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10

第10章 沟通犟家长与淘气孩子

孩子是人群中的矮人族,他们能够走路,但更多的时候喜欢趴着;孩子是人群中的自然主义者,热爱土地、热爱自由;孩子是人群中最不修边幅的那一类,喜欢反穿鞋子、衣冠不整;孩子是人群中最崇尚快乐的一族,沙坑、草丛、池塘,在他们眼中不是肮脏,而是滋生快乐的天堂。一个小女孩在池塘边用木棍在脏乎乎的水里打着圈圈,并高声地叫嚷:“爸爸快看,我在水里画画!”看着那样烂漫的笑脸,除了欣慰,只剩欣慰……

1.我家那个光彩照人的“花脸猫”——善于挖掘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星期天,哈特家来了小客人,那就是哈特4岁的小表妹苏珊。独生子哈特对于苏珊的到来显得异常兴奋,因为这意味着,这几天他将有一个小玩伴了。

哈特率领着妹妹投入到他平时进行的那些活动中,比如“头颅”置换游戏——将玩具机器人的脑袋拆下来互换;比如“修铁路”游戏——用积木在客厅的地板上搭建出一条条铁道,只能过火车(玩具火车),禁止大人踏入;比如“跟踪”游戏,小兄妹俩偷偷猫在花园的大门后边,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经过,便将从邻居花园里偷来的那些没有熟透的小苹果向可疑目标砸去。

面对着两个到处流窜的小东西,哈特妈妈不停地喊着:“你俩给我老实点儿,不要随便打人!”“哈特,你别带着妹妹祸害花园!”“苏珊,不要跟哥哥去那些危险的地方!”哈特妈妈的话语,寂静无声地消失在两个孩子的欢声笑语里。

一天午饭后,转眼之间,哈特和妹妹又没了踪影。快晚饭了,两个孩子还是没有回来。哈特的爸妈着急了,找遍了整所房子和整个花园都找不到两个小东西的身影。天色逐渐的暗淡下来了,两个小小的黑色身影向透出光亮的门边移动。

“吱嘎……”门开了,两个小身影钻了进去,偷偷摸摸地向卧室移动着。

“哈特!苏珊!给我过来!”两个惊恐不定的小人儿扭转头,看到身后的沙发上坐着怒气冲天的爸爸。

“这么晚回来,说,你领着妹妹跑到哪儿去了?”爸爸严厉地盯着哈特。

“我们去玩儿了,就是在花园里的那个假山那儿……玩儿累了就睡着了……”哈特怯怯地说着。

“衣服里面包的是什么?”哈特爸爸对哈特的解释视若无睹,眼睛紧盯着哈特一直往背后藏的东西,那是哈特的外套,此刻正紧紧地蜷成一团。

“这个……”

“拿过来!”爸爸声色俱厉,拉过来孩子一把揪走藏在身后的包包。

打开来看,是几个半干的泥塑,形状很奇怪,难以辨别是何物。

“胶泥?哈特,你带妹妹去河边了?”

“我没……嗯,是的!”哈特看到爸爸脸色不对,也就放弃了抵抗。承认了之后便低下头,胆战心惊地等待着父亲大发雷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父亲却没有开口说话。哈特偷偷地抬眼看去,发现父亲正拿着他那几个泥塑来回反复地翻看着,而身边的妹妹,则噘着个小嘴抽噎着。

“哈特,告诉爸爸,你们捏的这是什么?”爸爸终于开口说话了,语气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严厉。

“嗯……那个圆形的是水。”

“水?水哪有形状?”爸爸好奇地询问着。

“水有形状的!苏珊把小石头扔到水里面水的形状就是那样的!”哈特勇敢地大声答道。

“那这个长条的呢,好像上边这些凸凹不平的是故意弄成这样的是吧?”

“对,那个是天!是水里的天!那个凸出来的就是水里的白云!”哈特又兴奋起来。小眼睛在沾满污泥的脸上一闪一闪。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哈哈哈哈!”爸爸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苏珊也停止了哭泣,在舅舅的笑声中怯怯地笑着,两只小手不停地擦抹着脸上先前的泪水。

哈特爸爸看着那两个脸上白一条黑一条的小家伙,和气地说:“不要哭了,去照照镜子,看你们跟花猫一样!爸爸今天原谅你们了,因为这几个有想象力的小东西!”爸爸边说边挥了挥手里头那几个分不清形状的泥塑。“不过,我告诉你们,河边很危险,小朋友是不许单独去河边玩儿的。你们想玩泥土,可以跟爸爸说,爸爸会带你们去河边玩儿,也会给你们弄一些土回来让你们在花园里玩。知道了吗?”

哈特吸了吸鼻涕,大声地说:“知道了,爸爸!”苏珊的小脸上也笑开了花。

第二个星期天,爸爸果然亲自带着两个孩子去河边玩耍了,整个下午,河岸边都有一大两小三个人坐在地上的影子,他们认认真真地用手中的泥巴捏着水中的鱼、水中的花,捏着他们心底的童话世界。

孩子天生就是需要挖掘的,他们像黄金一样,要不深埋于地下,要不就与其他沙石鱼目混珠。父母作为开掘着,就要有一种“鸡蛋里头挑骨头”的精神,扫除掩盖于孩子身上的那些诸如捣蛋、不听话、调皮的沙石,去发掘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然后去理解、去欣赏。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对孩子也常常怀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并将这些愿望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态度。一旦发现孩子在现实中与自己心目中的愿望不相符合,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的缺点无限扩大,对于闪光点,则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专家们请父母们务必记住,对待任何一个孩子,往往是表扬越多优点越多;训斥越多毛病也就越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欣然接受,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我要给你淘气权——赋予孩子玩耍的权利

6岁的莹莹从出生开始,就对颜色就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于是,在她很小的时候,涂鸦便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事业”。

这年夏天,莹莹家搬了新房子,看着装饰一新的房子,莹莹爸妈别提有多高兴了。晚上吃过饭后,莹莹跟爸爸妈妈看了会儿电视,便跑回自己房间,说要把他们的新房子画下来给爸爸妈妈看。可整个晚上,小东西进到卧室就再没出来。快九点的时候,莹莹妈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准备去叫女儿睡觉。当莹莹妈推开女儿卧室的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呆住了……

房间成了颜色的海洋——雪白的墙壁被抹得花花绿绿,凡是那个小人儿“力所能及”的地方,都画上了各种涂鸦;地板上,一个硕大的圆形朝着莹莹妈妈招摇着,她辨认了半天,才认出来这画的是一张笑脸,脸上布满了各种色彩,一如坐在床上笑着的女儿的脸庞,一如早上新换的那张床单。

“天呀!”莹莹妈妈看着满屋的狼藉,惊叫起来。

莹莹爸爸闻声赶来,看了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屋子,看了下在一旁黑着脸的妻子,便冲着女儿那张笑脸粲然一笑。在这种情况下,莹莹爸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大发雷霆,而是和蔼的冲着女儿笑了。因为他知道,地板上的水彩可以擦拭;涂满色彩的墙壁可以重刷;床单和女儿的脸庞可以洗净,但女儿如果在他的斥责下失去了对色彩的感觉、失去了玩耍的兴趣,那些将永远都找不回来。

“宝贝儿,你看你把屋子弄成什么样子!”莹莹爸爸虽然是这样说,但语气是温和的。

女儿也从妈妈的态度和爸爸的语气中判断出今天办了错事,坐在那里搓着两只小手,茫然不知所措。爸爸看女儿这副样子,便振奋起精神,用欢快的语气说:“既然墙都让你画成这个样子了……我们就再把它画下去吧!”女儿和妻子满脸疑惑。

星期天的时候,莹莹爸爸率领着女儿开始收拾这间脏兮兮的屋子。他们合力把墙上那些凌乱的无规则的涂鸦擦掉,留下了一些色彩协调的笔触。然后,从事艺术设计的爸爸便教导着女儿开始了在墙壁上的作画。经过整个下午的摆弄,莹莹的小卧室焕然一新,墙面变成了很多富有设计感的涂鸦,搭配着妈妈新买的床单,小屋子显得可爱别致。莹莹高兴得上蹿下跳,不断对爸爸说:“爸爸,你真棒!”爸爸指着墙壁上的那些涂鸦,也对女儿竖起了大拇指:“我的女儿,你也很棒!”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比如小猫戏弄老猫尾巴、老狗和小狗互相撕咬。动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训练以后的捕鼠能力;而小狗和老狗的互咬,也是为了锻炼小狗将来保护自己、咬死敌人的能力。因此,动物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动物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游戏培养的。将这个结论代换到人类身上,也是正确的。

儿童的入学前的游戏时期被社会心理学家分成了这样几个阶段:

0~3岁,游戏是在父母的安排中进行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帕特里克·奥唐纳一直从事着孩子的“构建式游戏”行为研究,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他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但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以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语言。

3岁以后,是孩子游戏的自主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常常是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除非他们发现没有玩伴或是游戏受到太多的限制。

5~6岁,更是孩子们自主活动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喜欢过多地和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呆在一起,而更希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玩儿在一起。

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因此,对于孩子成长中玩耍的作用,作父母的可不能轻视。儿童的玩耍看似乱糟糟的毫无章法,可仔细分析下,还是有很多的特点。比如孩子的玩耍过程总是充满着想象力,而且常常与现实脱节,或把现实和想象混为一谈;比如玩耍过程常常是就地取材,见什么玩儿什么,不会在乎“玩具”的好坏,不去考虑游戏的后果;比如自发性,孩子的玩耍不需要受到父母或他人指示,往往都是自己主动开始的。而对于那些父母提供的或是指示他们玩儿的东西,就常常表现得没那么有兴趣;比如模拟,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儿什么,自己就想玩儿什么。而且,他们还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放到游戏中进行模拟,像是过家家、开汽车等等。

因此,游戏关系着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智力开发,关系着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观察力的培养,关系着感性经验的丰富和理性经验条理化。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这样奉劝那些阻碍孩子玩泥巴的父母:“与其阻挠孩子玩泥巴,不如创造条件和孩子一起来玩,只要告诉孩子不要把脏手放进嘴里,之后把手洗干净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对孩子玩泥巴大惊小怪,这是他表现自己个性和创造力的好机会。”

3.来,看这有个好东西——在淘气中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岁的诺诺是个爱动的小男孩,他总是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千奇百怪的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

早上一起床,他的问题攻势就展开了。

“妈妈,等下我们要去看聪聪表哥结婚是不?”

“对呀,你赶快穿上漂亮衣服。妈妈领你去看聪聪哥哥漂亮的新娘子。”

“聪聪哥哥为什么要结婚呢?”

“因为聪聪哥哥长大了啊,长大了就得结婚了。”妈妈边煎蛋边回答着儿子。

“那我长大以后是不是也要结婚啊?”诺诺越问越兴奋。

“哈哈,你还小,结婚还早着呢。”妈妈被儿子的问题逗笑了。

“那我长大了也要结婚!”想了一会儿,诺诺又发问了:“妈妈,你说我长大以后会和谁结婚啊?”诺诺的问题锲而不舍。

“这个我怎么能知道!”

“爸爸跟妈妈结婚了,我长大以后也要和妈妈结婚!”诺诺说得斩钉截铁。

“这孩子,说什么呢,你是妈妈的儿子,我们是亲人,你怎么能和我结婚?!”

“那爸爸和妈妈也是亲人,为什么爸爸和妈妈就能结婚?”诺诺还是满脸疑惑。

“哪来这么多胡说八道的问题?你怎么这么烦人!”妈妈的耐心终于到了极限。

人们常说,为人父母是不用学习的,一旦有了孩子,如何教养便成为了一种本能。但是,当孩子被现代化全副武装时,做好应对现代化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容易,有时甚至还是个难题。1999年,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时候,她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教养之道:“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培养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做个好家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说,孩子是好奇的。他们对凡事都充满着新鲜感,看见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好奇心的出现其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首先,它开始于新鲜事物传导过来的一种吸引力,然后,那些心无芥蒂的宝贝儿们的注意力自然被事物吸引过去,提出问题便成了思维活动的起点,然后就在探究和反射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因此,孩子们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的,这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是,一些奉行着“顺其自然”的家长们,似乎对这个重要的问题并不买单。

对于孩子而言,这个以开阔姿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世界是完全新鲜的,处处散发着巧克力般的诱人香味,在这样的蛊惑下,他们乐于并且习惯于东摸摸、西看看、左翻翻、右舔舔,孩子因为困惑向父母提出问题是必然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奇怪问题导致无言以对的尴尬也是常见的,胡乱回答或因为问题过多两厢发生争执的事故也是频繁发生的。

孩子的探求精神从两三岁开始就已经萌发,表现一:孩子淘气行为的目的性加强,他们会拆坏爸爸的刮胡刀,目的是想看看为什么一下抹过去,爸爸那些扎人的胡茬就消失不见;他们会把妈妈的皮包翻腾个底朝天,目的是想知道里面是不是藏着个“多啦A梦,”为什么每天下班后妈妈总能从那个神秘的包包里面掏好吃的东西出来。表现二: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走势愈加稀奇古怪。这些本来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这表现着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着探究。可一些父母并没有因为这些状况的出现而兴奋,相反的,他们会觉得孩子变得“讨人厌”了。对于孩子们的翻腾,家长总是一副鄙夷的态度,或制止,或呵斥;对于孩子们的问题,要么随便敷衍,要么以训骂结束。大人们只是就着自己的心情进行着这一切,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将孩子刚刚萌发出的探究精神扼杀在摇篮里。

孩子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一方面是孩子生来就具备的,同时也是需要父母通过自己的爱和努力去呵护,因为这双眼睛,明亮如星,可却脆弱如水中月,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探索精神、智力发育,这一切关乎前途和成长,不得不引起父母们的重视。在现实中,很多孩子的发现之眼由于种种原因,被蒙上了薄雾,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到了要考学的紧要关头,父母们才会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呢?”埋怨、抱怨必不可少,可父母却常常忽略通过反省自己行为寻找源头。

说了这么多,父母朋友们就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最适合。专家认为,父母的正确做法,除了要认真严谨地回应孩子的发现,也要鼓励引导孩子的发现。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对孩子发现意识的保护,还关系到孩子的疑惑能不能得到正确解答。不管自己有多忙,认真回应孩子想知道的,才是为人父母的基本。孩子的疑惑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父母要耐心地予以解答;问题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和孩子共同研究进步不仅能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家长的探究精神在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崇拜感的同时,也能够诱发孩子进行模仿。

4.他的地盘他作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好孩子的故事:

粲粲是个乖巧可爱的小女孩,从上幼儿园开始,粲粲耳边就经常响起这样的叮嘱:“粲粲要好好学习,要给爸爸妈妈争气!”“粲粲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这样才能考上清华……”考上清华,成了粲粲父母对自己女儿的最高期望。清华大学是粲粲父母未圆的梦想,对于这个遗憾,粲粲父母发誓要在自己女儿的身上得到补偿。

粲粲在父母的梦想和培育下健康成长,已经上初中的粲粲,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成绩也总是游荡在全年级的前五名。生活中的粲粲特别听话,很懂事,遵守规矩,从来不惹是生非,对人有礼貌,做事特别认真,可以说是所有父母都希望拥有的完美孩子。可粲粲父母却发现孩子好像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么美好。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大,总喜欢做大人为她安排好的事情。她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没有经历过的场面总是躲躲闪闪的。即使有人把她应得的东西抢走了,她也总是默默地不说话,任凭东西被别人拿走。尽管孩学业不错,可粲粲父母却常常为女儿的前途担心,害怕学有所成之后也不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坏孩子的故事:

一个孩子,他酷爱画画,对画画的热爱就像身体的任意一个器官一样,与生俱来。4岁的时候,他趁着父亲没在家,便偷偷钻进父亲的书房,用毛笔蘸满红墨汁在雪白的墙壁上画了他的第一幅作品——一个小人。父亲回来后,看到墙壁被儿子糟蹋得不成样子,忍不住拿起棍子追打他。可事后,父亲却主动买了一块小黑板送给他。有了这块小黑板,孩子如获至宝,随心所欲地在上面涂鸦,这里也成了他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场地。从这块黑板开始,这个孩子的绘画生涯便开始了。

上初中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画已在当地小有名气。那是初二的暑假,一家台湾的漫画出版社突然发函,邀请这个孩子去他们那里做职业漫画家,孩子高兴极了,但担忧也如影随形。因为,做职业画家的前提是他必须辍学,而辍学又必须征得父亲的同意。

于是在那天晚上,男孩踱到像往常一样看报纸的父亲身后,战战兢兢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的反应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激烈,头都没有抬,只是边看报纸边问:“有工作吗?”“有了。”“那就去吧!”父亲一动没动,继续看他的报纸。

第二天,15岁的男孩独自一人拎着大皮箱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由自己做出决定的旅程。这个孩子的路并没有走错,多年之后,他成了著名漫画家,他的漫画在4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有22种文字,已经发行3000多万册,全世界每天有15台以上的印刷机在印刷他的作品。他,就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

为人父母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因此,有些父母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着未来的蓝图,这些蓝图有的是父母没有在自己身上实现的愿望,有的是别人家孩子在现实中的完美生活,但是不管怎样,蓝图一概都是美好的,实现过程都是艰巨的。因此,父母为了让这些蓝图成为现实,便将孩子的爱好、理想等等置之不理,强迫孩子按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一旦孩子运行的轨迹与自己的设想发生偏差,那么对孩子有多少希望就转化成多少失望,否定、责骂成为了必然。诚然,父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本无可厚非,可对于承载着太多幻想和责任的幼小生命来说,却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不堪重负,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愿望的重压下走向极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违背了智力开发的根本规律。

智力开发的第一个重要方案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血肉构成他们的躯体,精神构成他们的灵魂,这一切,是父母给予的,但却需要由他们自己去主宰。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有着不同于大人的别样意义,他们有着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的爱与恨。在孩子的世界里,阳光总是灿烂得令人瞠目,这里没有争斗,没有不公,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欢笑、玩乐和那些安居乐业的小动物。这就是大人和孩子世界的不同之处。因此,孩子的世界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尊重的,这些,就是负责的父母该去做的。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孩子,要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思考是孩子的权利,理想和愿望是他们奋斗的目标,独立性在这里自由地舒展着身体。对于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合理,就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即使觉得理想与现实偏差太大,父母也不应将孩子的思想一棒子打碎,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想法和追求的基础上,让孩子充分理解大人的想法,但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交到孩子手上。

5.父母们的小伎俩——在玩耍中教育孩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的早晨,诺奇妈妈刚把窗帘拉开,门铃就“叮叮咚咚”地响了起来。打开门,几个小脑袋争先恐后地钻了进来:“阿姨!阿姨!曹诺奇起床没,我们来找他玩儿!”

“起来了,你们都进来吧!”

“嗵嗵嗵……”三个毛头小子一窝蜂似的冲进儿子的房间。

5岁的诺奇在这个小区里有好多“哥儿们”,都是诺奇就读的那所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到星期天,就成了这些小家伙得意忘形的日子,因为这两天是没有老师来束缚和管教他们的。这不,一大早这些猴孩子就拉帮结派地开始胡混了。

“诺奇,好好照顾小朋友们!”诺奇的妈妈推门进来,把一些吃的东西放在窗前的地毯上。“宝贝儿们,自己拿东西吃,你们好好玩儿,不要打架啊!”

“知道了!”几个孩子齐声回答。

诺奇妈关门出去,然后,从诺奇的小屋里,不断传出孩子们的笑闹声,打扫客厅的妈妈和在客厅看球赛的爸爸互相对望一眼,都会心地笑了。

不一会儿,诺奇屋里突然传出的哭叫声打破了家里的宁静,诺奇的爸爸急忙跑进儿子房间。儿子坐在靠窗的地板上,两只小手不停地抓起眼前的积木向外扔,而且还声嘶力竭地大声哭叫着:“我不要跟你们玩儿了,你们都出去!我不要你们来我们家!”床边的地毯上,昨天刚买的机器人四脚朝天地扔在那里,积木也乱糟糟地都堆在那里。

“这是怎么了?”诺奇爸爸搞不清楚状况。看诺奇的爸爸进来,孩子们顿时局促不安起来,他这样一问,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争着向诺奇的爸爸汇报这里的情况。

“叔叔,我们没欺负诺奇。对!没欺负!”

“我要把‘发射基地’盖在‘能量工厂’的旁边,诺奇不让……”

“诺奇要把‘发射场’做成尖形,可我觉得应该做成圆形……”

“……”

孩子们自说自话,诺奇爸爸听了好半天,终于听明白儿子为什么哭闹了。原来他们是要为新买的机器人搭建发射基地和什么能量工厂之类的《变形金刚》中的玩意儿,几个小家伙在一块商量着,用积木搭建着。可玩着玩着,因为搭建过程中的意见不合,诺奇这个宝贝孩子就不干了,哭闹着让爸爸把小伙伴们赶出去。

诺奇的爸爸了解了情况后,先把坐在地上哭得哀痛的诺奇拉了起来,给儿子抹着眼泪:“儿子,咱是男子汉,因为这么个小事儿哭啥?”

“他们……他们欺负我……”儿子哭得抽抽噎噎。

“这哪算是什么欺负,你们不玩儿得挺好的嘛……”爸爸温和地劝说着儿子。

“可他们不按着我说的搭!”儿子振振有词。

“儿子,你想过大家为什么不按着你说的搭吗?说不定伙伴儿们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呢?是不是啊,小朋友们?”诺奇的爸爸转向站在一旁的三个孩子。

“嗯,对,我觉得‘发射场’要是尖顶的话更利于‘舱门’打开。”那个叫宁子的小男孩儿大声说道。

“对,而且‘发射基地’离‘能量工厂’近的话,在‘发射’的时候机器人随时都可以去补充能量!”

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七嘴八舌。

孩子们报告完毕,诺奇也停止了抽泣。爸爸看了眼儿子,语重心长地说:“看吧,我说小朋友们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了。这些因素你考虑过没有啊?”诺奇轻轻地摇了摇头。

“所以呀,你看你刚才赶小朋友们出去是不是做得不对?”诺奇又点了点头。

“嗯,待会儿给小伙伴们道个歉。诺奇呀,你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看爸爸平时对你的意见都很尊重呀,没有因为你想的和爸爸妈妈不一样,我们就要把你赶出去吧!”

“嗯。”诺奇轻轻地应了声。

“嗯,好了,爸爸出去了,你们继续玩吧!诺奇,记得给小朋友们道歉啊!”诺奇爸爸轻轻地关上门出去了。

临近中午的时候,孩子们从诺奇房间里出来了,跟诺奇爸爸妈妈告别后,高高兴兴地走了。爸爸走进儿子卧室,看到了儿子和小伙伴们合作建立的那座“机器人发射基地”,庞大、厚重,一如宽容,一如尊重。

传统教育惯常的做法是“填鸭式”,即对孩子采取灌溉田地的做法,一直灌输,不管这块田地是不是需要水、需要多少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父母们奉行的也是“我一直给你浇,你多少总得给我往下渗点儿”。这样的教育方式既浪费大人的时间,又让孩子们觉得难受,效果也不一定有先前预料的那么好。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切的记忆源于兴趣。当孩子全身心沉浸到游戏之中时,游戏中的教育和培养才能进入孩子的意识深处。这里的教育是个涵盖很广的概念,既包括对孩子科学文化方面的培养,也包括对孩子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孩子是热爱游戏的。当孩子在游戏时,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兴趣也像小型发动机一样,能量充沛。家长应多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游戏,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大人做出适当的引导,及时抓住能够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提高的关键点,让孩子爱玩儿,也学会玩儿,让孩子在玩中充满激情,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6.宝贝儿,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

天色越来越暗,路灯一盏盏被点亮,大街上又继续着白天未完的喧嚣。马维父母焦急地在儿子从幼儿园到家的那条必经之路上来回穿梭,寻找着儿子的蛛丝马迹。

“这条路他天天走,今天怎么就走丢了呢?”随着时间的流逝,马维妈妈的阵脚乱了。她寻找着儿子,嘴里反复叨咕着这句话。

“会不会是儿子今天又在幼儿园里出了什么情况,又离家出走了?”马维爸爸一语道破。

“对!这个贼小子肯定又是离家出走!赶紧给老师打电话问下。”马维妈妈恍然大悟。

6岁的马维在小区附近的幼稚园读中班。他可是这一带出了名的调皮孩子,用马维老师的话说就是:“狗见了他都得绕着走。”

在学校的马维真可谓是劣迹斑斑。每过几分钟,肯定就会有小朋友哭着来告马维的状:“老师,马维刚才把我的书扯坏了!”“老师,马维偷偷往我凳子上洒水,我一坐上去裤子都湿了,他还在旁边笑!”“老师,马维打我!”“老师,马维把我的衣服剪了个洞!”“……”马维,马维,老师的耳朵里每天充斥的都是这个淘气鬼的名字。“马维,你给我过来!”老师大声骂道。接着的事情就完全可以想象,责骂、道歉、老师给马维爸爸打电话、爸爸下班后怒气冲冲地提着儿子脖领子回家。上周,马维因为往同学的书包里灌水,怕爸爸知道后打他,放学后偷偷跑到了爷爷家,直到着急的马维爸爸接到孩子爷爷打来的电话时才告终结。所以,这对夫妻在发现孩子没有回家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子又闯祸了!

老师家的电话接通,结果却出乎他们意料。马维今天在学校没出任何情况,老师还奇怪地问马维爸妈为什么马维今天在学校的表现这么好。当老师得知马维放学后没有回家的消息后,也着急了起来,答应打电话找平时和马维玩儿得好的小伙伴问下,看知不知道马维究竟出了什么情况。

不一会儿,从老师那里传来了马维的消息,一个叫大宝的男孩子说他和马维打赌,让马维去公园住一夜。因为马维爸妈总因为马维的捣蛋责打他,所以他们赌看马维失踪后,马维家人会不会找他。得知了儿子的去处,夫妻二人立刻赶往了大宝说的那个小公园。远远地就看到路灯的长椅上,蜷缩着一个小小的身影。马维爸又急又气,冲过去拉起儿子就抡起了巴掌,在即将落下的瞬间,巴掌停住了,这个高大的汉子把儿子揪在怀里放声大哭。

俗话说,家教无定规。可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人士的家教,无一不笼罩着平等的光圈,即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有效沟通。换位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这里的换位,更多是被父母所强调的,他们教育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要用一颗体谅的心,去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可很多父母在界定换位的范围时,恰恰就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也是需要父母与之换位的。

淘气的孩子总是笼罩在出格和莫名其妙的阴影里,当父母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去理解那些幼稚小东西貌似简单的内心世界时,误会就这样产生了。思想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但当父母将孩子的思想单方面认定为简单时,误会便更深了。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鲁迅口里所说的小孩,就是他自己的儿子海婴。有一次,鲁迅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在吃饭的时候,鲁迅的独子海婴夹起一颗丸子咬了一口,然后就吐到了地上,还“呸呸”地吐个不停,口口声声说是丸子变了味。而许广平和客人们却没有觉得丸子有任何异样味道。许广平嗔怪海婴调皮,不懂礼貌;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鲁迅夫妇给惯坏了。可鲁迅却不以为然,夹起儿子丢掉的丸子尝了尝,发现丸子果然是变了味的。然后,这位大文学家就不无感慨地说道:“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这样一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和博大的胸怀外,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宽大和蔼的父亲形象。鲁迅先生没有摆出家长的尊容,按着大人的常情对孩子横眉冷对,而是乐于融入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角度去重新看待问题,这对我们广大父母,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意义。

作为父母,在认识到与孩子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之后,要将“换位”付诸实践,并乐于付诸实践。

首先,沟通是“换位思考”的基础,是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互相信任的纽带。作为父母,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绝对权威”的姿态来维护家长的尊严。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交交朋友、谈谈心。谈心是与孩子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并不需要与孩子讲思想或是谈得多么真切,只是随便问问孩子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或孩子同学的状况,并对孩子正确的观点进行表扬,对孩子错误的观点进行适当纠正。与孩子这样的沟通,就是相当有效的。

其次,尊重孩子是家长进行换位思考的核心。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才能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投入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并加速孩子心理的成长。当父母以平等的姿态展现在父母面前时,一个了解成人、理解社会的窗口也同时向孩子们敞开了。孩子从这个窗口看到世界,学习父母那些有益的经验。

第三,学习是提高家长换位思考能力的主要手段。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好父母,能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启迪作用的父母,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练就的。这里所说的学习,就是让家长朋友们通过学习,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以及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方法技巧。这个学习过程是冗长的,学习任务是艰巨的,需要父母朋友们严阵以待。

7.禁律——绝对不允许随意通融

志杰父母教育他们唯一儿子的方法,严厉得近乎残酷。

放学后,小志杰和同学踢足球踢得忘记了时间,当他从欢愉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手表指针马上就要跳到七点,“糟糕!”他在心里苦叫,大脑开始飞快运转计算时间,“看来今天至少要比和妈妈约定好的回家时间迟到半个小时……”志杰暗暗想着,赶紧提起扔在一旁的书包,飞也似的向家奔去。

志杰进门的时候,父母都在客厅看电视,看到志杰回来,妈妈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说到:“儿子,你比我们说好的回家时间整整晚了五十分钟,按照约定,下个星期你没有零花钱!”“可是妈妈,我今天踢足球,手表放在书包,我没注意时间……”志杰焦急地和妈妈申辩。“可是志杰,我们早就说过了,从放学到六点半之间,时间都由你自己自由支配,六点半以后你要吃饭,要学习,超过这个时间段的话,扣除一个月的零用钱,这些不都是你自己答应过的吗?”爸爸的语气里并无责怪,但态度很是严肃。“来,我给你热饭,吃完饭赶紧去做作业!”妈妈说道,志杰再没有辩解什么,跟着妈妈走进餐厅。

第二个星期,爸妈果然没有给志杰一分零用钱,志杰那个星期过的很困顿,从此以后,志杰放学之后都在父母规定的时间内回家。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概念——禁律。当面对自家孩子毫无条理性可言的淘气行为时,给他们制定一些禁律是父母们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与孩子经过协商、争执与让步之后达成的那些条条框框,涵盖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制定过程严谨到犹如对待宪法。可当这些条例制定出来以后,很多父母都发现,这些条款在刚开始的时候似乎特别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用禁律的效果,就犹如自然环境中的石头,在风雨的腐蚀下逐渐疏离、解构,直至消失不见。很多禁律如同虚假广告一样,开始玄乎得很,可用过一段时间就变得不是那么回事,生活自然回到了它出现之前的状态——孩子依旧胆大包天、我行我素。

是方法不对还是禁律制定得有问题?很多年轻父母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专家认为,很多时候,绝对的禁止对于规范淘孩子行为是很有效的,而那些思维缜密的父母制定的条例肯定也没有任何问题,可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让一切变得事与愿违呢?答案很简单,问题的原因,就出在执行力上。

看到这样的答案,很多父母肯定会进行反驳:我们都在严格执行禁律,怎么可能有错?其实,我要说,使禁律有效的关键点不止一个。

严格

对待孩子,一定要是非分明,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态度要特别认真。这一点已经广为父母熟知,不再多说。

始终如一

在很多父母那里,禁律是个橡皮筋,是可以随着时间、地点、时机和心情随意调整。一些父母的坚持常常会在孩子的哀求和眼泪攻势之下土崩瓦解,允许孩子去做一些本来禁止的事情,在惩罚完孩子之后又赶紧去安慰那个泪眼婆娑的小人儿,孩子是笑了,可父母的命令和威信却在孩子灿烂的笑脸里受到挑战,当给禁律注入太多人性因素之后,在孩子的印象里,“禁律”就被打上了可以随时调整的烙印。

不能浅尝辄止

一些父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对禁律实行“试用”,这样的做法看似科学,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没有父母想象当中的那样公平。对于没有吃过糖的人来说,他因为并不知道糖的香甜,所以即使一辈子不给他吃糖,对他来说也构不成什么痛苦;对于吃过糖的人来说,他感受过糖的美味,可如果突然不让他再去吃的话,就显得太过于残忍。这个比喻在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从一开始就不能允许,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并无太多痛苦;可如果今天允许、明天又不允许,这样反复,一方面会使得孩子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质疑父母的权威。

巧妙责罚

当孩子违反禁律之后,责罚便被提上了日程。之所以说要责罚得巧妙,就是要让父母在责罚中注意两点。

一是责罚要心服口服,要让孩子知道受处罚的原因。责罚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通过责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开头故事中的志杰,父母责罚他并不是为了控制他的零用钱,而是要通过剥夺他零用钱的手段让孩子知道“分寸”的概念。

二是处罚要明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说:“不要玩儿水杯,会摔碎的!”“啪”妈妈话音刚落杯子就摔得稀碎。妈妈大怒,冲上前去对着孩子一顿指责,孩子嚎啕大哭,妈妈看孩子哭得可怜,便递给孩子一个苹果,孩子拿着苹果,停止了哭泣。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几个问题的。一,为什么要指责孩子?答案是,因为他摔碎了杯子;二,为什么要给孩子苹果?答案是,因为他哭了;三,这个苹果在责罚过程中扮演的是责罚的角色还是赞扬的角色?答案就有些模棱两可。大人被搞糊涂了,孩子肯定也被搞糊涂了,在他们小小的心里,肯定会发出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要挨骂?挨骂之后为什么还得到一个奖励?这样的不明是非,对孩子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对于父母和孩子关系来说,孩子只会在潜意识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是个好孩子,可爸爸妈妈有些神经质!

8.像狐狸那样养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

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可是个技术含量颇高的重头戏,父母渴望孩子能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并不是说让孩子脱离家庭独自生存,而是强调孩子能够为自己作主。可父母在提倡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又害怕太早给予孩子飞翔的翅膀,孩子会振翅高飞,因此,父母不可避免的处于两难境地。

曾有过这样一部动物影片,讲述的就是狐狸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狐狸妈妈育有四只小狐狸,在狐狸妈妈的精心护理之下,四个小家伙健康地成长着。狐狸妈妈带领他们在山林中奔跑,教会他们捕猎,训练他们怎么从天敌手中逃离并与之周旋。在小狐狸成熟后,一天,狐狸妈妈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她把自己的四个子女驱逐出了自己的洞穴,小狐狸们不能接受这突然的变故,趁妈妈不注意时偷偷的躲回了巢穴。狐狸妈妈发现后很是愤怒,吼叫着,毫不留情地用嘴撕咬着躲避在洞穴中的孩子们,那凶狠劲儿毫不亚于对待自己的敌人,一连几天,狐狸妈妈都在洞穴门口看守着,不允许小狐狸们进来,在一段时间的对峙后,小狐狸们终于放弃了,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走向茫茫草原……之后,一只狐狸被人猎杀,一只狐狸在地盘争夺战中被咬成残疾,另外两只狐狸各自长大,然后各自育有自己的子女,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又像当初他们母亲对待他们时的那样,毅然决然地将孩子推出洞穴。动物界的母亲就这样让自己孩子独立,优胜劣汰的森林法则主导着一切。不允许心软,不允许溺爱,因为一切,关乎生存。

而在我们现存的家庭教育中,却很少有父母能有狐狸妈妈那样的魄力,那样的决绝。父母们语气果决地要求孩子去独立、去自主,可当孩子处于需要自己自主的节骨眼儿时,父母的权威便又开始散发他神圣的光辉,包办了、代替了,父母却依然振振有词:“我们是怕你受伤害!”父母说这个话可不是矫情,这的确是真感情的流露。于是孩子在这样真感情的呵护下,永远就成为了长不大的婴儿,必须紧跟着父母权威的权杖,或是抱着温暖的玩具熊才能找到安全感。父母接着为自己孩子的过分依赖而痛心不已,孩子依然在需要小宇宙爆发的紧要关头被父母一把拉回到翅膀之下。

孰对孰错,不能评说,因为爱绝对不能以简单的对错置之。没有谁能说《大宅门》里的白二奶奶在白景琦向她告别时,她不回答,只任凭眼泪无声落下的决绝是对的;也没有谁能说白文氏任凭孙子敬业在父辈打下的江山上坐享其成,不论是非曲直一味袒护包庇是错的。因为大爱无价,大爱也无对错之分。可作为孩子成长的领路者,作为理性的引导者,我们的父母朋友们,独立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理念,而是需要体现在教育之中的,狐狸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很需要倡导的。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这时,您也许就在想了:说的热闹,可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看完下面这个故事,您肯定就会会心一笑。

有一档由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名为《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的节目,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电视界一直占有较高收视率,这档节目在让人捧腹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7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总统!”女孩很自信地回答道,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做滑稽吃惊状,然后接着问:“那你说说看,美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女总统?”

女孩响亮而又干脆地回答:“因为男人不给女人投票。”全场沉浸在笑声里。

比尔又问:“你肯定没有女总统是因为男人不给她投票的吗?”

女孩语气坚定地说:“那是肯定。”

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愿意给她投票的男人请举手!”

在笑声中,很多男人举起了手。比尔得意地对女孩说:“你看,有不少男人都给你投票呀!”女孩不屑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呢!”全场再次哗然。

“请在场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再次对全场观众喊道。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看哪个男人还敢不举手!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请投她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来!”比尔故作严肃地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男人们举起的手再放下,的确有些尴尬。这一招够狠,虽然仍然有男人把手放下来,可举手的男人比先前自然多了许多。

“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给你投票了!”比尔显得得意洋洋。

沸腾的场面突然平静下来,人们都想看看这个被主持人反复为难的小女孩又将如何应对这样的场面。女孩露出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然后大声说道:“他们不诚实,他们不是甘心情愿给我投票!”现场在宁静了片刻之后,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惊叹声。

这个女孩,就是对独立思考丰富内涵的具体诠释,观众的掌声,就是对这个孩子独立性的最高嘉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可当我们的孩子说出类似当总统这样的宏图大志时,很多父母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能也就对其一笑了之了。不会去想到孩子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做过的多少考虑或经历了多少论证,于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错失。其实,培养的机会就蕴藏在生活之中,关键是要父母们能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孩子。

策略篇

孩子生来仿佛就是淘气的,父母生来仿佛就是为孩子操心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自由天地里,父母却害怕孩子玩物丧志,于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总是频频发生。面对顽固得甚至有些过分的淘孩子们,父母在无用的谆谆教诲之后,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强制、剥夺和关押,有效无效暂且不说,双方敌对情绪却是与日俱增,输家往往是智慧上更胜一筹的父母们。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不是敌军太狡猾,而是我军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