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8845200000062

第62章 昏君当道(3)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府江陵人。张居正比较喜欢禅学,又曾自号太和居士。张居正对于佛教华严宗的《华严经》很感兴趣。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写给一位朋友李中溪的信中说:“前年冬,偶阅《华严》悲智偈,忽觉有省。即时发一宏愿:‘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自身求利益。’”其实,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的10年中,辅弼小皇帝的张居正倒确实是全心地为朝廷办事。应当说,佛教华严宗的献身精神,造就了后来“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

对于小皇帝,张居正是无比忠心,有时忠心得有点儿肉麻。例如,张居正有一次在奏疏中对皇帝说:“今伏荷皇上天语谆谆,恩若父子。”40岁的张居正将10岁的皇帝比做父亲,倒也有趣。但是,实际上张居正对于小皇帝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张居正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有一次,小皇帝朱翊钧想搞一次元宵灯火,张居正就说:“将灯挂一些在殿上,就可以尽兴了。不需要再搞什么灯棚。接下来的几年还要有许多大事,例如皇上的大婚、潞王的出阁,每件事都要花很多钱,天下民力有限,还是节省一点儿好。”小皇帝朱翊钧倒也知趣,说:“朕极知民穷,按先生的话办吧。”小皇帝朱翊钧对于张居正,也是非常的尊敬,从来不称名道姓,而是称“先生”,所下的诏令,凡提及张居正时,都写“元辅”。万历二年(1574)五月八日,皇帝在讲读完毕之后,听说张居正腹痛,就亲手调制了一碗辣面,并要次辅吕调阳陪着张居正一块吃,其意图是要以辣热攻治腹痛。小皇帝朱翊钧对于张居正,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明神宗朱翊钧听说张居正的父母都还健在,非常高兴,赐给两位老人很多的物品。

万历朝的前10年,张居正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面貌焕然一新。张居正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内阁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与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巡抚、巡按考察地方官员。这样一来,内阁成为政治运转的中轴,而吏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结果清查出了大量的隐匿、遗漏田地。在税收上,他则将一切徭役折银,按丁、粮加以摊派,简化了税收的条目,也改变了过去赋役不均的状况。这一切举措,又都是在小皇帝朱翊钧的支持下进行的,对于改善明王朝的经济状况,有非常大的成效。户部管辖的太仓库的收入,从明穆宗隆庆时期的每年200万两白银左右升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平均每年三四百万两白银,京师粮食的贮量也往往是明穆宗隆庆年间的3倍左右。这一切,都是张居正的功劳。只不过,张居正也许忘了,10年间,除了国家财富的激增之外,小皇帝朱翊钧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小皇帝了,而是一个成长为近20岁的青年。在明神宗朱翊钧年轻的心中,除了有对张居正的感激之外,是否也有无法施展自己身手的遗憾呢?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么要成为大权独揽的真正皇帝,万历小皇帝朱翊钧就必须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这样的契机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才姗姗来迟。当初的万历小皇帝朱翊钧,此时已经是大婚四年的青年。

明神宗朱翊钧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张居正。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张居正患病。患病的原因,据说是“积热伏于肠胃,流为下部热症。又多服凉药,反令脾胃受伤”。当时一些学者像王世贞、沈德符,都推断张居正喜欢服用春药,以致热气向下或向上发散。张居正在冬天的时候,头上不敢戴貂皮帽,就是因为热气上冲于头。所以说,张居正的病情,实在是因为他的个人生活的奢侈糜烂所致。当然,张居正操劳国事、过度疲劳,亦是病因之一。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间,张居正一直没有请假,坚持办公。次年二月,张居正旧病复发,虽然屡经名医医治,但是张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过行尸走肉耳”!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张居正终于病逝。明神宗朱翊钧为之辍朝一天,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

在张居正死后,一些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纷纷上奏明神宗朱翊钧,要求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保。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神宗朱翊钧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也许是在张居正的严格管理下有些厌倦了,当守旧派大臣提出这些要求时,明神宗朱翊钧觉得自己真的应该这样做。

明神宗朱翊钧也深知,要想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就必须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而要彻底摆脱张居正的影响,就必须清算张居正,推倒张居正。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开始亲政、独揽朝中大权打下牢固的基础。因而,清算已死的张居正成为明神宗朱翊钧亲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但明神宗朱翊钧心里明白,张居正在世时,自己曾重用张居正,并许下了多少诺言。而今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寻找时机,找到借口,而且要有计划,有步骤。可从哪里下手呢?经过权衡利害得失,明神宗朱翊钧决定先拿冯保开刀。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明神宗朱翊钧以欺君蠹国之罪,免去冯保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张居正在世时,与冯保互为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冯保垮台,张居正必在劫难逃。果然不出所料,明神宗朱翊钧随后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明神宗朱翊钧神宗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不久,明神宗朱翊钧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其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谪戍。

张府人口,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的张府,饿死10余口;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留下了一份“丘侍郎(哮)、任巡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入如此酷烈”的遗书,自缢身亡;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张居正生前绝对不会想到,他死后竟然会遭到一手扶持的明神宗朱翊钧如此无情的惩处!明神宗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显然是他长久地处于张居正的约束之下的心理变态后的大发泄。而张居正的政治悲剧,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张居正过度自信,没有给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足够的自信,威权震主,最后才引来了皇帝的报复。其次,张居正执政的时期过于专权,得罪的官员太多。被张敬修骂作活阎王的丘哮即其一。丘哮,诸城人,性格刚直,好争论。明穆宗隆庆年间罢官在家。明神宗万历初年,很多言官向朝廷推荐丘哮。但张居正很厌恶丘哮,没让他重新出来做官。明神宗朱翊钧深知这层关系,等张居正死后,特派丘哮跟太监张诚去抄张家。丘哮用法酷烈,不免有公报私仇的嫌疑。张居正夺情一事,也开罪了许多正直的士大夫。禁讲学一事,又开罪了许多知识分子。最后,张居正对于慈圣皇太后的父亲李伟等人,没有给予充分的方便,以致明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时,慈圣皇太后并没有为张居正说话。如此看来,张居正是一个极自信的人,不能虚己待人,而是过于苛刻专制,所以,张居正招来报复,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对于明神宗朱翊钧来说,清算张居正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明神宗朱翊钧称张居正“罔上负恩”,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忘恩负义?

虽然张居正一生功过兼有之,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任劳任怨地工作,敢于整顿松弛的政治秩序,能使国富民丰,边疆安全,也称得上是一个正直的好官。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他的祖父是悬壶济世的郎中,留下不少民间秘方(含偏方单方),他的父亲李言闻对医学也很有研究。

李时珍14岁时中秀才。在17岁后,他参加武昌府试,屡试不中,遂无心求取功名。从此,李时珍跟随父亲左右抄写药方或上山采草药。1545年,蕲州一带洪水泛滥成灾,灾后瘟疫流行,人民无钱求医。李时珍有志学医,又体恤民众疾苦,借此机遇临床实践,治好了许多病人。由于勤奋钻研,37岁的李时珍已成为荆楚一带的名医,“千里求药于门”者络绎不绝。他在行医中发现古代药典几百年未修,其中错误百出,往往因错投药石而误人性命,李时珍决心重修药典。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病,久治不愈。楚王慕名派人请李时珍为他儿子诊病,李时珍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病。楚王非常高兴,挽留他在府中任“奉祠正”兼楚王私人医生,李时珍同意了。他知道楚王一向与郝、顾两个富绅交往密切,而这两家藏书很多,借此机会可以弄到《神农百草经》《征类本草》等历代药典研究,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又可以为今后撰著药典打下基础。不久,世宗下令让全国名医集中太医院,楚王只好遵旨推荐李时珍赴太医院任职。李时珍也借此机会更好地与名医切磋交流医术,同时,阅读了许多民间看不到的善本医学经籍。在此期间,他几次提议编撰《本草》一书,但都被拒绝。李时珍只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告病归乡了。回乡后,他边行医,边查阅前贤著述、药典、典故、传奇等。此外,他踏遍青山、尝尽百草,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又攀登了天柱峰、茅山、武当山,采集标本,求教于药农、果农,亦冒险品尝了仙果(榔梅)、熟食鼓子花(旋花)。

李时珍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一书,共50卷190万字。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收集了11091个药方,详尽地讲述了各种药材的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还说明了炮制方法,分析性能和功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药经典,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的药物分类是先矿物,后植物,最后动物。各类药物的排列顺序也大致是先简单后复杂,体现了自然发展史由无机到有机,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200多年以后,达尔文看到李时珍作出如此分类的科学巨著时,也赞赏不已!

李时珍61岁时已将这部医药巨典编成,令人遗憾的是,10多年间几经奔波才找到一个书局肯予承刻,直到这位中国医药科学之王年届76岁瞑目的时刻,也未能见到自己著作的刻印本。值得告慰这位名医先灵的是,他逝世以后过了3年,初版问世。又过了10年,即传入日本、朝鲜。尔后又陆续被译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布于世界各地。目前仅英文版本就有十几种。他的心血结晶至今仍在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幸福作着贡献。

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后经人遍索遗稿,汇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喜爱野史奇闻,曾仿唐传奇创作《禹鼎志》,是一部有鉴戒意义的短篇志怪小说。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古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小说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具有幽默诙谐性。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