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由书生而入军界,因军事学问而受重视重用。他身处战乱,历尽抗击外敌的战争,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事,他都亲自经历,亲眼看到作为战败国的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中国的军事将领,冯国璋为此感到耻辱,渴望中国强大。他曾以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他两次东渡日本,从那个因为明治维新变得强大的国家,发现了一条在他看来可以使中国富强昌盛的道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是他认为当朝要做的事。
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地方官吏,还有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再加上几乎空白的现代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来都非常大,务实的冯国璋把中国强大的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尽管如此,冯国璋还是尽力做了他该做的一些事情:譬如阻止袁世凯称帝,作弄张勋复辟,反对黎元洪对南方用武……等等这些,他虽然都做得不够大义凛然,不那么光明磊落,但在展示他懦弱而圆滑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心中和平的愿望和知识分子的正义。
地道知识分子徐世昌
徐世昌,是一个灯下苦读,依靠科举跻身大清王朝的重臣。他官至相国,为200多年清廷中职位最高的汉人。因为是袁世凯终身信任的把兄弟,又是北洋政府中的精神领袖,袁世凯去世后,他是调解了两届总统与总理的矛盾之后,终于被历史推上了总统宝座的文人。他的上台,本身就让人费解。你争我夺,纯粹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乱世,一个文质彬彬的翰林院学士,一个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国学大师,他的手上并无一兵一卒,却能当上总统。又因为他倡行“文治主义”,在那武人专政的乱世中曾被视为“东洋和平的一线光明”,“各国国民的真正亲善种子”。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传统中一些可取可弃的东西,也可以看出民国的复杂性。
姓名字号:原名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水竹邨人籍贯:远祖为浙江省鄞县人,落籍直隶天津卫(古属东海郡),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今汲县县城内曹营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