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和关汉卿的生平后人知之甚少,因此《西厢记》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各家都拿不出证据确凿的理由来。主张“王作关续”最早的明代戏曲作家徐复祚在《三家村老委谈》中,指出《西厢记》第五本“雅语、俗语、措大语、自撰语层见叠出”,文学风格和语言与前四本不统一。明末卓人月将《西厢记》第五本和前四本分别与宣扬“始乱终弃”的《莺莺传》作了比较,认为《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新西厢》自序),也主张“王作关续”。明崇祯十二年张深之校正本,更是署明“大都王实甫编,关汉卿续”。到了清初,金圣叹批本《第六才子书》盛见流行,“王作关续”说也几乎就成了一时之定论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比较通行的看法都认为《西厢记》为王实甫一人所作。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王作关续”,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厢记》的排斥和丑诋。谭正璧也认为,《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的说法是可信的,但他又认为,关汉卿也是作过《西厢记》的,不过不是杂剧,而可能是小令(《乐府群珠》卷四中,就有关汉卿作的总题为《崔张十六事》的《普天乐》小令十六支),这就是后人误传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记》杂剧的由来。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又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例如,陈中凡既否定王实甫独作说,也不赞成“王作关续”说。他认为,《西厢记》确实原属王实甫的创作,但那不是多本连演的杂剧。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而现存的《西厢记》却打破了这些限制,在王实甫生活的元代前期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再则,《西厢记》与公认为王实甫所创作的《丽春堂》等剧相比,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有极大的差异。因而可以推知现存的《西厢记》是在元曲创作阵地南移到杭州,受到南戏影响后,由元代后期曲家改编而成的。其中第五本所用的曲调完全打破了前四本遵用北曲联套的习惯,唱法也不尽相同,自由运用声腔尤见进步,证明第五本尤为晚出。不久前,又有人从《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的时间上的疏漏,结局与主题的不同等方面,论证了第五本非王实甫所作,认为《西厢记》在第四本“惊梦”之后便告结束,不仅符合我国传统戏曲的结构特点,而且改变了当时戏曲作品以大团圆来结尾的通病,否定了夫荣妻贵、衣锦荣归的封建正统观念,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极其高明。而第五本的结局,只有在元末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由于重新开放科举仕进之阶而有了一些变化之后才可能产生。同时,从史料记载来看,无论是最早有关《西厢记》记载的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还是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都只摘引了《西厢记》前四本,而没有任何第五本的资料,因此推断“王西厢”的原本应是四本,金圣叹将第五本定为“续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自来异说纷纭。
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此书的作者为施耐庵。
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宋江等36条好汉聚义的故事,南宋时即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说书先生将其逐渐演绎成评话。宋末元初,有一本叫《大宋宣和遗事》的书,其中记载了宋江故事的轮廓。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话本加以艺术加工和创造,完成了百回本《水浒传》。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水浒传》系施耐庵所作。
但是,有的学者提出来,元末明初绝不会出现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最原始的本子应是郭勋的百回繁本《忠义水浒传》,这是郭勋指使他的门客编而成写的。在创作过程中,著者参考了宋元人的话本、笔记、诗词、元杂剧等。据考证,郭本《水浒传》中若干地名均为明代建制。明初以前无人提及《水浒》,而可考的早期述及《水浒》的文献已在嘉靖以后。《水浒传》成书当在明嘉靖十一年至十二年(1531—1532年)。嘉靖时还没有公开署真名于小说卷端之例,所以施耐庵并非真实姓名,而是《水浒传》原作者为逃避文网伪托的姓名。
有的学者认为,施耐庵确有其人,并非伪托之名,《兴化县续志》载“施耐庵墓志”,说他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元朝至顺年中进士,卒于明洪武初年,年75岁。现在兴化县新垛乡施家桥村尚有施氏墓地。根据新发现的《施氏长门谱》和《施廷佐墓志铭》,可以说明江苏省大丰县白驹镇是施氏故后和宗族所在地。
从《施氏长门话》和《施廷佐墓志铭》两件文物史料看,元末明初年间,兴化白驹有过一位名叫施彦端的人。《施氏长门谱》记,“第一世始祖施彦端”,旁注“字耐庵”三字。
施彦端是不是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呢?学者们看法不一,各执一是。
《施氏长门谱》乾隆四十二年序言中说,自明迄清所传族谱已消亡,此谱系后人“访诸耆老,考诸各家实录”修辑而成。根据此谱体例,各代姓字均书写在正文行内,独“字耐庵”三字写于行侧。有人经仔细辨认,认为“字耐庵”三字笔迹墨色与他字有异,可能是抄录后增添的。《施氏长门谱》与《施氏族谱》均附录了杨新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咸丰谱中记“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这段至关重要的话却不见于乾隆谱。据考,施耐庵著《水浒》的说法很可能是咸丰五年施氏后裔在建立施氏宗祠,重新修谱时添加进去的。
关于施氏的历史记载不仅零零星星,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或伪造之嫌。施氏家谱出自清咸丰年,不足为据。再据版本分析,施耐庵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一些人士认为,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论断难以成立。
另一些人士认为,《施氏长门谱》中“施彦端字耐庵”的记载不能轻易否定。施彦端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廷佐墓志铭》不仅有关于始祖施彦端的记载,所列几代谱系与《施氏长门谱》也大体相合。兴化、大丰一带不断发现有关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又流传许多关于施耐庵的传说,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
论者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于前,创作《水浒传》于后,两书存在的明显差异恰好表现了作者在世界观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创作上也日趋成熟。
罗尔纲在《学术月刊》上撰文《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也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他说,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是不会来抢劫他的学生的著作的。
罗尔纲将《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两书中的赞词、叙事以及对待人民大众态度等相互对勘,发现《三遂平妖传》全部赞词21篇,其中有13篇插入《水浒传》中15处。罗尔纲认为,这种情况表明,只有同一作者的著作才会如此。
《三遂平妖传》为罗贯中所作,世无疑问。据以上考证,《水浒传》也是罗贯中所作。
关于罗贯中为《水浒传》作者的说法,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也有记载。
罗贯中是一位小说家,他撰写的长篇小说除《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及杂剧《风云会》等。罗贯中生年约为元天历三年(1330年),卒年约为明建文二年(1400年),是元末明初人。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的学者断然否认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因为到嘉靖年间,罗贯中去世已百年有余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不光是施耐庵,也不单是罗贯中,而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
持此说的论者认为,《水浒传》所见最早本应是天都外臣序本,其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曰: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郎瑛《七修类稿》所记与此略同。根据此说,《水浒传》是施作罗编,由施耐庵、罗贯中二人通力合作而成。
历史上有没有施耐庵这个人?施彦端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学者们有争议。罗贯中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是不是写了《水浒传》?缺乏史料记载。至于施作罗编、二人合作撰《水浒传》说,学者们也议论纷纷,不以为然。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看来还得寄希望于发掘新的有价值的文物史料,方能解开作者之谜。
《红楼梦》的原作者是谁
产生于“乾隆盛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在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巨大的创造和发展,融散文、诗、词、曲、联为一炉,并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登上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高峰,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不仅在中国文坛,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现在已被译成了3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奇珍。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红学”。
一般人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高鹗续了后四十回。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这种看法在有关史料(如《八旗画录》和《八旗艺文编目》)中亦有记载。
还有几乎和曹雪芹同时代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这样写着:“康熙年间,曹栋亭为江宁编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所以,自清乃至近代鲁迅等都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无疑。
但是,“红学”研究者在对《红楼梦》进行长期研究中,透过对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辨析,认为《红楼梦》除了曹雪芹这样一位卓绝的“披阅”、“增删”整理加工者外,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因此,“红学”研究者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一、脂砚斋眉批设疑问。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曹雪芹是壬午(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秋定的。当时曹雪芹尚在世。如果其作者是曹雪芹的话,脂砚斋在评书时是绝不会“失声大哭”的,也绝不会问出“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再把时间倒推三十年,当时曹雪芹只有十几岁,按常理讲,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根本写不出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的。
二、《红楼梦》成书过程作证明。在《红楼梦》自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这显然告诉读者,《红楼梦》的原作者是“空空道人”,又名情憎;曹雪芹只不过是对该书进行“披阅”、“增删”而已。又在《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的一条批语中有“命芹删去”的说法。这就证明了《红楼梦》的成书,有一个原作者,又有一个进行“披阅”、“增删”的,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三、《随园诗话》有误影响深。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显然不确。别的不说,把曹雪芹和曹栋亭之间的辈分都弄错了,芹和亭之间本是祖孙关系,而袁枚却把他们说成是父子关系。并把《红楼梦》说成是“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专写妓女和妓院生活的书,这岂不有点贻笑大方的味道,这也说明袁枚说法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所以成书于《随园诗话》后的《八旗画录》和《八旗艺文编目》两书,显然受到袁枚说法的影响。《八旗画录》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说:“对曹雪芹此人并不了解”,“惜文献无征(即证)不能详其为人”。
另外,在《红楼梦》的最早的几个版本中,都有戚蓼生、程伟元和高鹗等人写的序,他们都未肯定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戚、高的序连曹雪芹的名字都未提。程伟元的序也只说:“《红楼梦》小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于何人,唯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则过。”
四、当代学者探本源。鉴于以上原因,当代“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的原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推测(见《求索》1986年第1期):
第一,《红楼梦》原作者年龄应比曹雪芹大6~10岁的样子,这样他才能了解曹家鼎盛繁华生活,而在小说中重现。再者,他的辈分应比曹雪芹高一辈,这样才符合“自传”说法的人物辈分关系。
第二,那些评书者,在谈到《红楼梦》的作者时,大都讳莫如深,不敢在书其名,只用了一个化名——“空空道人”。在写曹雪芹时,毫无讳忌,直书其名,这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因而,《红楼梦》原作者可能是一位戴罪的朝廷命官,后被削职隐匿民间或出家为僧。
尽管如此,曹雪芹为《红楼梦》的成书“泪尽而逝”,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对《红楼梦》的伟大而艰巨的“披阅”、“增删”的再创造中去,他的光辉业绩是名垂史册的。
现在仍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红楼梦》原作者,像一颗埋在泥土中的璀璨的珍珠一样,他的业绩也是同样永放异彩的。
《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