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09

第9章 以生命换取尊严:盛行数百年的决斗风气(2)

在中世纪欧洲文明最发达的法国,决斗盛行的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法国国王亨利二世非常热衷于决斗。1547年,由于沙泰尼雷勋爵在朝中造谣,称雅尔纳克勋爵与其年轻的继母关系暧昧,愤怒的雅尔纳克提出要与沙泰尼雷决斗,一洗不白之耻,得到了亨利二世的同意。沙泰尼雷是个优秀的剑手,在其他的兵器方面也颇有造诣,而雅尔纳克在决斗场上只不过是个新手。因此外界一致看好前者。但在意大利剑客卡伊佐的临时辅导下,雅尔纳克却找到了克敌制胜的秘诀。决斗当天,决斗双方来到城堡庭院,然后按照惯例发誓自己没有佩带任何有魔力的护符或者其他护身符,也没有施加魔法在自己的武器上,更没有施加什么帮助自己战胜的巫术。然后他们就在国王和众多贵族们的注视下拔剑在手,开始厮杀。起初,强壮而狂妄的沙泰尼雷步步紧逼,而雅尔纳克则只有招架之力。但是正当沙泰尼雷准备乘胜追击时,蹲在地下的雅尔纳克一面用盾掩护着自己,一面突然向对手毫无防备的左大腿刺了两剑。结果,沙泰尼雷痛苦的倒在地上。为了他的生命,国王授意比赛结束,雅尔纳克胜利了。面对这不可接受的失败,倍感耻辱的沙泰尼雷竟拒绝包扎伤口,两天后便一命呜呼。据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宠臣,亨利二世悲痛万分,当时就庄严地发誓,只要他活着,就再也不能准许任何决斗的存在。然而没过多久,这位国王又兴趣盎然地派亲信去主持另两位大臣之间的决斗,并且急切的等待结果。虽然由于国王的特殊身份,热衷于决斗的亨利二世无法亲自参与,但他最后却死在了比武场上。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亨利二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比武大会,并亲自参加了这种娱乐性质的比赛。不幸的是,当进行最后一场比武时,国王和蒙哥马利伯爵对阵,双方在接触的瞬间,伯爵的长矛击中国王的盾后折断了,但是没有将国王击下马去。就在这时,可怕的意外发生了,折断的长矛击中了国王的面具,而长矛断面上的一个长木刺恰好穿过面具上眼部的开口,刺穿了国王的眼睛,并且伤到了脑部。不久,亨利二世痛苦地死去,时年仅41岁。

可以说,亨利二世开创了决斗的“疯狂时代”。尽管随后几位国王都试图阻止这种疯狂,甚至在1559年颁布了一条法令,宣布所有出席决斗场的、帮助或怂恿决斗的人都是对国王的背叛,都是违法者。然而就在法令颁布后50年内,竟有40000余人死于决斗。受法国风尚的影响,西班牙的贵族们也对决斗格外着迷。该国的基督教骑士居然向敌对的摩尔武士们提出一项挑战,希望用决斗来决定上帝和真主谁是神圣的、谁是邪恶的。

在16到19世纪的整个欧洲,决斗几乎四处泛滥,而这些生死之争的起因也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几乎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引起决斗。据说英国两位显赫的贵族——麦克纳马拉爵士和蒙哥马利爵士,仅仅因为他们心爱的狗之间发生了争斗,便进行了一场决斗,结果蒙哥马利爵士在决斗中被打死,麦克纳马拉爵士也身负重伤。1668年,著名的白金汉公爵与施特鲁斯伯爵夫人通奸,愤怒的施特鲁斯伯爵于是向白金汉公爵挑战。尽管国王查理二世担心他们两败俱伤,一度下令将白金汉公爵软禁起来,但由于看管者也是决斗的“发烧友”,因此双方仍展开了生死较量。最终,白金汉公爵刺穿了施特鲁斯伯爵的胸膛,而他本人则溜之大吉。

英国大诗人拜伦也是一位决斗狂热分子。1765年的一天,醉酒后的拜伦在一家餐厅与邻座的查沃斯先生就两人谁的财产更多产生了争议,双方见语言无法让对方屈服,就决定用剑来证实自己的财富。他们来到隔壁的屋子,拔剑相向,屋子里灯光昏暗,两个人隔着长条餐桌互相攻击,混乱中本来被大家看好的查沃斯先生被刺死,拜伦勋爵被随后赶来的警察逮捕,上院本来打算以谋杀罪判处他死刑,不过后来仅仅以过失杀人罪判处罚金了事。

由于当时英法两国相距不远,贵族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一些著名的决斗还时常成为国际性事件。在一次决斗中,法国国王的卫队长盖克兰打败了英国贵族布伦布,而后者的好友特鲁塞尔觉得很不服气,他打算教训一下这个法国人。但是他的上司兰开斯特公爵不赞成这种行为,以决斗得不到保障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特鲁塞尔却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向盖克兰挑战的机会,向对手提出要进行生死决斗,长矛、剑、匕首各三个回合。虽获盖克兰正患疟疾卧床,但是仍然接受挑战,并请法军的统帅安德烈元帅安排决斗,还提出了100弗罗林金币的赌约,用以宴请作为证人的骑士。由于这是一场国际性的“赛事”,因此决斗当天,英法两国几千名贵族骑士前来观战,法国方面显贵云集,大批贵族争相充当盖克兰的助手,扈从、卫兵、号手浩浩荡荡。特鲁塞尔一方则要低调的多,只有两个助手、两个扈从、两个剑手、两个号手。决斗在号声中拉开帷幕,盖克兰情形不利,因为他正发着高烧。在第一轮冲击中,他的右臂被击中,整个人向左侧倾去,差点掉下马来。观众们发出了一片哀叹,都认为他不行了。不过在第二轮冲击中,他击中了特鲁塞尔的肩膀,干脆利索的将后者击落马下。随后盖克兰翻身下马,准备将倒在地上的特鲁塞尔斩首。幸好安德烈元帅示意决斗已经结束,制止了他的行为。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由于决斗结束的太快,观众们很不过瘾,于是双方的扈从又不得不用无头的长矛打了一阵以满足他们的希望。

在决斗风气最盛行的时期,决斗的主角身边常常围着大批助手。有些人很喜欢做助手,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血腥爱好,又不必整天忙着找碴挑起决斗。助手们常常在决斗手受伤或倒下后开战,而观众也常常鼓动助手们继续战斗,来满足他们对感官刺激的追求。

1652年,法国的波弗特公爵和内穆尔公爵在御前会议上吵了起来,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决斗。他们选择了手枪作为决斗武器,结果比赛结束的太快,第一回合内穆尔公爵就被子弹打死了,双方的六个证人很不过瘾。内穆尔的助手威拉斯侯爵马上向波弗特公爵的助手埃里库尔挑战,双方用剑决斗,这次时间足够长,证人们总算过瘾了,埃里库尔则在决斗中被刺死。

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有些人还经常搬弄是非,以挑起决斗。在那个决斗之风盛行的疯狂年代,一些人对决斗的热衷,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据说有人遭到一个莫名其妙陌生人挑战,准备决斗前,竟有许多从未见过的人跑来要求做他的助手参加决斗。

在德国,17世纪以后,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决斗又开始在军队中蔓延。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1648),有些军官甚至同寻常百姓对垒。到19世纪末叶,虽然欧洲的决斗事件有所减少,但参与者的身份却更复杂了,就连新闻界人士也卷入近来,仅在1880年到1888年间,意大利记者们展开的决斗就有974起。决斗传入俄国较晚,直到彼得大帝时代结束以后才广泛流行。彼得大帝尤其憎恨这项死亡游戏,为此他于1716年颁发军令,规定决斗者一开枪便可判死罪,而不问其是否造成伤亡。若出了人命,更要处以绞刑,连被杀者也要倒悬尸首示众。1787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下诏大大减轻对决斗者的惩处,由此助长了这种风气。据说在19世纪,一名贵族声称他在决斗中杀死过11名对手。而在官方颁布的《军官间争端审理准则》中,居然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一个军官的名誉被人玷辱,“军官界公断会”又认为只有决斗才是他唯一适当的报复手段,他就必须提出挑战,以保持自身的尊严。要是他不肯决斗,又不在两周内呈请辞职,他所在的团队的长官可径直禀报上级将他罢免。

3、难以遏制的死亡游戏

中世纪的欧洲人如此狂热地投入到决斗中,无疑就是拿自己宝贵的性命当儿戏,因此必然会招致众多反对之声。

早在12世纪,基督教会就首先对决斗发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司法决斗。当时,罗马教皇在很多场合提出要禁止决斗,指出在本质上这是违反基督教非暴力和和平原则的活动,是对上帝的蔑视,也从来没有在神法中得到确认。一些教会作者认为,决斗凭借武力和军事技艺决定胜负,对体力弱小者不可能是公平的司法程序,是非正义的恶习。所以到16、17世纪,一度盛行的司法决斗制度逐渐绝迹。

但相比之下,名誉决斗则要顽固得多。在决斗风气最盛行的法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十年间,死于决斗的贵族、绅士多达4000人。尽管许多统治者也试图通过制定法律来遏制这种无聊而血腥的风尚,但决斗之风依然盛行。直至路易十四亲政后,法国终于对决斗者动了真格的,其在位期间的决斗次数只有路易十三在位时的百分之一。伏尔泰曾评价说,废除决斗是路易十四为国家办的最大好事之一。他雷厉风行,令人满意,不但使国内的恶习逐步得到纠正,而且还影响了邻国。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就曾经颁布命令,军队允许决斗,但是决斗要在整团士兵面前进行,因为士兵们要看到公平竞赛,不过士兵们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向决斗中站着的那个开枪。

其实,决斗一直没有绝迹,绝迹的只是决斗的风尚。甚至在20世纪,名誉决斗也偶有发生。在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名誉决斗皆为军事法典所批准,当时的德国大学生甚至以在脸上留下伤疤为荣。1936年,纳粹统治的德国再一次将决斗合法化,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也鼓励决斗。甚至在今天,名誉决斗的残余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据说历史上曾无比热衷决斗的法国人偶尔还会举行决斗,不过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决斗者的生命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由于决斗主要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因此在数百年间,无数欧洲社会的精英白白牺牲了性命。翻阅历史,如果我们列出一张名单,就会在上面看到众多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大仲马(Dumas)、屠格涅夫(Turgenev)、托尔斯泰(Tolstoy)等都曾参加过决斗,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George · Clemenceau)也是决斗的高手,而号称“铁血宰相”冯·俾斯麦(Von Bismarck)更是把决斗当成家常便饭,仅大学期间他就与人决斗过27次!而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更是因为要维护妻子的名誉而在死于一场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