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年那些事
1900400000038

第38章 蓝图之夭——民国《大上海都市计划》的两度兴衰(2)

11月7日,第二次大会召开,开始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赵祖康为编撰《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初稿)》报告书一事,即席发言。随着他的话语,先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言回荡于大厅之中:“我之设世界港于上海之计划,即仍留存现在自黄浦江口起至江心沙上游、高桥河合流点止已成之布置。如此,则浚谍局十二年来所作之工程均不虚耗。是依我计划当更延长浚谍局所已开之水道,又扩张黄浦江右岸之弯曲部,由高桥合流点开一新河,直贯浦东,在龙华铁路接轨处上流第二转,复与黄浦江正流会。如此,则由此点直到斜对杨树浦之一点,江流直几如绳。如此,更以缓曲线达于吴淞比新河,将约三十英方里之地圈入,作为市宅中心,且作成新黄浦滩,而现在上海前面缭绕萦回之黄浦江,则填塞之,以作广马路及商店地也……”

先总理的大胆设想吸引着与会众人,那缜密到河流起讫、工程走向、水陆交通的完整构思,不能不使与会人众肃然起敬。

“关于改良上海,以为将来世界商港在杨树浦下游。吾主张建一泊船坞,此坞应就现在黄浦江左岸自杨树浦角起,至江心沙上流转弯处止,跨旧黄浦江面及新开地面邻于新开河之左岸,以建这坞之面积应有约六英方里,并应于江心沙上游之处建一水闸,以通船坞,而坞当凿至四十尺深。新开河之深亦当以河流之冲刷而使之至四十尺。惟此冲刷之水,非如专门家所提议,于江阴设一长江太湖间之闭锁运河而引致之,乃由我计划所定之,改良此部分地方,与芜湖间之水通而引致之。如此,乃能得较猛之水力也……”

朗读先总理遗教,直读得赵祖康双目炯炯,心潮难抑。上海,梦牵魂系的龙腾之地,莫非真将从此步入龙腾之时?

中国人,百年忧患,难道血还没有流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初稿)》面世,经讨论修改完善,至次年5月,二稿及报告书亦制订竣事。设计同人,纷纷“凫趋雀跃”,而一向积极主事的赵祖康,此时却“深韪之”。纵观时局,这位生不逢时的市政高管沮丧不已:“本市都市计划,我人从事愈久,而愈觉其艰难。国家大局未定,地方财政竭蹶,虽有计划,不易即付实施,其难一也;市民谋生未遑,不愿侈言建设,一谈计划,即以为不急之务,其难二也;近代前进的都市计划,常具有崭新的社会政策、土地政策、交通政策等意义在内,值此干戈通地,市井萧条之际,本市能否推行,要在视各方之决心与毅力而定,其难三也。”征鼓未鸣,兵马未兴,主将先自萎馁,足见时局之糟糕已臻何种境地。及此,笔者有必要添上一笔,看看当时中国,究竟是一副何等面貌。没有比刚刚从血与火的绞杀中幸存下的中国人更懂得安宁、和平的宝贵,更渴望安宁、和平的生活了。然而这一切却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旧中国政治舞台的四根台柱子——蒋、宋、孔、陈,是用枪炮铸就的。谁想政治走红、形象高大,就须马刺丁当,杀气腾腾当军头。

蒋介石的标准像几乎无一不是全身披挂。

“攘外甫毕,安内未已”,全身披挂的蒋军头岂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政府的财政实力靠接收日伪产业而达到历史最高峰,拥有外汇9亿美元,黄金600万两,加上接收敌伪的资产法币4万亿元(合10亿美元),和源源而来的美援,南京政权宛如旷世巨贾、绝代阔佬般膨胀起来。一笔笔巨额资财,恰如干柴烈火,足以烧得蒋委员长利令智昏。当赵祖康们在为国家恢复、社

稷昌宁而殚思竭虑之时,蒋委员长却将他编写于1933年“五次围剿”期间的《剿匪手本》,重新印发全体国民党军官。君臣二心,想的全不是一码事。1946年6月,正当《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草案暨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路系统计划总图草案》初稿刚刚拟就之时,湖北宣化店地区30万国军却已将中原解放军团团围困起来,内战狼烟刹那间传遍全国。

然而,仅仅8个月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就已遭粉碎,不仅“三个月消灭共军”的海口已成为笑柄,南京政权的黄金储备也已耗去2/3,预计到1948年年底将全部耗罄。国统区内,法币的发行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500万元面额的大钞已在上海露面,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狂涨不已,一只大饼卖到3万元,百元纸钞只配作冥钱、手纸之用。国民党政权的经济状况已呈全面崩溃之势。

面对如此局面,仍侈谈所谓“都市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扪心自问,赵祖康不能不发出世纪末之哀叹。

一纸宏图,到头来依然是宏图一纸。蒋军头的战争魔杖轻轻一点,就使赵祖康们的经韬纬略彻底泡汤。

历史没有“如果”

尽管财力竭蹶,刊印一部都市计划草案的资金总还是有的,为使“能于艰难环境之中,独辟一捷径”的设计同人不致过度失望,《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二稿)》,终于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刊印成册,此前并先后送请市参议会审核。“市政府与市参议会亦以计划渐趋具体实际为喜。”

此喜无异于一个满脸菜色的乞丐,面对纸饼沾沾自喜。

且容笔者择其荦荦大者,摘抄于此,以供今人一窥。

计划书共分五章,分别为:第一章,人口问题;第二章,土地区划;第三章,上海市新道路系统的计划;第四章,港埠;第五章,其他交通系统。关于人口问题。计划书认为,本市将来整个人口的增加,乃是必然结果。经与苏联、日本、太平洋区域的人口比例变迁相比照,专家们得出结论:以民国三十五年上海市人口370万人作为基数,则本市在50年后的人口将达1500万人之谱。这个估计同本市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大体吻合。专家们以当时上海总面积893平方公里为据,以全市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万人计算,认为本市最高人口容量仅为700万人。届时,其他剩余人口如何处置?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口疏散,分布于市界之外,造就卫星市镇来解决。

关于土地区划。计划书认为:1.工业应向郊区迁移。2.制定土地使用标准,其中包括:50年内暂定每平方公里总平均人口密度为1万人,其他土地使用标准为,住宅40%,工业20%,绿地面积32%(包括道路、人行道、运动场、医院、学校等),次干道及主要交通线8%。3.各种土地使用的相互关系,其内容有,孩童每日自住宅到学校步行时间不超过15分钟,距离住宅不超过10分钟步行距离范围内应有食品、燃料等日用品店铺,半小时步行距离内应有娱乐设施;工业区应远离住宅区,以防闹声、煤烟、臭味及有害事物的骚扰;各地区道路交通须配备合理等。此外还有土地段分和积极的土地政策、绿地带、新的分区、住宅区、工业地区、新区划分法令等多项内容。关于新道路系统的计划。计划书在总结了以往上海运输系统的种种弊端之后,建议新建宽度为23公尺的若干直通干路:1.由吴淞港起点,经虬江码头、杨树浦、北站,而至北新泾区。2.由前法租界外滩为起点,经南市环龙路、复兴路、虹桥路而达青浦。3.由吴淞为起点,经江湾、虹口、外滩、南市、南站、龙华,而达新桥、塘湾、闵行各地区。4.由肇嘉浜起点,经善钟路(今常熟路)、普陀路而达蕴藻浜。由南站起点,经西藏路、北站而至大场。此章另对绕越路线、次干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设想。同时对地方道路、停车场及客货终点等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论述。

关于港埠。计划书认为:当时上海的港口存在岸线利用错误、码头不足和无新式装卸设备、仓库设置散乱且不适当、运输配合残缺(铁路公路无联运)等突出问题。建议新建港口应位于:1.吴淞附近及蕴藻浜。2.江湾及龙华之间。3.闵行附近。4.高桥区之油港。同时建议在接近吴淞港区的地方建造渔业港。

此章还讨论了浦东设置码头问题。计划书对之持否定态度。认为一方面未必经济,另一方面则有加重建成区拥挤的危险。至于利用桥梁、隧道连接浦、西浦东的提议,计划书亦持否定态度,认为无论桥梁或隧道,其引桥和引道的长度,前者为6300英尺,后者为2700英尺,铁路引桥则需48000英尺,均将进入浦西的建成区或闹市中心,这将给浦西交通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计划书认为,浦东应作为市区牛乳、鸡蛋、菜蔬供应的基地和承受70万人口的住宅区,至于这些人口的西渡,仍以轮渡应付。总之,计划书认为外滩的畸形繁荣,已铸成历史大错,浦东建港筑桥将蹈外滩繁荣之覆辙,殊为不可。浦东多为农地,在大都市附近保持一些乡村发展,于都市于乡村是两利之事。

有意识地抑制浦东发展,与今大相径庭。

关于其他交通系统。此章对内河运输、铁路运输、客货车站作出了规划,对飞机场的布局,也有所动议。其中较有新意的是,市镇铁路—高速运输线系统的规划。其设计路线为:1.从吴淞港经江湾、杨树浦、北站、普陀而达虹桥。2.从吴淞镇经江湾、外滩、南市、龙华而达松江。3.从蕴藻浜经大场机场、普陀而达龙华港。4.从北站经中山路、龙华机场、闵行而达松江。5.从南市经外滩、山阴路而达中山路。6.从南翔经北站、南站而达川沙和南汇。这六条市镇铁路将构成地方交通系统的主体,其余交通工具则在市区单位内行驶,作为市镇铁路的供给线。

纵观大上海都市计划凡五章,因缺少实践检验,故经济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盖难评说。然而,赵祖康们希冀上海腾飞的那颗赤子之心,却跃然字里行间。

能否作这样的假设:如果大上海都市计划未因内战而夭折,今天的上海该会怎样?

还可以设想得更远一点:如果民国十八年的新市区建设规划得以全盘实施……

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