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8845200000061

第61章 昏君当道(2)

在大臣们的辅佐下,明神宗朱翊钧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明神宗朱翊钧也曾28年不上朝听政,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明神宗朱翊钧还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

明神宗朱翊钧从10岁开始,到58岁生命结束,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岁到20岁,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他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怠于政事,酒色财气,醉生梦死。

朱翊钧的统治后期全面否定了张居正改革,这也是明神宗朱翊钧本人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当明神宗朱翊钧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独裁统治。从此以后,明神宗朱翊钧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嗜酒、恋色、贪财,私欲膨胀,恣意妄为。

继张居正而任首辅大学士的张四维、申时行,目睹张居正生前的宠荣和死后的受辱,自然再不敢以张居正为榜样。因此,曾经以才干受张居正赏识的申时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一方面顺从皇帝朱翊钧,一方面用诚意打动整个文官政府。一句话,申时行是一个典型的和事佬。这位来自富饶的苏州府长洲县的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状元,正如他的字“汝默”一样,力求清静,但也被人视为“首鼠两端”。申时行在任上,开创了两项很恶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经筵讲义的进呈。他也因此被人批评为要为神宗的“荒怠”负责。章奏留中,就是皇帝对于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宫中,既不批示,也不发还。经筵讲义的进呈,就是皇帝不需要参加经筵,经筵讲官们只需要把他们的讲义送到宫中就可以了。这两件惯例的养成,就彻底地切断了皇帝与大臣们交流的渠道。

明神宗朱翊钧的独裁统治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哮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朱翊钧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虽然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致使国库空虚、百姓遭难、由此开始,明朝一步一步由盛转衰。

就在明神宗朱翊钧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明神宗朱翊钧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此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在明神宗朱翊钧亲政的后20年,基本上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因此,近代史学家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里把明神宗朱翊钧亲政的晚期称为“醉梦之期”,并说其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30年,与外廷隔绝”。

事实上,明神宗朱翊钧亲政的晚期不仅仅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更重要的表现是过度纵情于酒色财气之中。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94年)十月,礼部主事卢洪春曾奏称,明神宗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曾上疏明神宗朱翊钧,疏中批评他沉迷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明神宗朱翊钧看后暴跳如雷,大怒不止,从此奏章留中不发。雒于仁上疏的内容应该说基本上是属实的。

明神宗朱翊钧的好色也是非常有名的。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明神宗朱翊钧曾效仿明祖父明世宗朱厚熜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妃嫔,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明神宗朱翊钧在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

除此之外,明神宗朱翊钧的贪财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关于明神宗朱翊钧贪财的事例极多:在亲政以后,明神宗朱翊钧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曾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为了掠夺钱财,他还曾多次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四处搜括人民,而且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使百姓怨声载道。

酒色的过度,使明神宗朱翊钧的身体极为虚弱。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24岁的明神宗朱翊钧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明神宗朱翊钧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朱翊钧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明神宗朱翊钧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明神宗朱翊钧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明神宗朱翊钧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明神宗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所以,明神宗朱翊钧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唯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到17世纪初期,由于明神宗朱翊钧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缺66名、知府缺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1/3。到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这样的情形,可以想见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明神宗朱翊钧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所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明神宗朱翊钧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因长期毫无节制地沉迷于酒色,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明神宗朱翊钧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朱翊钧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终年58岁,安葬于30多年前自己精心修建的“寿宫”——定陵,死后谥为显皇帝,庙号神宗。

戚家军抗倭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就已经数次攻掠苏州、崇明等地,杀人劫物,猖狂一时。

明代倭寇之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洪武至正德年间;第二个阶段是嘉靖年间,也是最猖獗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万历年间。

早在元朝时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已经有日本商盗劫掠庆元(今宁波)的记载。但那时的“倭寇”应该基本上都是“真倭”,中国人很少。元朝末年,恰恰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日本南朝的“征西府”及各地分裂割据的地方势力,谁都不服谁,你杀我伐,使得战乱中大批日本武士、浪人、海盗、商人、流民等,潮涌至中国沿海。同时,他们又与被明太祖朱元璋击败的张诚、方周珍等部相勾结,在大明朝沿海地区不时杀烧劫掠。

虽然海寇猖獗,但当时朱元璋认为心腹之患是北方的残元势力,对沿海的外寇入侵只是防御而已。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加强海防力量,禁止军民人等“私通海外”,而海禁并没有完全封锁,允许贡舶贸易。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朝政一天比一天腐败。外寇看到明朝朝政腐败,也乘机侵扰。这些外寇之中,日本人最为厉害,他们三番五次侵扰明朝沿海一带,史书上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倭寇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明朝军民的强烈愤慨,明朝政府也组织军民驱逐、抗击倭寇。在抗击倭寇中,有一位民族英雄战绩显赫,他就是戚继光。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时,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3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1556年,戚继光以足智干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在实战中,戚继光观察到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作战能力较低,难以获取大的抗倭胜利,于是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人,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人,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1562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调援闽。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后,先攻下横屿,斩首2600人。接着,又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倭寇纷纷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此后,戚继光又回师福清,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将刘灦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后来,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1563年,朝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戚继光的抗倭壮举感染着朝臣和百姓,被誉为民族英雄,其事迹也因而传之于世。

万历首辅张居正

历经200多年的风雨飘摇,到了嘉靖年间,大明王朝就像一位的老者到了风烛残年。紫禁城里每日青烟缭绕,做着长生不死梦的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将所有政务托付给丞相严嵩。而严嵩父子却抓住大好时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