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45

第45章 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11)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渐破坏了沿海及周边农村的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百姓的饭碗被打破。清朝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把负担加在劳动人民的身上;鸦片走私和五口通商,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人民负担更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活不下去了,只好走上起义的道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广西书生洪秀全应运而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洪秀全出生农民家庭,7岁读书,屡次参加科考,一心想考取一官半职,结果都名落孙山。多次科场失意,让他感到愤懑不平。最后一次科考失败后,他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开始在广西地区传教。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抨击清朝统治,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为“阎罗妖”,只有把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的大同社会。

拜上帝教组织日益扩大,信仰的人越来越多。洪秀全知道起义的时机到了,教义里憧憬的美好社会也要来临了。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生日,全体拜上帝教会员来给洪秀全祝寿。洪秀全接受祝贺后,按计划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洪秀全自封天王,之后攻克永安,大封诸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受东王节制,初步建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形成一个天王领导、东王总理军政事务、诸王集体决议的运行机制。太平军在与清军交战中,屡屡取胜。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农民政权,同清廷对峙。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把全国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物品归圣库。太平军中,上至天王,下至士兵,都设有定额的薪饷,不准私藏财物。生活所需的粮米油盐和其他费用,均由圣库供给。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切都符合当时贫苦农民的愿望,但这些美好的愿望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是不能实现的。为达到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1853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行北伐,但最终林凤祥、李开芳被俘,英勇牺牲,北伐失败。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为了控制长江中游,巩固天京,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西征军一路杀敌,很快就攻占了湖口、武昌、安庆等地。在进军湖南时,他们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湘军被太平军打得大败。1856年秦日纲率军东征,首先进军扬州,摧垮清军江:I匕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合,一举摧垮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被围的局面。太平天国取得西征、东征的胜利,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杨秀清等已陶醉于胜利中,滋生了享乐思想。随着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互相厮杀。1856年秋,先是北王韦昌辉杀掉东王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锐部队负气出走。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边陷入清军重围,最后被敌人杀害。天京变乱造成“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是太平军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洪秀全为摆脱危局,重整朝纲,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任用族弟洪仁总理朝政。洪仁开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他提出立法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交通运输、金融等事业;设立医院、学馆等。这些思想超前,在一群农民起义者面前提出,未免不切实际,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起义的目的,所以无法实行。

虽然洪秀全任用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后的战役防御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但曾国藩率清军对天京的围攻,加上外国侵略者的公然参战,太平天国将士保卫天京的最后战斗失败。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这场农民革命战争的失败。

最近几年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与过去有很大差别,对其持否定态度者渐多。救世主本来是来救世的,到头来没能挽救太平天国,反而使为数众多的会众死亡,看来农民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但不管怎么说,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列强纷纷逼迫中国签约割地,划分势力范围,有识之士深受刺激。各项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设厂,一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家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面对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批新式知识分子逐渐形成共识:要救国,必须维新;要维新,必须学外国。同年,康有为发动在北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份上书虽未能送达皇帝的手上,但却被竟相传抄散发,康有为也因此成了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考中进士并做了官。此后他又几次上书,重申以前的建议,渐渐被光绪帝注意,得到朝廷的支持。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如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最有影响的组织是强学会。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清政府中腐朽的守旧派早就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勖、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宫廷内外甚至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光绪帝虽是皇帝,但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着实慌得六神无主。康有为等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也是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际,维新派想利用袁世凯对付荣禄。但这次维新派看走眼了,因为袁世凯早已受到荣禄赏识,并在关键时刻站到了维新派的对立面。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他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诏书,临朝训政,下令捕杀维新党人。此时,康有为早已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连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全部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宣告失败。因为公元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仅仅实行了大约百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顺应时代潮流,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很多,首先,短短百余天,光绪发布谕旨三百余件,各种变法搞得人们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不少人处于观望、疑虑,甚至抵触的状态。具体措施上也侵犯了多数人的利益。废八股,断送读书人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成千上万官吏失去官位;裁绿营及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使身无一技之长的众多军士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挠变法。所以,变法实行后,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余者大多采取观望抵制的态度。当谭嗣同慷慨就义时,老百姓不但不同情,而是拿大菜帮子往他脸上扔!对封建势力估计不足,又严重脱离群众,使变法最终失败了。

戊戌变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变法因民族危机而起,所以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立国300多年的清朝,内部国库空虚,对外债台高筑,犹如一个瑟瑟发抖的乞丐,孤立在欧风美雨中。如何捞到银子解救燃眉之急,继续荀延残喘,是朝廷最关心的问题。

1911年5月,清朝宣布把已经民办的铁路强行收归国有。随后又把粤汉、川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作为外债的抵押。这种搜刮民脂民膏和出卖民族权益的做法,招致粤、JlI、鄂、湘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痛斥最高统治者的卖国政策。同盟会成员因势利导联络会党,组织保路同志会。四川I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命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 枪,打死数百人,酿成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消息传开,群情激愤,民众 奋起反抗,进而在四川发展为全省范围的反清斗争。清廷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 压,致使湖北省内清军力量减弱,为辛亥革命在武昌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既是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重心,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清廷的新政和赔款造成捐税繁重,“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下”,因而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武昌起义提供了群众基础。

湖北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一方面在湖北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一方面制定起义计划。他们的宣传使不少新军士兵入社,为革命准备了武力基础。当时的气氛相当紧张,武昌起义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但革命党人不慎出现诸如宝善里事件的失误,使得起义只得提前。1911年10月9日中午,孙武等人在俄租界的宝善里制造炸药。孙武临窗而坐,用洗脸盆检验炸药,刘同到机关部来,站在孙武旁边看检验炸药。刘漫不经心,口里吸的香烟灰落在炸药上,呼哧一声响,炸药浓烟突起。孙武面部和右手烧伤,另一人的右眼灼伤。孙武等被送往法租界同仁医院。其他人准备把文件、名册带走,但被锁在柜子里,没有钥匙。而此时窗户、屋顶浓烟滚滚,引来俄国巡捕,炸药等物被发现。巡捕又用斧头把大柜砍开,找到旗帜、名册、文告、盖印纸钞等物,并将未逃出的同志也一起带走。

宝善里事件之后,革命事情被发现。万分紧急之时,革命党人决定当晚以南湖炮队的炮声为号发动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起义未成,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人遭到巡警围捕。当时蒋翊武穿一件破长衫,土头土脑,在杂乱中逃走。刘复基、彭楚藩被抓,同时被捕的还有运送炸弹的革命党人杨洪胜。第二天早晨,刘、彭、杨被杀害。今天武昌彭刘杨路,即是为了纪念三位烈士而命名的。

革命行踪被发现,武昌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起义迫在眉睫。10月10日晚,工程第八营在革命士兵熊秉坤率领下,打响起义第一枪。起义士兵冲往楚望台军械库,夺取弹药。当天守库的士兵在革命者代表的带领下鸣枪响应,长官逃走,军械库唾手得到。自张之洞以来,凡购自外国之军械及汉阳兵工厂出品皆藏于此。因此,楚望台军械库的获得增加了起义胜利的砝码。

其他各营士兵纷纷响应,齐集楚望台,临时推举队官吴兆麟担任起义总指挥。此时,起义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湖广总督衙门。若攻不下督署,起义就会失败,失败就要杀头!攻势发动后,最初的进展处于僵持状态。当天晚上又下着大雨,星光全无,不但清方的机关枪难以发挥威力,革命军的大炮也难以瞄准目标轰击。有人就用煤油把附近衣庄里衣物燃着,顿时火焰上升,大炮可瞄准督署进行轰击,总督府被炮击中。总督见大势已去,便叫人在墙根打开一个洞口,带着家小仓惶爬出,躲到长江江面上的楚豫号军舰上。这时,督署已成一片火海,清军士气衰落,只得渡江退守。激战之后,起义军占领武昌城。第二天,汉阳和汉口相继光复。汉阳储存着大量的军械和弹药,汉口是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它们的相继光复,进一步扩大了武昌首义的战果。革命军还在汉口成立了军政分府,保卫起义果实。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4个省区先后独立。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称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武昌起义是狭义的“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之后新的反帝制革命斗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家危机四伏。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一门心思想圆他的皇帝梦。列强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这使中国注定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国内资产阶级尝到了革命的一点甜头,希望继续改革。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国人不能容忍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激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阴霾密布的天空中,揭开了乌云的一角,掀起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思潮,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刊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向封建思想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号召青年以求实进取的精神奋起自救。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将士们还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资产阶级道德,“旧道德”是封建主义道德。孔子是历代专制制度的“护身符”,所以人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他。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推翻它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