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艺术
20374600000028

第28章 会识人,能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5)

人的短处和长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人性格倔犟,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信别人的话;有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可能有诸多创造,甚至是硕果累累。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短处。

用人勿用“官油子”

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十八个年头(公元1386年),曾感慨他任用官员中的一个现象: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就变得又好又贪。这就是封建官场文化的作用。

身历咸、同、光三朝的王丈韶曾做过很多高官,可谓官运极佳。他做官的诀窍就是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王文韶圆滑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多磕头,少说话。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他意下如何,他笑了笑。西太后再三追问,他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命制,是形成人身依附和人身控制的制度,使人丧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以及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要想做官,必先获取了当奴才的合格证和卖身契之后,才能混迹于官场,就是变成“官油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那些善于攀龙附风、投机钻营、见风使舵的官员,称为“官油子”。而他们能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上左右逢源,成为政坛“不倒翁”,靠的就是这种为官的“油滑”和世故。现在,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仍然能够看到这种封建糟粕的传人。

要是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官油子”多了,特别是主要领导如果成了“官油子”,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就会“变味”,对党风政风、党群关系就会产生很大危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官油子”,就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资历老到,有能力。“官油子”之所以能“油”得起来,“混”得下去,没有两把“刷子”是断然不行的。他们一般是官场老手,对官场的一些潜规则,绝对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也正因为他们资历老,所以常常倚老卖老,自以为是,虽然有着各种能力,但是却不是用在为人民服务的正地方,而是用在为己谋私牟利的歪地方。

二是关系广阔,路子多。“官油子”,在官场中,之所以能左右逢源、上下畅通,得益于他们在各方面的关系网、情感圈。他们在官场上,行事为官,关注更多的不是老百姓的疾苦安危,而是如何拉关系、走门路,喜欢结党营私,善于搞小团体。

三是不喜实干,爱吹牛。“官油子”们,干工作,一般都是浮在水面上,人浮于事,懒散拖拉,甚至是坐在办公室里作决策、搞指挥,他们通常很少下基层,即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走个过场、秀个形式。但是他们工作可以不干,成绩却万万不能不说。所以他们很爱吹,也很会吹,很能吹,有着能将死人吹活的超强“本事”和“能力”。

四是不敬百姓,敬领导。“官油子”们对人民没感情,对群众的需求诉求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却对领导很热心,对上阿谀奉承,对下蛮横无理,走上不走下,亲领导、疏群众,逢年过节,群众家可以不去慰问,领导家不能不去孝敬,已经将为人民服务彻底异化为了为领导服务。

五是急功近利,瞎折腾。“官油子”们为了使自己能够“油”得更顺更快,通常都很急功近利乃至唯利是图。爱搞文过饰非,爱玩花拳绣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办事不尊重规律,乱上项目、乱铺摊子,做表面文章,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六是贪图享受,贪财色。“官油子”由于心思不在工作上,更不在群众身上,工作很清闲,当然就会对一些腐朽没落、消极颓废的东西感兴趣。“官油子”无论在哪个单位,都始终信奉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再穷不能穷领导”,只要有一分钱,总得把自己这碗饭盛满,铺张浪费、挥霍无度,而且还攀着花、比着用,胡花乱用百姓的血汗钱,一点都不心疼、一点都不脸红,老百姓穷得丁当响,自己照样肥得冒油。

当然,“官油子”的特征和表现,可能还有很多,这里也不可能穷尽枚举。但是,“官油子”吃着国家的俸禄,掌控着行政资源和行政权力,却在其位,不谋其政,使许多好的方针政策难以有效贯彻落实,执行力大打折扣,甚至干着有损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败坏了官场风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很具传染性。

团结共事、共克时艰,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而“官油子”自己不干事,也怕别人干成事,因而也最有精力和动力挑干事人的毛病,拆干事人的台,甚至本人就是一些流言飞语的始作俑者。只要有“官油子”掺和的地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工作局面就难以打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难以落到实处,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感召力、权威性就面临下降的危险。治党必先治吏,治吏必先治“官油子”。

如何淘汰“官油子”,扫除不良官场文化呢?首先,在为谁当宫、为什么当官、当什么样的官的问题上正本清源、坚定信仰。当年孙中山开办的黄埔军校,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去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那时候的革命者,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家境并不贫寒,他们不为升官发财而投身革命,而是为了信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坐了江山的共产党员,应该矢志不移地坚定这个信仰,谋求这个大利益,不是为个人升官发财当官,而是为人民群众当官,为中华民族复兴尽职,当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有底气与腐败的官场文化、与“官油子”划清界限。

得人心而后得天下

古人说,得人心而后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创造“人和”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平定天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鹊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可说是中国古代一位赢得人心的高手,他曾经引用东汉张衡《两京赋》中的话“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来教训他的儿子李治。就是把老百姓比成了水。还有,“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衰”。中国古代,成大事者对于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能达到此种境界,真是不容易。只要能得到人心,你就能拥有最大的财富,就能建筑起无数钢铁长城。

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朱元璋,同样也认识到了老百姓的力量是宝,因此,他很重视民心,每到一处地方,便收买一处的民心,明朝的天下就是由此而来的。

朱元璋乐于采纳建议,为了倡仁义,收人心,他采取了一系列赢得民心的措施。在政治上,朱元璋所行的仁义首先体现在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宽减税役。龙凤二年(1356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释放应天府所辖监狱里的所有轻重罪犯,规定当月二十日拂晓之前,所有触犯刑律的官吏牢民,一律免罪释放,并要求执行官吏不得复言其事,如借口拖延,要以罪论处。到了龙凤四年(1358年)三月,又派提刑按察司合事分巡郡县,询察案犯的罪状,规定原来判处笞刑的释放,判处杖刑的减半处刑,重罪囚犯处以杖七十的刑罚,贪污受赃的不再追征赃物;司法官吏没有按规定期限处理刑事案件的,重者从轻处分,轻者免予处分;武将出征犯有过失的,也都予以赦免。也就在这一年,对朱元璋这一规定,当时也有官员想不通,认为“去年释罪囚今年又从未减,用法太宽则人不惧法,法纵无以为治。”朱元璋的回答则是:“自兵乱以来,百姓初离创残,今归于我,正当抚绥之。况其间有一时误犯者,宁可尽法乎?大抵治狱,以宽厚为本,少失宽厚则流入苛刻矣。所谓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自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

在经济上,朱元璋设法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龙凤三年(1357年),他亲征婺州时路经徽州,曾召见当地儒士唐仲实、姚琏二人询问民事得失。唐仲实反映当地守将邓愈役民筑城,百姓颇有怨气,他立即下令邓愈停工。唐仲实说话间又婉转地反映“民虽得其所归而未遂生息”的情况,意即百姓负担过重。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认:“此言是也。”并作出解释,说:“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显示了愧意。到了龙凤四年(1358年),他下令在徽州实行土地新政策,令民自实田。龙凤九年(1363年)又在徽州落实“民自实田”之策,并要求防止官吏横敛百姓。民自实田而定科徭的结果,使过去地主隐瞒土地向农民转嫁负担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朱元璋把农业生产抓了上去,军队的屯田取得一定成绩,他又着手减轻各种赋税和徭役,废除新归附地区的旧政,对新归附区的所有税赋和徭役实施“尽行蠲免三年”的政策。

做到此,朱元璋还觉得不够,于是进行了免租和赈灾活动。他“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改变“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现象,他还实行“给民户田”的政策,支持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朱元璋没有忽视人民,而且懂得爱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对人民来说就是一件大喜事。

想得到人心就要会笼络人心,人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收服不了的。为上者若不能治下,名实不符,势必为人架空,形同傀儡。为下者多怀心机,轻易是不会死心塌地为领导卖命的。聪明的领导便会采取迂回之术,满足下属的欲望,掌握他,征服他。下属在感恩戴德之下,往往会更忠心,做事不遗余力。

宋太祖赵匡胤一向以驭臣为能事,他对大将曹彬说了谎,而曹彬还是甘愿为他效犬马之力,可见其高超的治下之术。

攻取江南南唐时,他左思右想,最终决定派大将曹彬担此重任。可赵匡胤疑心甚大,又恐曹彬不尽全力,于是他把曹彬召来,当面对他说:“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是人臣的毕生所求,想必你也不会例外,如今有此机遇,愿卿以为珍重,奋勇杀敌;待你得胜还朝,一定封你为丞相。”

有了皇帝的亲口许诺,曹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他带领大军直捣江南,冲锋陷阵,很快就消灭了南唐政权,俘虏了皇帝李煜。

回朝之日,曹彬满心欢喜,只等皇帝兑现诺言。不料赵匡胤竞出尔反尔,未封他丞相,只是漫言:“丞相为百官之首,无可再升。如今四海未平,天下未定,尚需你等出力分忧。并非有意骗你,只是人心难测,倘若你官居丞相,志得意满,怕是不会那么卖力为我打仗了。”

曹彬失望之至,怅怅回府。进得屋来,却见室中堆满了钱,数额甚巨。

当他得知这是皇上赏赐的五十万钱时,刚才的不快顿时一扫而光了,他心下感恩,嘴上说:“皇上这般用心,我曹彬还有何话可说?何况就算当了丞相,也不过多得点钱财;如今有了这么多钱,我又何必争当什么丞相呢?”

他高兴至极,再不以赵匡胤说谎为念。他竭尽心力,为宋王朝征战扩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感情是一笔获利丰厚的投资

利用感情作投资,是赢得人心最有力的手段。人都是这样:也许他会拒绝你的钱,不接受你的礼,但他却不能抗拒你对他好。让他觉得你是真心对他好,你收获的必然是部下的忠心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