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37

第37章 兰州的沟

山地多沟!从山地发展起来的城镇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自己的原始印记,兰州亦如此。市区中山桥北端有个南北走向的山沟,现在还保持着“烧盐沟”

的叫法。据说这山沟土里含盐,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便在这里就地取土烧水熬盐,熬盐的柴火也是从林木茂密的白塔山砍来,烧火熬盐,山沟冒烟。于是“烧盐沟”或者“烧烟沟”,就这么叫到了公元2010年。

七里河区的笋箩沟,原是城南山区,山中河沟纵横,青竹杞柳林木杂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山民也是就地取材,常砍些青竹或杞柳编成竹篮箩筐,或自用或出售。嫩竹幼苗称笋,故而有了“笋箩沟”的雅号。

先前城西的黄峪沟,群山环抱,偏偏沟中出产黄玉,淘玉人就把这里叫了“黄玉沟”,至于后来怎么又转成了“黄峪沟”,却是不得而知了。地处下西园的拱北沟,早先也是条有树有水的绿色山沟,山沟两边居住的多是回族居民。“拱北”是阿拉伯文音译,意思是“圆顶建筑”,是流行于阿拉伯和伊斯兰教国家的一种建筑形式。在西北,拱北是伊斯兰教门宦教主的葬地和道堂的建筑物,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风格,既是门宦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伊斯兰教信众的崇拜之所。兰州的拱北沟,其名称缘由也在于此。

这就是为什么说人名、地名都是一种文化的原因,因为人名、地名包涵着人文地理,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元素,而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或标签,所以人名是文化,地名是文化,物名也是文化。在我国,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是不会随便为子女起名字的。同样,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地方官员也不会随便给自己辖区的道路街巷命名的,即便是一条沟。

无山不成沟,山大沟大泉水大才会出灵秀。人工挖掘的沟,无论怎样的奇巧,都不能与自然生成的沟相比,因为二者没有可比性。

兰州有几条比较有名的沟,它们是石佛沟、吐鲁沟、兴隆沟。

石佛沟石佛沟位于七里河区,在兰州--阿甘公路的16公里处。

此地也叫“岘子口”,岘是小而高的山岭,岘子口就是山口的意思。岘子口的山是天都山,天都山的山沟里有尊汉白玉雕刻的石佛,因为这里山林葱郁,又有石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广泛与深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1992年,政府将石佛沟开辟为旅游区,并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由于地处偏僻,石佛沟“开发”不多,所以还保留着具有不少原始风格的山形地貌。其中有不少的古树,比如银杏、栎树、油松,至于野生杂木和各种旱地灌木更是漫山遍野,当然也少不了杨、槐、榆、杏。

这些山中植被,春华秋实,四季面貌形态各异,尽情地渲染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因为山中有石佛,就有佛教寺庙。灵岩寺坐落在石佛崖附近,山崖上有石佛洞!那尊汉白玉佛像就在洞中“史料记载:“东晋时!鲜卑人吐谷浑曾经在这里放牧骏马”,有人据此认为佛像为东晋所立!但实际发现石雕佛像的明确记载是清嘉庆年间,当然也为时不短了。

深山老林自来古刹钟声佛道修行,名山大川自来寺院道观香火其中。在天都山,道教的道观神殿多于佛教寺庙,祖师殿、菩萨殿、吕祖殿、财神殿、鹤来殿,都是道家供奉的神殿庙宇“我以为,石佛沟景色最动人是观涛亭。兀立山间,极目了望,但见苍郁松林随风扬波,煞是壮观。若月朗风清,凭栏静听,那松涛之声时隐时现,犹如九霄仙乐(若逢秋雨冷袭,狂风肆虐,那涛声雨声惊心动魄,直教人顿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凉。

吐鲁沟吐鲁沟在兰州所辖的永登县连城一带,位于祁连山脉,“吐鲁”是蒙语,意思是“深谷”。永登过去是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半农半牧,地理形态多样。祁连山东麓的吐鲁山,风光雄奇秀丽,海拔高低错落,高处达3165米,低处近2000米。山沟怪石嶙峋,林木青翠,呈现出奇特的地形地貌,顶部是绿草萋萋的牧场,山腰是植被茂密的森林,山脚下是平坦开阔的原野农田。这里雨水充沛,花草繁盛,发源于俄博山的吐鲁河分叉奔流,再汇合流人大通河内。现在,雄奇秀丽的吐鲁沟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兰州的风景旅游区。

兴隆沟兴隆沟在兴隆山中,兴隆山在兰州所辖的榆中县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着名风景名胜。兴隆山峰恋叠翠,森林茂密,春夏苍翠欲滴,深秋万紫千红,人冬虬枝擎天,别有一番风韵。专家说,兴隆山的植物多达千余种,云杉、塔松、桦树,还有山柳、杜鹃、沙棘之类的灌木和菌类、蕨类。此外,还有许多珍稀的动物,如金钱豹、梅花鹿、狗熊、猞猁、野猪。不过,现在已难觅踪影了!好在鸟儿不少,因为山林树丛向来是鸟儿的家园和故乡,兴隆山沟林深叶茂,自是鸟飞蝶恋,当然是鸟儿的天堂。

兴隆山一沟两山,以云龙桥为界,分隔在道路两边。名胜古迹分布在两山,道观神殿坐落在白云缭绕的山峰林间,越发钟灵神秀,典雅古朴。

兴隆山是座道教名山,早在道教兴盛的东汉年间就有道人远来建庙修行。不过,最有名的是清乾隆年间的兴隆山道主刘一明。刘一明是全真派道人,祖籍山西曲沃,十几岁就出家拜师求道。后来,他在榆中遇见龛谷老道人,传授他炼丹秘诀,之后便潜心修道做学问。他研究道教、佛学,兼修医学,擅长眼科,经常为人治病消灾。其着作凡35种,198卷,内容涉及道、佛、医、文、史、哲等领域,是道教史上的重要学者和历史人物,兴隆山也因他而添色,风景也因他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