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华夏黄帝:中华文化探源
20270200000010

第10章 黄帝与洛书

洛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是黄帝时期的文化符号。河图的出现,产生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洛书的出现,促进了象形文字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文字的内容,于是产生了许多著作,使中国文化出现了灿烂的前景。由于文字的大量产生和使用,所以说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洛书是怎样发现的?洛书是什么样子?黄帝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都是本篇所要探索的问题。一说洛书是怎样发现的?

1.洛书是怎样发现的?先看一下史籍的记载:

《纬书集成·尚书中候编》:“帝轩提象,配永循机,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河龙图出,洛龟书威(成),赤文像字,以授轩辕”。“黄帝巡洛,龟书赤文成字,象轩”。“黄帝东巡至洛,龟书成,赤文绿字,以授轩辕。”《纬书集成·春秋编·春秋合诚图》:“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这些记载都说的是黄帝在洛河得到洛书,而且在洛河的扈阁(即玄扈)。是在黄帝东巡时得到洛书,这时黄帝住在淳化甘泉山,到洛河去必然是由西向东。这个去向和玄扈石室,说明得到洛书的洛河,显然是陕西的洛河。

黄帝是怎么得到洛书呢?说法也较多。《纬书集成·河图编》说:“黄帝告天老曰:(余)昔梦两龙以白图授予。天老曰:河有河图,洛有龟书,天其授帝图乎?帝乃斋,往河洛,有大鱼溯流而泛白图,帝跪受。”“天授元始建帝号,黄龙负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帝令侍臣,写以示天下。”《水饰》云:“黄龙负图出河,玄龟衔符出洛水。鲈鱼衔录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

这段话说的是黄帝梦见两条龙要给他授图,他的大臣天老说:“黄河有河图,洛河有龟书,天帝要授给你。”黄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前往。结果在黄河看到一条黄龙背负图而出,在洛河有龟街符而出,都授给了黄帝。这段话告诉我们黄帝确实见到河图和洛书。只是增加了些神秘色彩。黄帝还令大臣把得到的文字公布天下。

洛书是什么?其实就是捉到的一只龟,龟背上刻有文字,后来人们把这件事说得神乎其神,说成是上帝的安排,神的委托。

还有说洛书是仓颉发现的。《纬书集成·河图编·河图玉版》:‘呛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说的是仓颉在洛河阳虚这个地方发现洛书。按《山海经》提供的位置,阳虚山在陕西洛河的中游,与玄扈山相邻,洛讷即在阳虚和玄扈两山之间的洛水,正是玄扈石室下的洛河。仓颉发现的洛书,与黄帝发现的洛书是同一地点,都在阳虚洛汭。这进一步说明洛书是在北洛河阳虚洛油这个地方发现的,也就是阳虚山与玄扈山之间的洛河。

尽管说法种种,但都一致认为黄帝时期,确实得到了洛书,而且是在陕西的洛河得到的。后世有些人因对陕西的洛河不甚了解,总误以为洛书是在河南的洛河发现的。由于这个原因,给研究中国文化造成许多混乱,以讹传讹。

所谓的“河洛文化”,是因河图、洛书而来,河图出于黄河,洛书出于洛河,这就叫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源。

那么洛书是些什么文字,包含那些内客呢?

洛河发现的龟背上是些什么文字;也就是说洛书上都有些什么内容。从记载来看,说法也颇多,一般只是笼统地说‘哧文象字”、‘哧文绿字”、或是“赤文成字”,还有说是个“轩”字,再无具体内容,总之是文字,是龟背上刻的文字,而且是象形文字。对于这一点人们认识是一致的,至于是什么内容?谁也说不清,但人们把在洛河得到龟背上的文字叫洛书。

洛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从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答案。《云笈七签》中,就讲了些具体内容,说是六个字;慎德、信义、仁智。《云笈七签》曰:“帝服斋于中宫,于洛水上坐玄扈石室,与容光等观。忽有大鸟衔图置于帝前,帝再拜受之,是鸟状如鹤,而鸡头,燕喙,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日慎德,背文日信义,膺文日仁智。天老曰:是鸟麟前,鹿后,蛇颈,背有龙文,足履正,尾系武,有九苞:一口包命,二心合度,三耳聪达,四舌屈伸,五采色备,六冠钜锐钩,七金目鲜明,八音激场,九腹大。”这就是洛书的内容,但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我想洛书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内容,“三文”、“九苞”,是人的智慧的总结,我想,这些都是后人给补充的,或是发挥的,但也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说明那时文化发达,文字已能表达人类丰富的思想,这是事实。

洛书到底是些什么内容?最原始的面貌谁也说不清,后来出世的洛书图,这是北宋华山道士陈抟传出来的。据刘潇瑛考证,他说:“根据以上三项论证,足以证明伏羲先天太极图及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卦等图都是古已早有。但是为何以前史籍未见,直到宋初才由华山隐士陈抟手中传出呢?其实此事一点也不奇怪。根据前面考证,可知孔子时代,尚有此图,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官方所藏的珍贵书籍和资料大部分被焚毁,因而失传。……所以在官方所藏图书籍被秦火焚毁之后,而在古代民间道家中仍然继续流传。华山、终南山均距蜀中不远,所以北宋华山隐士陈抟才将老子所留世代流传于道家的河图洛书及伏羲先天四图,传于种放再转传邵雍。”

洛书和河图一样,都是用数字表达《易经》的内容,洛书、河图都是原始文化符号。河图为天地相交数: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为守。洛书为日月相交数,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五为腹。河图表示精神之妙合,洛书表示气之运行,运行之中未离妙合,妙合之中亦寓运行。这就是洛书、河图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其精华所在,至今流传于世。由此看来河图和洛书是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其内容互有联系,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说,当时黄帝发现的洛书,就是在龟背上刻的文字,且是象形文字,标志着中国的汉字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进入了象形文字阶段。而且洛书所包含的内容,是对河图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仓颉造字,多是象形文字,在仓颉之前我国人类已创造了不少象形文字,如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还有岩画等,仓颉在此甚础上大加发展。象形文字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文字的内容,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有说仓颉造字,也有说黄帝造书。无论是仓颉造字还是黄帝造书,都说明一个事实,黄帝时期文字已经比较发达。

根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在裴李岗类型文化时期,就有了龟甲契刻符号,这也证明黄帝发现的龟书是事实。多年来在各地仰韶文化遗址,还陆续发现在陶器上有各种刻画符号,如半坡出土的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特别是1993年在山东邹平县苑城乡发现的龙山文化陶书,是在一个陶器底部残片上刻有5行11字,这比殷墟甲骨文早800年,是甲骨文以前的字。还有仓颉的《仓颉鸟迹书》流传下来的28个字。这些都说明,在黄帝时期,我国文字已有相当发展,那时的人类,根据依类象形和形声相益的手法,创造出许多文字。

文字的产生和丰富,解决了人们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困难,而且使新的分门别类的文化,如图画、音乐等也有了发展。所以说,文字的形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

《云笈七签》说:“……黄帝谓天老五圣曰:子见河中者乎?天老五圣乃前跪授之,其图五色毕具,白图兰叶而朱文以授,黄帝乃舒视之,名日《绿错图》。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黄帝曰:此谓河图书。是岁之秋也,帝既得龙凤之图书,仓颉之文,即制文章,始代结绳之政,以作书契,盖取诸《央》。(夹,决也,决都万事)”。

这段话主要是说黄帝得河图、洛书的经过,最后几句话,说出了实质,“帝既得龙凤之图书,仓颉之文,即制文章,始代结绳之政,以作书契,盖取诸《央》。”也就是说,黄帝得到洛书后,让仓颉造字,即收集、整理和创造文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时出现了由符号文字向象形文字的飞跃发展,中国的文字不但形成规模,而且加以规范和推广。从此,以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符号记事,有了能表达人们思想和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这就是文字(汉字)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文字普遍使用,而且流传千秋万代,这始于黄帝,功归黄帝,所以他是人文初祖。

东汉文学家许慎说: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那么两者关系如何?许慎说:文,即纹饰、修饰的意思,也就是象形。字,是繁孳的意思。“字”已经是从文繁衍来的,如形声、会意属次生字。而非原生字。在许慎说的文、字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刻画符号阶段。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就是这个阶段的文字。

我国汉字,先由简单的数字文字,到符号文字,再发展到象形文字,进而形声字、会意字也大量出现,大大丰富了汉字的内容,使之走向成熟。文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是经过许多人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到了黄帝时代,文字已形成规模,开始推广使用,可以著书立说。黄帝造书契代替结绳之政,就是用文字表达人的思想、传达信息、用以记事,文字已成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无论是黄帝发现洛书,还是仓颉发现洛书,都说明洛书出现在黄帝时期,是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黄帝、仓颉就是我国汉字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还要说明一点,中国甲骨文的历史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

龟背刻字,这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古人曾把字刻在木板、竹片上,或是刻在石头上,也有的写在兽皮上,都欲长久保存。但石头也风化,竹木也腐烂,所以少典氏就没有传下文字,也很少发现黄帝时期的文字。怎样能把文字能长久保存下来呢?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在活龟背上刻字,龟长字也长,不但磨损不掉,还能长久保存,龟走到那里,把文字就传到那里。据传说有一个人捉到一只龟,让仓颉给他造字。仓颉就在龟背上刻了个“龟”字,那人把龟又放回了洛河。过了几年又发现那只龟,不但字没失掉,而且更明显了。这虽然是个故事,也足以说明问题。

黄帝发现了龟背刻有字这一情况,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个重要发现,黄帝立即把龟带回宫,并告示全国,表示推广的意思。在龟壳和兽骨上刻字,以便永久保存,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也就是甲骨文的来历。在山西发现28000年在骨头上刻的文字,说明早在黄帝之前,我们的祖先就作过这样的尝试。安阳能发现那么多甲骨文,说明甲骨文已普遍使用,必然有其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甲骨文从黄帝时期已产生了。所以说,《洛书》的出现是文字走向成熟的—个重要标志,是象形文字产生的证据,在文字发展史上是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仓颉造字与洛书

仓颉造字这是从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说法,文字是不是仓颉创造的?他是怎样创造的?仓颉造字与洛书又有什么关系?我依据一些史料,作了番考证。

《春秋元命序》:“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生有睿德。生而能书,及授河图禄字,于是穷天下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

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史官镇(利乡亭)阳武村人。为轩辕黄帝史官,是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也是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他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人称“仓圣”。可贵的是白水县人民五千年来,保护了仓颉墓、仓颉庙,连仓颉故里杨武沟至今还存在,怎能让人不尊重历史呢?

《白水县志》(光绪)卷三人物列传:仓颉,阳武村人,龙颜四目。……生有睿德,黄帝命为左史。……观奎星圜曲之势,察鸟兽蹄迒之迹,依类象形,始创文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终葬今史官村北黄龙山下。

《白水县志》还记载:《史记》云“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衙即彭衙县。白水县之旧名,利乡即洛河北之史官村。仓颉去世后葬于此,后人即以其官名村。黄龙山下所葬之仓颉,其为黄帝时史官无疑也,而仓颉曾居西安府西南宫张村(今郭杜镇)造字,故《西安府志》误载为长安人。

我曾到白水县仓颉庙进行过两次考察,深感仓颉不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

白水仓颉庙,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北屏黄龙山,南临北洛河,砖墙环绕,古柏参天。建筑宏伟,层次分明,庄重古补,郁郁葱葱。

仓颉庙历史悠久,气势不凡。据传说,仓颉去世后,黄帝亲自为他选定墓地,进行安葬。安葬后人们十分怀念,世代保护墓冢,立碑盖庙,予以保护。仓颉庙已有3000年的历史。据记载东汉延熹年以前就有庙,从东汉算起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仓颉庙坐北面南,经长纬短,后窄前宽,面积17亩。庙院建筑,分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主体建筑包括墓园、寝殿、正殿、报厅、献殿、三门、照壁等,位置由北向南,地基由高到低,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附属建筑有更衣和造餐二室、东西厢房、钟楼和鼓楼、左右耳房、东西戏楼等,它们自后面前,左右对称地分布在主体建筑两侧,既表现了匀称性,又增强了紧凑感。砖墙四围,整齐有序。

观看仓颉庙,最重要的是墓,最有价值的是碑文,最古老的是殿,最精致的是楼,最有趣的是古柏。

到了仓颉庙,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照壁和一株古柏,门楼宏伟。

仓颉陵墓五千年来,保护如此完好,实属罕见。陵前造寝是中国古代帝王陵的规格,仓颉寝殿也是按这个规格建造的,是三暗五明的布局,通檩连接的结构,巨型石柱,系宋元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寝殿内有一石柱刻有“黄帝敕葬仙骨于利乡命享万代香烟”一行文字,这是祖传,“敕、命”二字,既点明仓颉利乡墓址是黄帝所赐,又说明这里是仓颉的封地。还可说明了一个事实,仓颉比黄帝去世早,仓颉手植柏树比黄帝庙黄帝手植柏粗30厘米。

仓颉庙四大殿之中,唯正殿颇负盛名,位在寝殿前,显得宽敞和豪华,正殿五间开,殿内正中偏北建有巨幅屏隔,仓颉塑像坐在正中,显得神秘威严和肃穆庄重。

在仓颉庙中有几块石碑很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两块石碑是:《仓圣鸟迹书碑》和《孔子弟子题名碑》。《仓圣鸟迹书》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碑额系训导贾挽言篆书,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县知县梁善长根据当地流传已久的28象形字摹写。此28字相传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这就是黄帝时代保留下来的文字,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字,有人说黄帝时代没有流传下文字,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这28个字流传了5000多年,原样保留至今甚不易,除此之外,还可在北宋《淳化阁帖》中找到这28个字,进一步证明真实可信。(见碑文)

《仓圣鸟迹书》28字,不但是黄帝时期的文字原形,还记载了黄帝的功得。这28个原始文字,在今天也不好辨认,好在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已经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义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白水文物》第一辑所载杨培育的文章,他根据“五行说”,对28字的内客作了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此28字记的是黄帝在黄河流域修德振兵成为天子的具体经历,和率领先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的光辉业绩。首句点明所记的人物为黄帝、炎帝,次句点明所记的地点为黄河流域,三至五句记的是黄帝修德振兵成为天子的过程,末二句记的是黄帝率众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的盛景。

我在仓颉庙旁看到新建的“中华仓颉碑林”,将28字每字书写六体,刻碑竖立于碑廊,展现出中国文字起源的辉煌,甚感欣慰。这就是中国文字之源,文化之根。这座碑文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和研究黄帝的生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座《孔子弟子题名碑》,证实孔子周游列国,当年还路过位于秦晋交界处的白水故址彭衙,特到利乡朝拜了仓颉这一事实。还有《仓公碑》和《仓公墓碑》,真实记载了仓颉的生平事迹,都很有价值。

在仓颉庙内有40余株古柏,树龄都在千年以上。最为有名的是“奎星点元柏”,即“仓颉手植柏”,高17米,胸围6.8米,树冠覆盖面积270平方米。这群古柏参天峥嵘,郁郁葱葱,滴翠栽绿,圣气升腾,气象万千。给这座雄伟壮丽、凝重古朴的庙院,增添了几许幽静典雅和神秘神奇的气氛。人们根据地理位置、历史传说、树体造型和生长特点,给这些柏树起了许多饶有风趣的名字,如“青龙”、“白虎”、“惊贼”、“莲灯”、“凤凰柏”、“迎客柏”“狮子柏”、“炅芝柏”、“瀑布柏”、“劈山救母柏”、“柏抱槐”等等。国家文物局把它列为中国三大古柏群之首。

白水仓颉庙很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过去不甚被人们认识,有人还持怀疑态度,历史上有没有仓颉这个人?白水县是不是他的故乡?我希望还是亲自来看一下,仓颉庙和仓颉陵,这是最有力的说明。

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在哪里造字?

仓颉阅历广泛,才智过人。仓颉担任黄帝史官后,不负黄帝重托,在事业上勇于开拓。他俯察鸟兽爪蹄之迹,仰观奎星圆曲之势,类情通德,依类象形,经过反复设计和改进,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象形文字,故“仓颉造字”自古流传。

说文字的创造,实际是文字走向成熟,这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不仅告别了洪荒蒙昧之世,结束了结绳记事之时,而且为黄帝在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中,进一步开创中华民族的文明事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例,其功之伟著,堪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光辉。

仓颉造字,这是传统的说法,其实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不知有多少代人的努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仓颉之前已出现文字,上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文字,洛河发现龟背上的文字,这些都在仓颉之先。古人说伏羲画卦画在有文字之前,仓颉造字造在有文字之后,就是这个意思。但仓颉必定是起到了收集、整理、传播文字的作用,而且也创造了许多象形文字,大丰富了文字的内容,这也是事实。是他开创了中国人类进化之新纪元,他也是开创我国文明的奠基人,劳苦功高,业绩光照千秋。被称为古代“三圣”之首。

《孝经援神契》:“奎主文章,仓颉效象洛龟,曜书丹青,垂萌画字。”说的是奎星主管天下的文章,仓颉效法洛水龟书之象,首创丹青绘画,垂萌创立图画文字。《河图玉版》也说仓颉在洛河的阳虚山,玄扈洛汭得到洛书,仿照龟盖上的象形字创造文字。

白水当地人相传,说仓颉受到鸟形兽迹的启发而创造出象形文字。《白水县志》:“仓颉,杨武村人,龙颜四目,生有睿德。黄帝命为左史。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坑之迹,依类象形,始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于是穷天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传说黄帝让仓颉造字,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他仍然造不出字来,冬天已经来临,一年快到头了,心急如焚。一天夜里,桥国下了一场大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仓颉甚是心烦,在家闷得慌,就去上山打猎,他跑了几架山,没见到一个猎物,下了山正要返回,突然树林里窜出几只野鸡,在雪地觅食,野鸡走过,留下行行爪印。他正行走,又在沟渠发现两只小鹿,小鹿见人便跑,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蹄印。在他返回的路上,还看到豹子、野猪等野兽的行迹。仓颉从这些鸟形兽迹得到了灵感,回到家里后,很快就造出了许多字。还说,仓颉回家以后,关上大门,三年没出,把一路收集的图形,在院内在地上画了出来,又用树枝把字做成模型,他把杨武沟周围的树枝全用光了。传说他母亲给他送饭,为不打扰他造字,一日三餐靠摇铃铛传递信息。这虽是传说,但也道出了仓颉造字的过程。

在黄帝之前,是用结绳记事或符号记事的办法记载历史和事情。有一次,黄帝要和炎帝谈判,命仓颉整理炎帝几年来侵境杀民的史实,不料原先用结绳记下的事情,被老鼠咬碎,什么也说不清,遭到黄帝的指责,这使仓颉受到很大刺激,决心改进记事方法,用符号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于是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庄,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过了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人。脸跑瘦了,腿跑肿了,汗水淌干了,头脑开窍了。他回到杨武村,躲进村西沟内,着手整理从大众中采访的素材,他按照山川河流、日月星晨、飞禽走兽的形象,创造出了鸟兽文字。他用树枝把字写在山洞的墙壁上,或是用树枝做成模型,放在窑里。一个窑洞写满了,放满了,再挖第二个窑洞、第三个窑洞。据说仓颉造的字有一斗菜籽那么多,孔子认的字不过七升。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

仓颉造了些什么字?也有不少说法和记载。

在白水县还流传着仓颉造“够”字和“法”字的故事,还说仓颉造错了四个字,即奸、好、出、重。所以这些传说和记载,都证实了仓颉造字这一事实,说明他对创造文字的贡献是很大的。

仓颉造字的成功,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带来了光明。这事感动了上帝,“天为雨粟”。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负责收集整理文字,当时肯定有许多字在社会上流传,他起了收集和规范的作用。仓颉故里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苍颉造了许多字,感动了黄帝,黄帝亲自到阳武沟观看,一看他造了那么多的字,几个窑洞都放不下。为了让仓颉一心造字,黄帝特意叫在阳武村南洛河川的石崖上,用石头建造了一座石楼,叫“藏字楼”。现在那里还有“石楼遗迹”。据《文祖神柏》一书中记载:石楼东西约40米,南北约10米,这在黄帝时代,应该说是巨大而宏伟的建筑。可是,经过五千余年的风雨侵蚀,石崖上已严重崩塌,唯石楼东、南两面的平台还依稀可辨。我本想去亲眼看一下,因去那里要翻沟,没有车路,我只好作罢。但相信“藏字楼”确实存在过。白水县的同志向我介绍说:“在杨武村北有条仓圣梁,地处陕北高原与渭北高原过渡地带,东有黄龙山,西有雁门山(桥山),洛水穿山而过。梁上建有仓颉庙,庙已不存在,在其遗址发现刻有‘仓颉故里’石碑一块,还发现有陶器碎片和石磨残块,上有难以辨认的图形和符号。”杨武村五千多年来依然存在,实则不易。在陕西像这样古老的村庄还为数不少。

仓颉造字遗址还有一处,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长里村,那里有个“仓颉造字台”。(附照片)。古时叫宫张村,《陕西通志》(雍正)卷五十五人物:今长安西南二里宫张村,有三会寺,记为仓颉造书之堂。我特意到长安郭杜观看了“仓颉造字台”。当地一位热心人对我介绍说:“这里原是仓颉寺,(即三会寺)土台有三亩大,上有三间大殿,后来殿没了,土台被村民取土取的也不大了,为了保住这个遗址,政府投资用砖把土台包起来,叫“仓颉造字台”。还据当地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受鸟兽足迹的启示,创造了许多汉字,从阳武村来到长安,继续造字,而且整理和向人们传授,黄帝特为他建造了这处“造字台”,他在这里继续造字和传授文字,据说在这里教了数千名人。

我对“仓颉造字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一处不可忽视的地方,黄帝从淳化把中心转移到长安、蓝田以后,在郭杜为仓颉设造字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但让仓颉在这里继续造字,而且在这里公布和传播文字,传说有学子几千人。所以我认为这个造字台,应是我国最早的学校,也是黄帝公布文字的地方。黄帝晚年住在焦岱,距郭杜只几十公里,互相联系和配合也很方便,在这里设‘谴字台”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洛书的出现,到仓颉造字,说明在黄帝时期,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在社会上开始使用。这对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社会发展迈了一大步。

在中国古代有三位圣人,即创造文字的仓颉,称“仓圣”;创立《易经》的周公旦,称“周公”;对中国文化作出伟大贡献的孔子,称“孔圣人”,仓颉为三圣之首。在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彩,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三个里程碑。

三黄帝时期中国步入文明社会

中国历史到了黄帝时期,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许多氏族小国,联盟成大国,可以说原始公社达到了高峰,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主要标志是:有了哲学思想,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汉字已经成熟,并且普遍使用,出现许多著作;这个时期科学发明很多,达到很高水平,如炼铜、造车、造兵器等,农业已有了相当发展;已有了集市贸易,开始使用原始货币;还有居住条件的改变,有了房屋城堡;人们衣服有了讲究,并佩戴装饰品。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的社会文明有了相当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已呈现出繁荣的势头。可以说,黄帝时期的文化,已表现出我国的文明程度,在全世界也是领先地位。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黄帝,当然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黄帝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1.对《易经》的继承和发展

《易经》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至今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还离不开《易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过去说《易经》的形成归“三圣”,即周文王、周公、孔子。其实功劳最大的是伏羲,他奠定了《易经》的基础,易学的哲学思想从此产生,含有高深的哲理,找到了认识世界的钥匙。神农氏炎帝,将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称《连山易》,《连山易》始于乾,思维更为复杂,大大扩展了认识的领域,这是一个飞跃;到了黄帝时期,他讲“黄宗”、“心法”,打开心法秘笈,惊天地,动鬼神,称《归藏易》。《归藏易》始于坤,从地开始,黄帝进一步丰富了《易经》的内容,而更接近实际和注重实用。所以说他对《易经》贡献是很大的。台湾王寒生先生说,孔子到宋国,看到是乾坤,亦即《归藏》,可见《归藏易》确实存在过。《易经》虽然没有流传下有关黄帝的具体内容,我们不知道“黄宗”、“心法”是什么,但从《黄帝四经》中,可看到黄帝“归藏”、“心法”的实质。再则周文王演《周易》,我想他必是以《连山易》和《归藏易》作根据的,他不是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便是根据口头传承。绝不是异想天开、没有根据的。中国古典哲学,“道”是根,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黄帝问道、黄帝《道原经》,对道的含义作了深刻的论述,老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看来老子是见过《道原经》的。“道”的观念至今使用,可见其历史悠久。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起于伏羲,“五行”始于黄帝,从《黄帝内经》中可看出,当时人们用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万事万物,能够自觉地认识客观世界。因为宇宙间的事物与事物之中,存在一种相互滋长、帮助、相生的力量,也有一种相互克制的作用,根据这个相生相克的原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五行体系”,这是窥测大自然的结果,是认识宇宙的辩证法,到了黄帝时代已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医药上最突出。所以说,黄帝时代已奠定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对《易经》的贡献功不可没。

2.黄帝时阴阴五行学说开始盛行

《春秋内事》:“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又善于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黄帝拜风后为老师,因为风后长于伏羲推演的学问(即八卦),所以会推演阴阳的事情。《路史·疏仡纪·黄帝》:“大挠正甲子,探五行之情,而定之纳音。风后释之,以致其用,而三命行矣。”大挠制定六十甲子,又探得五行之情,甲子和五行相配为纳音(即六十花甲子)。风后又加以解释,使之可以正常使用,从而人的出生的年、月、日,这三个干支才开始实行。《乾坤凿度》:“炎帝黄帝有易灵纬,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炎帝、黄帝有易灵纬书,太卜掌管三种易的方法,一叫连山,二叫归藏。杜子春说:《连山易》是伏羲所创,归藏易是黄帝所创。所以说,黄帝不但掌握了阴阳学,而且还发明了五行说,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使用,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哲学、文化、科学的发展。

3.黄帝对创造中国汉字作出了突出贡献

孔安国在《尚书》序文中,己说伏羲时有文字,孔颖达又补充之,是中国在黄帝以前已有文字。说明了中国的文字(汉字)产生很早,而且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字起源于伏羲时代,是根据爻来的,阴阳二爻(一、一一),奠定了中国文字是以笔划为基础,而不是西洋的拼音文字。阴阳两个符号,可以千变万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字,从许多出土文物,证实在黄帝之前已有了表达思想的各种符号和文字。但是零星的、分散的,而且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到了黄帝时代,人类社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这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科学发明不断出现,政治上、军事上也迫切需要文字作工具,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于是促使文字急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帝设立史官,收集、整理全国的文字,做统一和推广文字的工作,仓颉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象声文字大量产生,特别是仓颉在创造文字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前边我已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多言。黄帝时代的汉字,已经走向成熟,并得到较广泛的使用,可以记事交流、著书立说,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和著作就是证据。从文字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看到,黄帝时代是文字成熟的时代,不是文字的初创时期。无论是“仓颉造字”,还是“黄帝造字”,都说明黄帝时代文字大量出现和普遍使用。而且绘画和音乐作品也大量出现,史书记载“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传说黄帝到昆仑山东方的恒山巡狩天下,了解民情,途中遇见白泽神兽,这个神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天地鬼神的事情,一一讲给黄帝听。黄帝听后,便让人把白泽神兽所说的种种怪物画成图画,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并在图画的旁边加以注解,以昭示天下百姓,使人民免受这些怪物的危害。这个传说不可作信史,但黄帝让人画这些怪物形象倒是可信的。《山海经》中许多怪物形象不正是如此吗?《古今注》:“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说明短箫、铙歌是岐伯创作的,那时已有生动的乐曲。《归藏》:“蚩尤,黄帝杀之于青丘,作枫鼓之曲十章:一日雷震惊,二日猛虎骇,三日鸷鸟击,四日龙媒蹀,五日灵夔吼,六日雕鹗争,七日壮士夺志,八日熊罴哮吼,九日石荡崖,十日波荡壑。”这就是黄帝作战时的鼓乐曲谱,可见当时的音乐已有相当水平。至今山西锣鼓、韩城锣鼓,古韵甚浓,仍继承了黄帝时代的雄风。特别是在黄龙县白马滩镇一带,从古流传下来的“猎鼓”,舞鼓者头戴熊罴虎豹面具,身披兽皮,更有一番原始韵味,好似黄帝带兵在征战。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无愧于人类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黄帝起到了领先的作用,黄帝无疑就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4.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哲学思想开始形成,出现了文化兴盛的局面

黄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他的著述上。由于文字的发展和丰富,为表达思想、总结经验以及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于是就产生了许多著作,黄帝的著作也极丰富。只少数流传下来,大多都已佚失。根据于右任辑录的《黄帝功德纪》中收集到的书目大体如下:

《汉书·艺文志》关于黄帝及黄帝时人之著如左:

《经》四篇(道家)

《黄帝铭》六篇(道家)

《黄帝君臣》十篇(道家)

《杂黄帝》五十八篇(道家)

《黄帝泰索》二十篇(阴阳)

《黄帝说》四十篇(小说)

《太壹兵法》一篇(兵·阴阳)

《黄帝》十六篇(阴阳)

《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天文)

《泰阶六符》一卷(天文)

《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历谱)

《黄帝阴阳》二十五卷(五行)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五行)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杂占)

《黄帝内经》十八卷(医经)

《外经》十九卷(医经)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方经)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房中)

《黄子杂子步引》十二卷(神仙)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神仙)

《黄帝杂子芝茵》十八卷(神仙)

《力牧》二十二篇(道家)

《力牧》十五卷(阴阳)

《容成子》十四篇(阴阳)

《成公生》五篇(名家)

《孔甲盘孟》二十六篇(杂家)

《封胡》五篇(阴阳)

《风后》十三篇(阴阳)

《风后弧虚》二十卷(五行)

《口冶子》一篇(阴阳)

《鬼容区》三篇(阴阳)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房中)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房中)

除此之外,《河国出军诀》称黄帝得王母兵符。又有:

《出军大帅年立成》各一卷

《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出军新用诀》一十二卷

《黄帝夏氏占兵气》六卷

《黄帝十八阵图》二卷

《黄帝问玄女之诀》三卷

《风后孤虚诀》二十卷

《务成子亥兵灾异占》十四卷

《鬼臾区兵法》三卷,图一卷

…收得蚩尤兵法:《行军秘术》一卷、《蚩尤兵法》二卷。

《帝王世纪》:“黄帝原著《占梦经》十一卷”。

《平津馆丛书》有:

《龙首经》二卷

《金匮玉衡经》一卷

《玄女经》一卷

《本行经》一卷

《轩辕黄帝传》一卷

《双梅景阎丛书》有:

《素女经》一卷

《素女方》一卷

《玉房秘诀》一卷。

据记载,还有很多著作,大多已经失传,无法考究其内容和真伪,但从仅保留下来的部分著作,也能看出当时的思想水平和文化面貌。仅从这些著作目录便可知黄帝时代,文化已经相当发展,科学技术也己先进。就说黄帝的著作吧,比较可信的有:《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阴符经》等。也有说这些多系后人伪托,例如《黄帝内经》,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能流传下来,是有一定依据的,一是他见到过原始文本,那怕是残缺的;二是口头传承,中国人在文化不发达时,向来有口头传承的传统。马王堆《黄帝四经》的发现,更说明了这些作品不是什么“伪托”,而是真正的黄帝作品。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黄帝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是当时先进文化的出色代表。他既能继承上古的文化传统,又善于向当代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学习。正如《春秋内事》中所说:“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把黄帝时代说成是中国人类刚开化,或是说从朦胧中才觉醒,那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黄帝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光辉的一页,是开创性的一页。

5.由于文化先进,科学发明大量出现

黄帝之所以在军事上能取得胜利,能得到许多诸侯国的拥护,是因为科学文化先进。文字的形成这是最重要的发明,大大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特别是科学发明的大量出现,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黄帝时代的发明很多,后边还要细讲,这里不再多言。

除以上之外,黄帝时期的商业也有了发展,出现了货币。《路史·疏仡纪·黄帝》:“五置而有市,市有馆,以俟朝聘之需。”“于是立货币以制国用”。那时不但有集市,而且有了门市街道,还有了通行的货币。说明商业也有了相当发展,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向文明跨了一大步。

我之所以考究“洛书”的出现和仓颉造字的过程,是欲说明在黄帝时期中国文字(汉字)已经走向成熟,能著书立说。文字的成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再通过论述黄帝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中国人类到了黄帝时期,已经步入文明社会。有些人把黄帝时期看的那么遥远,说的那么荒蛮,这是对中国上古史缺乏了解。在黄帝时期及整个五帝时期,华夏民族为实现社会文明作了不少努力,如尧帝的风范、舜帝的品性、大禹的精神等等,都在塑造一个伟大民族的形象,事实再一次说明,我国已跨入了世界文明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