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02

第2章 淘气宝贝几多同

早在17世纪末,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庄严宣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引申到家庭教育上来,就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孩子资质等种种条件的差别,使得各家孩子的身上都深深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可如果把那些个成天闲不住的孩子归拢过来,好像各家的孩子又有那么点点相同……

1.淘气——孩子的通病,父母的心结

王月在大学修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到当地一家幼儿园正式开始了她的“孩子王”生涯。刚刚面对这帮心无芥蒂的宝宝时,王月觉得充满了激情和童趣,渐渐地,孩子们的闹人本色就显现出来了。

每天的午餐是王月最愁的时候,十五六个孩子,这个不吃洋葱、那个不吃胡萝卜,一些原本不挑食的宝宝看到这种情况,也吵吵闹闹地叫嚷着不吃这个,不吃那个,饭菜被扔得满地都是。为了孩子们的营养均衡,王月常常是哄完这个骗那个,持续一个小时的午餐过后,王月往往是吃不上几口饭,倒是出了不少汗。

美术课也是王月大伤脑筋的科目,孩子们总是调皮地对着伙伴挥毫泼墨,一堂课下来,整个班级的孩子从上到下都被水彩笔染得五颜六色,自己的脸有时也难免被些个顽皮又大胆的孩子抹上几道,课堂成为了色彩的海洋,孩子们打雪仗般的一来二去,王月无奈的制止声定格在这场混乱中。

“不许往小朋友的脸上画!”

“……”只有混乱,没有回答。

傍晚,父母来接孩子们回家时,都会关切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调皮捣蛋、有没有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常常说的话就是:“我是治不了这孩子了,一切都交给王老师了,您愿打愿骂都成。”王月笑着答应,表情僵硬。

淘气是孩子的通病,玩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玩儿、闹等等词语,只有在天真无知的孩子身上才能得到诠释,没有不爱玩闹的孩子。山东一位特级教师就“你喜欢玩儿吗”这一问题,对自己先后教过的十几个教学班的孩子进行过调查,答案为“是”的孩子比例占到100%,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们绝对地喜欢玩儿。

玩儿、闹是孩子们触摸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最初手段。婴儿阶段的孩子们并不是老实的,那个总是扑腾着的小生命用自己顽固的小动作探索着自己身体的最初奥秘;再稍大一点的宝宝总是充满好奇地研究身边出现的任何一件物体,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会“祸害”什么;笨拙得有些可爱的小“暴力”经常被用到,自主的力量得到展示。孩子继续在长大,最初给父母们带来欢乐和欣慰的小淘气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父母们的烦恼:淘气的孩子总是迷恋着什么,比如网络、撒谎或是游戏;淘气的孩子总是忘记了什么,比如学业、专注或是父母的期望;淘气的孩子总是给父母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情绪,比如担心、失望或是焦虑。

孩子淘气是让很多家长挠头的事情。淘气到忽视学业是家长们担心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过于淘气的孩子还很容易染上很多毛病,像是贪玩儿、撒谎、暴力等等,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及身体健康。父母们常常焦灼于孩子的这种状况,如何管理往往是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担心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可他们对于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往往是反感的。当逆反成为一种情绪之后,批评、反抗与坏习惯成正比增长,父母制止得越严厉,孩子做得越欢。

父母对孩子指责的同时,其实也应该考虑孩子这样淘气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激发或纵容了孩子的某些淘气行为,是不是因为自己通宵达旦的打麻将鼓励了孩子贪玩儿;是不是自己对孩子某些淘气行为的一味指责和批评将孩子刚萌发出来的星星点点自信扼杀在摇篮之中;是不是自己的溺爱与娇纵让孩子习惯并陶醉于恶作剧的快感之中;是不是自己真的了解那个看着长大的孩子,他喜欢什么?他在想些什么?他希望得到什么?

既然淘气成为孩子的生理需要,那么这难以避免的行为也难以称其为一种病症,父母心结的打开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健康关系的建立,引导、沟通最重要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朋友而不是冤家,身心健康成长是他们共同的心愿,良好的习惯需要在父母的督促和引导下养成,同时,信任的力量也让成长变得简单和妙不可言。

2.淘气与孩子的品格培养

有时候孩子的确是淘得有些可恶,你也许会被他们烦得手足无措,甚至气得不想理他们,可在很多时候,他们品格上的闪光点往往就隐藏在他们淘气时的举手投足间。因而,父母对淘孩子的教育与引导能在孩子“淘”时巧妙地完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品行,因此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宝贝,你要诚实,不可以对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撒谎。”“儿子,你要勇敢,什么都不要怕!”“你是女孩子,要爱干净,得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在实践中,这样的教育好像并没有多大的成效,于是孩子被冠上“不听话”的恶名。其实,就儿童的思维特点来说,形象思维在他们的整个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父母平时对他们填鸭式的“谆谆教诲”,并不能对他们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他们听懂了,但是诚实、勇敢、善良、勤勉等等词语,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个抽象的词语,他们的思维还没有为他们从抽象文字中剥离出现实意义的能力,因而,父母教育失败的尴尬在所难免。

幼儿时期,特别是0~6岁之间,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多数都是淘气的,而且是散漫无目的的。品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对孩子品格的培养,要与社会交往紧密结合起来,对于父母而言,就要有敏锐的嗅觉,在孩子交往过程中把握好教育的关键点。在孩子淘气过程中,应该冷静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美好品行,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将何为诚实、什么是勇敢详尽鲜活地展现在孩子眼前,将这个形象化的品德深刻的印在孩子脑海里。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将那些描述品格的晦涩词语形象化地抽离出来的话——

孩子将幼儿园的玩具偷偷带回家,父母发现后,告诉孩子不能将公共的东西据为己有。第二天带着孩子将玩具还给老师,并让孩子就自己的行为诚恳地向老师道歉——这就是对孩子诚实勇敢品格的教育;

孩子趁父母没注意,把家里的床单拿出来,偷偷铺到院内的狗窝里为小狗御寒。父母发现后,和孩子一起,用一些不穿的衣服给小狗改做“垫背”,并告诉孩子,爱动物是好事,但要爱得有章法——这是对孩子关怀品格的教育;

在班级开展的“轮流当当小班长”活动中,孩子不想从才坐一个星期的班长位置上退下来,对着新班长撒泼耍无赖,还出手打人,父母知道后,教育孩子按着活动规则来,并让他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这是对孩子公平品格的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偷偷翻同学书包,还把书包里同学的照片用水彩笔画上了胡子。父母知道后,告诉孩子玩闹要建立在相互愉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恶意地取笑同学,让孩子第二天向同学做出深刻的道歉——这是对孩子尊重品格的教育。

诸如此类,都将教育潜移默化到孩子具体生活中去,将品格的培养注入到孩子淘气时看似荒唐的行为中,也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淘气与孩子的兴趣发现

贝贝是个思维非常活跃的孩子。一天,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电视,忽然,她冲到厨房里对妈妈喊:“妈妈,给我买双芭蕾舞鞋吧,我要跳芭蕾!”妈妈问她为什么突然想学芭蕾舞,贝贝回答说是电视里的芭蕾舞演员跳得很好看,她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妈妈很高兴,给贝贝买了舞鞋,还把贝贝送到了少儿芭蕾舞培训班。开始的时候,贝贝每个星期都热火朝天地跟着老师学跳舞,等新鲜感过去以后,每到上课的日子便拖着不去,妈妈强行把她送到班里,她又找种种借口不好好练,芭蕾舞计划在两个月之后宣告夭折。

过了几天,贝贝放学回家后自豪地向爸爸妈妈展示她在绘画课上画的水彩画,口口声声喊着要学画画,长大了要当画家。她这次再三向父母保证绝不半途而废,肯定好好学认真画,于是父母又将她送到了少儿绘画培训班,给她买了全套的绘画工具。几个星期后,这个计划又因为贝贝的不耐烦而中途停止。

父母奇怪贝贝怎么能有那么多的兴趣,去动物园看动物时,说长大后要当驯兽师,回家后训练小狗叼拖鞋,训练了几天未果,便宣告放弃;去郊外野炊,看到大家都在放风筝,便产生了兴趣,扬言要让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几天后,该计划也因兴趣退去宣告破产;看到同学养了只小乌龟,回家后也闹着要养,可买了没几天便不再看护,小乌龟只好变成了妈妈的宠物;后来,贝贝又陆续想当过服装设计师、厨师、演员、模特、老师等等,可对每一个理想的热情,都超不过半个月。贝贝父母本着全方位培养孩子兴趣的方针,对贝贝的每个理想都全力支持,可父母在疲于应付的同时又暗自担心:贝贝兴趣转移得这么快,如此喜新厌旧没有持久力,长大后该怎么办?

淘气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好奇程度,有时候连大人都自愧不如。贝贝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思维敏锐的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其实,那些自家孩子出现贝贝这种情况的父母倒不用过于担心,因为贝贝身上所表现的,其实是好奇心的产生和磨灭过程,而不是兴趣的转移。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好奇和兴趣并不可以等量代换,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般说来,好奇是兴趣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反复表现出好奇心,就会促使他对这个事物进行多次研究,那么,这种研究带动的求知欲会逐渐形成他对这个事物的兴趣。如果他对这个事物的求知欲越能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兴趣也就越强烈。这就是通常强调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原因,有了好奇才能激发兴趣,而有了兴趣才能促进潜能的发挥。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条河,那些支支叉叉的支流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延伸着的支流不断合并、丰盈,就像孩子兴趣的发展,最后汇入主流,给主流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力量。

对孩子兴趣的发现最初都是从好奇的培养上开始的: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在答案的不断寻求中产生了兴趣,最后发现了地心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从少不更事的探索到后来产生兴趣,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对吊灯摇晃的好奇触动了他对这个方面研究的兴趣,最后发明了单摆;发明家莱特兄弟从对父亲送给他们的小玩具的好奇,开始了用橡皮筋做动力的模型飞行试验,最后成功发明飞机……他们都经历了好奇、兴趣直至成功。因而,父母应该认识到个人兴趣和才能的正比关系,在淘孩子身上抓住好奇、兴趣的关键点。

4.淘孩子们的教育法则

有这样两个孩子:

宁宁是家里的三代单传,娇宠集于一身,在上代人和上上代人眼中都是当仁不让的小皇帝。宁宁从小就淘,家里面没有人能管得了,也没有人舍得管。每当爸爸对他那些令人无法忍受的小动作进行管教时,宁宁的爷爷和姥爷总是摆摞宁宁爸的不是,觉得孩子小时候淘气些没关系,孩子嘛,小的时候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在这样的娇纵下,宁宁更加有恃无恐,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没有责任感、暴力,性格还越来越孤僻。

小为是家里的独子,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在一家公司当保洁员,小为聪明活泼,在父母的看护下健康成长着。小为爸妈立志,多苦多累也要把儿子培养成才,绝对不能让儿子像他们一样那么辛苦地度过一生。于是早早就给小为规划着人生:为培养儿子学音乐,从本来就很拮据的生活费中抽出一大笔钱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为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花大价钱让孩子去上外国人开办的英语培训班;为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托人将孩子送进了离家很远的重点小学。可小为在他们眼中并不是个很争气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这些付出,他似乎熟视无睹,钢琴马马虎虎地练,英语稀里糊涂地学,但他从小对汽车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热爱,总是偷偷摸摸地钻进爸爸车里摆弄,还口口声声地说长大了要当汽车修理工。小为爸妈能为他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可对于他的行为却无法控制,只能黯然伤心失望。

写在这里的,好像只是故事,而这样的生活,却在成千上万个家庭中上演着。父母面对着自己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孩子,总是犹豫着不知道该如何管理,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些淘孩子们仿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管松些吧,就宠得“两天不打,上房揭瓦”;管严了点,就成天琢磨着怎么和你对着干,用当代流行词描绘一下就是“叛逆”。淘气孩子各不相同,可管教起来却都那么劳神。下面就来谈几个淘孩子通用的教育法则:

摒弃“树大自然直”

很多时候,一些父母信奉着“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信条,把孩子的正确认识寄托于孩子自然长大后。出现这种思想的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父母对孩子目前的淘气已无能为力;二是没有认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三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最后只好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性格自然的稳定。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这棵树从栽培到土里的那天起,它的健康成长,就离不开别人对它的照料,在给它足够的水分和养料的同时,还需要让这棵幼苗有机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如果这棵小苗长歪了,就需要给它施加一些措施,保证它笔直生长。树的健康成长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根不正则苗不直,小苗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位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出类拔萃,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孩子身上强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父母都没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而这种放纵型的教育方式,虽然让父母在自己的错觉中以为给予了孩子幸福,可这种忽视的行为相当于从一出生就把孩子抛弃了。

教育,要伴随着曙光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从生来起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的最原始形态是潜藏于人体之内而不是外露在外的,所以很多专家将这种能力称为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的必备素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天才的能力,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将其激发出来。

儿童具备这样的潜力,但这个潜力的激发需要很多主观和客观条件,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这种潜力不可避免的遵循着一种递减的法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每个动物都有各自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不管发达期的长短,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不会发展了。宝宝从出生开始,每种能力都有自己发展的黄金期,像前边讲过的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才使孩子丧失了基本的会话能力。因此,这种递减就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潜力枯竭所造成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孩子出生那刻就开始,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让孩子的兴趣在自然中发展

孩子是形象思维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对于很多事物都缺少自己的判断,而且在3岁之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加肤浅,因而,他们很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很容易随着下个目标的出现而发生改变。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对孩子施加压力,他们想让孩子在压力的作用之下,在广泛的兴趣中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

中国有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父母的这些努力,对于那些视自由为最大幸福的淘孩子来说,他们会把父母这样的尝试看做是快乐的锁链、幸福的桎梏。父母付出了,承受者却毫不领请,甚至还会出现反感,这样的逆反心理很值得天下的父母们深思。

5.每个淘孩子都有能触动的焦点

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有调皮的一面,因为调皮是孩子活泼好动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思维活跃的体现。父母面对着淘孩子,要么头发胡子一把抓,总是在未雨绸缪的指导思想下“未卜先知”着孩子即将出现的某些行为;要么就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指导思想,出现一个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多年幼教工作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个说法,并不是说孩子有多么强大的抚慰人心的力量,而是说孩子心灵纯净得毫无芥蒂。孩子虽然没有大人那样成熟的思维,可如果你想制服他们,触动与他们尴尬关系的关键点,那就要从寻找他们天性中就传承过来的那些特性开始。

李冰含是个聪明的小男孩,记忆力不错,表现力也很强,可他就是有一个缺点——爱打架。小伙伴几句话不对,他就会上手打人,常常会把小朋友的头摁在椅子上用拳头使劲打;上课的时候会偷偷用脚踹前面小朋友的屁股;排队的时候也会因为小组长的管教对小组长拳打脚踢。李冰含说自己是地球超人,他生来就是拯救地球的。小朋友常常去向老师告他的状,老师也经常向李冰含的父母反映孩子的这些情况,老师和父母用了很多方法,李冰含的爸爸甚至有一次还对儿子挥起了拳头,可这样的管教似乎并不奏效。无奈之下,幼儿园老师和李冰含的父母一合计,决定让孩子当班长。

授权大会隆重举行,老师在向小朋友们宣布任命李冰含为班长之后,郑重其事地对李冰含说:“班长要有班长的规矩,你是老师的助手,也就是小老师,老师是不能打学生的,你要是做得不好我就得取消你班长的资格。”他郑重其事地点头答应了。李冰含的职责主要就是帮老师擦擦桌子、擦擦椅子、收拾收拾玩具,在小朋友们看书的时候管理一下图书等等。做的好时,老师还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尽职尽责地完成老师布置给他的任务,而且还经常充当老师的小眼线,哪个小朋友犯错误了,他就会及时告诉老师,俨然一副小老师模样,打架的老毛病也因为小冰含开始讲道理了便很少再犯了。

在美国的畅销书《养育儿子》一书中,艾里姆夫妇提出要想与男孩子建立稳固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男孩子最想知道的三件事情:第一,谁是领头人?第二,规则是什么?第三,必须按规则办事吗?其次,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满足男孩子的这些需要。第一,你必须成为一个领头人,而且是相当有威望又和蔼可亲的领头人;第二,你要为他制定规则,而且要制定能够实施的规则;第三,总是按规则办事。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尊重及信任关系,才是长久稳定的关系。

艾里姆夫妇在另一本畅销书《养育女儿》中提到了女孩儿在天性中最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对“关系”的需要:第一,我们之间有关系吗?第二,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第三,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第四,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女孩把世界看成是一种关系,他们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而自己的优势也是围绕关系展开——他们天生喜欢语言、社交和与人交流,他们所有的技能,也是围绕着这些展开。因此,要想和女孩子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就要在交往中,让他们从关系的发展和延续中体会到安全感,由此所产生对这份关系的信赖感,才能让你和她们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

淘孩子李冰含的转变就是父母从李冰含的性格特点入手,抓住了他好出风头的个性特征,将他的注意力从暴力转移到了一个小小的领导者方面。老师是这个团体绝对的领头人,老师赋予他的地位,就给了他一定的权威感;而规则的制定一方面让这个孩子体会到神圣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遵循了男孩子按“规则”办事的原则。

所以,家长们不用为淘孩子焦头烂额,这种淘的天性所赋予他们性格方面的独特性和巨大能量,正是孩子的优势所在。因此,当你试图通过你的一些手段将孩子“重组”时,倒不如抓准孩子性格中的某些关键部位,稍稍重组改装,让孩子像变形金刚那样自动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