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兴你这么想,”莱昂内平静地说,“因为不管怎么说,毕竟我是导演。”
德尼罗后来勉强承认他与莱昂内吵过架,“我有时很不客气地对他说,‘有本事你演给我看看。”’
不过,当记者逼着他说出与莱昂内或其他导演合作有什么不同时,德尼罗便会完全收起他的锋芒。“如果他做得对,那么你自然就会按照规矩接受导演的指令。当他说这么做时,我会说,‘没问题,我已经明白了。你让我这么演,但是却没演给我看。’说完,我就会按我的方式去演。”
与德尼罗合作过的人深知与他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是靠不住的。他这么说,可能他的意思却是相反的。《铁面无私》的制片人阿特·林森还记得与德尼罗就乔吉奥·阿玛尼为饰演卡彭的最初人选鲍勃·霍斯金斯设计的那套服装所引发的争论。
“感觉怎么样?”在德尼罗试完这套价值50万美元的睡袍后,林森小心翼翼地问。
“很好,我只能说很好。”
“那么,你怎么看那套西服?”
“很好,非常好。”德尼罗说。
“怎么好?”
“不错……在场的每个人穿起来都不错。”
感觉话里有话,林森加重语气说。“是的,他们专为你加大了……”
“我喜欢,”德尼罗摆出一副和蔼的笑容。“很不错,很有趣。”
“且慢,让我看看我是否听懂了你的意思,”林森说。“你对此有很多想法,你已经作出结论,那就是你讨厌这件睡袍。你希望我马上动手,在你从意大利返回之前完全重新设计,而且是遵照你的吩咐。”“说得正是,”德尼罗说。狗仔队的遭遇使得德尼罗很谨慎地打发他在罗马的休闲时光。在《美国往事》拍摄间隙,他经常秘密地前往伦敦或巴黎,去拜访巴里·普瑞缪斯和罗伯特·考迪埃这样的老朋友,并且成为罗曼·波兰斯基的座上客。
即使在巴黎,他也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保持着一贯的内敛和神秘。曾在戛纳见过他的导演约翰·斯特奇斯不无敬佩地说,“他像蛇一般溜进房间——但你却能时刻意识到他的存在!”
莱昂内剪出的第一版《美国往事》长达4小时。看过的人,尤其是米尔坎和他在华纳兄弟公司的后台老板,都感到迷惑不已。万花筒式的结构将跨度30年的场景排列在一起,又没有很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
德尼罗扮演的年轻和年老的“面条”都令人信服,但是成为一位舞台明星的德博拉却依然像她三十年前那般年轻。制造死亡假象的麦克斯如今已变成“克里斯托弗·贝利”,一个有钱的政客。正是他把“面条”召回到纽约,并设计了一系列线索将“面条”一步步引到他在长岛的寓所,将一切和盘托出。莱昂内通过释放迷雾使“面条”的寻找过程复杂化,不断在20年代和60年代之间切入切出,延缓了叙事的进展。
美国的发行商们并不理解莱昂内的用心,也没看明白影片的结局是“面条”跳进了垃圾车自行了结了一生。他们要求对影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最重要的是压缩片长。莱昂内拒绝了。这场艺术至上和商业实用主义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多年,直到莱昂内结束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一命呜呼。
《喜剧之王》于1983年3月11日上映,当时德尼罗还在拍摄《美国往事》。尽管反应不是很热烈,但影评界还是给予一片赞誉。不过观众却不买账,这部影片成了斯科塞斯最赔钱的作品:花了1900万美元,只收回120万美元。
该片应邀在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放映。德尼罗勉强同意与杰里·刘易斯及编剧保罗-齐默曼一道出席,他们中没有人表现出很喜欢这部电影。齐默曼挖苦地说,“这就像自己生下了一个长得像马丁·斯科塞斯的孩子。”
当德尼罗从意大利返回美国影坛时,发现这里已经发生变化。随着主流观众群变得越来越年轻,与他同龄的演员们都在为演出机会而苦苦奋斗。达斯汀·霍夫曼在1979#:演了《克莱默夫妇》,在1982年演了《宝贝儿》(该片恰好讲述的是一个失业演员的故事),此后他一直在演舞台剧,直到1988年才获得了主演《雨人》的机会,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当时大受欢迎的年轻演员汤姆·克鲁斯同意出演,该片可能就不会付诸拍摄。
阿尔·帕西诺平均每两年拍一部电影。而在1985#:的《革命》票房惨败和1989年凭借《爱之海》咸鱼翻身的4年间,他整个从银幕上消失了。哈维·凯特尔和克里斯托弗·沃尔肯不再被视为男一号的候选人,只能在一些垃圾电影里露面。导演阿兰·鲁道夫对此作了一个悲剧性的总结:“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四五十年来美国电影最浅薄的时期,因为他们发现了《大白鲨》现象——一部电影赚的钱可以比所有其他电影加起来还要多。80年代,电影人扮演着坏蛋的角色。他们想方设法去掏你的钱包。而那些诚实地追求真理的电影人则只能在水底潜游。”
德尼罗无力与潮流对抗。《美国往事》已使他精疲力竭。他还陷入了与黛安妮·艾伯特的离婚官司中,后者通过出演约翰·卡萨维茨的《爱情激流》开始其演员生涯的又一次尝试。离婚案一直持续到1984年,于那一年的夏天宣告结束。当时黛安妮正随《爱情激流》一片在哈瓦那参加电影节,在那里她宣布与德尼罗分手,并称他们之间的关系“快乐且友好”。
没费多大劲儿,德尼罗就得到了《堕人睛网》的片约。“我感觉疲倦,”他说,“这是非常棒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纽约。我想我该调整一下工作方式,不必总是演挑战性很大的角色。我认为这部电影与我以往演过的有所不同。”
《堕入情网》是编剧迈克尔·克斯斯托弗的原创剧本,4年前,他的一部描写绝症病人接受医学实验的舞台剧《影子盒子》获得了普立策奖和托尼奖,后来的电视剧版由保罗·纽曼自导自演,在获得金球奖的同时还得到了艾美奖提名。
与《影子盒子》相比,《堕人情网》缺少了一些张力和戏剧性,它讲述的是一对中年已婚男女因为一次偶遇而爱上对方的故事。这一情节与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根据诺埃尔·考沃德的舞台剧《静止的生活》)相似,但却没有那股撕心裂肺的感觉。考沃德笔下的男女偷情有着深深的罪孽感,而纽约的中产阶级则会对这种描写嗤之以鼻。
像考沃德笔下的男女一样,克里斯托弗的恋人们也乘的是同一辆列车。他们坐车从威斯特切斯特前往曼哈顿。他们在第五街的一家书店里撞个满怀,结果错拿了对方的圣诞礼物。他们再度重逢时堕入情网,但却没有上床,他们最终选择的是分手,而不是离开自己的配偶,而影片的最后他们又一次相遇在一起。
虽然德尼罗发现建筑工程师弗兰克·拉夫蒂斯这个人物毫无深度可挖,但他还是坚持要做一些研究,为此他接触了一些有着相同职业背景的人。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他发现一个工程师用手机通话,而这在当时并不普遍。于是,他要求道具师替他找来一部这样的电话,尽管这并没有出现在影片里。
德尼罗建议找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莫莉,他爱的那个女人。鉴于斯特里普在《克莱默夫妇》中的成功,派拉蒙影片公司愿意以“1984年的《克莱默夫妇》”的名义推出《堕人情网》,并出资12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来支付这两位演员的片酬。租用场景也花了不少钱。弗兰克与莫莉的第一场吻戏是在中央车站拍摄的,为了使这个巨大的空间不显得空旷,剧组雇用了大批群众演员在里面来来回回地走了一天一夜。剧组还租用了两天第五街的萨克斯百货公司,在其中布置出圣诞大抢购的场面。
斯特里普和德尼罗一道花了几小时反复研读剧本,寻找将角色激活的方法。作为莫莉,一个设计师放弃了她的职业去寻找丈夫,并且照顾她患有绝症的父亲,这对斯特里普来说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角色,而德尼罗的弗兰克则是一个谜,他的婚后生活显然很幸福,膝下还有两个儿子,那么他为什么会爱上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呢?
尽管《真正的忏悔》票房惨败,乌鲁·格罗斯巴德还是接过了《堕人情网》的导筒。他宣称这部电影要展现“一个全新的德尼罗,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尼罗,既风趣又温柔”。哈维·凯特尔则得到弗兰克的娘娘腔朋友艾德的角色,听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决定。
斯特里普摸透了德尼罗的个性,所以建议仍保持着《愤怒的公牛》的体形的他必须减掉10公斤的体重。朋友介绍他去体育训练学院,那里的克里斯·梅德教练专门辅导模特和演员瘦身,他的客户包括凯文·克莱因和比安卡·贾格尔。
德尼罗不想每天奔波,于是哈维便成了他的私人教练。“第一次给他测体重时,”哈维说,“他的体内脂肪为19.92,也就是说他体重的20%都是脂肪。脉搏是每分钟72下。血压大体正常。他的造氧功能和肺活量都很低。十五周后,他的脂肪含量从19.92降到了9,脉搏降到了56下,身体状况大为改观,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为他测量的女士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而且是用了这么短的时间。”
《堕入情网》于1984年4月开拍。整个拍摄期间,德尼罗很不情愿地参与了《美国往事》的宣传推广。与华纳兄弟斗争了一年多,塞尔乔·莱昂内因心脏病而倒下。他已经删掉了6段戏,将片长从260分钟减少到225分钟。华纳公司于2月在波士顿试映了这一版。习惯了《大白鲨》和《ET外星人》的观众对此反应平平,制片公司因此决定自己动手将片子剪得更短、更有“逻辑”。
华纳兄弟的剪辑师们将放映长度缩短到143分钟,并且将复杂的闪回结构重组成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结构,即开始于4个朋友的街头混混时代,结束于麦克斯的自杀(他没有爬进垃圾车,而是对自己开枪)。作为新的简单化结构的一个标志,鸦片馆的电话不再响25遍,而只响了一遍。莱昂内称这个版本“遭到了屠夫的宰杀”。
5月,德尼罗前往戛纳出席4小时版《美国往事》的首映。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受到了一批美国女性观众的攻击,矛头直指他强暴伊丽莎白·麦戈文和屈斯戴·韦尔德的表演。“这是公然的、无端的暴力,”她们中的一位当众叫嚣,“作为一名女性,我看到这一幕深感无地自容。我觉得这是毫无廉耻的。”对德尼罗来说,这就如同被约翰·辛克利阴影所笼罩的那个奥斯卡之夜的重演。他把白色棒球帽压得低低的,钻进了汽车,驶往安提布角的艾登罗克酒店。在那之后,他几乎没有公开为这部影片作任何辩护,而因为观众的抵制,该片只获得了区区500万美元的票房。
除女权主义者之外,大多数影评家都是怀着一种敬意在戛纳看完了《美国往事》。在其他的电影节和特别放映中,该片也因其诗意的感觉和史诗的气概大获好评。莱昂内开始计划他的下一部影片《900天》,这是一部关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更大规模的影片,他宣称德尼罗已同意主演。但是,由于他在1989年去世,这部影片最终石沉大海。
对欧洲电影人来说,《美国往事》拉响了警报,引起了他们对日趋走向国际霸权主义的美国大电影公司的警惕。而对莱昂内来说,这部影片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座墓碑,埋葬的是欧洲导演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正如他在他的电影里所认识到的那样,未来是属于美国人的。不幸的是,他们对此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