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20859600000051

第51章 良好习惯,事业基石(17)

汉武帝想削藩,但又怕诸侯们反对,万一再来个“七国之乱”怎么办?

有个大臣叫主父偃,向汉武帝献谋说:“现在诸侯们一般都有十多个子弟,但仅嫡长子可继立为王侯,其余的虽同是亲骨肉,却得不到尺寸的封地。这不能体现您作为天子的仁义孝悌之道。您如果让诸侯们给他们的每个子弟都分封一块土地,各自据以为列侯。这样,诸侯王的子弟都满足了自己的心愿,感受到您给每个人都施与了恩泽。而实际上,您已把各地的诸侯国化整为零,分而治之。不用我们动手削封,他们的势力也就自然衰弱下去了。”

汉武帝听后,觉得这个计谋很好,所以就立即付诸实施。果然,通过广封列侯以削减诸侯王势力的方式,确使诸侯王坐大不羁的格局得到了控制。

这个办法好,好就好在当事人自愿。允许诸侯把土地再分配,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有份,诸侯们高兴,皇帝也高兴。土地像蛋糕一样越切越小,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不会强制别人的,他会让下属心甘情愿、心情愉快地做事。如果你用权力强制别人,别人不敢不听,但也是口服心不服,在执行的时候给你暗中打折扣,事情只会更糟。

如果你是与别人合作,强制就更行不通了。要设法使你的目标与别人的利益相一致,别人自然会乐于接受。

三国早期,刘备还在刘表手下做事。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琦,小儿子叫刘琮。刘表偏爱刘琮,冷落刘琦。刘琦听说诸葛亮学识渊博、智慧出众,就想求助诸葛亮。诸葛亮给他指条出路:现在江夏正好少一个太守,公子可以请求带兵驻守江夏,那样就可以避免灾祸了,刘琦接受了建议。

第二天,刘琦求见刘表,说想去防守江夏,刘表犹豫不决。请刘备来商量。刘备说:“江夏是重地,别人防守不太可靠。正好公子愿去,我认为此事可以答应。”于是刘表就命刘琦领兵3000人赴江夏镇守重地去了。

在这场谋划中,诸葛亮就逼着刘琦这条鱼自愿咬住镇守江夏以自保这个鱼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实,诸葛亮的本意是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偏偏刘备不肯乘刘表内外交困时下手,只好利用刘琦请求避祸之计的机会,提出镇守江夏的建议,为刘备将来不敌曹操时,留一个去处。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你若直接去寻求帮助,可能会一无所获;这时,你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找到对方的利益所在,达到互利的效果。

“防病”胜于“治病”

作为领导,必须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谁的功劳大,谁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

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户人家的烟囱离房顶太近,他的邻居对他说:“你家的烟囱离屋顶太近了,容易失火。你应该把烟囱建成弯曲的,使它远离屋顶,另外也不要把柴草堆在烟囱下面,这都是隐患啊。”这户人家不听。后来,他家真的失火了,周围的人都提着水来救火。火扑灭后,他感谢那些前来救火的人,却忘了那个提醒他防火的人。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来历,是《史记》讲汉朝重臣霍光的故事时提到的。

还有一个故事,战国时的魏文侯问名医扁鹊说:“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在行医,那么你们当中,谁的医术最为高明呢?”扁鹊回答说:“其实我的大哥医术最为高明,他目光犀利,一眼就可以看出得病的征兆,可以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先把它治愈,所以他的名声并没有外传,只有我们自家人知道。二哥次之,他为人治病,可以把刚刚开始发作的小毛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也只在家乡流传,没有传播到太远的地方。我其实是最差的,我治病的时候,一直要等到病毒已侵入了血脉的时候才能诊断得出,所以要使用猛药,大动干戈,结果反而声名远播了。”魏文侯听了,深有感悟,钦佩地说:“你的见解可真是高明啊!”

防病先于治病。扁鹊与魏文侯的一番对话,对这一观点做出了生动鲜明的解释。在扁鹊三兄弟之中,大哥的医术最为高超,但正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到了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就将其根治的程度,从根本上杜绝了疾病对人的危害,反而不被一般民众所理解,因而并没有什么名气,真正有名的倒是三人之中医术最低的扁鹊。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是这样,治病的高手和动手术的“一把刀”总是要比防疫的公共卫生医生吃香。同样是治病,如果医生在病人病未发生时就做出预防,或是疾病始发时就及时救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这样的话,哪怕医术再高明,也不容易受人赏识;但若是当病人卧床不起,乃至病情危险时进行救治,病人尽管受尽了折磨,吃够了苦头,一旦治好,却将会对医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为再生父母,医生也因此红极一时了。

不仅是医疗治病方面是这样,在别的方面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墨子的故事。

春秋时候,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不远千里跑到楚国,劝说楚王息兵。终于,墨子靠他的辩才说服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墨子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城门洞里避避雨。

“喂,干什么的!”守门人大喊。

“我,我只是想避避雨。”墨子有些惶恐。

“走开,这里闲人莫入!”

宋国的大恩人墨子如丧家之犬,好不狼狈。

“做好事不求留名,否则就不是君子了。”墨子自我安慰道,然后走了。

墨子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假如他不去劝说楚王,而是等到楚国出兵以后,直接带着他弟子帮助宋国打仗,我想,他的知名度一定更高,他会成为宋国的英雄人物。

墨子把一场兵祸消弭于无形之中,使宋国少死很多人,少花很多钱,这样的功劳,不比浴血征战要大吗?

作为领导,必须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你手下的人才,有的是防火型的,有的是救火型的。谁的功劳大,谁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要给防火者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冷了他们的心。

保持士气旺盛

在机关里,下属的挫折感产生以后,就必须及时引导或让其宣泄出来。当感受到心头憋闷时,领导应创造条件使他们得到宣泄。只有这样,才能使下属摆脱挫折感的困扰,重新焕发工作热情。

建安二年(187),曹操率了十七万大军,南征私自称帝的军阀袁术。袁术看出不是曹操的对手,便闭城自守,同时坚壁清野,想等待曹军粮尽时自行退去。

果然,时间一长,曹操的军粮供应不上,欲进不能,欲退不甘。主管粮食的仓官向曹操请示道:“兵多粮少,怎么办?”曹操想了想对他说:“你改用小斗发粮食。”仓官说:“如果士兵不满怎么办?”曹操说:“这你不必管,我自有办法。”

仓官按着曹操的命令办了,用小斗分发,说是一斗,实际还不足八升。曹操暗中派人到各军营中去探听动静,各营将士无不埋怨曹操欺蒙大众。曹操一看,如果士兵的怨气太盛,对战事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后果。于是他便将仓官秘密召人他的军帐之中,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平息众怒,安定军心,你可不要舍不得。”

仓官问:“丞相想要什么?”

曹操说:“我想借你的头以示众。”

仓官大为吃惊,争辩道:“我实在没有罪过!”

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没罪。可是不杀了你,军中必然会出乱子。你死了以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一定会给供养起来,你不必多虑!”

还没等仓官再开口说话,曹操早已命令刀斧手将仓官推出辕门斩首,同时将他的首级高悬,并出榜宣告说:“仓官克扣军粮,谨以军法从事!”

士兵们哪里知道其中底细。曹操因而摆脱了困境,把一腔怨怼全都集中到仓官身上。

安史之乱时,杨贵妃也成了唐玄宗疏导众怒的出气筒。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其兄杨国忠,荒废政事。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唐军屡败,叛军直逼长安。天宝十五年(756)攻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杨国忠与韦见素、高力士及皇太子等数百人护随,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六军护驾,狼狈逃往四川避难。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时,将士疲惫不堪,食源匮乏,都非常愤怒。陈玄礼召集诸将说:“今天子游荡外乡,国家不能保住,百姓惨死于战乱之中,难道这些不是奸贼杨国忠的罪过!我想为国除害,你们认为如何?”诸位将领说:“我们早有这种想法,为此献身,本来就是我们的愿望。”

正好途中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正要向他诉说没有东西吃。诸将大声喊道:“杨国忠跟胡虏谋反。”有人用箭射他,杨国忠逃往西门,军士们追上去杀了他,用枪挑着他的头立在驿门外示众。将士们又把杨贵妃的两个姐姐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一起杀死。

唐玄宗听到喧闹的声音,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的人告诉他杨国忠谋反。后唐玄宗命令士兵们归队,士兵们还是不答应,唐玄宗派高力士去责问他们。陈玄礼说:“将士们虽然杀了杨国忠,但杨贵妃仍然在陛下身边,现在陛下只有赐死杨贵妃才有希望平定军心。”玄宗哪里会肯,正犹豫间,外面喧闹声越来越大,士兵们强烈要求处死杨贵妃,对玄宗仍然沉湎女色更加气愤。六军不走,众怒难犯,随行的京兆尹司录韦谔也叩头以致流血,劝玄宗杀掉贵妃,以平民愤。

事已至此,唐玄宗万般无奈,流着泪下令赐死杨贵妃。贵妃一命呜呼,三军雷动,齐呼万岁。陈玄礼重新整顿队伍,玄宗车驾又徐徐西行。

情绪这东西,积累久了容易出事。民众的怨气积累太久,会引起社会动荡。个人的牢骚积久了,会影响身体健康。总之都要及时疏导,及时减减压。

而对于那些受到威胁或感到受轻视的下属们来说,这是一个安全阀。

关键时刻为下属护短

当下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受到大家责难,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时,作为领导,不应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分担责任。

魏扶南大将军司马炎,命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讨伐东吴,与东吴大将军诸葛恪对阵。毋丘俭和王昶听说东征军兵败,便各自逃走了。

朝廷将惩罚诸将,司马炎说:“我不听公休之言,以至于此,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示与并州诸将合力征讨胡人,雁门和新兴两地的将士,听说要远离妻子去打胡人,都纷纷造反。司马炎又引咎自责说:“这是我的过错,非玄伯之责。”

众百姓听说大将军司马炎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莫不叹服,都想报效朝廷。司马炎引二败为己过,不但没有降低他的威望,反而提高了他的声名,“可谓智矣。”

如果司马炎讳败推过,将责任推到下边,必然上下离心,哪还会有日后的以晋代魏的局面呢?

由于统帅在治理军队、治理国家时严于律己,所以他们在军民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军队的士气旺盛、战斗力强。

威信,就是威望、信誉,是霸主们必须具备的素质。有威信的霸主其计划、指令、任务容易被下属接受。他的指示、意见令下属信服,他领导的团体就是一部完整的机器,能快速、高效地运转起来。否则,绝不会有所作为。

树立威信的要素很多,严于律己首当其冲。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不一定无过。关键是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发落的勇气。

将帅的威信从律己中来,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对于雄霸天下的人来说,有了这种威信,就有了感召天下的力量源泉。

在领导者眼中,你既是“头头”,你的下属犯错,即等于你的错,起码你是犯了监督不力或用人不当的错误。

宽容下属的几种方式:

1.佯装不知

在下属偶犯过失,懊悔莫及,已经悄悄采取了补救措施,未造成重大后果,性质也不甚严重时,就应该佯装不知,不与过问,以避免损伤下属的自尊。一件工作、一项任务完成以后,要充分肯定下属为此付出的努力,把成绩讲足,客观分析他们的失误,把问题讲透。这样其工作得到承认,不足也得到指点,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那些勤恳工作、超负荷运转和善于创新的下属要格外爱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失误可能多些,他们更需要关心和支持、理解。

2.暂不追究

在即将交给下属一件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时,为了让下属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领导者不要急于结算他过去的过失,可以采取暂不追究的方式,再给他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甚至视具体情节的轻重,干脆减免对他的处分。

3.护短不声张

护短之前,不必大肆声张,护短之后,也无须用语言来点破,更不需要主动找下属谈话,让下属感谢自己,唯有一切照旧,若无其事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4.分担下属的过错

当下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受到大家责难,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时,作为领导者,不应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分担责任。这样做不仅拯救了一个下属,而且将赢得更多下属的心。

5.关键时刻为下属护短

关键时刻护短一次,胜过平时护短百次。当下属处于即将提拔、晋级的前夕,往往会招致众多的挑剔、苛求和非议。这时候,作为一个正直的领导者,就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奋力挫败嫉贤妒能者压制冒尖的歪风邪气,勇敢保护那些略有瑕疵的优秀人才。

扬长避短的用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会用人的领导,可以使任何人都派上用场。他是一个出色的箍桶匠,能够扬每一位下属之长,避其所短,使他们形成合力,这样整个团队就是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

苏联曾研制出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此战机的许多零部件与当时的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所以这一机型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这就是管理学上有名的“米格-25效应”,对于建设一个协调高效的团队很有启发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会用人的领导,可以使任何人都派上用场,他是一个出色的箍桶匠,能够扬每一位下属之长,避其所短,使他们形成合力,这样整个团队就是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在历史上,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在辨才用人方面,可以说高出孔明之上。他手下谋士云集,战将林立。每一次作战,不论守关还是夺寨,曹操一般能够做到择人任势,调度得当。这就非常有利于争取主动,夺得胜利。其中,张辽、李典、乐进三将军守合肥,就是曹操知人善任的典型一例。

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西征张鲁,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率军攻打合肥。镇守合肥的三员大将是张辽、李典、乐进。他们三人论资历、能力、地位、职务,不相上下,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三人互不服气。在讨论破敌决策时,意见不一。此刻,形势异常紧张,合肥危在旦夕。就在这节骨眼上,曹操派遣护军薛悌从汉中送来一个木匣,里面是曹操对合肥的防御作战作的具体安排,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