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正裁
19006200000022

第22章 《论语》确实是有章法的

南先生认为《论语》不是零乱的孔子语录的集成,而是有章法、有纲领的一本语录集。这话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必太认真,一旦认了真,按一般的学理去看《论语》的编排,怕也是容易出错的。

从《论语》的前四段语录看,的确是秩序井然,始终不脱离孔门学说思想“明明德”的精髓。

通观这四条语录,第一条说的是“为学”的正常心态,倾心观察己心的生命运动状况,不受外界干扰。正如一位科学家倾心观察自己面前的仪表一样,人心,正是“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的仪表。

第二条说的是“为学”的原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学”在孔子这里,就是“为人”、“为政”,孔子的“为学”是以现实人生社会为大课堂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应抓住“本立而道生”的原则,“本”本无本,随境而迁。在孔子生存的时代,根本的“本”就是“人”自身。从人的自然属性,就可以引申出孝弟为本、忠恕为本等等。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些“本”还可以进一步灵活引申,但最后都是为了“明明德”。既然没有抽象的“明明德”,只有具体的“明明德”,那一切因时因地因事因人的“本”,也可以说都是“明德”之本,重要的是以这些“本”去观察那不舍昼夜的“明德”,那才是生命本身。

第三条讲的是,“为学”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问题,不要把“仁”、“明德”、“生命”当成口头禅,必须实实在在就是依具体事说具体事,否则便是“鲜矣仁”。后世许多思想家、孔门大儒、禅宗大老都很容易犯这个毛病,把“命”、“性”、“道”这些东西变成了文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结果只能是造就一路狂人、狂禅,如晚明的何心隐、王艮诸人是也。

第四条,借曾子的语录,谈“为学”的入手处。以一定历史时代的生命观产生的范畴概念为参照标尺,看“心”——“生命”——“宇宙”的真实变化绝不自欺。这是明心、明道、明明德的最基本方法。

这便是孔门所谓的“修身”,修身本身就是齐家,就是治国,就是平天下。反过来说,也只有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的修身,没有孤立的修身。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经商也好,从政也好,当兵也好,上学也好,皆是修身。经好商,从好政,当好兵,上好学,在这中间绝不自欺也不自谦,可以说便是最好的修身。修身也无身可修,就是在做好每一件事中明白。这就看你是否明白,一切运动都是生命自身的运动,生命的运动与你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没有一个又一个的个体人的奋斗,就谈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但没有生命的本来,也就说不上个体人的存在,从这里你一定可以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

生命永远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永远要表现为个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