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体上的伤病和缺点是相对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点缺点也没有,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所以,每个人都要认识到,有缺陷的身体,才是真正的身体,所以我们需要直面伤病带来的缺陷。
2.只有勇敢地面对身体上的伤病,才能尽可能地通过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来战胜它,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挖掘生命的深度,提高人生的价值。
3.直面身体上的伤病,是一种智慧。面对伤病带来的缺陷,当我们意识到它可以通过我们后天的努力来矫正的时候,我们既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用一种不满足现状的拼搏精神,把这种伤病带来的痛苦化为压力,让压力再转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从而激励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尽最大的努力去矫正这个缺陷;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缺陷是不能弥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理性地分析出自己的其他优势,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做到扬长避短,乐观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之梦,达观地向这个世界展示自我。
4.直面身体上的缺陷,我们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阴影,摒弃自卑,包容他人,坦然面对别人的非议和冷眼,在面对别人的嘲笑之时,也能心平气和。在人生之路上,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做到不逃避、不懦弱,扬起自信的翅膀,挥舞坚强的双臂,做一个生机勃勃的人,做一个潇洒轻松的人。
那么,自爱地活着,敢于直面身体上的伤病,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1.要敢于挑战身体上的伤病,用加倍的努力来缩小它,尽量地换个角度来认识,变短为长。人体的缺陷,包括生理的、病理的、肢体的、性情的,多数是无法克服的,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能逾越的,精神上的动力,往往能够创造出奇迹。
2.身体上的伤病,就像弹簧一样,我们越是使劲地挤压它,它反冲过来的力量也就越大。所以,我们一定要达观地面对身体上的伤病所带来的缺陷,不仇视别人,也不自卑,对自己的将来要有信心,不让身体上的因素困扰自己,努力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一定能够有所发现的,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们不能让这缺陷的阴影遮蔽住我们整个人的心灵。努力地去发现,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活出一个超越的自我。
张海迪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达观地活着,才能享受生活;直面缺陷,才能走出阴影。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在这期间她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张海迪达观地活着,不仅仅感染了周围的人,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力量,也使自己享受到了生命中的乐趣。达观地活着,直面身体上的缺陷和伤痛,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生命!
换个角度,缺陷也很美
事情往往都是两面的,从这一面看,山穷水尽,没有什么出路,但假如我们换个角度,可能就会发现,原来,这里面也有美丽,即使是缺陷,也是一种美丽。缺陷之美,美在精神上的顽强和坚韧。缺陷之美,美在不卑不亢。假如上帝真的把缺陷给予了我们,请不要自卑自弃。缺陷并不丑陋,也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敢于重新审视自己,换一个角度,那么这种缺陷也是我们人生之路上的美丽风景!
通常,人们追求完美,躲避缺陷,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我们面对缺陷,却承受不了那种“与众不同”,即使我们承受住了,也往往会因为周围人们的有色目光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以至于让心中的阴影吞噬掉那点仅存的自信。
其实,事情往往都是两面的,从这一面看,山穷水尽,没有什么出路,但假如我们换个角度,可能就会发现,原来,这里面也有美丽,即使是缺陷,也是一种美丽。
300多年前,印度古代的一个皇帝沙加汗,他的一个爱妃蒙泰兹因为难产而死,为了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决心给蒙泰兹修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陵墓,所以他找来了印度最好的设计师和工匠,从内到外,事无巨细,都要求做到完美对称、华丽壮观。但是,历史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因为这座华丽的陵寝,皇帝心中的爱情杰作,把印度老百姓压榨得一点余财也没有了,巨大的耗资,引起了民怨。在这种情势下,沙加汗的儿子篡了位,把他囚禁了起来,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获得自由。而他在位的时候,还想为自己也建造一座同样华丽的陵墓,和泰姬陵遥遥相对,这一下子,都成为空想了。更可悲的是,在沙加汗死后,因为没有陵寝安葬,所以就把他的棺材放置在了泰姬陵里面——蒙泰兹棺椁之旁。这种做法,一下子打碎了他生前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对称美了。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和爱妃同穴而眠,难道这不应该庆幸吗?
其实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就像太整齐、太完美的脸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对称的脸反而更有亲和力一样。有些时候,正是因为不完美,才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才具有了一种改变的动力,演变出持续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缺陷也是一种美。
缺陷之美,美在精神上的顽强和坚韧。
想起英国的伟大科学家霍金,所有人的眼前都会呈现出这位科学领域的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所有的人都对霍金的成就表示深深的敬意,但他的成就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另一个让人起敬的原因是,霍金的那种不屈而又顽强的斗士精神!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霍金身上,当他的一次学术报告完成的时候,台下的一个男记者一下子跨上了讲台,面对这位在轮椅中生活了30几年的科学大师,在敬佩之余,又不甘心地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霍金先生,这该死的疾病已经把您的一生都固定在了轮椅之上,您难道不认为命运对您太残酷了吗?”这个男记者突兀尖锐的问题,顿时让整个报告厅变得鸦雀无声,一时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霍金的脸上依然挂着恬静灿烂的微笑,他努力地用他那唯一能活动的手指,一下一下,艰难地敲击着键盘,于是,给他特制的语音合成器上发出了标准的声音,不高不低,不愠不恼,宽大的投影屏幕上缓慢地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现在的手指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还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有力的话语所震撼,片刻的宁静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人都涌向霍金,簇拥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向他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尊敬。在这个时候,霍金的缺陷,难道是不美丽的吗?
缺陷之美,美在不卑不亢。有这么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的家里有两只水桶,一只完整无缺,另一只却在一侧有一道裂痕。农民每天都用一根扁担挑着这两只水桶,到村边的小河里去挑水,那只有裂痕的水桶,每次到家的时候,总会漏掉很多,只有半桶水留在里面,而另一只总是满的。就这样,3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天天挑一担水,却只能收获一桶半。
完整的木桶,因为自己的无缺而洋洋自得,而有裂痕的木桶,也因为自己的缺陷而羞愧难当。经过了3年的沉默之后,有裂痕的桶终于鼓起了勇气,向主人开口诉说:“我真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惭愧,因为我的身体上有一条裂痕,我这3年来,一直在路上漏水,所以每次从河边到家里,只剩下半桶水。”
农民听了后回答它说:“不知道你自己意识到了没有?在靠近你的那一侧的路边上,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在靠近那只完整的水桶的一边,却没有一朵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漏水,所以在靠近你的那条路边上撒上了花籽。每天挑着你们回家的路上,就会给它们浇水。3年了,我经常把这路边开着的鲜花采摘下来,拿到集市上赚钱。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收获美丽的鲜花呢?又怎么用它们来装扮我的家呢?”
假如上帝真的把缺陷给予了我们,请不要自卑自弃。缺陷并不丑陋,也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敢于重新审视自己,换一个角度,那么这种缺陷也是我们人生之路上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