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08

第8章 成功开航(2)

川航在成都132厂招乘的消息刚刚传开,就有60多名适龄女孩精心打扮后前去报名。经过严格的面试、考试、政审、体检……大多数女孩被无情地“卡”在了门外,最终被选上的仅4人:高隆惠、熊鹏云,张红敏、阳红。她们成为川航的第一批空姐,组成了川航最早的乘务队,也成了川航创业者中人数最少却最年轻漂亮的一支队伍。

高隆惠来自四川省运动技术学校。跳伞队的多年锻炼,使她养成了泼辣外向的性格。24岁时,她从跳伞队退役后正赶上川航招乘,于是积极前往报名,没想到竟冲过道道难关被正式录取。可能是年龄稍长的缘故,她显得成熟老练,于是很快成为大家的主心骨,被任命为乘务队第一任队长。

熊鹏云、张红敏和阳红是同年毕业的高中同学,张红敏和阳红还同在一个班。

在校期间,她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学校安排实习时又同当了近1年的幼儿园老师,练得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学校和工厂文工团成了她们施展才华的天地,每逢外出演出,她们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文艺骨干。她们离不开滋润成长的环境,离不开施展才华的舞台,而那种天性、才华和天赋,也使她们渴望有充分的展示机会,然而到川航后,仅有4人的队伍让她们既新鲜又孤寂。当培训结束和实习完成后,渴望到来的飞机依然没有影子,于是她们就和飞行员们一起打篮球锻炼身体,听飞行员给她们介绍飞行知识。

飞机终于来了,她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听说首飞是接送省“两会”代表,她们兴奋得彻夜难眠。执行航班任务时,她们俩人一组分赴两地,新鲜喜悦和尽职热情使她们把各项服务做得周密细致,传达给每位代表的是格外的舒心和贴心。公司受到代表们的高度赞扬,她们也感到由衷地兴奋和愉悦。这种兴奋和愉悦的心情,她们一直保持到公司正式开航,并将其化为更加优质的服务,编织成蓝天上最美的图像。

初建的川航航线不多,但却因空姐少带来工作的紧张。由于运七飞机小,所以每个航线仅安排2名空姐,于是她们4人就轮流执飞,飞机每天飞行,她们也就每天上班,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最多时曾连续飞行8天。每天,她们早出晚归,常常累得精疲力竭,有时困得刚坐下就不由自主地合上了眼睛。累并勤奋着,她们以自己的出色表现,撑起了川航客舱里的一片蓝天;她们用自己美丽的青春,铸造着川航崭新的明天。

看着她们,同样劳累的飞行员就主动给她们说笑话讲故事,逗她们开心,帮助她们振作精神,稍有空闲就催着她们抓紧休息。父辈般关爱,纯洁加真诚,她们和飞行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回想起来,她们依然觉得那种感情特别珍贵难忘,那种亲近来自内心深处。

正式开航前的关键一飞

1988年1月15日和17日,川航执行了开航前的两次特殊任务:接送万县和西昌参加四川省“两会”的代表和委员赴成都开会。

万县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隅。水路上距重庆327公里,下距宜昌321公里,为川东水陆要冲,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市区面积3457平方公里,因山峦起伏,丘陵交错,街道楼房背山面江,故又被称为“江城”。这里的阳光雨露,造就了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等历代忠烈战将,哺育了刘伯承、林铁、薛子正、彭咏梧等民族精英,养育了刘诗白、马识途、何其芳、刘淑芳等天府学子。这里的名山大川,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诸葛亮、张飞、张献忠、李来享等历史名人。

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西昌有汉、彝、回、藏等28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77%。西昌自古便是祖国西南的一个重镇,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等条件好,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所以月亮光亮圆大,故有“月城”之誉。

当时的万县和西昌,到成都路长山多,弯急道险,乘坐汽车一般需两天多。每次省里开会,代表和委员们都要长途跋涉,饱受途中颠簸之苦,他们盼望四川交通能尽快改善,盼望能早日乘坐上四川人自己的飞机。这次川航飞机接送的喜讯早就振奋着他们的心。当走进飞机客舱时,他们更是无比地兴奋和激动:“四川终于有自己的飞机了!”飞机起飞了,飞机飞得平平稳稳,接送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省领导也因为飞机的方便快捷而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好像从这次飞行中看到了四川光明的未来。

任务完成出色,但当时的机场通讯导航设备却非常简陋,给飞行引导保障带来很大困难。赵可成这位军队培养的专家,利用最简易、最传统的手段,指挥引导飞机顺利起降。这次飞行,标志着川航之鹰将自此展翅蓝天,标志着川航在巴蜀上空又架起了一座畅通的金桥。这座“金桥”凝结着川航人的辛酸苦辣,浸透着川航人的心血汗水,展示了川航创业者的智慧才华,透露出众多川航人的胆识和勇气。同时,这一天也承载着川航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这无疑是川航的关键一飞。在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办四川航空成为大会的重要议题,所有代表都毫不犹豫地为川航投上了赞成的一票。川航腾飞的翅膀,正是由全川人民强劲的双手托举的!

7月14日被定为川航开航纪念日

新飞机到了。新的一年,川航的飞机已整装待飞。

安全这个航空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顿时成了震耳欲聋的警钟,瞬间成了胸中紧绷绷的心弦。安全就是保护国家财产,就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证安全是航空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浸透着鲜血和泪水的教训,使川航人从一开始就深切地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他们要用自己的实力,表明川航稳妥可靠的飞行安全。

本来,年初接送“两会”代表的飞行得到了各方代表的高度评价,川航的各种营运筹备工作也已全部落实:飞机已经到位,飞行员改装已经完成,市场调研早已进行完毕,飞机上的旅客纪念品也都摆好待发,川航原定3月份的开航指日可待。

然而,1988年1月18日的大空难,使108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成为碎片,震惊了全国,震撼着民航!因为这起重大空难,中国民航总局下令全国民航全面整顿,川航的开航日只有无限期延后。

直到7月14日这天,川航终于正式开航了。

上午9时,川航运七B3497号飞机再一次从成都起飞,向着万县方向振翅翱翔。机组的飞行员是:何治民、陈关陆,唐宗成、王富;乘务员是:张红敏、熊鹏云。

脚踩着黄泥巴地,签派员对着话筒呼叫:“飞行高度,飞行距离!”

有了成都至万县的往返,川航相继开通了成都至重庆、宜宾、南充等航线。虽然开通重庆航线时出了点麻烦,却也为川航迎来了一名航线调配的猛将。

那天首航重庆,飞机满载旅客从成都起飞,谁知途中突然接到立即返航的指令,机组同志疑惑,乘客们也带着满脑子疑问返回成都。本来已联系好的重庆机场,因个别环节未协调妥当而不允许飞机降落。求助成都空军后,他们立即安排专人协调,很快畅通了关系,不仅使再次首航顺利,而且还疏通了以后的航班运行。

原川航高级顾问杜光信,就是那时与川航结缘的。

杜光信是江西新建人,1965年入伍,先在空军山坡基地当军械员,后历任大足场站航行调度室调度员、副主任、主任,1981年8月任空军某航空兵师司令部航行科科长、航行主任。由于他直接分管航行调度工作的时间较长,所以川航开通与重庆有关的每条航线,都是与经部队授权的他直接洽谈。

他和川航人打交道时,并未想到有一天他也会加入川航。24年投身军营,他对家属孩子欠账太多,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抑制不住对家人的思念。他早就打算转业后一定回江西老家,好好过一过有老婆、孩子在身边的日子。他自小脾气就急,说话大声武气,办事风风火火。说一不二、果断泼辣的作风,在他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容忍一丝一毫的马虎。他经常对大家说,我们是飞行员的眼睛,在地面一定要为在天上的他们服好务。

川航准备开通成都至川东航线,与部队商谈时,杜光信就是部队的首席代表。

他不仅代表部队与川航达成协议,还热心地为川航牵线搭桥,与其他民航单位建立联系。在川航人眼里,他是懂行、热情、爽快、干练的军人。当他1989年被确定转业后,川航有关领导立即找到部队,请求批准他到川航工作。按照四川省的有关规定,他不具备转业后进成都市的条件。为解决这个难题,川航人经过层层努力直至得到省委的大力支持,才最终获得一个宝贵的入城指标。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川航初步形成了省内和邻省支线航线网络。但究竟飞得如何?安全状况怎样?

1989年2月,中国民航总局派出由计划司、飞标司、运输司、体改司等部门的5位领导组成评估小组,对川航进行综合评估。经过一周的全面考察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虽然条件很差,但运营起步却工作扎实,安全状况周密平稳。他们彻底消除了对川航的疑虑和成见,所做的评估报告也顺利获得民航总局通过。此后,川航的经营范围便由“省内支线航空运输客、货、邮”扩展为“全国范围内的航空运输客、货、邮”,开创了新生地方航空公司经营全国航线业务的先河。

获得全国航线经营权,无疑是对川航开办以来工作的肯定,也是川航成长发展阶段的关键一步。

随着航线增多和航班增加,1990年年底结算时,川航人惊喜地发现:居然盈利130多万元!消息传开,许多老民航人不相信:仅靠几架小型国产飞机能够盈利?然而,川航人用行动证明,不仅如此,川航还以超过标准的飞行小时和起降次数,获得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颁发的“运七飞机‘双十五万’先进单位”

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