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38

第38章 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4)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了河北袁绍等地方军阀,基本统一北方广大地区。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一心要统一全国。当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已经在南方经营多年,江南民心归服。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二州,再向北发展,统一全国。自称汉室皇叔的刘备,此时依附荆州牧刘表,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为谋士,制定了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恢复汉室的战略构想。可以看出,三方都要争夺统一的主动权,而此时最强盛的是曹操一方。建安十三年七月,他准备先发制人,设想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最终天下可定。这年九月,曹军进占新野,当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并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长江推进。刘备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东吴君臣反复权衡,觉得联刘抗曹符合自己利益,于是,就与刘备结为联盟。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赴前线迎敌。刘备也派残余部队前往助战。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优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与联军隔江对峙。这时,曹操接受庞统的连环计,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孙刘联军见此情景大喜过望。他们深知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周瑜采纳黄盖所献火攻计策,并上演了一场苦肉计,令其诈降曹操。曹操得意忘形,不知是计,自我感觉良好,哪里肯听属下劝说。深更半夜,黄盖按约定时间前往曹营诈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寨。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自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毁余船,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引军退走。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与此同时,陆上也发生激战。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分兵围攻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武帝司马炎缔造的“太康之治”,持续时间不长。公元290年,武帝死,惠帝继位。惠帝是个白痴,虎马不分,毫无执政能力。他身处深宫,除了享乐,其他诸如黎民百姓的事一律不懂。时值天下荒乱,许多百姓饿死。他得知后竟说:“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如此糊涂的皇帝,怎能掌管朝政?事实上,独揽晋朝中央大权的是他外祖父杨骏。

外戚掌权也就罢了,更不幸的是,晋惠帝的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灯。皇后贾南风是一个极有政治野心且阴险毒辣的女人,不满大权落入杨氏手中,时刻觊觎依靠自己的娘家人贾氏外戚夺权。公元291年,贾皇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政变,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及其亲族和党羽数千人,历时16年之久的晋朝内部战乱由此开始了。

贾后铲除杨氏集团之后,又想办法逼杨太后绝食而死,政权旁落到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瑾手中。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皇后有功,掌握了兵权。随着朝廷争权夺利斗争而导致的矛盾激化,贾皇后顺势挑动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又将楚王司马玮以擅杀大臣之罪处死。此时,贾后成为晋朝真正的统治者。贾后专断朝政八九年,实有女皇帝之风。但太子看不惯皇后的专横跋扈,皇后就废太子而杀之。

杀太子是对先主的大不敬,又是野心夺权的赤裸表现,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同起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齐王同、成都王颖、河间王颐联合起兵讨伐赵王伦,激战两个多月,死亡近十万人。最终,赵王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同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颐又联合长沙王义起兵讨伐齐王同。政权又落入长沙王义手中。第二年,河间王颐又回过头联合成都王颖讨伐长沙王义。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义所败,但最终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义,将其交给河间王颐的部将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但进攻失败。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颐。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这一年,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颐为司徒,召其回朝。司马颐不疑有变,就乘车上路,在路上被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后来朝廷又杀成都王颖。晋怀帝不久大赦囚犯,改元永嘉,废除诛三族等刑罚,让东海王越辅政。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在八王之乱中得胜,某种程度上掌握了朝廷大权,然而诸王力量消耗几近,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部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在诸王之间引发战争。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颞、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这场动乱的诸侯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篇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世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残忍、毒辣、腐朽等本性的一次大暴露。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为加剧,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统治者忙于内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无力对付随后的流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内迁。此次动乱对气焰曰盛的门阀士族也是一次打击。战乱暂时平息,使人民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后来,随着灾害日益严重,蛮族入侵,腐朽的西晋朝政便完全失控了。

门阀士族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就是在这些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成了东汉食邑封侯的新贵。门阀土族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东汉末年,政局动乱,土族地主进一步扩充成为割据势力。豪强地主又分别支持建立了魏、蜀、吴三国政权。

魏国曹丕为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即以才学品德和家势资历为选官标准,后来则主要凭家势资历选官。这种制度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九品中正制极大地提高了门阀土族的社会地位,标志着土族制度的形成。三国之后的西晋,司马氏继续实行此种政策以笼络世家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从而形成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时土族制度进入鼎盛阶段。东晋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东晋元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举行的登基大典上,再三让丞相王导和他一同坐御床接受百官的朝贺。由于王导坚持不肯,才作罢。可见东晋皇权的不稳定性和土族实权势力社会力量的强势性。这种政治格局长达一二百年之久,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士族在政治上坐享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也不愿涉身实务,在悠闲奢侈中腐朽衰落。东晋的皇室和贵人们还陆续建了很多豪宅大院,如成帝仿造洛阳宫城的式样建筑了“建康宫”;了:导修建了一座果木成林、鸟兽成群的“西园”;著名的“乌衣巷”是当时名门望族的聚集区。东吴时,孙权为保卫都城安全,曾在这里驻扎了一队身着乌衣玄甲的保卫部队,因此人们称这里为“乌衣营”。东晋以王、谢为代表的大豪族的宅子也在这里,而他们的子弟也多喜穿黑衣,所以人们称这里为“乌衣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诗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说,从前在王谢土族华堂中筑巢的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豪宅荡然无存,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东晋王朝以及门阀士族盛衰的历史。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已经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率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士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必然走向灭亡。后来经过侯景之乱、隋灭陈等历史变动,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门阀士族的形成对历史的进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士族田庄经济使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北方士族移民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士族这一群社会上层人物,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使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取得较多成就。但士族制度决定了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土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却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也显而易见。

开皇之治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因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杨坚登基当天,长安城出现了八百年一次的祥瑞庆云,仿佛上天也在热烈庆祝大隋皇朝的建立。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杨坚被公认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之一,也是最为仁慈的天子之一。在美国人编的《影响世界的100名人》中,杨坚榜上有名。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社会和谐,史称“开皇之治”。

杨坚即位后就着手统一大业。公元589年,大隋军队挥戈南下,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北方的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隋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的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实行“大索貌阅”措施,禁止世家大族隐匿人口,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颍的建

议,推行输籍法,进行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的积弊。他还仿照北魏的均田制,在全国实行均田法。隋文帝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道理,所以从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钢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的作风,使人民的负担减轻了,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杨坚登基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自不容贪污枉法的行为存在。他任命柳盛持节巡察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同时,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l临时调遣。他还宽简刑法,废弃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简要易行。

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的边境,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将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杨坚还开了中国科举制度之先河,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每年推荐三人,应考秀才。后来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又设进士科,科举制度遂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在确立伊始意义重大,是对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热情。用考试的办法选官,较以往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显然合理得多。文帝还大力提倡文教,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下诏求天下之书。为教化全国,恢复华夏文化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人的文化素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文官制度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改革。杨坚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隋朝之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中央政制采用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六部(吏、礼、兵、刑、户、工)制,这是后世长期沿用的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地方政制则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体制。 ‘

这些措施普遍具有开创意义,对今天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有一定影响。流传至今、比较完整、对后世立法有诸多借鉴意义的《唐律疏议》,实际上也是唐朝人根据隋朝典律继承过来的,内容并无多大变化。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依然有很强的隋朝遗风,可以看出这一系列措施影响多大。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隋代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出现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开皇之治”。

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