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24

第24章 独领风骚的著名人物(9)

李纲临危受命,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巩固了东京的防务。金兵攻城时,他亲自督战,由于防守严密,金兵损失数千人。金兵于是派人入城要求宋朝派人议和,李纲本欲阻止,但钦宗根本不听,只想早点结束战争,至于代价更是将不惜一切。果然金人的议和条件相当苛刻,竟然要求宋朝尊金太宗为伯父;燕云地区的汉人由金国统治;宋朝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宋朝要送犒军费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绢一百万匹,以亲王、宰相作为人质。如此苛刻的条件钦宗竟满口答应,对此李纲愤恨异常。恰在这时由于各地赶来勤王的义军,行动不一,不听统一调度,致使在策划偷袭金营的战斗中大败,钦宗据此解除了李纲的职务。消息传出,群情激愤,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几百人上疏请愿,要求重新起用李纲,此举得到了几十万民众的响应。钦宗害怕引起民众的激变,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李纲。这时更多的勤王义军赶到了京城,金兵看到无机可乘,便带着勒索而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北撤,至此,东京被围四十多天后,方才暂时解围。

东京解围后,朝廷中的主和派以为没什么危险了,便重新开始活动,大肆排挤李纲,最终李纲被派去带兵支援边境,这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李纲出于大局考虑,听命带兵赶赴边境。然而事情紧急,军队多是临时拼凑,因而多不守纪律,不听调度,致使军事大败,李纲也因此被贬到宁江(今重庆奉节)。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京城,在这危急关头,钦宗又想起了李纲,于是重新起用他,让他带兵增援,但为时已晚,当李纲率兵还在半路上时,东京就已经被攻陷,北宋灭亡。

不久康王赵构逃往南方即位,是为高宗。为了扭转大局,高宗不得不起用李纲。就在李纲准备再次抗金救国时,高宗宠信的汪伯彦、黄潜夫等人却对李纲百般阻挠。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金人大兵压境,高宗急忙下诏命后宫妃嫔及卫士家属到江南避难,自己则信誓旦旦地说要留守中原,与金人决战!但仅过了三天,他自己却又准备南逃。李纲坚决反对,汪伯彦、黄潜夫等人大肆攻击李纲,说他招兵买马实际上是在壮大自己的势力,高宗借此将之罢免。这次李纲从起用到罢免前后仅七十五天。李纲罢相后,再次激起民众公愤,太学生陈东,布衣欧阳澈上疏为之鸣冤,却反遭杀害。

李纲被罢免后,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宋军节节败退,高宗甚至一度狼狈逃往海上。在此期间,李纲仍一再遭到贬斥,先是罢去观文殿大学士头衔,贬往鄂州居住;后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直到建炎三年(1129年)冬天才被允许自由居住。此后李纲虽然不再遭到贬斥,甚至还屡屡升官,但朝廷根本不予以重用,对他的计策更是搁置一边,根本不采纳。就这样,李纲在极度愤懑、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在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在福州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八岁。

扰金名将岳飞 岳飞(1 1 03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据传说,岳飞出生时,一只大鹏鸟在他家的上空盘旋鸣叫,久久不去,于是他的父亲便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岳飞还没满月时,黄河决口,家乡突发大水,他的母亲抱着他困坐在一口大瓮中,神奇的是竟然没有被淹死,人们都感到很惊奇。岳飞的童年和少年时是在清贫的环境中度过的,白天要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农活,晚上父亲则燃起枯枝,教他读书。他尤好读《左传》、《吴起兵法》,书中忠君爱国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并且也开始掌握了许多军事指挥技术。此时,他还在家乡学习武艺,学会了左右开弓和枪法,成了一名文武双全智勇过人的有用人才。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应募参军抗击金人南下,时年20岁。辞别亲人的时候,深明大义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激励他英勇杀敌,报效国家。岳飞参军不久,就显示出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有二次,岳飞正带着百名骑兵在冰冻的黄河上演练骑射,突然发现大队金兵从冰上疾驰而来,敌我悬殊,回避已经来不及了。岳飞于是镇定地对士兵们说:“敌人虽多,但他们摸不清我们的底细,我们突然迎头痛击,一定能消灭他们。”说着他骑着战马,带头冲入敌阵,金兵一军官挥刀向他砍来,岳飞闪身挡住对方的大刀,然后抽刀砍去,将对方的脑袋砍了下来。士兵们也蜂拥而上,一阵猛杀猛砍,金兵伤亡惨重,大败而归,岳飞也因此被提升为秉义郎(从八品武官)。

后来,岳飞转到宗泽帐下,受到宗泽赏识,逐渐开始独当一面。岳飞本想在宗泽手下大显身手,但宗泽不久就去世了,接替指挥的是个胆小怕死的人,岳飞于是又转投张所。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奉命收复建康。他命士兵穿上黑色衣服,趁敌人酣睡时冲进敌营,梦中惊醒的敌人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乱杀一气,结果元气大伤。金兵不得不撤出建康,渡江北逃,但当他们乱哄哄地渡江时,岳飞又率兵前往击杀,直杀得金兵血染长江,尸横遍野,这一仗岳飞战果辉煌,杀敌无数并收复了建康城,赢得了满朝大臣的交口称赞,岳飞也因此役被提拔为通泰镇抚使,主持通州、泰兴一带的防务。

绍兴三年(1 133年)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在金兵的帮助下,先后攻占了襄阳六州,切断了朝廷通往川陕的交通,直接威胁着湖南、湖北的百姓。绍兴四年(1134年),在岳飞的要求下,朝廷命他率军予以收复。岳飞以郢州和襄阳府为进攻重点,使用马队骑兵诱敌出城自旷地决战,因而大败敌人,使襄阳六州全部收复。这个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军民,高宗也因此将岳飞提拔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晋封武昌郡开国侯。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岳飞领镇宁军、崇信军节度使,并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奉命镇压杨幺起义。在这之前派去镇压的官军全部都被击败了,岳飞吸取教训,决定改变策略,实行剿抚合一的方法。这时杨幺部下黄佐率先投降,岳飞便派他返回贼军营中,去招降和攻击起义军。不久黄佐便攻破了周伦的大寨,取得了首次胜利。在此期间,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也前来湖湘督战。五月底,张浚接到诏令要回朝布置防备金朝南侵的事宜,临行前命岳飞暂停进攻,作长期围困的准备。岳飞不同意,要求张浚给他八天的时间镇压起义军。六月初,岳飞开始行动,先是派人进攻辅卫杨幺大寨的一些小寨,拔掉之后,便集中全力直击杨什中军大寨,至六月中旬,果然取得了胜利。朝廷因此加封岳飞为检校少保、晋封开国公。

绍兴七年(1137年),金国废掉了伪齐政权。岳飞数见高宗,要求趁机发兵中原进行北伐,但这时高宗已经站在秦桧这一边了,主张屈辱求和,对岳飞的建议根本不理睬。就在这种抱负不能实现,故土难以收复的情景下,岳飞写下了慷慨激愤的千古传颂名篇——《满江红》,寄托了自己的一腔忠愤。

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南宋朝廷与金议和成功,表示愿向金称臣纳贡,金则把陕西、河南“赐还”给宋朝。对这一奇耻大辱,岳飞极为愤慨,又一次上疏指出金人奸诈不可信,要求制定策略早日北伐。但是他的良苦用心又有谁听呢?果然,一年多后,金人就撕毁和约,再次侵犯,分四路大举进攻。高宗这时不得不命令各军分头抵抗,被迫开始了北伐。经过四十多天的战斗,岳飞收复了陈州、郑州等重镇,形成了对金兀术的包围。七月间,宋朝军队与金兵的决战终于在汴京附近的郾城开始了。金兀术出动了号称“铁浮图”、“拐子马”的两队骑兵,共一万五千人来与岳飞拼命。这“铁浮图”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作战时三马一组,用皮带相连,像一堵铁墙向前推进。 “铁浮图”两侧则是有号称“拐子马”的轻骑兵配备。面对敌人的凌厉攻势,岳飞胸有成竹。他让士兵们手执“麻扎刀”和大斧上阵,专砍金兵的马腿,马腿一伤,骑兵就摔了下来,有的摔断了腿,有的被压在马下,前面一倒,后面的马也被绊倒,岳家军于是向前猛冲,一阵刀砍斧劈之后,金兵非死即伤,直杀得是尸横遍野,弃甲如山,全线崩溃。几天后岳飞又在颖昌府大败金兀术,连他的女婿也当场毙命,紧接着岳飞又取得朱仙镇大捷,至此兀术十几万大军伤亡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感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当岳飞正欲再次出击时,坚持妥协投降的高宗和奸相秦桧,却急令他退兵。甚至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诏书,催逼岳飞回师。岳飞极度悲愤,慨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班师之后,秦桧加紧了对岳飞的迫害。他先是怂恿高宗夺其兵权,然后又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罗织罪名诬陷他密谋造反,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硬是给岳飞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高宗竟亲下旨令予以“赐死”。

绍兴十一年岁末(公元1 142年1月27日),一杯毒酒结束了英雄的生命。岳飞临死前,大义凛然,镇定自若地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时年仅三十九岁。

枭理学大战的朱喜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晚年自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

朱熹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朱松对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伊洛之学”相当推崇,朱熹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儒家经典,十来岁时就攻读二程的著作,立志做一个像二程一样的圣人。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这年他才十九岁。虽然他进入仕途的时间比较早,但却一直坎坷不平。二十二岁时,他被任命为同安县主簿,在任上十分热衷于维护封建礼教和纲理伦常,对当地的一些“乖违礼典,渎乱国章“的习俗严加禁止,但他仅做了三年就被免职了。二十四岁时,他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通过李侗,朱熹全面学习和掌握了二程的理学。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著书立说,阐扬二程理学思想,1168年,他编成了《二程遗书》,1177年完成了《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的编订工作,这标志着朱熹的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在这之前,因为学术的分歧,他还和当时另一个十分有名的大学问家陆九渊进行了学术辩论。两人在宇宙观、心性论、方法论上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宇宙观上,陆九渊认为“宇宙一理”,主张惟一元论;朱熹则认为“理先气后”,有理气二元论的倾向。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把人心分为天理、物欲两部分;陆九渊则认为心理是合一的。在方法论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则提倡顿悟式的内省道德修养。为了调和朱、陆两派的分歧,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邀请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和朱熹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哲学辩论,与会的还有临川太守赵景明以及刘子昭等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命的“鹅湖之会”。在会上,朱、陆二人各持己见,并赋诗明志。陆氏兄弟主张先发明本性,然后加以博览,认为本心之性千古不变,明心功夫终究久大,讥讽朱熹的格物致知功夫支离破碎,免不了要沉浮。朱熹主张则与之完全相反,要求先博览然后再归到简约。双方前后辩论了三天,但谁也未将谁说服。

十多年问,他多次被推荐担任各种官职,但他都推却了,孝宗称赞他说:“安贫守道,廉退可嘉!”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到任后,他首先减免当地百姓所欠的三年赋税,针对饥民聚众作乱,他一方面下令严禁,另一方面筹集粮食解救灾民。在南康任上,他还积极办学宣传道学,建立了白鹿洞书院,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的科目,招收了大批学生,培养了大批门徒,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第二年夏天,天气大旱,孝宗下诏命州官条陈民间的利弊,朱熹却上疏抨击时政,批评皇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最后还不客气地指出:“巨大的灾祸近在咫尺,然而只有陛下还不知道。”孝宗看了这道奏折勃然大怒:“这简直是没把朕放在眼里!”后来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朝廷任命他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但是直到朝廷答应他对放粮救灾的人实行奖励后,才接受了这个职务,他还对皇帝陈说了灾害发生的原因与修德用人之间的关系,并又一次批评了皇帝重用小人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皇帝看到后脸色都变了。接受任命后,他立刻写信给各地州郡,招募粮商,并承诺免除粮商的高税。等他到任后,各地的粮商就已经聚集在一起了,从而很快解决了饥荒。到任后他每天都轻车简从,一个人外出体察民情,就这样走遍了浙东全境。凡是有不方便百姓的地方,他马上加以改正,有的州县官吏甚至因为害怕他的严厉作风而自行离去,因此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孝宗因此称赞他说:“朱熹政务确有可观之处。”宁宗即位之后,朱熹被推荐为宁宗的“侍讲”,他向宁宗大谈自己“正心诚意”学说,要求宁宗亲自去实行;另一方面又反对对宁宗有定策之功的韩伲胄,因而遭到宁宗的贬斥,撤销了他的“侍讲”职务。于是他又回到家乡从事讲学,这次入朝讲学为官前后仅有四十六日。

至此,朱熹完全放弃了仕途之路,开始全心投入讲学著述和阐扬理学中去了。在朱熹的哲学中“理”是最高范畴,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一般规律;二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理,也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三纲五常”的抽象和化身。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这种理的体现,他明确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在君臣父子关系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原则。他甚至赋予自然界以道德属性,利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确认纲常伦理等封建道德原则是永恒不变的。

庆元二年,沈继祖担任监察御史,他指控朱熹有十大罪状,说朱熹是“伪君子”,应给予落职处分,他的理学被称为“伪学”,门人被称为“伪徒”。但朱熹仍讲学不休,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在修《大学·诚意章》,1200年,朱熹去世,终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