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中的祈诉
2074400000035

第35章 父亲与“路”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养路工人,在公路养护生产第一战线上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的狂沙风暴,战胜了无数个严寒酷暑,用他的真诚和热情,一次次地熨平了公路上的皱纹,用他那粗糙和粘满血泡的双手,一次次的治好了公路上浑身的伤痛,他从来没有过一丝怨言。父亲先后在嘉峪关和永昌等地参加过公路养护生产建设,最后在永昌公路段工作了数年退休至今,退休后的老人仍对公路的发展建设牵挂着,每当我和姐姐在工作中出现错误,他都严厉地批评我们,每逢单位上有大中修公路保养工程,父亲都被应聘到生产第一线施工。

记得在我八岁那年,母亲带我去探望父亲,当时父亲在嘉峪关公路段镜铁山红土湾道班工作,我和母亲坐了汽车又坐火车,再坐汽车,最后来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镜铁山红土湾道班。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的工作单位座落在一座山脚下,是一大院平房,这儿很荒凉,也很偏僻,人烟又稀少,这里除了山,还是山,翻过一座山,还是山,山山相连,弯弯曲曲的一条沙砾山路像龙一样盘旋在山脉上,这里的山和土是红褐的,当时我猜想“红土湾”这个名称,也许是因这里的地势和土的颜色命名的吧!

父亲看到我和母亲突如其来,感到很惊讶,因为我和母亲从永昌来这儿事先没有告诉他,而且又是第一次来,所以他感到很惊讶,父亲看到我,便伸开双手来抱我,我却躲到了母亲的身后,当时我对父亲没有像母亲那样亲热,因为从我降生的那天起,父亲就来到这里工作,后来每逢春种秋收回两次家来帮助母亲春耕秋收之外,从来都不回家,所以当时跟父亲见面少,多少有点别扭。

就因这里的一副荒凉偏僻的景象,我对父亲有了一定的成见,对父亲有了鄙视感,在探望父亲之前,原以为父亲工作的地方是繁华的闹市,而且是人流穿梭、高楼林立。到来之后,面对的却是如此景象,说实在的,这里一点都不及我的家乡,几十里外不见一户人家,就连飞禽走兽也很少见到,放眼望去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山脉。然而,更使我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多年,听父亲讲,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几为同事来到这里,因耐不住寂寞,刚呆了几个月就班师回家了。

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毅力,让他弃妻抛子,在这荒凉而又偏僻的山沟沟里一呆就是十多年呢?直到父亲退休后,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镐和锨,当上了一名养路工,干起了父辈们没有干完的工作,去实现父辈们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公路上又工作了数年后,我读懂了公路,读懂了养路人。养路人有路一样宽阔的胸怀,有石子一样的奉献精神,有多少养路人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或是在山沟沟里默默地工作着,为确保一路畅通,无私地把爱奉献给公路建设,父辈们的那种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父亲那张布满皱纹的脸,描绘出他对公路事业的无限热爱,一双深沉而忧郁的眼神,可以读出他对公路建设的关注和憧憬。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与时代同步,与经济俱进,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盘旋在大地上,父亲看到了目前的公路发展现状,看到了我们这一代养路人所肩负的历史重担,很感慨。

公路能有今天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和老一辈养路人付出的毕生心血和智慧结晶,原始的养护生产机械(如人力架子车、毛驴车、手扶机等)已被先进的养护生产机械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科学生产力。

如今,父亲蹒跚的脚步像一台台被淘汰的老机器,佝偻着身影像弯曲的山路一样。力不从心的父亲,虽然不能像当年那样驰骋沙场,但他仍然关注着今后公路的发展,他那深沉而忧郁的眼神告诉我,今后我们面临的工作会更艰巨,更紧迫,肩上担负的担子更重,更沉,但是,大家都有勇气向时代的风暴挑战,他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