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平定之后,做了大总统的冯国璋又面临是否去北京任职的问题。如去北京,离开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有可能像黎元洪那样受段祺瑞控制。但不去北京,段祺瑞很可能乘机主持中央。正当冯国璋犹豫时,李纯、曹锟等将领纷纷通电全国,拥戴冯国璋到北京就任大总统一职。
对于是否支持冯国璋来北京做大总统一职的事,段祺瑞也曾犹豫过。他担心大总统的职位与冯国璋手握重兵加在一起会很难对付,同时又认为只有让冯国璋来北京,才可以合理地解除黎元洪总统的职务。
段祺瑞左思右想,犹豫之后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冯国璋一旦离开南京老窝,离开他的军队,就一定容易对付一些。于是,派出心腹靳云鹏,前往南京去请冯国璋来北京就任总统职。
靳云鹏对冯国璋说:“段总理特意吩咐我对你保证,此次组阁,一定服从大总统冯国璋。”
虽说有了段祺瑞的保证,冯国璋还是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调江西督军李纯为江苏督军,为他守着南京地盘;二是擢升第十二师长陈光远为江西督军,接替李纯。
段祺瑞原打算由皖系心腹段芝贵接任江苏督军,没料到冯国璋来这么一手,若不答应,岂不是一开始就否认自己的保证。思之再三,段祺瑞提出,由心腹段芝贵任京畿警备总司令,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吴光新做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这样一来,既控制京城,又加强了皖系在长江中上游的力量。
冯国璋知道这于自己不利,但有南京老巢在,也足可以段祺瑞抗衡。于是,双方交易达成。8月4日,冯国璋来到北京代理中华民国总统,与内阁总理段祺瑞共掌北京政权。
段祺瑞重掌内阁,却不去恢复张勋解散的国会,只组织了一个临时参政院代替国会功能。这显然是想独裁,立即遭到南方反对。
孙中山再次挑头揭起“护法”大旗,海军总长程璧光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怪立刻率部响应,然后是广西陆荣廷、云南唐继尧等西南各省地方军阀纷纷出来响应。
孙中山趁热打铁,8月中旬南下广州,号召各地国会议员南下护法。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被推选为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至此,护法战争爆发。
在北京,一切又如原来段祺瑞与黎元洪执政时的分歧一样,段祺瑞主张武力解决南方问题,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南北争端。
段祺瑞之所以主张武力,是想借对西南用兵之机,将自己的皖系势力打入直系一直控制的长江流域。冯国璋明白段祺瑞的用意,又与南方关系良好,为此对段祺瑞呈上来的“讨伐令”用尽一切办法拖着,就是不给签发。
段祺瑞急了,派出两路人马,出兵南下,擅自讨伐。因为武力有限,段祺瑞把讨伐的命令下达给直系和亲近直系的部队。冯国璋带兵有方,在军界比段祺瑞人缘要好许多,自己带出的部队当然不会听命于他人,立马把情况报告给冯国璋。
在冯国璋的指示下,直系的长江三督——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和江苏督军李纯立即联名提出:停止湖南战争,撤回傅良佐,改善内阁,整理倪嗣冲部。
长江三督的这4条意见一出,段祺瑞立即感到事态严峻,经过反复斟酌、权衡利弊,也使出两招,对付冯国璋。一招是推迟全面进攻计划,另一招是迅速成立临时参议院为代立法机关,修改国会组织法与国会选举法。这后一招是要召集新国会,正式改选总统,让他们的师字辈元老徐世昌把冯国璋从总统的位置上顶替下来。
冯国璋见段祺瑞开始对自己下狠手,于是也决定来个釜底抽薪,把段祺瑞赶下台。他想到的也是徐世昌,请来商议,希望徐世昌出面组织内阁,把段祺瑞的总理大权给捋去。可老谋深算的徐世昌有他自己的打算,只不过是想利用直系和皖系的争斗来坐收渔人之利,坐上大总统的职位。
冯国璋见徐世昌搪塞他,不为所用,便又去找王世珍。结果王世珍因惧于段祺瑞的淫威,也不敢答应。正苦恼时,总统府日籍顾问青木中将和日本公使林权助双双来访,表示日本政府不会坐视中国因内阁变更引起纠纷,警告冯国璋不要搞掉段祺瑞。
由于日本人的干涉,冯国璋只好暂时不动段祺瑞。可就在这时候,直系四督李纯、陈光远、王占元、曹锟于11月18日联名通电,主张撤兵停战,和平解决护法军的问题。段祺瑞一见通电,立即怒发冲冠,依仗有日本人支持,于11月20日,有恃无恐地再次提出辞职。
冯国璋见到段祺瑞的辞职报告,误以为全面夺回北京政权的时机已到,下令允准段祺瑞辞职,任命王士珍署国务总理。
段祺瑞虽然又一次下野,但皖系的实力一点也没有损失,他让徐树铮出面活动,自己在幕后指挥,以日本势力为靠山,策动山西、奉天、福建、安徽、浙江、陕西、黑龙江、上海、察哈尔、绥远和热河七省三区的督军、都统和护军使代表齐集天津,举行督军团会议,商讨对西南的和战问题。
这些与会代表都是亲段派,会议又是段祺瑞暗中指导,于是主战声一片。大家都纷纷要求,冯国璋迅速下令讨伐湘、粤。这次会议,还初步制定了进攻湖南的计划,决定兵分两路:第一路由曹锟做主帅,率军从京汉路南下,经由湖北进攻湘北;第二路由张怀芝做主帅,率军从津浦路南下,经由江西进攻湘东。
督军团会议由于有了直系实力派将领曹锟的支持,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公开挑战。
曹锟是个看起来憨直其实颇有心计的人,因为书读得少一些,遇事喜欢脚踩两只船看看再说。这次原本支持主和,因为对江苏督军李纯不满,再加上徐世昌对他的一番劝说,突然改变主意。曹锟是北洋军阀中颇具实力的将军,他的态度这么一转变,直系和皖系两派力量的对比也跟着变化起来。
由于曹锟的加入,皖系倚仗着天津督军团,在实力和声势上都占了优势。
战乱时期,政治搏弈的筹码只能靠实力。冯国璋虽然在实行“和平统一”政策,博得更多的人心,但在实力上一下子处于了劣势,他不得不努力地想尽快突破这个困境。然而他现在能做的已经比较有限,只能在宣布暂时停战的同时派人赴广西与陆荣廷谈判。
可是,当他的私人代表正在谈判时,皖系借助督军团力量,加紧了对北京政府施压。12月4日,国务院任命曹锟为攻湘援鄂第一路总司令,张怀芝为第二路总司令。在一片呼声中,到18日时,无可奈何的冯国璋被迫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段芝贵为参谋总长。
段祺瑞再次公开指挥军队,更加快了“合法倒冯”的计划,责令徐树铮加快速度,尽早解决把冯国璋拉下马。在徐树铮的策划和督促下,临时参议院很快制定出“国会组织法”和“两院议员选举法”。
冯国璋一看这“两法”,就知道此事是冲自己来的,于是提出新主张,要同时取消北方的临时参议院与南方的旧国会,按照原来国会组织法与两院议员选举法进行选举,产生新政府与新总统。
冯国璋的主张,遭到段祺瑞的强烈反应。最让冯国璋头痛的是,曹锟等10督军也联名发表通电,一起反对冯国璋的主张,要求以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正式大总统。
冯国璋嫡系的长江三督,针锋相对地发出通电,主张解散临时参议院。冯国璋与段祺瑞的斗争,又一次激烈起来。因为是北京,一直是段祺瑞的地盘,相比之下冯国璋有些势单力薄之感。如果离开北京,回到南京,段祺瑞就好对付多了。有了这想法,冯国璋琢磨着怎么才能脱身。
1918年1月24日,在与王士珍、段祺瑞、徐世昌讨论局势时,冯国璋突然变成了主战派,指责西南方面欺人太甚,提出亲自出征讨伐。随后,冯国璋率领自己的拱卫军一旅,乘专车沿津浦线南下。
冯国璋走后,段祺瑞越想越不对劲,突然一时醒悟:冯国璋这是要回老巢南京。段祺瑞一拍脑袋,立马发电给皖系干将倪嗣冲,便将列车截住,迫使冯国璋转回北京。这时,冯国璋专车正开到安徽蚌埠。
半道上被截回,冯国璋异常沮丧,被段祺瑞逼着,不得不下达讨伐西南的命令。他属下的将军们,一个个都不愿改变原本主和的主张,剑拔弩张地与皖系对抗着。
段祺瑞把这些看在眼里,很快使出一招以日本的军火为条件,引诱奉系入关。军火是军队的命根子,有先进的日本军火为诱饵,奉系张作霖得迅速出兵入关。
情况如此,冯国璋只得再次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第三次组阁,接着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同时加快合法倒冯步伐。
到1918年8月12日时,安福国会成立。倒冯的时机刚刚成熟,曹锟却突然生变,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由主战再变成主和,与长江三督又唱成了一个调。
段祺瑞见此,只好采取表面上看来是同归于尽的一招。与冯国璋同时下野,这样方方面面都说得过去,冯国璋下台也有面子。
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毫无悬念地当选。第二天,徐世昌宣誓就职,与冯国璋行交替礼。
此时的冯国璋,接近花甲之年,遭此失败,再无入仕之意,决定“返我林泉”,永不出山。而段祺瑞则以参战督办的名义,继续控制着中国政治。
冯国璋不打诳语,下野后即回河间,隐居故里,经营家产。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因为肺病不治,死于北京帽儿胡同私寓,享年60岁。
临终前,冯国璋还在做着和平之梦,留下遗言:“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他是因为看不见和平,抱着遗憾离去。战争在他身后的30年,打得越来越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