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14

第14章 非同寻常的女人客厅:沙龙影响欧洲二百年(1)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电灯、收音机、电视、电脑、手机……我们这些现代人会怎样?我们的精神恐怕会立即陷入巨大的空虚中,没有着落。相比之下,17、18世纪的欧洲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种地方可以去,那就是女人的客厅。那时,许多社会上层的女性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自己的客厅里创办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场所——沙龙。令人不可思议的,尽管当时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她们的沙龙却成为欧洲一种特殊的风尚,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可思议指数:★★★★☆

1、不可思议的女人客厅

17、18世纪的欧洲几乎就是一个流行大舞台,各种五花八门的风尚不断在这一时期上演。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假发和后面将要讲的高跟鞋一样,无不如此。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风尚基本都属于男人的专利。的确,在当时的欧洲,虽然启蒙运动已逐渐兴起,但女性的地位仍很低,更不可能在文化上有什么创造。尽管如此,一些贵族妇女依然能冲出重围,以某种特殊的渠道彰显自己的价值。其中,曾在欧洲风靡数百年的沙龙,正是由女性发扬光大的。

所谓“沙龙”(法语Salon),原指贵族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后发展成为一种风行欧洲的高级社交形式。有研究表明,虽然沙龙常常与法国联系起来,但它实际上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而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Robert King of Naples)的宫廷里,就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和思想家。据说,罗伯特本人颇有文化修养,著名诗人彼特拉克甚至称赞他是“国王中无以伦比的人物、学识与德行之友”。由于他的热情好客以及包容,使得其宫廷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交中心。这里几乎每天都举办宴会以及音乐、舞蹈演出,而宾客们也可以在这里对各种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这也就是沙龙的最初雏形。

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由地中海向西北欧转移,沙龙这种新风尚也开始传播到意大利周边各国,而其中尤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第一个沙龙的创办人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Mme.De Rambouillet)本身就有意大利血统。据记载,由于身体孱弱,加上对当时法国宫廷内喧闹的聚会非常反感,这位爱好文学的艺术贵族夫人决心将自己的住所改为适合朋友们聚会的地方。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改造了自己的房间,而房间内所有的家具都铺上蓝色的天鹅绒,并饰以金和银,因此该房间又被称为“蓝色沙龙”。在17世纪30、40年代,侯爵夫人在她家定期举行招待会,从而促成了法国第一个沙龙的诞生。由于她的沙龙内会聚了当时法国最有才学的文人、名流和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们,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奠定了18世纪沙龙的繁荣局面。

在整个17世纪上半叶,沙龙作为一种风尚持续在法国蔓延,尤其以巴黎最为鼎盛。当时,巴黎的各界名流常把某位贵妇的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出入的人则有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使得沙龙基本上充斥着机智的谈论和漂亮的回应。许多渴望成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想方设法跻身于某个沙龙,然后在那里朗诵他们的新作。而一旦在沙龙里获得声誉,则意味着他们的事业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一般来说,沙龙都是定期举行,时间则常选在晚上,参与的人数也不多,并采取自愿结合的方式展开自由谈论,各抒己见。不可思议的是,在17世纪沙龙开始发展时,其场所竟然安排在贵妇们的内室中。每当客人们聚齐后,女主人往往身穿精致的内衣坐在床上,或者一边当众梳洗打扮,一边侧耳倾听来客的谈话!到18世纪后,沙龙开始从内室转移到客厅里,从而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成为学者和艺术家等上流社会精英的社交场所,使他们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在整个18、19世纪,由于沙龙生活的流行,它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心。通常来说,一个有名的沙龙往往会由一位出色的女主人如某某公爵夫人或侯爵夫人之类来主持。主持成功的,会博得社会的赞誉,从而名闻遐迩并领导一代的风气。然而做一个成功的沙龙女主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她不但要有地位、名望、金钱和排场,更重要的是必须口齿伶俐、多才多艺且擅长交际。她不但要擅长与各种社会名流何文艺界人士交往,还要懂诗歌、通音律,会跳舞,会讲拉丁语乃至希腊语,甚至还要能谈论学术及科学等高级话题。另外,一个沙龙的女主人还要熟悉各种宫廷内幕。作为社交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沙龙既是重要的学术和艺术的中心,同时也是引导新思潮和新风尚的活跃场所。只有这样,她的沙龙才能吸引各路大腕儿,例如法国作家莫里哀(Moliere)和夏多白里昂(Chardonnay White Lyon)、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Rousseau)、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海涅(Heine)等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连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都曾对某位贵夫人的沙龙趋之若鹜。

知识链接: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史称腓特烈大帝,军事家,作曲家。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霸主。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等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当沙龙成为流行整个欧洲的高级风尚时,无数上层社会的女性便为之疯狂了,尤其在沙龙最发达的法国更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对于18世纪的法国年轻贵族女性而言,拥有一个沙龙几乎就是她们最高的梦想,而她们所主持的沙龙的兴盛程度远远比自己婚姻的幸福程度更重要。她们之所以结婚,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个合理的身份,然后拥有自己的沙龙。之后,她们几乎不关心家务事,反而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沙龙活动中,似乎沙龙的成败远比家庭生活的幸福更加重要。在当时的法国,几乎所有著名的沙龙都各有特色。例如,正是在埃皮内夫人(Epinay)的沙龙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们得以聚集在一起,讨论文学、科学、美学和时事政治等社会问题。

2、法国沙龙玩转整个欧洲

由于众多上层女性促成了18、19世纪沙龙的兴盛,因此这两个世纪又被称为“女人的时代”。也正是借助于沙龙这一载体,它的女主人们广泛地参与到欧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那个妇女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沙龙帮助她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这里不但是当时欧洲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左右着欧洲的局势。特别是在法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沙龙已逐渐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中心,主持沙龙的女主人甚至被视为巴黎的无冕之王,其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们就认识18世纪两位著名贵族妇女的沙龙,从中就可以感受到当时这种风尚在上流社会的巨大影响。

1692年,一场盛大的婚礼在巴黎上演,新娘子是出身于显赫世家的安妮·路易·本奈狄克特,在嫁给了杜·曼伯爵之后,她的称呼便改为了杜·曼伯爵夫人(Countess De Man)。与很多贵族女性一样,杜·曼伯爵夫人也创办了自己的沙龙,而作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沙龙,她的沙龙堪称“奢侈”和“享乐”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