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智慧
20377500000003

第3章 养大气,顾大局,风物长宜放眼量(3)

毛泽东早就告诫全党:“一定要顾全大局,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大局,以维护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放眼全局,抓住局部

领导干部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时,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的局部;既要局部服从全局,又要注意调动局部的积极性。全局代表着局部的根本利益,全局的协调是各个局部顺利发展的条件。为了使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使全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的使用,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有全局观念。

要通观全局,就一定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全局的今天,而且还要看到全局的明天和未来。在打第一仗之前,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若第一一仗胜了,全局将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如何变化?这些都必须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正下出一盘好棋的。

在作战中,为了确保主力安全,指挥官往往会忍痛舍弃一支小部队,让他们担任后路阻击,以掩护大部队的安全。这不是残忍,也不是自私,如果损失不可避免,那么牺牲局部以保全局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东汉将领马武被叛将苏茂打败,在敌军的追击下,率败军逃到王霸的驻地,大叫开门。王霸正在后院饮酒,命令守城士兵不得开门。马武大骂王霸见死不救、不得好死。王霸神态自若,充耳不闻。王霸的部将劝他开门,救马武一命。王霸说:“苏茂的部队素来骁勇善战,号称‘铁骑雄师’,以一当十。马武的兵卒已成惊弓之鸟,非但不能协助防守,还会冲乱我的部署,如果苏茂的军队乘机进攻,我们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马武因嫉恨我,必然整顿军队,反身死斗,虽不能战胜,但也能暂缓苏茂的锋芒,这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果然,马武见后退无路,只好抱定必死之心,跟追兵激战,虽然死伤惨重,但敌军一时也无法将其消灭。马、苏激战一天,王霸趁敌疲惫,派精锐骑兵绕城而出,抄袭苏茂的后路,将苏茂杀得大败而逃。

过了不久,苏茂重整旗鼓,向王霸挑战。王霸不予理会,坐在城头举杯痛饮。苏茂命弓箭手向城内射箭,有一支箭竟射中了王霸前面的酒杯,王霸仍安坐不动,继续饮酒。众将都请求出城迎敌。王霸说:“苏茂远道而来,刚打了一个败仗,马上返回一来攻击,必是粮草缺乏,以求速战速决。我闭门不出,其奈我何?这正是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果然,苏茂求战不得,粮草殆尽,不久就撤兵而去。

王霸对友军“见死不救”,似乎很不仗义,但在生死存亡的竞争中,私情私义只能让位于胜负,胜利才是第一位的。忍受局部损失以保全局,是很有大局观的做法。所谓“帅才”,只是比平常人更有全局观念而已,甚至可以说,只是比平常人更能摆脱情绪困扰,更狠得下心肠,能够忍受牺牲而已!

在毛泽东的领导思想中,全局观整体观具有独特和永恒的思想魅力。毛泽东最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去观察解决问题。

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时,经常要求各地方干部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全局着想,互相配合。

1947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不顾环境的危险,密切注视着全国战场敌我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1947年9月,毛泽东在陕北起草了人民解放军作战任务的文件,指出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二年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我军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的战略方针。国民党的战略是把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军不能持久。我军的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内线作战,消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山东解放区传来了好消息,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毛泽东立即起草了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东北局的电报,建议刘邓所部“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要求陈粟谭率山东兵力并在刘邓到达大别山后,指挥陈士榘、唐亮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要求陈赓、谢富治集团到豫西后,接受刘邓指挥作战。

这是一个完整而又大胆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意味着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敌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的态势。

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分别部署到位,在北黄河、中淮河、南长江、西汉水之间的中原地区,结成了一副“品”字形状、互为犄角的有利态势,把敌人进攻我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在三路大军向南挺进的同时,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吸引胡宗南的兵力北调,以便陈赓兵团挺进豫西,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进军。此外,华东野战军在胶东发动进攻,把国民党的15个旅的兵力吸引到海边,有利地配合了陈毅、粟裕在山东西线和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作战。

这一战略使蒋介石的防御体系完全被打乱。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全盘战略形势,乃由此陷入被动”。解放战争的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是毛泽东统筹全局的大手笔。

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还必须善于抓住关键的局部。这是因为各个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时候,局部的工作没有做好,甚至失败了,但对全局不起重大作用。而有的局部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全局的成败,攸关着其他局部的命运。这种局部从它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就是属于全局中的关键部分。领导者要抓好全局,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必须抓好这些关键性的局部,为最后夺取全局的胜利奠定牢固的基础。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全局统一起来,把局部卡得死死的,一点儿机动权力也不给。若是那样的话,既不利于调动局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全局的发展。所以,要在全局统一领导下,尽可能地给局部以较多的自主权,使之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动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局部得到尽快的发展,同时,也为全局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有远见的领导艺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陈云说过:“政府的事情很多,如果抓不住重点,那就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把握不住方向。”苏格拉底说过:“不先将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解决了。”还有人说领导工作要领悟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干出亮点”的智慧。

“大事”是指管方向、作决策的事,是全局上的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当然要切记不忘,始终抓住不放,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讲不讲政治的重要标志。

现代领导工作千头万绪,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善于抓大事,解决主要矛盾。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是管全局、管方向的,主要的精力应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和宏观决策上。把全局性的大事抓住了,抓好了,就能纲举目张,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工作就能做得更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汉有一个丞相叫丙吉。有一天,他到长安城外视察,路边有人打架斗殴,把人打死了。看到丞相出巡,有人便拦轿喊冤。丙吉吩咐绕道而行,不要管他。走了不远,丙吉看到一头牛在路边直喘气,于是下轿,围着这头牛转了好几圈,左看右看。对于人们所说“丞相关心牛远远胜过关心人”的质疑,丙吉解释说,我是丞相,打架斗殴,自有地方官按律处理,我不能越权去过问。现在天气还不够热,这头牛就喘气,我怀疑今年会有大瘟疫流行,预防瘟疫流行是天下大事,丞相应该管。

丙吉干自己该干的大事,将小事让下属去各司其职,使各级官员职责分明,上下有序,朝廷大政井井有条。据《汉书》记载:丙吉当政时,国家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庶,广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良好,连刑狱案件都很少发生,史称“昭宣中兴”。

一位领导给部属传授为官之道时,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既要抓好大事,又要抓好大家的事”。笔者闻之,不禁为之击掌。

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对“大家的事”漠不关心,不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样的领导群众会拥护吗?能有人格魅力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得不到群众拥护,就无法充分地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抓大事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领导者最大的浪费,就是把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在许多事情上。毕竟领导精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领导者不要仅拘泥于琐碎的日常事务,而要放眼未来、总揽全局,干好自己该干的大事,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领导干部如果贪多求全,四面出击,就很难集中精力抓关键、攻重点;如果看不到全局的要求,陷于具体的事务工作中,就可能顾此失彼,造成严重的失误,如果越权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既耗费时间和精力,又影响部属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解决重大问题,才能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开拓创新。所以说,提高解决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的重点。

领导干部要集中精力抓好大事,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明确自己的职责

领导干部的职责最重要的在于制定战略规划、制定政策,进行组织管理和使用干部,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出主意、用干部”。领导干部的工作重点是抓大事、明方向,而非事必躬亲,更不能为琐事纠缠。应尽量少参与无关的小事,集中更多的时间,抓好事关政策性、全局性、倾向性的工作和问题,一揽到底,落实到位;对于事务性、一般性、个别性的工作和问题,应当放手。

2.善于抓主要矛盾

无论干什么工作,领导干部必须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重大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全局性的工作上,一定要学会抓重点,要做善弈者,“谋势不谋子”,总揽而不包揽。应在综合分析全局工作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点,然后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围绕这个重点工作去努力、去奋斗。

3.善于整合力量和资源,发挥整体效能

领导干部要运用权力、影响力进行统一调度,形成拳头,推动大事的解决;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在整合力量、处置矛盾、统一步调上下工夫。要善于上下沟通、横向协调、整合力量、把握全局,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协同作战,善于发动和带领群众共谋发展。要善于从大局出发搞好协调配合,利用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工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形成合力。

诸葛亮曾经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在别人注意小事时,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他会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他会不动声色把事情自然理顺;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会游刃有余,思路深入于无声无患的细微之处,举动却出乎于人们思索意料之外。这样,再困难的事情对于他都会易如反掌,再多的问题他都可一笑置之。

领导干部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抓大事。

“为”与“不为”乃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便能“为必成”,有所不为是大有所为的必要前提;反过来说,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什么事都“为”,势必“无为”又“无成”。领导者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统筹兼顾,抓住中心

有这样一个笑话:为了惩罚一个违反了戒律的教徒,主教列出了三个处罚的方式让他自己选择:第一种是罚款100元,第二种是吊在树上两个时辰,第三种是吃50个辣椒。

那个人想:还是吃辣椒划算,既不破财,也不痛苦。于是他选择了第三种。他拿起辣椒吃起来,刚吃了几个感觉还可以,当他吃到第10个时,他感觉到嘴里火辣辣的痛,心里像烧着一团火,他难受极了。他又勉强吃了10个,但实在坚持不下来了,他流着泪说:“我再也不吃这要命的辣椒了。我宁愿被吊起来。”

他又被一条结实的绳子吊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就感觉头晕目眩,遍身像是被砍了下来一样,.绳子勒进了肉里,痛得他大声叫起来,他再也不想为了100元钱而受这个罪了,他高声地叫道:“快放我下来,我要选择第一种方式,我情愿被罚100元钱。”

他转了一圈,折磨也受了,最后,依然没有逃脱罚款的方式。如果,他一开始就能想到,选择第一种方式,就不必再去尝试另外的痛苦,也不会受两种罪了。

这个故事告诉领导干部:有时我们面对众多选择时,我们只能选择一个。只要把你选择的这一个干好、经营好,就是最大的收获。当你什么都想选择时,结果往往是你什么也得不到。

在领导工作中统筹兼顾,抓住中心,关系到一个领导者工作的成效,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把自己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看作一个全局,既要统筹安排,又要抓住重点,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它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