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乙
小引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眸,对上海的昨天后人也许不无好奇:上海人,你都曾干过些什么?
人们当然会无限感慨地发现,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曾一次次站在开发、振兴的领跑线上,那一项项堪称中国之最的建设,使一座早年寂寂无闻的江畔小城,一跃而为堪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的世界十大都市之一。
在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中,记载着许多当年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交通方面:
淞沪铁路,1876年首次局部通车,后因肇祸伤人,群情视若妖孽,由政府收买拆毁,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再行铺轨通车。
沪宁铁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通车,外款自办。
沪嘉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通车,民国三年(1914年)收归国有,改名沪杭甬铁路。
沪宁沪杭两路,民国五年(1916年)接轨,是年上海北站落成。公共租界电车,宣统元年(1909年)开行。
航空,始于民国十年(1921年),经天津通北平。
港口,1905年成立河道局,开展改良港口业务,1912年改组为浚浦局。邮电方面:
文报局,光绪四年(1878年)成立。
邮政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脱离海关独立,光绪三十年、光绪三十一年,分别与法、英、德订立邮约。
电报,丹麦人1871年在沪开设大北公司,开展与日本及西伯利亚的通信业务;1880年代办沪津电讯业务,1882年南北各线接通;1881年外线开通。大北公司1882年改为国营。
电话,1881年由大北公司开始装设。
电煤方面:
自来水,光绪九年(1883年)公共租界装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租界装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华界自来水装设。
煤气,同治三年(1864年)公共租界装设(英商);法租界同治五年(1866年)装设。
电力,光绪八年(1882年)法租界成立法商电力公司,英商电力公司同年成立;华商电气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闸北水电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浦东电气公司民国八年(1919年)成立。然而,毋庸讳言,在这些以中国纪元显示的历史业绩的背后,上海的先人们其实并无多少荣耀可供彪炳。这座城市的近代进程,烙满了外力的痕迹;她的繁荣,以租界为标志,而租界,欧洲列强才是真正的肇始者。所谓的“海纳百川”,既可诠释为一句励志格言,但又何尝不浸透着无奈?反观华界,虽与租界共处于同一时空,毗邻相挨,城市建设却如蜗牛爬行,发展极端缓慢。随处可见破街陋巷、蓬户瓮牖;满眼皆是蚊蝇袭面、污水横流;许多地段尽管抬首可望高楼摩天,霓虹闪耀,人们却终生蜷缩在“滚地龙”中,与一星灯油厮守相伴。1922年11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游历上海,对中国这座开风气之先的第一商埠实话实说:“这个城市鲜明地体现了欧洲人与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差别,这差别让人十分理解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指五四运动)。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个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与他们国家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见爱因斯坦女婿R.凯塞以笔名A.赖塞所撰《爱因斯坦传》)。一座畸形的城市。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将之命名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近代以来上海破天荒第一个综合性城市发展规划《大上海计划》
知耻近乎勇。
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刚刚两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终于按捺不住地决心在上海滩雄起一回。是年8月,时任市长张群在其前任黄郛、张定璠等人奠定的基础之上,焦心苦虑、多方协调,终于驱使其麾下的上海市政建设设计委员会,像模像样地拿出了一份《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所谓的“市中心”与今天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撇开租界,仅以华界为半径的“市中心”,即今天的江湾一带。《计划书》决定将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的大约7000亩土地面积,划为新的市中心区,建成政治、商业、住宅三大区域,以今五角场地区为轴心,寻求辐射发展。
经过不断深化、衍生,到1930年,该计划进一步扩容,形成了集城市建设之大成的《大上海计划》。新规划的范围大大超越原先想定的市中心,把南市、闸北、龙华、浦东、吴淞等全部华界一塌刮子统统囊括了进去。内容覆盖七大方面:市中心区域(包括人口、行政、商业、工业、住宅等);交通运输(包括海港、铁路、公路、机场、渡江等);建筑(包括体现时代观念的房屋选样、平民及工人居住区、消防设施等);园林布置(包括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公园、公墓、森林等);公用事业(包括公共交通、水、电、煤等);卫生设备(包括医院、检验检疫、浴室、公厕等公共卫生设施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新建以市政府大楼为地标的政治中心圈等。这是近代以来上海破天荒的第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规划,立意恢弘,视野开阔,洋洋洒洒铺陈开来,充分展示着执政者曾经匮乏的想象力,大有“取租界而代之”之势。
犹如久旱之望云霓,上海人终于盼来了夹杂着云霾和雨点的季候。1931年7月7日,新市政府大厦奠基动工,并于1933年9月基本建成使用。市中心区域的建设随之展开,一时间沪东一带,一片片建设用地连连被圈占,一幢幢新建筑拔地而起,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市立医院相继落成,同时沿江东进,建设虬江码头一期工程,“冀以为港口发展之根基”。其间,虽遭遇1932年日寇“一·二八”战火的洗劫,但一些主要建筑仍得以完成,且大多具有可观的规模。如上海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占地300亩,在当时堪称远东最大的综合性运动场,其附设的体育馆、游泳池,无论规模和设施均居远东一流。再比如建成于1935年10月的上海市图书馆(今位于同济中学内),大楼面积3470平方米,库容藏书可达40万册,并可同时接纳300人查询阅览。但“一·二八”之后沉重的城市恢复工作仍使政府不堪负担,加之“北伐”胜利之后为分割地盘,国民党内各派系之间又像当初的军阀一般连年开打,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更是蒋介石的心腹之患,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日甚一日,捉襟见肘。继张群之后出任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不能不叹曰,“限于财力,格于环境”,城市的全面建设其实已沦入末路穷途。到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日寇的隆隆炮火,终将《大上海计划》连带刚具雏形的“新市区”,统统砸了个稀里哗啦。“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置身于战火频仍中的上海人,还能干点什么?
百多年来第一次完整回归中国人之手的上海城,期待着再展宏图
1945年是抗战胜利年。
1945年10月,复员仅及一月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便由市政工程专家、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出面,邀集各路高手“华山论剑”,座谈恢复城市建设。
1946年1月,以这些专家、高手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分工合作,连续商讨。
同年3月,筹备事宜渐告就绪,爰更成立都市计划小组。
同年6月,《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草案暨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路系统计划总图草案》陆续出台。
时仅3个月,设计者们在调查事项繁赜、统计数字不足、参考资料残缺、各项设备未全的情况下,殚心竭力,共策进行,虽难以遽跻于尽善尽美之域,却已渐入佳境。
振兴大上海,此乃上海人历代夙求之愿,岂肯怠之以惰。赵祖康及主持其事的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陆谦受和圣约翰大学教授鲍立克莫不悬梁锥股。融融和风吹遍抗战胜利后秩序初定的上海城。
百多年来第一次完整地回归中国人之手的上海滩期待着人中骐骥的恢宏之作。这时的上海市市政府又换了老板。
1946年5月刚刚走马上任的新老板吴国桢也是一肚皮的宏志正踌躇!1946年8月,大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正式成立。吴国桢亲任主任委员。赵祖康当然为委员兼执行秘书。
聘任委员皆上海滩名流大腕:立法委员李庆麟,天厨味精厂总经理吴蕴初,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总经理黄伯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局长陈伯庄,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主任工程师汪喜成,上海浚浦局副局长施孔怀,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次莘,建筑师关颂声、范文照,上海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馥荪,中央大学建筑科主任教授卢树森,上海医学院主任医师梅贻琳,交通银行总经理赵橡华、会计师奚玉书,上海新华银行总经理王志莘,上海金城银行经理徐国懋,上海市政府主任参事钱乃信等。
市政府秘书长何德奎及各局局长:地政局局长祝平、公用局局长赵曾珏、教育局局长顾毓琇、卫生局局长张维、财政局局长谷春帆、警察局局长宣铁吾、社会局局长吴开先等为当然委员。
8月24日,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大会,议定了机构、纲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