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20859600000053

第53章 良好习惯,事业基石(19)

曾国藩对湘军悍将李金炀的处罚,最能体现他的严厉作风。咸丰十一年(1861),李金炀兵败,落入太平军手中。他的一个部下张光照逃了回来,向曾国藩报告说李金炀投降了太平军。曾国藩将信将疑,在给李鸿章的信里说:“李金炀从贼,狼子野心似无足怪。唯专凭张光照一人供词,则不足据。凡败而先逃者,每好造言诬人。且人心不齐,一人从贼,亦无全军俱叛之理,尚当确查。”李金炀的确没有叛变,他被太平军俘获后,争取留下性命,乘机逃了出来。曾国藩又给李鸿章写信道:“李金炀自安义逃,竟赴省城,其情自是可原。奉、靖、安、武民团杀贼接仗之说,鄙人终未敢深信。”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李金炀刚回来,见到曾国藩,曾国藩二话没说,就命人推出去杀了。那个诬告的张光照,也被斩首。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二人只有一个是错的,李金炀无罪,张光照自然该杀,张光照无罪,也只能杀李金炀。曾国藩解释说,李金炀没有投敌,但是他作为主将,战败后没有殉国,本来就该处以死罪。而张光照诬陷自己的上级,也是死罪。曾国藩最痛恨那些没有气节的人,他认为战败之后,落入敌人手里,如果不死,就说明对国不忠。他几次失败都要自杀,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李金炀虽然是个能征善战的悍将,就连左宗棠也曾经称赞过他,但是在这个大是大非上没有把握好,就丢了性命。曾国藩的严酷,的确令人胆寒。

李鸿章对于手下比较宽松,这也是曾国藩一直很担心的。他多次告诫李鸿章,对于属下,必须刚柔并用,对那些敢于为非作歹、败坏风气的,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同治元年(1862)六月初六日,他给李鸿章的信里说:“吾尝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两次指斥之人,似亦不能一一惩究。择其劣绩尤着者严劾一二,以儆其余。请细心察访见告,无漏吞舟而诛及虾蛭也!”让他放手整顿吏治,扭转官风。

郭松林英勇善战,被誉为清朝赵子龙,但是在湘军中的名声很不好,曾国藩对他擅自娶妾非常反感,命令李鸿章加以严惩:“闻郭松林在沪置妾五人,亏空口粮至六七千两之多。令弟季荃因其战守可恃,颇加信任,郭松林遂骄恣自喜。程学启亦不免于骄将骄蹇,而帅好远略,本非佳征,而军中置妾、亏空口粮二者,皆湘勇近日所无之事,不可因郭松林一人而坏此风气。郭在舍弟沅甫营中,声名极劣,舍弟因其能战而姑容之,厥后背此而赴沪,沅军诸将即抱公愤,恶其凉薄,舍弟冀其立功于沪而含忍之。今在沪行径意象,如此不大,偾事不止,应请阁下撤营参办,追缴口粮,不宜姑息。”

当时淮军刚刚创办,曾国藩最担心其败坏了湘军建立以来形成的风气。一旦风气败坏,整个军队就逐渐趋于腐败,离覆灭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所以他才对郭松林这件事如此关注。李鸿章尽管对郭松林没有大加惩罚,但是在老师的威压之下,也逐渐改变了驭下之术,逐渐趋于宽严并用,对郭松林也给予了一定的惩戒。后来郭松林也有所收敛,先后担任过湖北提督和直隶提督,还得到过他的老上级曾国荃的赏识。

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曾国藩的幕府不仅规模恢弘,汇集各种人才,可称晚清幕府之大端,而且输送了一大批治国经邦之才,对晚清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影响。而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真传,其幕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国藩自己虽然在治军用兵,甚至其他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干,但是他有一个最过人的长处,那就是善于识人和用人。

曾国藩的幕府是他的人才库,许多影响巨大的人才都是从他的幕府中走出去的。因此他的幕府就成了最令人关注的现象。要真正揭开曾国藩之谜,首先就要研究他的幕府。

从咸丰三年(1853)奉旨帮办团练、创立湘军后,曾国藩就陆续延聘各类人员到自己的幕府中帮办各种事务。随着湘军的壮大和曾国藩地位的不断升迁,幕府中的人员也不断增加,成为当时最大的人才库。

曾国藩吸收人才坚持广收慎用的原则,因此在他的幕府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自有思想守旧的封建士大夫,也有眼界开阔的新学俊秀。其中容闳就是新学人才的佼佼者。容闳是被曾国藩求才的诚意打动留下来负责洋务的,曾国藩幕府的庞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己所着的《西学东渐记》中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之罗致之也。文正对于博学多才之士,尤加敬礼,乐与交游。”曾国藩幕府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之所以投靠他,也正是看到在这里能找到用武之地。

近代着名思想家薛福成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他长期在曾国藩幕府中担任职务,因此对其中情况更加熟悉。曾国藩去世后,薛福成曾写了一篇《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专门记述曾幕人物,他根据自己的回忆,把曾幕中的人才按职能分为四大类,其中着名的就有83人。

着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估计,当时曾国藩幕府中的幕僚不下100人。

当代着名曾国藩研究专家朱东安先生在《曾国藩幕府研究》一书中确定曾国藩幕府共有400余人,而根据他的新作《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的统计,曾国藩集团的骨干分子共有475人,文官按察使以上有125人,武官提督以上58人,督抚和各部堂官67人,这还不包括那些一般幕僚。

所以罗尔纲先生说,曾国藩的幕府简直可以称为晚清人才的渊薮,的确是极为中肯的。曾国藩的幕府不仅规模恢宏,汇集各种人才,可称晚清幕府之大端,而且输送了一大批治国经邦之才,对晚清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影响。

曾国藩幕府中的人才,可以分为政治人才、外交人才、科技人才、文化人才四大类。

政治人才是曾国藩幕府的主体,他们经过在幕府的锻炼和曾国藩亲自的教导,优胜劣汰,很多人迅速升迁出幕,后来成为朝廷大员、地方督抚或州县官吏,形成了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势力集团。在自强运动中,曾国藩集团是主体,如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薛福成、冯桂芬等,构成了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而左宗棠、彭玉麟、刘铭传等,在近代中国弘扬了爱国的民族精神,是青史流芳的爱国人士。晚清地方大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出身于曾国藩的幕府,甚至在中央,还出现了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人才,都是曾国藩通过幕府逐渐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外交、科技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也是曾国藩可以收罗和培养起来的。在曾国藩之前,清朝政府还没有和外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从郭嵩焘担任第一任驻英公使开始,近代的外交活动也逐渐展开了。在郭之后,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也活跃在外交舞台上,他先后担任了驻德国公使和驻俄国公使,在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利益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担任过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的薛福成,和驻西班牙、德国的参赞黎庶昌,以及出使美国的陈兰彬等等,都是曾国藩的幕僚。郭嵩焘是曾国藩青年时期最好的朋友,办湘军的实际主谋人,在曾国藩幕府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幕宾或游幕的名人,他们对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承办晚清的对外交涉,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薛福成、黎庶昌则是曾国藩真正的嫡传弟子。

中国近代的落后,很大意义上是科技上的落后。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从建立幕府开始,就注意搜罗科技人才。近代中国科技史上有名的几位科学家,都是在曾国藩的幕府中长期担任职务成长起来的。李善兰是近代中国的数学先驱,他在曾幕先后八年,不但为曾国藩设的江南制造局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还翻译了许多西方数学着作,为中国的近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位数学家华蘅芳,也在曾国藩幕府中,他与英人傅兰雅等人先后合作翻译的《代数术》、《三角数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寿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他和儿子徐建寅在曾国藩幕府中,特别是在办洋务、设立工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一类是文化人才。曾国藩即使在繁忙的军务政务之中,也没有放弃文学史学的爱好。他真正收的几个弟子(不是像科举考试中的门生),都是古文、史学方面的杰出人才。他的四大弟子薛福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在当时甚至以后的文坛上都独树一帜。而其他如俞樾、吴嘉宾、王闽运、王定安、张文虎、张穆、何秋涛等,也都是晚清文史方面着名的学者。

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幕府不愧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它几乎囊括了当时能搜罗到的各个方面的杰出人才。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曾国藩才不但在军事政治上,而且在包括文化艺术、经济外交、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绝不是任何一个所谓的人才所能做到。

李鸿章就是在曾国藩的幕府中成长起来的,他成为朝中大员以后,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幕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李鸿章受命招募淮军,就开始筹建幕府,到他去世,他的幕府前后延续了整整40年,一直长盛不衰,甚至有过于曾国藩的幕府。

李鸿章的淮系可谓人才辈出。淮军将领张树声曾由江苏、贵州两省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刘秉璋由江西、浙江两省巡抚升任四川总督。潘鼎新历任云南、湖南、广西三省巡抚。刘铭传先授福建巡抚,后成为台湾第一任巡抚。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历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历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李鸿章的幕僚中,还有十几位担任过晚清朝廷的驻外使节,控制了外交领域。而司、道、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出身李鸿章幕府的更加不胜枚举。由此形成的强大政治势力,不但延伸到全国大部分省区,而且在很多方面影响晚清政局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他的幕府堪称中国当时最大的近代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