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24

第24章 兰州的驿

丝绸之路上的古兰州有驿’驿一般直呼“驿”,也叫驿站。站,是停留不走,人马落脚的地方。驿站的“站”,源于元代的“站赤”,通用为“站”,明代洪武元年改站为驿。兰州的驿,有沙井驿、清水驿、武胜驿,都是古代官员西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驿站。

《辞海(解释说)“驿站是古代供应长途递送公文的人,或者来往官员的暂住、换马的处所。”古代的边疆交通闭塞,既没有汽车电脑手机,也没有汽运公司火车飞机,当然旅馆饭店星级宾馆豪华酒店,也还得耐心地等待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才能如雨后春笋般地窜出地面,直到你抢我夺使出浑身解数疯狂地争抢客户,欲望无限地赚钱,赚钱,赚钱。

古代的驿站,不是一般的旅馆车马店。一般的旅馆车马店,不论身份,只论银子金钱,商旅行人都可以逗留。越是腰缠万贯,越是服务周到,“宾至如归”。破衣烂衫的穷苦乞丐,屋檐底下也不让呆,笃定被人家灰溜溜地赶到远远的一边。

古代的驿站是官办的,是为政府的政务、军务和相关官员提供行旅方便的,牵强附会地说,有点像兵站或者政府接待站。

驿站既然是政府辖制的专门机构,就有一定的编制规定和一整套系统周密地管理制度。中国的驿站起源很早,有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邮驿。起初的邮驿不很专业,而是作为一种为政府服务的徭役,由百姓出夫服役,往来于各个称雄一方的霸主疆域,传递公文军令。后来演变成为一种专职业务,纳人政府编制,驿夫可以“吃皇粮”。

邮驿统称为“驿传”。“驿传”是肩负传递官府军政要令的使者,其职能是以快马传递军政文件,因此首要的素质是快捷、保密。我在敦煌千佛洞曾经见过一幅《驿传图,据说是嘉峪关出土的砖画。《驿传图最“雷人”的是“驿传”的形象,他的面部有鼻子有眼,就是没有嘴。没嘴,表示比“守口如瓶”还要彻底,是绝对保密的“机密”“绝密”。他一手高举公文,一手牵拉马绳,身下的坐骑四蹄腾空离地,昂首急驰飞跃,仿佛能闻到它喘息不定汗水蒸发的气息。图中驿人驿马呼之欲出,真是千古一画,绝妙至极。

驿站有水路、旱路之分。西部地域宽广,江河湖泊不多,常年风沙干旱,自然属陆路、旱路。陆路的驿站距离一般规定是相隔30里,30里的土石山路并不那么好走,人马风雨无阻辛苦劳顿,实在不易。由于路况不同,营区驻地人际分布远近有别,驿站的距离也常常根据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

驿站的职能,除了为驿传、官员提供食宿,还担任换马、备马、养马的职责。大型的驿站马匹众多,草料丰足,设备齐全,能够很好地保证粮秣的供应和养护。管理驿站的官员叫驿丞,担任差役的叫驿卒,驿卒是士兵,士兵之外,还有辅兵“驿夫。驿夫,是完全服务于驿站的老百姓!也就是不穿军装的驿站民工。驿路通畅!驿站星罗棋布!村落密集才能“络绎不绝”,兴旺发达。反之,就凋敝冷落了。

自古西部多驿站,漫长的河西走廊,长远的丝绸之路,分布着无数的驿站,若没有这些驿站,是不能完成王朝政要的军政大业的。而沿途供各国过往客商行旅人马歇息的诸多民办店铺旅馆车马店,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驿路设施,它们同样是经贸商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驿”--民用的驿。

驿站最为繁盛的是元代,成吉思汗马上得天下,疆域空前绝后,纳人版图的土地辽阔,驿站分布也最多。

兰州的沙井驿,兴建于明初。当时的沙井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驿城,四周高墙青瓦,内有住所马厩,功能一应俱全。建立驿站需要条件,那时的沙井驿,占据天时地利,水土适宜,粮草丰足,驿城中又有水井,吃水方便卫生,想来一定是有备无患。

离兰州不远的古驿站,有榆中的清水驿、永登的武胜驿。榆中有林木繁盛的兴隆山,水质甘甜,环境优美。传说,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风沙弥漫,难得清水饮用。直到进人植被丰茂的榆中驿站,方能得以饮用一碗清澈甘甜的泉水。这驿站因为文成公主的称赞,自此成为了“清水驿”。光阴荏苒,虽然驿站没有了,清水驿乡仍然存在,清水驿文成公主的故事依旧流传不息。

武胜驿,位于永登县城北,与天祝相连。原是元明时期的一个重要驿站,因为地理位置显要,边城众多,往来军务不少,规模应该不小,现在驿站故地仍然保持了原先的名字,叫武胜镇。

穿越时空的诗圣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中走过甘肃!是否在我们兰州的驿站做过短暂逗留“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大概是没有!其实也没有。因为他的路程是自长安到秦州(今天水),不会路过兰州。杜甫经过的路上走过不少的驿,在秦州过着艰苦的生活,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

为了摆脱缺吃少穿的困顿境遇,寻找较好的谋生途径,他听信了一个答应帮助他的同谷(今成县)小官吏的话,拖家带口地去了同谷。不料那芝麻小官却又避而不见,放了杜甫的鸽子。杜甫举目无亲,在这里吃尽了苦头,一家老小冻饿不已,只好决定到比较温暧的四川去。于是,他又走过陇川不少的驿,其中就有陇南的青泥驿,并在艰苦的行旅中留下了“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的一些诗歌,很值得今天的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