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09

第9章 犟家长的欣慰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淘孩子和犟家长日复一日地在PK台上各自为政。突然有一天,挣扎于对峙和融合边缘的父母们突然发现,那个总是一心扑在玩儿上的儿子,做出来的飞机模型居然能够飞上天、女儿夏天养的毛毛虫居然在寒冷的冬日里破茧成蝶。这样的时刻,父母除了欣慰,我想,还是欣慰。

1.手指尖上的智慧

欣欣宝贝是个7岁的女孩子。从小,她就是个让父母费神的孩子,这并不是因为她多缠人,相反的,欣欣妈总是跟在女儿后面“缠”着她:“欣欣,不要把颜料弄到衣服上”、“跟你说多少遍了,那些不用的纸要扔到垃圾桶里,别扔得到处都是”、“天啊!你怎么又捡破烂儿回来!”对,这就是妈妈嘴里的欣欣,总是没有闲着的时候。画画、做一些奇怪的小手工是她的专长,捡破烂儿是她的“兼职”,欣欣父母在为女儿的动手能力欣喜的同时,也不免觉得头疼。家里总是被女儿搞得乱糟糟,床单、墙壁总是被女儿“无意”抹上各种色彩,好端端的床单经常会被女儿剪去一个“没什么用”的角角做布贴,某天打扫的时候,欣欣妈会从床底下“挖掘”出女儿隐匿在那里的“宝贝”,可能是爸爸扔掉的剃须刀,可能是一个用过的针管,可能是一块脏兮兮的花布片……

在一个繁花盛开的夏天中午,欣欣兴致勃勃地端着个鞋盒子冲了回来,冲着满脸惊恐的妈妈展现着她的那些宝物:二十多条绿油油的毛毛虫。然后,一脸庄重地向妈妈宣布:“我要养着它们!”

“天啊,恶心死了,赶快给我扔出去!”妈妈满脸厌恶状。

“为什么恶心,多可爱啊?”欣欣一脸不惑。

“你敢把它们留下我就把你扔出去!”妈妈发飙!

经过一中午的争执,母女二人都各做妥协。妈妈同意欣欣养毛毛虫,期限是一周;欣欣同意妈妈的条件,但条件是妈妈以后不能不经她的同意就把她的“好东西”扔掉。毛毛虫就这样在欣欣家度过了快乐的一周。

在大家逐渐将这件事淡忘的时候,一个冬日的清晨,欣欣爸妈被女儿的叫喊声惊醒:“爸爸妈妈快来看啊,咱家出蝴蝶了!”欣欣父母冲进女儿房间的时候,这个小家伙正小心翼翼地猫在窗台底下,对着父母做着“嘘”的动作,手指指向窗帘。窗帘上,一只白色的小蝴蝶赫然在那里战战兢兢地伸展翅膀。原来,在欣欣妈妈把在他们家居住了一个星期的毛毛虫“迁出”他们家的时候,欣欣偷偷留下几只……面对这样可爱的女儿,欣欣爸妈除了叹气,还能说什么呢?

淘气的孩子都爱动手,爱动手的孩子都比较聪明,在现实中和科学里,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从人的生理上来说,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其中有很大一个区域是与手的活动相连的。这个区域比大脑中与整个内脏相连的区域还要大,仅一个手指在大脑中所“占据的地盘”,就超过一条大腿所能拥有的“面积”。为什么手脑联系特别密切呢?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是学会用手从事复杂劳动,才促进脑的发达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在心理学上,实际的动手要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善于动手的儿童,大脑常常就会处于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大脑根据孩子的活动随时提取出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立刻感知劳作的对象,孩子在收到信息后马上指挥手的动作,手的活动则将外部信息频频传向脑内,使脑接受、分类、加工、组合,再将命令传向脑内。这样,手脑进行着内外穿梭般的高速运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单纯的听或单纯的看,因此注意力全方位的集中,这些自然有利于智力较快增长。

同时,在手脑交替运作的同时,人脑另一区域主管的非智力功能也随着动手过程中的情绪的变化而被迅速调动,如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此时就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所以,当孩子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往往就是兴致勃勃、废寝忘食。在这种非智力功能的“鼓舞”和“保护”下,智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高强度的锻炼。

2004年高考,江苏省的双胞胎兄弟李方柏、李方楠分别以681分和66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乡村念小学,在普通中学读初中,天资并非超凡,当人们困惑于这两个孩子的骄人成绩时,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童年时候,父母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给两人买了许多积木、电动汽车、拼图等玩具,让他们在拆拆装装中增长知识。原来,激发他们智力才能的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那双被父母重视和重点培养的手。

杨振宁教授也曾谈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把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作对比的时候就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学生,读书型的多;美国的孩子,创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中国的孩子是不是天生不会动手?不是,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提供给很多玩具,让他们玩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那孩子“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不是开发出来了吗?

2.受到夸奖的“破坏”

常听到很多爸爸妈妈这样抱怨:“我家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只要到了他手里就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头都不敢随便放东西,要不就得把东西藏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孩子生来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能让孩子们感到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6岁的西西每天都会做出一些让爸爸妈妈哭笑不得的“小破坏”。比如说布娃娃,闹腾着要了好久,妈妈给她买了没几天娃娃胳膊就剩下了一只;爸爸刚买回了一本书,晚上回来的时候就发现封面被西西撕掉折了飞机,原因是上面有一个酷似米老鼠的图案,西西要让小老鼠“坐”上“飞机”;妈妈的口红更是不知道被这个小捣蛋鬼祸害了多少支……

一天晚上,西西爸妈听着西西在自己屋子里安静了好久,觉得奇怪,进去一看,发现西西正认认真真地趴在地上拼一堆镜子碎片。原来是老师今天在课堂上讲了破镜重圆的典故,西西就想着自己也来一回“破镜重圆”。西西妈顾不得埋怨孩子故意打碎镜子,只是赶紧把女儿从碎玻璃里拉里起来,生怕这个顽皮的小东西割到自己……

一天妈妈做晚饭时,发现调料盒里的盐没有了,“今明中午还有的啊?”西西妈诧异着,问西西,西西怯怯地说中午在妈妈做饭时看到盐里有些黑色的小粉末,下午她就地调料盒里的盐放在水果篮里“洗”掉了,她也一直在纳闷那些盐为什么一洗就没有了……

西西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后,闹着要买倩倩(西西同学)那样的“喜羊羊”书包,妈妈趁机教育西西要节俭,承诺旧书包坏了才能买新的。于是西西第二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书包就坏了。西西妈不信,拿过来一看,发现书包底部的一端果然有一个好大的洞,而且洞的附近还有白色的磨痕,明显就是刚磨开的。妈妈对女儿的小诡计了然于胸,西西还在旁边全然一副没事人模样。

当面对孩子这样的“破坏”时,你该怎么办?是按着性子将那个淘气鬼暴打一顿,还是该从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出发帮孩子完成“杰作”?

幼教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干涉孩子的探索欲。有些时候,在孩子破坏背后隐藏的,是孩子探索的心。像很多男孩子喜欢把新买的玩具拆开,去看玩具里到底有什么,玩具为什么会动等等,都是孩子通过双手去寻找问题答案的表现。

对于爱破坏的孩子来说,他们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并不是莫名其妙,其实他们是有着自己道理的。

1.好奇

在绝大部分时候,孩子是好奇的。他们总是用自己那双清澈的眼睛看待着这个世俗的世界。所有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新鲜充满趣味的,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征服的,所以就有了专门拆玩具的“败家小子”、有了把妈妈种的花连根刨起的“淘气女儿”。所有孩子都想知道飞机为什么会飞、小汽车为什么会跑……强烈的探索欲指使着他们去尝试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2.兴趣

在很多时候,孩子损坏东西并不会意识到行动的后果,他们只是对活动过程感兴趣。比如说用笔、刀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书页撕下来折叠玩具。

3.宣泄

有的时候,孩子的破坏其实是因为心中有一些情绪,比如受到大人的批评或是小伙伴之间有了矛盾。特别是一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来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4.关注

孩子有时候故意搞一些小破坏,其实是希望引起关注,特别是父母的关注。在父母的关注中,他可以体会到爱,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营养”。

5.好心

孩子的一些破坏行为,本意却是善的。比如说有的孩子看到鱼缸里结了一层冰,他怕鱼冻死,就向鱼缸里倒开水;看到墙上有一块污迹,就用小刀将那片污迹“刮”掉。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事与愿违的结果常常出现。

6.模仿

孩子是很喜欢模仿大人行为的,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少,导致孩子对父母行为理解不足,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模仿结果也就不足为奇。比如看到爸爸刷鞋油,便将爸爸用过的黑色鞋油刷到了自己的小红鞋上;看到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将自己倒腾成大花脸。

7.自我满足

有的孩子提出的要求遭到大人拒绝,便在小脑袋瓜里想出一些计策,迫使大人“就范”。比如故意抹坏衣服、鞋子,让大人买新的;为了不去上学,洗完澡故意不穿衣服,让自己感冒。

在美国的教育观念里,破坏性与创造力是等同的。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就是因为教育观念陈旧,父母不敢放手让孩子自主发展导致孩子手脚被束缚,从而使得孩子创造力缺失。对于孩子的“破坏”,我们主张父母让孩子充分自主,家长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淘气是否有什么特点,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淘气行为,除非是孩子的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了伤害,因为关注亦及强化。要根据孩子“破坏”的原因给予引导,出于积极情绪的,父母要予以保护,比如好奇、兴趣;如果是因为一些消极因素的“破坏”,父母就要及时给予关注。

3.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就是他的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

皮尔口中的这个孩子,指的是当时学校里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罗尔斯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一个叫大沙头的贫民窟,这里声名狼藉,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聚居的地方。这个叫罗尔斯的孩子从小就被这样的环境所浸染,打架、逃学、偷窃,是读小学的小罗尔斯的家常便饭。一天,他又在上课时间从窗台跳出,在伸着小手向学校外走时,被校长皮尔·保罗逮了个正着。小罗尔斯腆着脸,准备接受他早已习惯的责备。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仔细端详着他脏乎乎的小手,诚恳地说出了上面的那句话。

这句简单的话语让小罗尔斯深感意外的同时也觉得颇为振奋,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面对的总是人们彼此间的猜忌和暴力,信任在他短短的生命中少之又少,好像只有奶奶说过他长大后可以成为船长。

在这个阴霾的雨天,校长的这句话照亮了他的人生。小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坚信这句话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这句预言像一面旗帜一样在他心里高高飘扬,并随时引导着他的人生。从此,罗尔斯的小手不再脏乎乎、言语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暴力和漫无目的。此后的四十多年,他没有一天不按着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不是一场演义,这是一个孩子的真实人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坠落凡间的天使,眼是明亮的,心是纯净的,固然常常表现得有些玩世不恭,而这些,只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是上天赋予他们的一种蜕变。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如同包裹在厚厚外壳里的毛毛虫一样,经历着蜕变,等待着变身为有着明亮翅膀的花蝴蝶的那天。蜕变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坎坷的,但结局并不一定是美好,因为这个蜕变还要被种种客观条件所影响,比如环境,比如是不是顺其自然,比如是不是有人粗暴干涉。

当父母为自己孩子的淘气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别忘了这句话:孩子其实是一株野草。看似疯长繁茂,可最后还是会开出花朵来。花朵的美丽与否,就要看花苗的看护人是不是够耐心、够执着,最重要的是,允许这朵野花有一个盛开的时间。

一位隐士独自居住在山林里,他是个勤劳的人,总是将自己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台阶上刚露头的野草很快就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要出远门,便邀请一位朋友帮他看守院落。这个朋友是个懒人,并不像他一样每天为园子除草,台阶上的野草自由疯长。

暮夏时候,一朵野花在台阶上繁茂盛开,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幽香,花形像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所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这朵偶然开出的话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摘了一些叶子和花瓣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观察后,兴奋地告诉隐士的朋友,这种花叫蜡兰,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很多人倾尽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因为珍惜,所以价值连城,在花市上一株蜡兰的价格至少是一万元。

“蜡兰?”朋友听说后惊呆了……

“珍稀物种?”隐士听到后也惊呆了。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蜡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一发芽就被我当成杂草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几年前我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这株蜡兰一样,生长得平淡无奇,生长的过程有时甚至还会给生活增添一些意料之外的不便,因此,纠正这些不便就成了父母常干的事情。女作家洁尘曾经说过: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父母对于孩子,更多的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教育,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就像树一样,长满一点,说不定质地会更紧密细致。可是在更多时候,成人总是将自己的全面和完美注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就将自己那些现成的经历和体会当做经验灌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忘记了,孩子并不是电脑存储器,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锤炼,他们需要自己的体会,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

梅花素有“百花之魁”的称号,它从花蕾到成熟绽放要历经严寒的考验,过程虽然漫长无趣,但花朵却开放得摇曳生辉、绚丽多姿。不要急迫,耐心等待吧,总有一天,这株小苗会成长为一棵能够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的,你的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