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石述柱同志任甘肃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独自经手资金几百万元,始终是公私分明,廉洁自律,未占公家一分一厘。这些时代的先锋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始终坚守“慎独”之宝。
慎独实质上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越是在监督薄弱、无人注意的时候,越是在八小时之外,越要做到自重、自爱,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固守思想道德和法纪防线,淡泊名利,克己奉公。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妨摆起“架子”,维护领导者的权威
说起“架子”,似乎就让人很讨厌,认为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但实际上,它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者说合理性。现代汉语词典对“架子”一词的解释是: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这的确是人们对“架子”的普遍印象和产生反感的原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架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消极、负面的东西,而有着它积极而微妙的意义,成为领导管理下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性方法。
历史上,不少人尽情展示自己强大的决断力一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强势的姿态,就足以令挑战者退避三舍,甚至更加服从你,支持你。比如汉朝的张敞就是一位,这是个颇有诗人气质的另类酷吏,按说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酷吏之间似乎很难联系到一起,可是张敞偏偏就能把这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他曾经是负责都城事务的京兆尹,在任期间遭到弹劾,眼看就要被罢官,他手下有个负责捕捉盗贼的官吏猜想这位上司肯定难逃一劫,干脆也不再理会张敞的命令,把手头的事务都搁置起来,回家休息去了。有人劝他应该尊重张敞的权威,这个官吏却不以为然:“这个上司在任的时候我还有理由听他的话,现在他马上就要丢掉官职了,顶多还能当5天的京兆尹,我还怕他做什么?”张敞得知这个消息,原本就因遭到弹劾而极度糟糕的心情变得越发暴怒,立即命令人将这个官吏抓来,决心杀掉他以维护自己的尊严。此时距离春天已经只剩下短短的几天,按照汉朝的规定,每年处决犯人的时间都在年底,春天之后就不能再执行死刑。张敞抓紧时间,派人对这个官吏日夜审讯拷打不停,终于屈打成招,给他罗织了许多罪名,在春天到来之前的最后几天里给他判处死刑,立即处决。在将其处死之前,张敞还特意让人带话给这个官吏:“就算我只能做5天的京兆尹又怎么样?冬天很快就要过去了,你还能活命吗?”
“摆架子”会给领导者带来威严感,会给下属这样一种印象:即他可以随时行使他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威严感会使领导者形成一种威慑力,使下属感到“服从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服从则会给自己造成不利”。
“架子”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距离感”。黑格尔曾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仆人眼里为什么没有英雄?因为仆人每天和他无距离接触,服侍他吃喝拉撒睡,任何人在这方面都无所谓英雄表现的,相反却看到他与常人表现一样的方面,是以仆人们总是不能发现英雄。而在寻常人眼里,英雄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前呼后拥,一般人也不能靠近,只能仰视,因此,眼里的英雄一定十分完美、神秘,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向。
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可以树立并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因为“近则庸,疏则威”。有些领导想把所有的下属团结成一家人似的,这个想法是很可笑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人们都对神秘的东西保持敬畏,一个被别人看透的人,自然被人轻视,也就无从有效领导了。人与人之间,太过于亲近就会看到对方的缺点,或是自己不喜欢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或是可以拿来当笑柄的,甚至是可能拿来当出卖朋友、亲人筹码的。因此,走得太近的人,问题往往最多。
孔子曾说过:“临之以庄,则敬。”其意无外乎是上司与下属保持距离,不要太亲近,留给下属一个庄严的形象,下属就会对其产生敬畏感、服从感。
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行贿等行为。戴高乐曾经说:“没有神秘就不能有威信,因为对于一个人太熟悉了就会产生轻蔑之感。”聪明的领导者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喜怒不形于色,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与实力,这样就能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一般来说,城府不深的人易受操纵。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就应保留一点神秘感,让人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畏惧。既然别人不知道你会有何反应,他们便会小心翼翼地对待你,而不敢试图利用你。
与下属过分亲近,可能使领导者对自己所喜欢的下属的认识会失之公正,干扰用人原则。与下属关系密切,往往带来许多麻烦,导致领导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领导形象。所以,要保持与下属的一定心理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与下属走得太近后,有些下属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许多下属都有这样的感触,有“架子”的领导就仿佛是一座云雾缭绕、幻象纷呈的山,看上去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其实,这种效果正是许多领导所追求的。领导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领导处于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他必须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如果下属很容易就揣摩到领导的心思,他就很可能利用之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而危及或破坏领导意图的实现。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增加与下属的距离,使自己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状态。这就是领导者爱“摆架子”的另一个原因。可见,有时领导的“架子”决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还是一种防范性措施。
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太过于亲密
江泽民说:“现在有些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慎独尤为重要。”党的好干部、呼和浩特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有事找他,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家门免进。
他对家人约法三章:有上门送礼者,不准开门,不准受礼,不准说情。很多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都被拒之门外,无法进去。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越平易近人,越和下级打成一片,沟通得就越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你是领导干部,请你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与你的下属共同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你是否对你的某一位知心的下属无话不谈?你的下属是否当着其他人的面与你称兄道弟?如果已经出现了上述几种情况,那么危险的信号灯已经亮了,你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与你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太过于亲密。
中国有旬俗话“城隍爷不与小鬼称兄弟”。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善于把握与下属之间距离的远近亲疏。即使你再“民主”,再“平易近人”,也需要有一定的威严。当众与下属称兄道弟只能降低你的威信,使人觉得你与他的关系已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哥们儿了。于是其他下属也开始对你的命令不当一回事。你可以是下属事业上的伙伴,工作上的朋友,但你千万不要与他成为“哥们儿”。
具体来说,领导者不跟下属称兄道弟,会有以下一些好处:
一是不让自己犯错。领导与个别或者部分下属走得比较近,这些下属自然就会对领导感恩戴德,为了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就会对领导阿谀奉承,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甚至拉领导下水。如果对下属保持庄重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领导者也不会担心犯错误了。
二是减少用人失误。领导者与下属过分亲近,就可能对自己所喜欢的下属偏爱有加,对其优点无限夸大,对其缺点视而不见。在用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小材大用”的现象,结果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有这样一个故事:办公室的刘主任既善解人意,又宽容厚道。在她手下干事,可以有相当高的自由度。这不,小孙常常迟到,主任一问起来,他就抱怨说家住得远,迟到在所难免。结果主任动了恻隐之心,对小孙迟到也不再计较了。这倒好,小孙觉得这到迟得天经地义,索性每天9点半以后才姗姗而来。各家有各家的难处,都有迟到的理由,于是乎,办公室的下属迟到成了家常便饭。
主任发现年轻的下属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玩得干劲冲天的,实在有碍观瞻,便出面劝阻。哪知下属狡辩说,工作累了就要休息休息,这玩游戏就是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嘛!主任一听在理,于是昕之任之了。结果,办公室几乎成了一个游戏室。
还有,小马有严重的脚汗,他喜欢把鞋脱掉,让两脚好好透透气。这一透气可不要紧,很快屋里就弥漫着一股臭脚味,令人蹙眉捂鼻。刘主任劝他注意点,小马说:“我这脚闷在鞋里,就似百爪挠心,坐卧不宁,我是为了不影响工作,才让它出来透透气的。”主任妥协道:“得了,人多的时候你别散味,等没人时你再透气吧。”谁知没人的时候散的味,常常留到人多时仍有余臭。主任赶紧喷香水,弄得屋里香臭香臭的一股怪味。
终于有一天,局长有急事踏进办公室找刘主任。刚一进门,先是闻见一股怪味,再就看见对面的小马光着脚丫子。气得局长骂“成何体统!”再一听电脑热热闹闹“丁冬”作响,几个小青年的游戏大战还没来得及收拾残局,见到局长,一个个呆若木鸡。局长憋着火,向刘主任要一份文件,刘主任说在小孙那里,小孙还没到呢!局长一看表,火了!都9点半啦,怎么还没到!主任打圆场说“小孙家远,怎么也得晚来一会儿。”局长的火终于暴发了:“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从局长办公室出来后,刘主任就调任为工会副主席,这个位置还真适合这个好大姐。
刘主任的继任者赵主任是个转业军人。到底是当兵的,赵主任重申了办公室纪律,而且对于违反者该责罚就责罚,毫不手软。结果,小孙因迟到被扣几次奖金后,每天乖乖地赶在8点钟之前到,还又擦桌子又打开水的。小马的脚被赵主任批了个狗血淋头,说办公室不是洗脚屋,再看见你脱鞋就给我到洗手间坐着去!对于电脑游戏,再也没人敢玩了。从此,办公室的工作秩序井井有条,而且大家从内心觉得,还是这样好。
这个故事告诉领导者的是:管理的不二法门就是严字当头。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让下属恪尽职守,培养出团队严谨、有序、高效的工作作风。反之,松懈的管理会导致纪律松弛、作风松散、战斗力下降。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相互靠拢,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最后,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这就是刺猬法则,它强调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心理距离。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与你的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正确引导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个距离分寸的把握,与领导者平衡能力密切相关。领导者一方面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不可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另一方面应该与下属保持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恰如其分的距离让下属对管理者产生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又威严睿智”。
领导工作提倡“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下去了解下属的疾苦;“从群众中来”就是搜集下属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但有一些领导曲解了这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整天与下属称兄道弟,纠缠在一起打牌、喝酒、K歌、搓麻,这就不是走群众路线,而是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了。
干好本职工作,赢得上司的大力支持
想要工作得到认可、’事业得到发展、自身得到进步,我们务必要千方百计让上司大力支持自己。在一个单位里想升职,一方面必须搞好关系,不断争取同事与上司的谅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也要经常作出自我检讨和纠正错误。特别是身处高位的领导干部,更要与自己的上级协调好。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俾斯麦成了民族英雄。他的权力欲望越来越强烈。他制定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第一部宪法,把宰相规定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独揽者。他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对议会两院低头,议会不能提出对宰相的信任或不信任的决议案。各部大臣事实上是由宰相任命。宰相不仅是皇帝之下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还是议会的领袖。因为他兼任联邦议会主席,监督议会工作,皇帝公布帝国法律时,须由宰相副署。这种政体既非标准的议会内阁制,又非典型的君主立宪制,集中体现了俾斯麦的意志。
俾斯麦呼风唤雨,是靠威廉一世的信任。威廉一世性格软弱,为了德国统一大业不计个人得失,宽恕俾斯麦。每当威廉一世不听俾斯麦的意见时,他就以辞职相威胁。1889年3月,威廉二世继位,年轻气盛,不能忍受俾斯麦。
普鲁士过去有项法令,规定内阁大臣不得越过宰相直接向国王反映情况。威廉二世要俾斯麦立即废除它,俾斯麦则坚称这条法令必不可少。不久,一个陆军将军奉皇帝之命,登门询问俾斯麦,那项法令何时取消,俾斯麦傲慢地答道:“这项法令不能取消!”
第二天早上,汉克军长带着皇帝的命令来了,要他立刻取消旧的法令,“不然的话,皇帝要你立刻辞职,而且必须于今日下午两点亲自入宫面呈!”俾斯麦则声称:“我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我写信给皇帝。”
当天下午,俾斯麦召开内阁会议,竭力鼓动内阁全体大臣与他一起辞职,逼迫皇帝收回成命。过去大臣们敬重俾斯麦是因为皇帝厚爱俾斯麦,如今眼见皇帝要赶走俾斯麦,便拒绝了他。
开完会,俾斯麦回到家,才知道他刚才不在时,皇帝又派人登门催促他递交辞职书。夜深了,俾斯麦正要沐浴入睡,内阁厅长奉皇帝之命敲门,质问为何还没看到他的辞职书。俾斯麦此时的脑子清醒了许多,客气地说道:“我做了28年的官,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我要在历史的审判台前表白我自己!”
他口授辞职书,马上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俾斯麦辞职后,威廉二世还严加防范。他派密探监视看望俾斯麦的人。凡寄给俾斯麦的公函,威廉二世都要到邮局亲自拆开审查。在1897年庆贺威廉一世百年冥寿时,威康二世向先皇的许多旧臣表示诚意,只字未提俾斯麦。
这时,俾斯麦明白了,离开了皇帝支撑,他一无所有。“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