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96

第96章 海明威

第3章第62节海明威

海明威的生平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

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三年,美国宣布参战,海明威立即报名志愿入伍,但因眼疾未被接受

。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拂逆父意,未去上大学,而去了《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见

习记者。报社对文体风格的要求很严,有110条明文规定,首要的一条是“要简短明快”,

“避免使用形容词,特别是过分的形容词。”这种训练使海明威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

一种特有的明快风格。海明威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1936年,佛朗哥

在德、意法西斯的直接参与下发动内战。海明威积极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声援运动,

并捐款购买救护车等支援共和政府。1937年他亲任西班牙共和国美国友人组织医疗部救护车

队委员会主席,并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名义先后四次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报导西班牙人民

的英勇业绩,并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任随军记者,并亲自到

前线作战。他先后去英国和法国,曾随机轰炸德国,因飞机失事而受重伤。因战争功勋,他

于1947年获铜星奖章。海明威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

海明威的创作

海明威一生写了二十多部作品,有小说、诗歌、剧本,也有游记、特写、回忆录。这些作品

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不一,在读者中影响的大小也不相同。虽然他的游记特写以描写斗牛

渔猎的惊险场面和优美流畅的文笔引人入胜,但通常一提到海明威,首先使人想到的仍然是

他的小说。尤其是《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独先擞牒!罚请谥巳丝谥·

作,最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

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它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

,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

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灵涂炭。

《永别了,武器》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

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质无华,句子短小凝练,写实、象征、意识流、点染等手法得到综合

运用,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叙事中间有幽默。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

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也是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是海明威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它写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事

迹。罗伯特·乔丹是美国蒙大拿大学的西班牙语教师,他自愿投身于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

参加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国际纵队。1937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经过一年抗击法西斯叛乱

后,决定于瓜达拉马山脉阿维拉地区进行反攻,国际纵队特派乔丹深入敌后,联络游击队届

时炸掉一座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阻止敌军增援。这是一项至为艰巨的任务,不但上级规定

的在凌晨炸桥的时间不利于任务的执行和人员的撤离,而且因为执行这一任务的游击队长态

度消极,从中作梗,加之天气骤变,暴风雪来临,上级人员泄密,使敌人已有准备,诸种情

况就使得执行这一任务的困难大大加剧。小说写出了乔丹在准备执行这一任务的短短三天内

所进行的各种艰苦工作:做争取游击队员的思想工作,鼓舞他们的士气,联络友军的支援和

配合,观察地形,检查爆破器材和采取措施修补被游击队长破坏的器材,向上级报告敌情并

提出撤消原来进攻方案的建议,等等。然而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进攻信号已打响,乔丹和游

击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炸桥任务。乔丹不幸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人留在山坡上掩护游击队员们撤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仍充

满必胜的信念:“即使这次进攻不成,还会有下一次的,总有一次能成功。”乔丹已经在相

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和《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身上的那种

孤独、迷惘与悲戚的情绪,把个人(个人主义的英雄)融入社会(社会责任)中,认识到自

己为人类理想而战,因而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

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

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

小说

《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

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是摩斯基多海湾最好的老渔夫。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跟他学打渔,很佩服他的本事

。这次,老头接连八十四天出海,竟一无所获。小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再跟随老头打渔了,小

孩却对老头深表同情,给老头弄来饭菜,陪他聊天,帮他准备再次出海的用具。晚上,老

头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次日清晨,小孩拿来鱼肉,送他出海,祝他好运。这天天气晴朗,

海面一如平镜,海岸景色秀丽。老头一早便撒下香喷喷的鱼食,他满怀信心地把钩丝直插入

一哩深的海水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钩丝,只见伸在水面上的一根竿子很快地浸到水里,接着

钩丝抖动了一下。经验告诉他:海水的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钩尖和钩把子上的鱼食。他感

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有一件很硬的东西,重得出奇。老头欣喜地推断:这是条很大的鱼。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它拖着船和人在浩渺无边的海面一直游了四个多钟头,老头紧紧拉住

背在脊梁上的钩丝和大鱼搏斗。钩丝拉得快要折断了。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把老头拖到船

头去。老头赶快放长钩丝才没被拖到海里。他不动地拉住钩丝,身子后仰抵挡钩丝的张力,

手割破了,肩勒肿了,但他仍以无畏的气概拼搏着。他想,鱼一定受伤了,我痛了,它也痛

了。经过持久的激烈的拼搏,钩丝慢慢上升,鱼终于露出水面。它浑身明光耀眼,头和背全

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发现这条鱼比小船还长。这时,他已漂到不

见陆地的海面上,累得筋疲力竭。第二天,大鱼仍在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地跳,尽管

不断放松钩丝,船仍走得很快。老头使尽全力,一动不动地把钩丝绷紧。第三天,鱼开始打

转儿,尾巴从水里露出来,从容不迫地游到前面。老头忍住一切疼痛,拼出最大的力气,和

大鱼殊死搏斗,终于把鱼叉扎进鱼腰里 @贤酚昧Π延阃瞎矗昧礁鎏姿鞣直鹛鬃∷难·

和尾巴,把它捆在船旁边。老头估计鱼足有一千五百多磅,他将赚一笔大钱了。没想到死鱼

的血水招来了鲨鱼,它们顺着船和鱼所走的方向游。大口大口地咬掉大鱼的肉,老头见状又

急又气。但他想:“一个人,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用鱼叉充当刀子、

短棍去打鲨鱼,但鲨鱼越来越多,到晚上竟成群地窜来,老头用棍棒猛力劈打,鲨鱼还是把

鱼肉一块一块撕咬了去,只剩下一副骨架。老头终于失败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希望船尽

快开往自己的港口。当小船轻快顺当地驶进小港时,已是半夜。老头爬回自己的茅棚,很快

便沉沉入睡了。第二天,小孩来看他,望着他疲惫不堪的面孔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失声大哭

。孩子赶快给他送来热咖啡,表示要再伴他出海打鱼。老头又去睡了,小孩守在他身边,他

又一次梦见了狮子。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告诫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

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

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

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海明威在这个中篇中充分肯

定了人,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人!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

多舛的命运,都没有把一个孤单而老迈的人征服。作家写出了他在对待失败上的观念上的胜

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所以作品的结尾给予读者的决不是颓

丧,而是鼓舞。海明威在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受奖词中说:“对于一

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

本人诚可谓这方面的典范,他在《老人与海》中综合运用了写实、象征、意识流手法和电影

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了“冰山原则”,使作品色

彩瑰丽,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但是,尽管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企图摆脱令他一生苦闷

的孤独与悲戚感,但作品还是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悲观情绪,使人感到有如一曲“天鹅的绝

唱”。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

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

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 碌墓獠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