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56

第56章 大爱彰显(1)

新世纪以来,有两个事件令人刻骨铭心,那就是抗击“非典”和汶川特大地震。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令世人闻之色变。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当年年底,“非典”感染病例7755人,夺走了730个鲜活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6.9万多条鲜活的生命终止在废墟之下,3万多活生生的人瞬间不见了踪影,近30万人受伤。

大灾面前,川航肩负起了义不容辞的重任。

抗击“非典”显大爱

2003年4月24日,北京机场。

乘坐川航北京—重庆航班的旅客正常登机。人们的装束非常奇怪:每个人脸上都捂着大口罩,彼此间少言寡语,连眼神都有些怪异,即使相互熟悉的人之间,也常用手势、眼神交流。知情人都明白,他们是为防范隐形杀手——“SARS病毒”。而此时的北京,已经成为“非典”重灾区之一。

客舱部“银杏”乘务组的空姐照例在舱门口迎接旅客。她们边向旅客亲切致意,边按照防范要求用红外线体温计为旅客测量体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女儿陪伴下登上飞机,奇怪的是老人坐在2排A座,女儿却到了后舱,坐下前嘱咐空姐孙莎莎按时给老人冲服葡萄糖。

飞机平稳飞行。客舱里,乘务员孙莎莎热情周到地为旅客服务着,老人是她重点照顾的对象。见老人表情不正常,孙莎莎以为是体弱晕机,便热情地送上毛毯,可老人却一直昏睡着。一位热心乘客建议给她重测体温。小孙赶忙拿来温度计。天哪——摄氏39℃。高烧!常识告诉人们,这可能是“非典”疑似病人。前后左右的旅客见势不妙,纷纷起身移到远处空位。小孙明白,她遇到了令人恐怖的“恶魔”病人,而她又绝不可能脱身躲避。于是,她干脆坐在老人旁边,细心地给她盖好毛毯、敷上冰袋。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乘务长邹建萍未露声色。她迅速转告冯军机长,通知地面塔台做好接治准备,告知其他乘务员采取防护措施。情况严重!冯机长起身要去查看病人,邹建萍将他拦住:“为了安全起见,各舱相对隔离。你就安心驾驶,病人有我们照管!”随后她来到小孙身边,帮助疏散病人周边的旅客,细心帮着照顾时昏时醒的老太太。

时间好像停止了,飞机似乎也飞得格外慢。旅客们谁也不再打瞌睡,而是惊恐地瞪大着眼睛,死死地盯着不停忙碌的空姐,仿佛空姐是世外精灵。

飞机终于在重庆江北机场平稳降落。老太太被接走了,6名乘务员和2名飞行员却被隔离在机场宾馆。当时,这是防止传染而对“非典”疑似病人及接触人群采取的唯一有效办法。

临时隔离区是一幢旧楼,残垣断壁,门窗爆漆,破旧的病床吱嘎作响,每层楼仅有1个卫生间。深夜的楼下,不时传来疑似病人的咳嗽声和高烧病人的狂语,声音在空旷的楼道回荡,让人难免紧张害怕。他们每人住1间房,每天供1瓶热水,开饭时只听见走廊头上高喊“二楼的开饭喽!”就跑出来,只见地上放着饭菜却不见人影。除了医护定时全副武装巡诊,没有人接近这幢楼。他们自我感叹,这里真正是一座没有高墙铁网和武装警卫的准字号“监狱”。

但公司领导和员工记挂着他们。川航党委副书记施志新代表公司前往慰问,带去了所能想到和采购到的一切生活用品:牙刷、牙膏、毛巾、小食品,以及一次性内衣裤等。航医郭西直接到医院协调,面对面给机组人员做心理咨询。各单位纷纷给他们发来短信,表示关切、问候,叮嘱她们宽心、耐心。冯军机长白天召集大家拉家常、讲故事、唱流行歌,晚上领大家到阳台上数星星,说笑话,帮她们调节情绪,消除寂寞,解除隐忧,忘却烦恼。

难熬的7天终于过去,大家去复查。X光机显示孙莎莎肺部有“非典”的征兆——阴影。于是,他们再次被隔离观察,孙莎莎则被单独隔离。

经过精心治疗,最终检查结果出来,她和整个机组人员无人被感染,“非常6+2”终于被“解放出狱”。

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她们以无畏的行动,诠释了川航“真善美爱”的美丽,用坚强意志筑起蓝天上的坚固长城。重庆市领导赞扬说:“重庆发现了3例非典病人,其中两例是川航空姐发现的。川航空姐是重庆人民的功臣!”

如今,“6+2”每逢4月24日,他们都会邀约相聚,叙述幸运的人生,还会以当时的称呼叫着:梅超疯、菜头、楼长……共忆那终生难忘的生死经历。

在客舱部荣誉室里的墙上,写有“四川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的锦旗依然是那样鲜艳夺目。

特大地震彰显出英雄团队

那是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时刻:山崩地裂,地动山摇。12层雄伟壮观的川航大厦,在持续的剧烈晃动中“嘎嘎”作响,现场楼摇地晃,办公室地颤墙抖,桌上物品掉落在地上,人们站立不住,行走不稳……“地震!地震!”一声声惊呼中,大伙紧紧簇拥在一起。剧震稍停,大家像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极有秩序地从楼梯快速撤离……5分钟后,在川航总部院子中央草地上聚满了人。大家捂着猛烈跳动的胸口,气喘吁吁、惊魂未定地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不时回头盯住办公大楼。蓝新国——这位公司的最高领导,最后从办公大楼中撤了出来。

又一个5分钟后,部门以上领导聚集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召开紧急会议。

蓝总神情若定,关切地询问大家有无受伤,有无出现意外情况……接着便宣布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定公司领导轮流24小时值班。根据成都机场关闭特情下令:重庆分公司指挥所有飞往成都的航班紧急备降重庆、昆明、西安……公司领导迅速分工,到现场了解情况,安抚旅客,组织抢修,协调航班……餐桌搬了出来,大伞撑了起来,饭堂前的空地上成了临时指挥部。蓝总就像战斗总指挥,在这里汇集八方情况,作出各项决策,部署新的任务。

震发突然,通信联络瞬间中断。川航主动与上级联系,报告灾情,主动请战,随时准备着承担抗震抢险等特殊运输任务。机场被迫关闭,当日航班全部取消。川航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灾情预报,对当晚航班迅速做出安排调整。在管理局、空管局和双流机场的组织支持下,慕新洪总经理果断决定:川航航班起飞。

当晚21时45分,川航航班满载175名旅客平稳起飞飞向北京,成为地震后成都出港的第一个航班,飞向上海的航班也于22时36分顺利起飞。川航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抢险救灾的主要枢纽机场没有瘫痪。

航班起飞了,旅客稳定了,航线在继续……危难之时,川航人以旅客和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受到中国民航局等单位领导的高度赞扬:“川航在关键时刻过得硬!”

得知九寨沟内物资匮乏,四川省将组织物资空运,蓝新国立刻主动请战。市场部紧急调配航班,货运部与省应急指挥中心协调物资,以最快速度用两个航班运送了6吨物资。16日凌晨3时省应急办告知:有50名遇难者家属前往九黄机场,务请解决机票。川航集团执行总裁王刘幸迅速通知有关部门,5分钟便锁定舱位。大批救灾物资相继抵达成都,机场装卸人员和设备吃紧,川航虽也人手紧张,但仍立即抽调15名搬运工、10个板车、1台拖车、2部对讲机……全力支援。

余震不断,危情仍在。川航在机场北头基地的“创业号”客舱成了临时总指挥部。公司领导们就像运筹帷幄的战场总指挥,统一指挥,果敢下令,始终保持着空中飞行的安全和紧急运转的正常,有条不紊地展开抗震抢险工作。

当夜,部门以上领导没有一人撤离,机关部门也在院内空地上架起临时工作台,由专人值守。那分布在各处的电灯,犹如天上的星星彻夜闪亮。部分家在重灾区的员工因通信中断无法联络上家人,但他们一心扑在抢险上,闭口不谈家中之事。他们在内心安慰自己,坚守岗位,干好工作,就是对家人的最好安慰。他们就像一块块基石,托举着巍然屹立的川航。

地震之时,机场候机大厅里的众多旅客在剧烈晃动中涌出厅外,使地面服务工作量瞬间倍增。为了做好旅客引导,地服部的同志找来白纸,手写航班号,在候机楼外四处搜寻川航旅客,迅速有序地加以引导,送水安抚,对老人、小孩实施细微服务,在第一时间保持了旅客稳定。该下班的同志全部主动留守,在家休息的同志纷纷赶来帮忙。由于连续地为旅客引导改签、服务安抚,有的同志累得站立不稳,许多人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还有的脚浮肿穿不上鞋,但没有一人离开岗位,旅客秩序一直保持良好。

运行控制中心在通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紧急授权重庆分公司指挥空中飞机备降。中心员工冒着余震的危险,从楼里抢出资料、电脑,开通指挥系统,忙了个通宵。

保卫处在公司北头分设两个指挥车,迅速汇总现场各生产单位的情况,利用指挥车上的车载电台,在机关、现场之间建立起信息通道。空保大队组织了40人的救援小组,配合相关部门办公区搜索和安全检查,并将大队武器装备和安保探测仪,转移到大队警车上,成立临时装备管理点。

为保证通讯网络畅通,信息服务处员工冒着余震危险,返回大楼机房,检查各种设备和系统受损情况,制定抢修措施。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主干光纤的修复,为指挥中心临时铺设了6条电话线和4条网络线路,开通了相应的电话权限,为临时签派室和市场部安装并开通了7台电脑,保障了应急指挥和生产调度的需要。

B2286号飞机在震前降落,停留在机场滑行道上。机务航线分队迅速跟进保障;航管中心及时安排人员,将飞机拖至停机位维修监管。

市场部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迅速采取航班调配、机型变更、舱位控制等措施,千方百计满足旅客需要。他们坚持24小时值班,主控室的同志时刻值守电话,随时录入航班信息,没有出现一丝差错。他们与九指、商旅等单位通力协作,加强收集一线市场信息,严密监控航班效益,集中会诊分析市场,统一调配航班运力,发布加班信息和组织客源……使众多销售环节有机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