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讲到黄帝远游时说:“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我认为黄帝东到山西及泰山和豫西,西到崆峒和鸡头,北到河北符釜山,确有不少记载。但东到大海、西上昆仑、南到长江和峨眉,这都是把黄帝神化后演义的,从实际情况看不大可能。那么黄帝都到过哪些地方?主要活动在哪里?黄帝时期有无国都?我根据史籍的记载和遗址的发现,从追寻黄帝生活、活动的踪迹开始,作了一番考察。
一 黄帝都陈、郊雍
1.黄帝都陈。天台山设烧香台
《陕西通志·帝系》(雍正本):“有熊氏,少典氏之子,王承填而土行,色尚黄,天下号之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服。乃达四面,广能贤,稽功务法,秉数乘刚,而都于陈,今宝鸡故陈仓。姚睦云:黄帝都陈仓,非宛丘。故今陇右,黄帝遗迹甚多。”这段话说的是黄帝身经五十二战后,天下大服,他才在陈仓建都,治理天下。还有些史籍也说黄帝都陈或都陈仑。这里说的建都陈,即陈仓,今宝鸡市陈仓区。姚睦进一步说不是宛丘,就是陈仓,即宝鸡。而且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黄帝的遗迹很多。
我认为建都的说法是后人说的,那时还没有形成国家机构,不可能有固定的都城,只不过是个活动中心而已。历史记载华胥氏、伏羲、神农都曾在陈仓建都,所以黄帝继承先圣,在这里建立活动中心也是理所当然,这是历史的传承。
黄帝为什么在陈仓建都?历史的传承是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他的故乡在姬水,他的根据地在陕西关中,所以就以这里为中心。再有一个原因,古人特别重视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古时有个祭祀圣地在吴山,吴山在陈仓境内。所以黄帝常住雍,为了到吴山祭祀,陈仓和雍就是黄帝初期的活动中心,称都也可以。
陈仓距雍不远,黄帝时在陈,时在雍,两地交替使用。黄帝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活动中心在不断转移,正如司马迁所说:“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的活动中心不断在转移,他带着卫队总是跑来跑去,但也不是轻易转移,一个时期总有一个中心,如初在陈仓、雍州,后到淳化及洛河川,最后到长安、蓝田。
黄帝在陈仓还留下一处遗迹,就是天台山烧香台。
宝鸡天台山第一道山峰名为烧香台,据说这是黄帝留下的遗址。《炎帝传》是这样说的:据传说,轩辕黄帝统管天下,九黎族首领蚩尤不服,要想取而代之,于是发生了黄帝与蚩尤之战。经过几次交锋,胜负难分,相持不下。黄帝思之再三,决定请德高望重的炎帝调解。他来到天台山亲自点燃信香,向隐居在天台山莲花峰的炎帝致意。烧香台便因此而得名。炎帝命九天玄女为黄帝传授兵法,在天台山留下了“剑劈石”的遗迹。炎帝死后,黄帝带领大臣亲往天台山祭祀,封天台山为“西泰山”,因此,后人就把天台山称作“黎”(祭音)陵。
从以上事实可看出,黄帝在初创业阶段,主要活动中心在陈仓,或说在陈仓和雍,在这里联络西北各部落,从而走向强盛。
2.黄帝郊雍上帝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礼祀上帝于郊,故日郊。所谓明廷也就是明堂,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重要祭祀场所,是祭天之处。郊雍,就是郊祀。古代帝王多在都城的郊区祭祀神灵,叫做“郊祀”。黄帝当时活动中心在雍,所以在这里郊祀叫郊雍。
“黄帝郊雍上帝”,就是黄帝在雍这个地方,朝拜祭祀过上帝。“宿三月”,在这里还住了3个月。“接万灵明廷”是说把上帝迎接到甘泉明廷,明廷设在谷口(即寒门)。这一段话记载的是,黄帝到雍这个地方,祭祀过上帝,而且还住了3个月,然后把神灵接到甘泉明廷。这个记载还说明一个重要事实,黄帝的祭祀中心由雍转移到淳化谷口,也就是国都也转移到淳化。
雍,即雍州,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帝的圣地。《史记·封禅书》中关于黄帝祭祀天帝已说得很清楚:“自未作鄜畴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畴。雍东有好畴,皆废无祠。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畴,故立畴郊上帝,诸神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也郊焉。
在雍州西郊有座吴山,是神灵聚集的地方。上古时候是祭祀圣地,在这里祭祀上帝诸神和祖先。古时置畴祭祀,必选名山之阳,唯吴山最佳。吴山山势,巍峨秀美,林木茂密,霞蒸云蔚,令人肃敬神往。所以,吴山寺庙很多,如鄜畴、武畴、好畴等。后来秦人建吴阳上畴祭黄帝,建吴阳下畴祭炎帝。所以吴阳在黄帝时代之前,就是一个祭祀的重要地方。“盖黄帝时尝用事”,这句话进一步证实“黄帝郊雍上帝”是真实的,不但在此祭祀过上帝,还曾经常到这里祭祀。凡祭祀中心,就是黄帝的活动中心,经常在这里祭祀,必然经常在这里活动,所以雍是黄帝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吴阳南距陈仓也很近。
那么雍在哪里?雍在雍水之上,地处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之间,在陈仓北。雍称雍州,后来是秦朝的国都,是一个很有名、很重要的地方。黄帝在这个地方,祭祀上帝,而且经常祭祀。从许多资料看,这里是黄帝早期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黄帝涿鹿大战是从这里出发的,战后又回到这里,从大鸿的死证明了这一点。黄帝大臣大鸿,又叫鬼臾区,为黄帝效命,涿鹿大战后回到雍,死后葬在雍。雍地是雍氏族领地,其首领称“雍父”,也是黄帝身边一位大臣,管后勤供应。雍父发明杵臼,黄帝以他为臣,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黄帝西去崆峒山问道,也是从这里出发的,这里距崆峒山也不甚远,学道回来后,又回到雍这个地方,黄帝写的《道原》,可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就在这期间,黄帝娶鱼彤氏于陇县、娶方雷氏于长武,都在雍的临近,娶妻方便。从这些现象可知,雍地是黄帝初期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
黄帝执政的初期,主要活动中心在雍和陈仓,这两地相距也很近,可能轮流居住。黄帝是以这里为中心,统一了西北各部落,事业开始走向兴旺。渭河上游的上邦,也是一处不可忽视的地方,黄帝初期在这里居住过,在居陈仓和雍之前。在黄帝时期,不可能建有固定的都城,那时是择有利的地形而居,而且不断地在迁徙。
二 黄帝崆峒山问道
黄帝为什么要上崆峒山?因听说崆峒山有个仙人叫广成子,甚通天地之道,于是前往去学习。广成子的出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他通天地之道,在当时这就是最先进的文化,可见天水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创造出了先进文化,这里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因为这里有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所以黄帝才特意到这里向广成子请教,学习这里的文化。《庄子·在宥》中这样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访。黄帝谦恭地向广成子求教,“我听说先生达于至道,请问至道的精髓?我想摄取天地之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又想掌握阴阳的变化,来顺应万物。你说该怎么办?”广成子说:“自尔治天下,云气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黄而落,……又奚足以语至道哉!”没有立即给他回答。
黄帝听后便下了山,回去后将国事放置一边,特建筑了一间房子,卧在白草上,独自居住,非常虔诚地斋戒了三个月后,心有所悟,又到崆峒山寻访广成子。这时,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长久?”广成子因为他这下终于悟到了“治天下必先治自身”的道理,所以就很惊喜地坐了起来,详细地给他解释说:“至道的精神,渺茫深邃,无形无迹,但你只要聚精会神,无为虚静,身体自然就会健康。不要劳累你的形体,不要耗损你的精神,这样就可以长生。只注重你内心的修养,而杜绝对物欲的追求,道行自然就高起来了。我只专心于一念而调和阴阳,所以我修身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但我的形体还不曾衰老。”
黄帝得道之要,这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治国之道实即养生之道,统治者只有明悟了养生之道,才能像爱护自身一样爱护百姓,这样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从这些记载,我们得知黄帝为了治理国家,向有学问的人寻求治国之道,确实找到了这么一个人,他就是广成子。为了追寻黄帝问道处,我特意到平凉崆峒山进行考察。
崆峒山在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林木茂盛,峰奇石怪,山势磅礴,雄伟秀丽,既有北国之雄浑,又兼有南方之秀美。历史上曾有“西镇奇观”、“山川雄秀甲于关塞”的美誉。我们登上崆峒山,爬到上天梯,在层层石台阶右侧的山崖上,看见刻着“黄帝问道处”五个大字;在左侧的平台上,竖着一石碑,上写“黄帝问道处”。我还走进广成子住过的石室,听老道的讲述,真是令人唏嘘叹羡,心向神往。怎能不相信这是事实呢!
三黄帝治明庭于甘泉
后来黄帝的活动中心由雍迁到淳化甘泉山,他把神灵从雍请到甘泉山,建明庭以祭祀。《三辅黄图》云:甘泉宫,“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到甘泉山后,不但建有明庭,还设圜丘祭祖,各诸侯都到这里朝拜黄帝。说明黄帝的活动中心由陈仓和雍已转移到淳化甘泉山。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可见甘泉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黄帝在这里建明庭,秦始皇在这里建林光宫,汉武帝又在这里建甘泉宫,筑通天台,从黄帝到汉武帝,甘泉都连建宫室。《云笈七签》:“(黄帝)即访来游华山、首山、东之太山,时致怪物,而与神仙通接。……京兆仲山甘泉,寒门谷口(仲山在长安北,甘泉云阳,首山河东蒲坂)。”“接万灵于明庭,今寒门谷口也。”就是把天帝接到甘泉明庭,也就是在寒门即谷口这个地方。
这些记载,多次提到甘泉、寒门、谷口。甘泉在何处?寒门、谷口在何处?“京兆仲山甘泉”,就是说甘泉在京兆郡仲山(即云阳县),寒门(谷口)在甘泉。
云阳甘泉山,是“天下显敞之名处”,“古帝王有都甘泉者”,“盖因地有甘泉以名山”,又有云阳山、云蒙山、磨石岭等称,俗称黄花山、好花圪垯山,古时森林茂密,山川秀丽,雄居渭北。
唐《括地志·雍州·岐州》:‘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岭,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郊祀志》云,公孙卿言,黄帝得仙于寒门,寒门者谷口也。”《史记·封禅书》之《正义》曰:‘在雍州云阳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通天台在甘泉山,云阳宫也在甘泉山,云阳宫就是甘泉宫。《元和郡县图志·云阳县》:“云阳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括地志·雍州·岐州》:“云阳宫,汉之甘泉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也。”
以上这些记载,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古时的云阳县包括现在的淳化县,秦时设云阳县,曾归内史郡辖,秦‘啉光宫”、汉‘甘泉宫”(又叫云阳官)遗址,就在今淳化县城北20多公里的凉武帝村。“云阳县北八十里甘泉山”。其山有“通天台”。
明庭是什么?明庭也称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神灵的地方。司马迁说:“济南人公王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复道,上有楼,从西南人,命日昆仑,天子从之人,以拜祠上帝焉。”他说的明堂就是明庭,明庭有柱子无墙,上盖茅草,是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
京兆仲山、寒门谷口都在长安北边的甘泉山,即云阳。甘泉山上还有通天台,黄帝常到这里祭祀,祭天圜丘就设在此处,明庭就建在这里。寒门即谷口。黄帝得仙于寒门就在这里。
谷口,即今冶谷,是冶峪河出山之谷,又称寒门、甘泉口。冶峪河发源于甘泉山蝎子掌,向南经秦河乡、城关镇、石桥乡、泾阳口镇,东流三原,与清峪河汇合,入渭河。所以称冶谷,又称谷口,素有“寒门”之称,在淳化南与泾阳县接壤处。甘泉地区寒凉,为避暑圣地,汉武帝在此建宫避暑,故叫凉武帝村。谷口东有嵯峨山,亦称荆山,有“黄帝铸鼎荆山”、“禹铸鼎荆山”的记载。1958年在冶谷发现古代炼铁炉和炉具,今冶谷与嵯峨山仍是铁矿基地。据此,还可进一步探寻是否有炼铜遗址。
根据以上所述,淳化谷口(亦冶口),是黄帝活动的一个重要地方,也说明是黄帝在一个时期的活动中心,就在淳化的甘泉山和谷口之间。再从黄帝活动的情况看来,在这里居住的时间较长,也是他事业最兴旺的时候。
秦朝、汉朝的皇帝都是慕名黄帝而来,以为甘泉山、谷口是圣地,是发祥之地,不但在此祭祀神灵,还建立林光宫、云阳宫、甘泉宫,特别是汉武帝把这里也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可见从黄帝那时到秦朝汉朝,这里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今仍留下不少遗址。
从这些资料线索,可知黄帝在甘泉山这里建有明庭,祭祀天地,处理朝政。他从雍请来上帝,安置在甘泉明庭祭祀,他在洛河得到洛书,也带回甘泉明庭,又铸铜于荆山。所认说,云阳甘泉山,即现在的淳化县,是黄帝活动的一个重要地方,而且居住时间较长。
为了弄清这些情况,我特到淳化作了一番考察。甘泉山,古称云阳山,在淳化县北30公里,东西走向,长13.5公里,主峰1808.9米,山北接石门山,为淳化、旬邑、耀县之界,也称云蒙山,秦汉称甘泉山至今,秦直道经甘泉山,甘泉山南有甘泉宫遗址。甘泉山上,现在已无遗迹可寻。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周围,战国时建有云阳宫,秦代有林光宫,西汉扩建为甘泉宫,因甘泉山得名,有宫观百余所。占地约173.5万平方米,囊括今凉武帝、城前头两个自然村。现在能看到的是汉武帝建造的东西两个通天台。汉武帝迷信神仙之事,他仿照黄帝设台祭天。还可看到秦直道起点遗址。可见甘泉山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从黄帝时就开始,后帝王都在甘泉祭天,在汾阴(后土祠)祭地。
再从淳化出土的许多文物来看,也能说明问题。1979年在西周墓葬中出土的淳化大鼎是件国宝,命名“兽面纹五耳鼎”,属西周早期,距今3000多年。鼎高1.22米,口径0.83米,重226千克。平沿、方唇、直耳。这尊大鼎,造型精湛魁伟,纹饰庄重神奇,体型之高大,重量之超群,在我国已发现的西周早期铜鼎为第一件(见图)。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古国的文明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墓主是谁?为什何能陪葬如此大鼎?至今还是谜,但可充分说明淳化在西周时也是宝地,看来也与黄帝也有关。黄帝时的鼎没有保存下来,但鼎的造型、鼎的文化遗传下来了,由此可看到黄帝时期鼎的影子。
还有一处遗址与黄帝有关,在淳化县有座“九天玄女宫”,至今香火不断。九天玄女是黄帝大臣中唯一的女首领,死后葬在淳化,后人为纪念她,修宫当神奉祀。
在淳化石桥乡引安村发现古窑洞12孔,在方里镇高家村发现古窑洞10孔,还在官庄镇赵庄村、润镇枣树沟村、胡家庙乡御泉村等7处发现龙山文化古窑洞,时间都在4000千前,正是接近黄帝时期,说明那时以窑为屋,人口遍布。
还有个情况,从周人的迁居来看黄帝部落的根源。周人是一个古老的姬姓部落,黄帝的后代,其祖先弃,即神农后稷,他的母亲姜螈是有邰氏之女,弃为帝尧农师,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后稷四世孙公刘定居豳。(今陕西旬邑境内),公刘又传了九世,到古公直父(周太王)时,姬姓部落在豳地受到北边游牧民族部玁狁(即猃狁)人的威胁、侵逼,古公决定放弃豳地,率领部族,越过漆水、沮水,逾梁山折向西,迁居到岐山之阳的周原。这个事实,可说明姬姓部落原在豳,即淳化、旬邑一带,可能还有黄陵、富县、洛川一带,这里应是姬姓的老家,也就是黄帝的故里。这个情况,为我们追寻黄帝根源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有熊氏是以熊为图腾,我们在甘泉宫遗址见到汉代石熊,这可佐证是从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这里有尊熊的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淳化甘泉山在黄帝时期,不但是祭祀中心,而且也是布政的地方,在黄帝执政的中期,主要活动中心在淳化甘泉山,淳化县是黄帝时期的一个重要地方,很值得进一步挖掘。除此之外,黄帝他还经常奔波在岐山到白水,以及洛河川一带,尤其是洛河川甘泉段的玄扈石室,这是他和群臣的一个重要活动地点。
四 黄帝后土祠设坛祭祀祖先
黄帝泰山封禅有许多记载,说明黄帝东到泰山是事实。但黄帝到后土祠设坛祭后土圣母,记载少见。我们到后土祠去考察,先是在大殿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轩辕扫地之处”六个大字。传说黄帝十分敬仰后土圣母,他在经历了与炎帝和蚩尤的两次大战获得胜利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进一步安定天下,就到汾阴脽上奠祀后土,祈求得到后土圣母的保佑,便扫地为坛,后人立碑纪念。此碑是明朝所立,历经曲折,保存至今。接着我们观看了现存的“扫地坛”,在秋风楼下,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坛门正面的上方,镌有“扫地坛”砖雕门匾一块。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说:黄帝曾多次到这里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圣母。黄帝扫地为坛,‘坛”就是堆积的黄土,高出地面的平坦台基。作为黄帝亲自扫地设坛,就是一种很隆重的礼仪了,因此刻匾予以记载。有的史志把这称做“轩辕扫地而安九土”。在古代坛是祭祀神祗、国君朝会、盟誓会集、任命大臣的神圣场所,设坛那是十分隆重的,因为这里是女娲造人的地方,是后土圣母的发祥地,老祖先在此,必然设坛祭祀。不但“轩辕氏扫地为坛于脽上”,以后的二帝(唐尧、虞舜)和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后土。中国历代帝王都祭祀后土,特别是汉武帝大兴土木,亲自选址,于泽中圜丘建造后土祠。这里的圜丘与陕西甘泉山的圜丘看来是有联系的,是黄帝将甘泉山的圜丘祭祀庭又设在后土祠,后来成为历代皇帝祭祀的重要地方。汉武帝亲自祭祀就有八九次。这种祭祀一直延续到当代。有趣的是北京的地坛也是从后土祠而来,后土祠圜丘是从甘泉而来,甘泉的明庭是从雍来的。从雍到甘泉山、到后土祠、再到北京地坛,都是一脉相承。
《中国帝王龙脉探索》一书中这样说:当年,黄帝部族沿着北洛河南下,经过大荔、朝邑、韩城一带,东渡黄河,进入现在的山西境内,后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而去,经永济、霍县、洪洞、芮城、新绛、临汾、河津,到达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与蚩尤大战。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黄帝率领大军是从北洛河出发,从大荔、韩城一带过黄河,经山西,到涿鹿大战的。大战结束后,又回到大本营陕西。就是在回归的途中,到汾阴扫地为坛,祭祀老祖宗。祭祀中心,也就是政治活动中心。
黄帝的祭祀中心的转移,是沿着从雍到甘泉山,再从甘泉山到后土祠,这样一条路线行进。所以他的活动中心,这也是沿着这个路线从西向东转移。五黄帝梦游华胥国
据《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弁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赠。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人火不爇,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台州即今武功,在华胥国之北。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华胥国,是华胥氏的后人,而这个国家文明程度已很高,所描述的情景,是原始共产主义的景象,所以黄帝梦寐以求。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华胥国?华胥国在哪里?我认为“华胥国”是后人的称谓,那时并无国,而是氏族(部落),所谓的华胥国,指的是华胥氏部落,华胥氏部落是一个很大而且文明的部落。
彭曦先生说:“我们应当把《列子》对华胥国的记述,作科学分析,不可以虚妄神话看待。”他认为:第一,列子不会无中生有主观造出一个华胥国来,他一定是依据那时的古史传说,而认为有华胥国;第二,把黄帝与华胥相联系,说明华胥国是黄帝时期的古国,来历已久;第三,从所记其国之俗,剥去虚妄,基本上反映出华胥古国是处于氏族时期的社会概况。对于华胥氏(风华胥),我前边已说了许多,这里主要说说华胥国。
《轩辕本纪》提到:“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在蓝田华胥镇有黄帝游过的纪念地轩辕庙遗址,黄帝游华胥国时拴马的柏树,经过数代的繁衍后,还旺盛地生长在华胥镇轩辕小学院内。
据《陕西通志》明确地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三皇是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在蓝田县华胥镇宋家村有“三皇庙”遗址,至今还保留着刻有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上方铭刻“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有“伏羲肇娠”,右边刻有“黄帝梦游”这些字,这就表明这里是华胥氏部落的重要生息地,也表明黄帝到过这里。
伏羲时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相印证,说明华胥氏是新石器时期,是人类文明的发端时代。早在一万年前华胥氏就存在,直到黄帝时期,华胥氏这个氏族仍然存在,而且已步入文明,人们称之为“华胥国”,是风华胥的后裔。这里有圣迹,且有好的名声远场,所以黄帝十分向往,便到此一游。
黄帝时的华胥国,就是今天以蓝田县华胥镇为中心,西安市东南一片土地,渭河之南,包括蓝田、临潼、西安一些地方,可能还要大一些,甚至整个关中地区,因为北有华原,西有都陈之说。
列子说的是黄帝梦游,从所描述的具体过程来看,其实是黄帝到华胥国去考察。他考察了华胥国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古老的华胥国已很文明,他在那里学到了治国的经验。前边已讲到黄帝常住甘泉,并在甘泉建有明庭,在那里理朝政。因甘泉离华胥国很近,不过三百里,去考察是很方便的。列子把这件事神化了,以梦游来表现,其实他也不知道华胥国在哪里。
从这件事可见,黄帝到他的领地之南考察过华胥国,他的领地在华胥国北,即渭河以北。
黄帝梦游的华胥国,不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文明古国。这里生存着已步入文明的部落,这里是中国文明的根源,所以黄帝到这里考察学习。而且后来,他把自己活动的中心也迁到这里,并在这里升天(去逝)。
1964—1973年考古工作者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这个遗址距黄帝升天的焦岱不远,就在古华胥国。这一发现,说明蓝田县10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后来的燧人氏、华胥氏,可能就是“蓝田人”的后代。
而且在古华胥国及周围还发现了许多遗址,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属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前4800年);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前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5150—前3790年。这些遗址,都可以证明古华胥国的存在,是真实可信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500—至前2700年(应属仰韶文化早期至龙山文化)。
黄帝不但到华胥国考察过,而且后来到了老年,把他的归宿地选在华胥国的焦岱,在焦岱去世。
由此可见,在黄帝的晚期,活动中心已转移到长安和蓝田一带,蓝田有焦岱遗址,黄帝在这里升天;长安有仓颉造字台遗址,在这里创造推广文字,说明黄帝的活动中心,已经转移到这里,这里是他最后的归宿。
六 黄帝在何处铸鼎?在何处升天?
1.先说黄帝在何处铸鼎
在中国古代,鼎是权力的象征,只有具有功德的人才有资格铸鼎,也就是说,在黄帝时代,只有黄帝有资格铸鼎。铸鼎就是立国、治世。传说黄帝铸了天、地、人3个大鼎,祭天、祭地、祭祖先。按说铸的鼎应放置在国都或是祭天地和祖先的地方。
黄帝在哪里铸鼎?鼎又放在何处?
《史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集解》:首山邑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史籍均记载黄帝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铸铜鼎。首山,即首阳山,在蒲阪,今山西运城一带;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
荆山和鼎湖在哪里,对弄清黄帝行迹,也很重要。黄帝干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铸鼎,鼎成,圆满了他的夙愿,但积劳成疾去世了。鼎是国家的镇物,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器,鼎制成以后,又放在什么地方,也是个重要问题,按说鼎应放在两个地方,一是国都,二是祭祀的地方,现在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记载。但关于铸鼎的地方和黄帝升天的地方,还是有不少的记载。
《隋书·地理志》和《括地志》都说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县。《元和郡县图志》云:“富平县,本秦旧县,属北地郡,后魏文帝自怀德城移今理。”“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禹贡》曰:‘荆岐既旅。”《长安志》云:‘孔安国曰‘荆山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帝王世纪》:“……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荆山就是现在的荆山原,呈东西走向,从富平县经阎良区到三原县,荆山中部主体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就是说轩辕黄帝铸鼎的地方,就在今西安市的辖区。
以上这些记载都说荆山在陕西省,具体说在古怀德县,即今之三原、富平、阎良区地界,呈东西走向,今有荆山原。荆山在岐山东,黄河西,渭水北。又据《淳化县志》记载,淳化有嵯峨山,古称荆山,产铁。按上边说的地理位置,也属荆山范围。所以说黄帝铸鼎荆山,应该是这个地方,但到目前还没多少遗迹发现,需要进一步发掘。
首阳山在哪里?黄帝是采首阳山的铜矿,到荆山冶炼铸鼎。按说首阳山距荆山不会太远,但史籍记载在河东蒲阪,即山西省运城地区。蒲阪与荆山黄河相隔。路途遥远,怎么运输?为何不就地取材而炼呢?这让我们难以想象。但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也有首阳山,黄帝铸鼎荆山下,若从陕西首阳山取矿比从山西首阳山方便的多,古时的道路、运输工具都不方便,由此看来,黄帝采铜矿应在陕西的首阳山,比用山西首阳山的矿源要方便得多。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纪载,夏禹也在荆山铸鼎。《帝王世纪》中提到“禹铸鼎于荆山”,《史记·封禅书》中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定九州。可见黄帝与大禹都在荆山铸鼎,这里是中国冶炼业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华民族走向兴旺的发源地,对荆山和首阳山,应该进一步挖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说黄帝铸鼎在河南灵宝,因有铸鼎遗址,这应该重视,考证到底是哪个时代的。
2.再说黄帝在何处升天(去世)?
据史籍记载,黄帝是在鼎湖升天的,那么鼎湖在哪里?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南灵宝县;一说在陕西蓝田县焦岱。
鼎湖是黄帝升天的地方,即黄帝去世的地方。鼎湖今在何处?《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说‘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日鼎胡(湖),其弓日乌号。”
《三辅黄图》卷三云:“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有亭。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仙去,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宫。”《地理志》:“湖本在京兆……”说的是鼎湖延寿宫遗址在京兆(西安),也就是现在的蓝田县焦岱镇,距西安很近。据《蓝田县志》记载:按鼎胡宫在县西南三十里焦岱镇南,近年出土瓦当甚多,瓦当文字曰“鼎胡延寿宫”。现在发现“鼎湖延寿宫遗址今在蓝田县焦岱镇”(见照片)。《汉代长安词典》如此解释:‘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相传黄帝在此铸鼎,鼎成后,天上有龙降临,迎黄帝上仙。……汉武帝因黄帝故事命名该宫。据有关县志资料,鼎湖延寿宫遗址是1958年发现的,位于蓝田县焦岱镇村西南100米的焦岱河第二阶地,西南至羊峪河畔,西北至焦岱街鼎湖学校一带,东南至张村村北。《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第23页有‘蓝田鼎湖宫行镫’。《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10页有‘鼎湖延寿宫’瓦,12页有‘鼎湖延寿保’瓦。‘湖’字皆作‘胡’。”(《云笈七签》云:“虢州湖城县有石记黄帝铸鼎于此。”)鼎湖宫遗址在今蓝田县焦岱镇。”
由此看来,鼎湖在“虢州湖城”、“湖本在京兆”,也就是说鼎湖在今陕西蓝田县焦岱镇。这里才是黄帝铸鼎的地方,也是黄帝去世(升天)的地方。
黄帝的活动中心,不断在变动,随着势力的强大,由西向东转移,也由北向南转移。先是由雍到淳化甘泉山,然后由甘泉山到梦寐以求的华胥国,最后在焦岱去世。
《史记》卷二八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鹃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黄帝铸造了3个大鼎,象征天地人,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鼎也是权力的象征和吉祥的象征。那么这3个鼎放在何处?我认为应放在3个地方。一是放置在甘泉山明庭,这是黄帝祭祀神灵的地方;二是放置后土祠,这里有圜丘,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三是应放置在黄帝去世的地方焦岱,黄帝去世后立庙祭祀,应该有鼎。汉朝在后土祠发现一尊巨鼎,说是黄帝时期的,有文字记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发现,黄帝铸的鼎仍然是个谜,有待进一步考究。
七黄帝与洛河
洛河与黄帝关系相当密切,史籍多处都记载了黄帝在洛河上的足迹,黄帝经常出没在河(黄河)洛(洛河)之间。又有‘啊出图、洛出书”之说,河图在黄河出现,洛书出自洛河。洛河既然如此重要,首先得弄清楚洛河的情况。
我国现在有两条洛河,一是陕西境内的洛河,也称北洛河;二是河南境内的洛河,称南洛河。从好多史籍记载黄帝的情况看,许多人往往把南洛河当成北洛河,或是上游写的是北洛河,到下游就成了南洛河,《水经注》就是这样。从众多历史记载来看,黄帝主要生活和活动在北洛河,即陕西洛河,所以先介绍一下北洛河。
洛河(北洛河),是陕西省境内最长的一条长河。发源于榆林地区的定边县和延安地区的吴起县白于山,吴起县还有洛源乡(古时设过洛源县),是洛河之源。洛河全长700多公里,其中在延安地区境内全长385公里,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县,到大荔县的韦林人渭河,接着入黄河,既是渭河的支流,也是黄河的支流。
《水经·洛水注》:“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罐举山。”京兆即长安,曾设京兆郡或京兆府。京兆管辖的上洛县即庆州洛源县,也就是现在的吴起县,吴起县至今还有洛源乡。这里还明确指出罐举山在上洛县。罐举山就是现在的白于山。
《水经注·洛水》:‘《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罐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馀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人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边。……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大禹治洛水是从熊耳开始的)。”《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据《山海经》对熊耳山和蕹举山的记载和提供的里程及方位,两山都在中山经,且两山相距较近,以此来看,熊耳山应在今甘泉县境,“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这里的山顶多圆,似熊耳。《山海经·中山经》不只记载了讙举山、阳虚山、玄扈山、熊耳山,还记载了荆山、岐山、熊山等,这些山都在陕西的中部。
以上这些资料,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洛水出上洛西山,即罐举山,讙举山就是白于山,熊耳山在陕西甘泉县境内。还告诉我们,玄扈山与罐举山相通,是一条山脉。又说阳虚山临玄扈水,叫洛汭。
这样就清楚地表明:罐举山、阳虚山、玄扈山、熊耳山都在北洛河流域。且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川。其具体位置应在甘泉县的洛河川(西川),由西向东排列罐举山、阳虚山、玄扈山、熊耳山,四山相连。而且在洛河川这一段,历史遗迹甚多。
只有弄清这些地理概念,才能弄清历史事实。要弄清洛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必须弄清罐举山、熊耳山、阳虚山、玄扈山等地名,这对考察黄帝的行迹甚是重要。《山海经》是以华山为中心划分山系的,《山海经》中山经的中次四、五,记载的都是陕西中部的山脉,讙举山、熊耳山、玄扈山、阳虚山都在其中,这就确定了大范围,不在华山东,而在华山西北。历史上有关黄帝在洛河事迹的记载,都是发生在陕西洛河流域,这与黄帝足迹相吻合。
《竹书纪年》卷之一“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凤凰至,帝祭于洛水。”“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乃召史卜之,龟焦。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焦。雾即降,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作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灵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在黄帝执政的五十七年秋七月,黄帝和大臣们祭洛水神,得到河图、洛书,接神灵到甘泉明庭,即淳化县谷口。这显然是在陕西洛河,洛河距淳化谷口也不甚远。
《帝王世纪》:“黄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下大雾,三日三夜,雾除。帝游洛水之上,大鱼负图而出,今《河图·帝观篇》也。”
《云笈七签》:“帝服斋于中宫,于洛水上坐玄扈石室,与容光等观。……(鸟)居九夷矣,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又出丹穴之山……”这里说黄帝的中宫,就在洛河的玄扈石室,并且许多史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可见玄扈石室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方,是黄帝的活动中心,或说是都城的所在地。
以上所云:“帝祭于洛水”、“帝游洛水上”、“(黄帝)于洛水上坐玄扈石室”等,都言黄帝活动在陕西洛河,由此看来,洛河的中上游是黄帝经常活动的重要地方。
从以上几段文字还可清楚地告诉人们,黄帝、仓颉都得洛书于陕西洛河。黄帝得到洛书后,接回甘泉明庭,也就是甘泉谷口。这些记载,把黄帝的来去讲得很清楚。从淳化到洛河不过二三百里,路途并不遥远,黄帝常去洛河也在情理之中。从黄帝传中可看出,黄帝经常奔波在河(黄河)洛(洛河)之间,也就是古梁山(今黄龙山)山区,这一地区是他生活和活动的中心。所以我认为,黄帝中期主要生活和活动在陕西洛河流域,当然也包括淳化。
在北洛河中上游的甘泉县西川(洛河川),两岸山崖上分布许多石洞,都是古人居住过的地方,现保存完整的有十多处,唯有马超洞最大。
马超洞位于甘泉县城西20公里的石门村洛河东岸太行山的悬崖上。因三国时大将马超起兵洛河川,镇守青州城,便在青州城对面山上凿洞防守。石洞共三层八室,可容纳三五百人。
在马超洞之前叫什么名称,无人知晓。据我考察,按地理位置看应是古玄扈山,石洞高悬半空,应是玄扈石室。是黄帝和大臣经常活动的地方。石洞对面是古青州城遗址,洛河绕了一大圈,酷似乾坤湾。石洞第一层看来是天然形成。二、三层人凿痕迹很明显,可能是马超时所凿。在长达700多公里的洛河上这是唯一大石窟。
史籍记载,黄帝还到过洛河以北一些地方。《元丰九域志·延安郡肤施县》:“五龙池,有黄帝五龙祠四所在山上,亦谓之仙泉祠。”《魏书·襄乐郡》:“……肤施……有五龙山、黄帝祠。”这就是说在延安的五龙山(今清凉山),建有黄帝祠。横山也有黄帝遗址,甘肃固原还有黄帝农耕的遗址。
我们考察时还发现,在宜川县北的云岩镇,古代曾建立过县,传说是黄帝建“云岩宫”的地方。
我们在白水县仓颉庙考察时,讲解员说黄帝还亲到白水县阳武沟观看仓颉造字,为仓颉建造藏字石楼,还亲自为仓颉选定墓地。可见黄帝曾多次到过这里,而且他居住的地方,距此地不会太远,就在洛河附近。黄帝与岐伯多次行走在岐山,黄帝又奔走于桥山。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黄帝经常活动在北洛河流域。
再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北洛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迹甚多。陕西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村落遗址3个,都在洛河流域,富县一个,面积250万平方米,洛川县一个,150万平方米,还有耀县一处300万平方米。这说明古时北洛河流域人口繁多,文化遗迹也多。
我之所以考察这些地方,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黄帝有他的根据地和活动中心。根据以上情况,黄帝部落初期崛起于陕甘边界一带,其活动中心在陈仓和雍。到了中期向东转移到陕西洛河流域,也就是说在陕北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成长发展起来。黄帝活动的中心,就转移到淳化甘泉山和洛河玄扈一带,即黄河与洛河之间。黄帝晚期向南转移到蓝田焦岱及长安一带,也就是渭河流域。也可以说,东至山西、豫西,西至陇东,北到黄土高原,南到秦岭,也就是黄河在黄土高原形成的“风”字区域中,这片土地就是黄帝的根据地。尽管黄帝还到过涿鹿、阪泉、具茨山、鸡头山等地,迁徙无常,但他有他的根据地,这就是黄河形成的“风”字区域。黄帝虽然南征北战,却始终没有离开他的根据地,因为这片土地是华夏民族发祥的宝地,是三皇五帝之所,自古至今都是神圣的地方。
从中国的堪舆学来说,黄河龙脉雄伟,在黄土高原刻画了一个大“风”字,风字框内,西边是子午岭,是有蠕氏的发祥地,呈凤姿;东边是大梁山,呈龙形,今叫黄龙山。洛河从两山中南北流过,与渭河相汇注入黄河。这样龙凤之姿,日月之表的气象,又有渭河从“风”字口东西通过,养育和保护着这块宝地,前有秦岭相照,后有阴山、黄河怀抱,是中国第一风水宝地,是黄帝华夏族的根据地。
不但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发祥在这块土地上,而且尧、舜、禹也在这片土地上更铸辉煌;不但十三朝古都设在西安,而且在当代也是革命圣地。所以说黄河“风”字图,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说是“中国第一风水宝地”也是名副其实。在黄河风字区,有三河:黄河、洛河、渭河;有三山:梁山、秦岭、子午岭;有三陵:华胥陵、炎帝陵、黄帝陵,而三大古老氏族:华胥氏、有峤氏和有熊氏都起源于此。
黄河中游的这块“风”字形地域,因是风水宝地,宜于人类生存,也利于人类发挥智慧,所以便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