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16

第16章 兰州的院

这里说的院是贡院,兰州有贡院,但是创建贡院的历史不长“贡院是什么?贡院是清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简单地说,就是官府设立的专供生员考取功名的固定考场“贡院的建造有一定规范,通常建立在城内东南方,大门正中悬挂“贡院”匾额,大门内有龙门,再向里进是至公堂。龙门、至公堂之间有明远楼。至公堂的东西侧为“外帘”,至公堂后进有门,此门为“内帘”。贡院两边建有号舍即宿舍,以供应试者居住。

北京和大省份的贡院一般有上万间,小的省份则数千间。然后以数百数十间排列成巷,统一采用《千字文》编号,比如天字第几号,乙字第几号,供应试者人内考试。应试者进人里面,就由监考人关上栅栏,直到考试科目全部考毕交卷结束才能离开号间。为了防止漏题作弊,贡院的外墙全部铺上荆棘,因此贡院也叫“棘围”。旧贡院在南京秦淮河一带夫子庙附近还有保留,兰州人有机会身临其境去看看就全都明白了“中国古代有一套推荐人才的科举制度,生员(即秀才)一般是隶属本府、州、县学的,若是通过考试升人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府、州、县的“生员”了,而是“贡生”。贡生的意思是)这个人是通过层层选拔挑出来的人才,就贡献给皇帝使用吧!清代,会试考中的人就是贡士,殿试赐进士出身。但习惯上人们把会试考中的贡士,就直接称为“进士”,成为进士就可以做县官、州官,当老爷了。封建社会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得到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所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痴迷科考,期待中举“因为一旦中举,名利双收,一本万利,官本位嘛“兰州的今天不等于昨天,兰州的明天也不等于今天“不管怎么说,兰州以前就是个小地方“甘肃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省份,还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事儿,原来一直是“陕甘”并称,是隶属于陕西管辖的。

当时虽然从陕西划分出来,但是科举考试却并没有“分闱”,不能独立进行。甘肃学子的乡试还是与陕西“合闱”,也就是放在一块。具体地说,甘肃参加乡试的学生要去陕西参加考试。临近陕西的天水、庆阳、平凉的倒也罢了,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考生,或者临夏、陇南的可就苦惨了。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也没有方便面、矿泉水等快餐食品,考生要自带口粮、盘缠。俗话说“腰里没铜,不敢远行”。长途跋涉,即便家境好的也少不了车马劳顿,提前准备“赶考”。家里条件差的只能“知难而退”,放弃大好前程。甘肃过去有多少考生苦于贫困无助而郁郁寡欢终不得志?我们不知道。但这种情形自从独立行省的1666年到1875年,一直持续了209年没有贡院,没有考场,势必影响人们的学习积极性,考试的积极性,科学文化发展自然会落后。现代社会爱说竞争,其实中外古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竞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缺乏培养人才的环境,一个缺乏人才的地方,竞争是没有资格,没有底气,也是没有力量的。

1875年,兰州开始有了“贡院”。贡院也叫举院,贡生也叫举子,举子就是被举荐应试的士子。从秀才到举人,虽然都是一种出身资格,资格却有所区别。取得举人资格,才能被学政官员推举进人国子监读书、做官。

兰州创建了贡院,结束了没有考场的历史,实在要感谢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不是进士,没有高学历。但有真才实学,且学养深厚,智勇双全,曾为曾国藩麾下官员,是清末湘军将帅之一,也是洋务派的首领。他在平叛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他亲眼目睹了甘肃教育的落后,学子的艰难。作为为官一任的地方最高长官,他深感此状不可继续,必须有所改变。

1873年,他亲自上折奏请朝廷应允甘肃与陕西“分闱”取士,就地建立贡院(举院),各自在行省分设学政,实行独立管理。慈禧太后批准了他的奏折,并令其在兰州督建贡院。左宗棠回到兰州立即选址开工,着手筹建。依照贡院的建造规制,院址选定在城内东南方的临夏北路至黄河南岸之间的地段,地基纵140丈,横90丈,建造资金由地方募集白银50万两。贡院外筑城墙,内建考场、号舍(即宿舍)。中间是至公堂,前为明远楼,左右是南北号房,可容纳生员士子7000余人,主要设施有署、厅、所、廊、场、池桥等。总体规模为中上偏高水平,这恰恰反映了左宗棠超前的洋务思想和发展的眼光。

光绪元年(1875年),兰州甘肃贡院竣工落成,左宗棠亲自为至公堂题字书联,联曰:“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攀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其他官员乡贤也纷纷留下墨迹。

在左宗棠的亲自主持下,来自甘肃各地的举子兴高采烈地走进崭新的贡院,参加当年的首届乡试,考生人数高达三千,竟然多出以往前去西安赶考的两三倍。

首届乡试金榜题名的第一名解元是就读于兰山书院的秦安学子安维峻。安维峻(1854-1925),字晓峰,号盘阿道人,中举后在京由翰林院庶士授修编,光绪十九年调任都察院道监察御史。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他以御史谏官的身份,毅然上书慈禧太后,历数李鸿章卖国,李莲英干政,皇上不能主政的弊端。结果惹得“一贯正确”的叶赫那拉老太太气歪了鼻子,将他革职,发往张家口赎罪。他以言获罪,说出了臣工们的心里话,被臣工们誉为“陇上铁汉”,名垂青史。宣统三年,他辞官归里,事农着书,民国十四年终老故乡,享年72岁。

兰州贡院的雪泥鸿爪在今市二医院内还有残存,但时过境迁,已经显得格格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