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段语录,教授们是这样译成现代汉语的:孔子说:“领导一个上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家,办公要认真、守信,节约开支,爱护人民,调用民役之时要排好一定的时间,不要耽误农时。”
其他的译法很多,皆大致不错。
上古时代,中国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国的大小是以兵车的“乘”数为依据的。农村数户可共造一架兵车,当诸侯的命令来了之后,一个村子几乘兵车便一起出发了。知有多少“乘”兵车,也就知了国中的基本户口。
类似这样的解释,该留给大学教授们去讲,他们讲的一定比我们讲的准确、周到。
作为文化研究,我们注重开发它的内涵。
为了大家好理解这段语录的内涵,我们引《论语》中两段语录以作参照。
哀公问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段语录的主旨是讲孔子对历史的宽容,但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前朝“使民战栗”是取否定态度的。使民战栗正是鬼神为中心的图腾文化的遗迹。
再看另一则: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段语录是肯定禹的。孔子一方面不对古人“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表示贬责;另一方面对自己时代的人又明确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提倡“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原则。一个“敬鬼神”,一个敬事爱民,孔子的进步的历史意识已是跃然纸上了。
对于孔子为政的这些原则,在我们今人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这是由于孔子的思想原则早已成了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再者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地位比之孔子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肯定,所以我们反而看不出孔子的伟大。但是,在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还有极大的势力的时代,孔子提出的为政原则能完全集中在“人”身上,完全不提“致孝鬼神”,实在是相当了不起的。就如同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极度肯定人的生命的时代,以为爱护人、保护人、满足人就是最高道德原则的时代,如果有人提出人的生死是无所谓的事,那不是石破天惊的事吗?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能在识透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因时因势地把人类的生命观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即以“人”为本的境界。在为政中,又强调以民为本的具体原则。
如果我们把孔子与释迦对照一下,就完全可以看出孔子有多么幸运。对于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儒、释、道三家是都看到了的,但释迦在表述自己的观念时,不得不用宗教文化的语言符号层层包装,以致今天我们不能不有那么多的误解。释迦自己对古印度的现实社会,几乎完全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这一来是和他的思想学说本来博大精深有关,和他主张无为法有关,但也是由于当时的古印度社会无论如何也跳不出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释迦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人们可以接受的新的生命观念。
儒学的产生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中国的社会现实使儒学幸运。中国的古文化在当时的世界,实在是最先进的文化。
孔子的后学恰是倒霉的,中国人走出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以后,近三千年没有大的进步,孔子的后人们不仅不知如何损益孔子提出的一些原则,反而把它们改造成万古不移的天理原则,那就没有不错的。
孔子的“以人为本”,与西方文化的“以人为本”是人类走出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进入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时代,出现的两个不同的变种。事实上,在人类进入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时代,以人为本的文化,并不只是这两种,像非洲、拉丁美洲更有自己的形态。哥伦比亚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便给我们展示了拉丁美洲文化背景下,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的另外一种模式。但总体说来,在人类社会里,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中国和西方这两种文化模式里最为多见。
孔子提出的“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为政观,以及后面几段语录所表达的以“孝弟”为中心的家庭观,以“忠恕”为中心的人事观,“和为贵”的社会观,“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都是为了适应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度特殊时代的文化。中国文化早在孔子以前不知多少年,以农耕为基础的村社文化便已经形成,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这种文化至少可以上溯到半坡文化时期,孔子不能违拗这个现实,也不可能盲目地超越这个历史现状。
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孔子对这个文化也不是没有突破,下文我们会讲到孔子在哪些地方作了突破,此处暂时不讲。
西方以人为本的生命观,比中国社会来得晚得多,最早也是十四世纪以后的事。西方人在进入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时,其工商业已经抬头,城邦国中的平民阶层已经可以与城邦国中的教士与贵族分庭抗礼了。西方人的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以商业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为底蕴。
这便是马克思所强调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的这两个亚种的交融互补、交锋对抗,是今日世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里面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以及必须以谁为主体、谁改造谁的问题。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仅会把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推到极致,最后还必然导致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观的自身突破。到了那时,我们就再也不用去研究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谁吃掉谁的问题。当今许多学者不懂得这种历史的辩证法,枉费了许多脑筋。
一句话,判断孔子的思想,有三个要点。第一,孔子是识了生命的本来面目的。第二,孔子先于一切人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必然代替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第三,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孔子又适应当时中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村社文化,创立了一整套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原则。正是由于此,孔子才会在两千多年中,被中国各阶层人民尊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