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由于道教组织起于民间,而且带有秘密活动的特点,使官方的史书不可能对它有较多的反映,更谈不上及时的反映,这就为研究道教起源于何时带来复杂性。它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我们期待着这个谜底的揭开。
观世音是男性还是女性
一般说,菩萨都是男性,但为什么观音菩萨又称为“观音娘娘”呢?这个“娘娘”究竟是男是女?
观世音(梵语Avalokit eas vara)音译“阿那婆娄吉低输”域“阿波卢吉低舍伐罗”,是我国汉族寺庙中常供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之一。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亿万众生受苦受难,只要虔诚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讳而略称“观音”。据说观音诞生在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相传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
在我国,观世音这尊佛名也许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观音娘娘”。按理说,既称“娘娘”,那必定是个女人了。但是,据一些佛家经典介绍,观音除了作为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总体名称外,佛教中显教一派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则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二胁士。显然,不管是“弟子”还是“胁士”,都未肯定观音是个女性。
目前流行的《宗教词典》认为:“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这恐怕是根据一般的佛像塑造演变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观音佛像,秀骨清貌,体格刚健,并非女相。而把初唐与盛唐的壁画对照,则可看到,佛像渐趋“汉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迷不省人事。
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倒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人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分明是个男子。
那么,认为观音是女身有无记载呢?也有。据《编年通信》载,南山道宣律师曾经问天神关于观音的缘起问题,天神告诉他:“往昔过去劫有主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观音菩萨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也用“金蔺茜裙”等语来描写观音的服饰。这样看来,观音又是一个女的。因此,宋以后的观音像大都是女相。
不过,有人则对此十分不满,竭力否定“女人说”。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他的《庄岳委谈》中斥道:“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甚多,俱下饰妇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元僧谫陋无识,以为妙庄玉女,可一笑也。”但胡应麟并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经典,仅是通过画像辩解而已。这样,观音的性别仍是悬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些文学、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观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开口“贫僧”,闭口“弟子”,俨然男子口吻。然而,吴承恩描绘的却是这样一幅绝妙的肖像: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像煞是个闺媛。并在十二回描写观音显圣时,居然直言赞叹:“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吴承恩这种“含糊”的手法,后继者颇有人在。近人马骀在其《画宝》书中,强调画观音法类同如来,似乎肯定了观音性别特征与如来无异。但在他的《仙佛图像画谱》中,《救苦救难菩萨》一画上的观音却是:鹅蛋脸形,双眉细长,下颌略厚,黑发披拂在两边耳旁。颈带项因,胸襟半袒,微露内衬。腕套对镯,双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纤细……宛似一个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观音女相化的特点,在今保存下来的观音菩萨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览普陀山后,或在香烟萦绕的观音菩萨像前瞻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有趣的疑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相还是女相?
菩萨的眼泪
湖北省公安县陡湖堤原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二圣寺”。寺中所供二圣为天上的两个护法龙,青叶髻如来和卢至德如来。相传,二圣遇到心诚的香客能“显灵”,还会流下诚挚的泪水。
近年来,世界上又发现两处神流泪的奇事。一处发生在日本文化古都奈良。在一座尼姑庵中宫寺里,有一尊由整棵桧木雕刻而成高6米的观音菩萨,被日本人视为国宝。
不少虔诚的佛教徒前往烧香磕头。1987年的秋天,几位信徒突然发现观音菩萨的双眼流出泪来,并沿脸颊一直流到嘴角。
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轰动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菩萨显灵”,“外星人所示”。顷刻间,奈良游人猛增,尼姑庵内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政府不得不派警察维持秩序。
游客纷纷向庵内住持打听观音落泪的奥秘,住持拿出庵内记载说,这尊观音像在当年开眼典礼时也曾流过眼泪。至于为什么会流泪呢?住持也解释不清。
佛学界认为此事实属蹊跷。可是一些科学工作者却大感兴趣,他们要实地考察,去揭示千年菩萨落泪之谜。
原来,1987年入秋以来,奈良地区的天气异常,气候湿润,阴雨绵绵。而观音菩萨是由整棵桧木雕刻而成,吸水力较强,无法将水蒸气凝成水珠在体外排除。
考察人员发现,这尊观音的双眼并非桧木所制,是由天然水晶制成,折射率大,当大气湿度增大时,水蒸气便附着在观音菩萨的眼球上,凝结成水。当眶内水贮存过多时,“泪水”便夺眶而出,泪流满面,并非佛心所致。
揭开了奈良城观音菩萨流泪之谜,也解释了公安二圣流泪的真情。由于“二圣寺”依堤伴江,湿度大。特别是在黄梅季节,空气中的湿度加大。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由沉香木雕刻的青叶髻如来和卢至德如来也不知不觉浸在水汽之中,假定二圣的眼睛是由水晶材料所制,那么,在一年之中除了冬季,二圣都可能流泪。
佛像流泪之谜,被人类一一解开。而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他们对此引发的思考会不会更多。
徐福东渡日本
我国最早文字记载徐福东渡的古籍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市(即徐福)上书秦始皇,称港中有三座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州。仙人住在那里,请得斋戒,带童男童女去求之。于是秦始皇遣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徐福等入海多年,花掉朝廷巨资,仍然没有求得神药,唯恐受到责备,就编了个理由欺骗皇上说,蓬莱神药可以得到,只是东海里有条大鲛鱼常出没骚扰,所以不能取得神药。请您派些优秀弓箭手,射死妖孽,航路畅通就能取回神药。秦始皇听信其言,又让徐福带上射手及捕鱼的工具出发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这段记载更为生动: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药,徐福回来时用假话欺骗秦始皇,说他见到了海神,海神问他是从西方来的吗,他回答说自己受秦始皇之命前来求取延年益寿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的礼物太少了,只能让你看看神药,不能让你带走。于是他问海神拿什么才能换取神药。海神说,下次送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具来才能把神药给你带回。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派童男童女3000人,“资之五谷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中那“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徐福又如何在那里称“王”而不归?不得而知。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徐福东渡留下了令人遐思冥想的谜。
现存的古籍中,首次提到徐福抵达日本的是五代后周时和尚义楚所著《义楚六帖》一书,它记载了公元927年渡海到中国洛阳的日本僧侣弘顺大师所谈的情况;“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他还说日本有座山叫富士山,又称蓬莱山。徐福定居于此,其子孙至今皆称秦氏。所谓徐福东渡日本,即由此记载而来。
说徐福到了日本,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日本的名胜古迹和民俗文化中,不乏徐福的影子。就在徐福当年登陆地的佐贺县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还有徐福的石冢和祠堂。佐贺县金立山神社供奉的主神就是徐福。他被当地人尊为司农耕、桑蚕和医药的大神,并于每年八月举行祭祀徐福的活动。
明初日本空海和尚到中国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召见,向朱元璋献诗也提到:“熊野峰前徐福祠”,证明徐福死在日本。清末驻日使节还参观了徐福墓,并留诗纪念。这一切看来都是真的。
近代史学家对此事加以考证,以为徐福确有其人。在江苏省赣榆县有个徐阜村原名徐福村,从现有的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几种乾隆年间的宗谱中都证实原名为徐福村,应是徐福故里。
不过也有人对他去过日本持否定意见。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当时中国的汉字并没有随徐福的东渡而传到日本。而是到了公元二世纪才传入日本的。日本《古事记》说,是由于阿直岐、王仁始将中国的《论语》传到日本,此后日本才学习汉字。这段记载于史有据。三国时,日本和魏国的交往中仍用百济人为两国翻译,可见此时日本尚不能使用汉字。而徐福东渡是公元前210年,到日本应神时其间将近五百年。假如徐福真的抵达日本,日本人不可能不接受先进的文化,不可能不懂汉字。
时至今日,在中日学术界,徐福东渡日本仍然是一个悬案,是事实还是传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它表明中日交流古已有之,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