很多■琈玉。正回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正回水中有很多飞鱼,它的形体与猪相似,但是身上有红色的花纹,吃了这种鱼,就不会害怕雷鸣,还可以避免兵乱之灾。

宜苏山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①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注释

①滽滽(yōng)之水,古水名。

译文

从騩山再往东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宜苏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美玉,山下有繁茂的蔓荆。滽滽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滽滽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壳。

和 山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①。是山也五曲②,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③也。

注释

①河之九都,黄河的九条水所潜聚之处。郭璞曰:“九水所潜,故曰九都。”

②五曲,曲折回环共有五重。郭璞曰“曲回五重”。

③动天地气,是说泰逢神法力大,能兴云作雨。

译文

从宜苏山再往东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和山。这座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到处都是瑶玉和碧玉。这里实际上是黄河的九都。这座山蜿蜒曲折,九条水流都是从这座山流出,汇合成一条巨流,向北注入黄河,山中有很多苍玉。吉神泰逢主管这座山,泰逢神形貌像人,却长着一条虎尾,喜欢居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进进出出都会有光芒闪过。泰逢神能够动天地之气,能兴风作雨。

总 观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①,婴②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注释

①副(pì),割裂、剖开。

②婴,缠绕,引申为加。

译文

纵观《中次三经》萯山这一山系,从敖岸山到和山,共五座山,沿途四百四十里。祭祀泰逢、熏池、武罗三位山神都是用一只剖开的公羊和吉玉作供品,祭祀另外二座山神时,都是用一只公鸡作供品并埋在地下。祭祀的精米用稻米。

中次四经

导读

《中次四经》主要介绍鹿蹄山、扶猪山、厘山、箕尾山、柄山、白边山、熊耳山、牡山、讙举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厘山〓鹿蹄山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①。

注释

①泠(gàn)石,郭璞曰:“泠石,末闻也。泠或作汵。”汵石,一种柔软如泥的石头。

译文

《中次四经》所描述的中部山系的第四组山脉是厘山山脉,厘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叫鹿蹄山。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有很多金矿。甘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洛水,甘水中有很多泠石。

扶猪山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①。有兽焉,其状如貉②而人目,其名曰■③。虢水④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⑤石。

注释

①礝(ruǎn)石,一种稍次于玉的石头。

②貉(hé),哺乳动物,也叫狸。

③ ■(y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④虢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五:“有七谷水南流,合而东逝,经县南与西北来之涓水会,又东会北来之慎望陂水东注于伊,其形似虢。”

⑤瓀(ruǎn)石,就是上文说的礝石。

译文

从鹿蹄山往西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扶猪山,山上遍布着礝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貉又长着人的眼睛。虢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洛水,虢水也有很多礝石。

厘 山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蒐②。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③,其状如獳犬④而有鳞,其毛如彘鬣⑤。

注释

①厘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绩缕谓之厘。山在夫诸之南,温泉水南流象之,即滽滽之水也。”

②蒐(sōu),郭璞曰:“音搜;茅蒐,今之蒨草也。”

③■(xié),郭璞曰:“音苍颉之颉。”

④獳(nòu),一作獭。

⑤彘(zhì)鬣(liè),猪鬃毛。

译文

从扶猪山再往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厘山。山的南面盛产璀璨的美玉,山的北面生长着茂密的蒐草。山中有一种野兽,苍色的身体,形状像牛,它的发音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异常凶猛,会吃人,它的名字叫犀渠。滽滽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伊水。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名字叫■,形状像獳犬,但全身长着鳞,长在鳞甲间的毛像猪鬃一样。

箕尾山〓柄山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①,多穀②,多涂石,其上多■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③,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④,可以毒鱼。

注释

①箕尾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五:“夫诸、厘山之东当伊水东北流环曲西北之处总曰箕山,而大章谷迫苦谷为箕山西南过峡,故曰箕尾。”

②穀(gòu),构树。

③樗(chū),臭椿。

④茇(bá),草根。

译文

从厘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箕尾山。山上有许多构树,遍布着涂石,山上还蕴藏丰富的叫■琈的精美玉石。

从箕尾山再往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柄山。山上蕴藏着精美的玉石,山下盛产铜矿。滔雕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洛水。山中有很多羬羊。山中的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其中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樗树,叶子像桐树叶,果实长在长荚内,它的名字叫茇。这种树的叶子和果实都有毒,能毒死鱼类。

白边山〓熊耳山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苧②,可以毒鱼。

注释

① 白边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五:“盖葛蔓谷水屈如人负卧也。”

②葶苧(tíng nìng),古草名。

译文

从柄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白边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石青和雄黄。

从白边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熊耳山。山上有茂密的漆树,山下有繁茂的棕树。浮濠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洛水,浮濠水中有很多水晶石,还有很多人鱼。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苏草,开红色的花,名字叫葶苧,这种草有毒,能毒死鱼类。

牡 山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①,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②。其兽多■牛、羬羊、鸟多赤鷩③。

注释

①牡山,《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即讙举东北支峰。”

②竹■(mèi),竹子的一种。

③赤鷩(bì),山鸡的一种,有美丽多采的羽毛。

译文

从熊耳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牡山。山上遍布着色彩斑斓的石头,山下有很多竹箭和竹■。山中生长着很多野兽,其中■牛、羬羊居多,还有很多飞鸟,以赤鷩居多。

讙举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①。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注释

①讙举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五:“洛水上游自灵峪口以西曰玄扈水,东南流会八水入洛,象脱扈被绁之形。洛有二源,一出三要司西曰故县川,东北流会玄扈水,又东北折而东南与南源合。南源出南河司之西,当三要之南,曰桂仙岭,即讙举山。”

译文

从牡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讙举山。洛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北流入玄扈水,水中生长着许多马肠之类的动物。洛水在讙举山与玄扈山之间流过。

总 观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六千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①。

注释

①以采衣之,即鸡要用采帛将它包裹起来。

译文

纵观《中次四经》厘山这一山系,从鹿蹄山到玄扈山,共九座山,沿途六千一百七十里。这些山神都是人面兽身。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毛物用一只白鸡,用彩色帛把鸡包裹起来,只祈祷而不用精米。

中次五经

导读

《中次五经》主要介绍薄山、苟床山、首山、县■山、葱聋山、条谷山、超山、成侯山、朝歌山、槐山、历山、尸山、良馀山、蛊尾山、升山、阳虚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薄山〓苟床山〓首山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①,无草木,多怪石。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穀柞,其草多■芫②,其阳多■琈③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④,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⑤。

注释

①苟床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牡羊谓之苟。苟床象形。山在今洛南县西。名二义山,玄扈南源所发,其阳即丹河源也。”

②■(zhú),即山蓟,是一种药材,分为苍术和白术。芫,芫华,也可以入药。

③■琈(yú f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玉。

④■(dài)鸟,古鸟名。

⑤已垫,治疗湿气病。垫,下湿病。

译文

《中次五经》所描述的中部山系的第五组山脉是薄山山脉,薄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叫苟床山。山上光秃荒芜,没有任何花草树木,满山遍野都是怪石。

从苟床山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首山。首山北面生长着许多构树和柞树。这里的草以■、芫最为茂盛;山的南面盛产精美■琈玉,树木以槐树最多。山的北面有座峡谷,叫机谷,在机谷中有很多飞鸟,其中以■鸟最多,这种鸟形体像猫头鹰,长着三只眼睛,有耳朵,它的声音像鹿叫,吃了这种鸟肉可以医治好风湿病。

县■山〓葱聋山〓条谷山

又东三百里,曰县■之山①,无草木,多文石。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②石。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③、亹冬④。

注释

①县■(zh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灵宝县西弘农河口。”

②■(bàng)石,仅次于玉的石头。

③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艳丽似牡丹,可供观赏,根茎可作药。

④亹(mén)冬,药草名。即麦冬,也称沿阶草、麦门冬。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块根可作药用。

译文

从首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县■山,山上光秃荒芜,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绚丽多彩的石头。

从县■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葱聋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精美的石头。

从葱聋山往东北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条谷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槐树和桐树,山上的草丛郁郁葱葱,以芍药和亹冬草居多。

超山〓成侯山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①,其草多芃②。

注释

①櫄(chūn)木,即椿树,树干可用来作四辕等。

②芃(jiāo),艽之讹,即秦艽。草本植物,花紫色,根可入药,有祛风湿、退虚热等功效。

译文

从条谷山再往北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超山。超山北面遍地是苍玉,山的南面有一眼水泉。冬季有水夏季干涸。

从超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成侯山,山上树木葱茏,以櫄树最多,山上草类丛生,秦艽最为茂盛。

朝歌山〓槐山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①,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②,谷多金锡。

注释

①朝歌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辉县西北苏门山之南。百门、卓陂二泉合西南流,受诸泉注丹水,象人寤而歌也。”

②槐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莱芜南谷也。莱芜县在谷中。”

译文

从成侯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朝歌山,山中峡谷纵横,谷中有很多优质垩土。

从朝歌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槐山,山中峡谷纵横,谷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锡。

历山〓尸山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又东十里,曰尸山①,多苍玉,其兽多麖②。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注释

①尸山,《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苟床之北,有小池,为玄扈正源所发。尸,象形也。”

②麖(jī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鹿,但是比鹿大。

译文

从槐山再往东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历山。这里的树木大多是槐树,山的南面盛产精美玉石。

从历山再往东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尸山。山上遍布着晶莹的苍玉,山中有很多野兽,尤其以大鹿为最多。尸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美玉。

良馀山

又东十里,曰良馀之山①,其上多榖柞,无石。馀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②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注释

①良馀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五:“山在太华东南,曰黄龙山。东与松果相接,山势东北走至潼关,属于河。”

②乳水,当作“馀水”, 《五藏山经传》卷五:“馀水,今板庙河,东南入玄扈水。”

译文

从尸山再往东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良馀山。山上林木苍翠,构树和柞树生长得尤其茂密,山上没有杂乱的石头。馀水是从这座山的北面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乳水是从这座山的南面流出,然后向东南方向流入洛水。

蛊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