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06

第6章 兰州的王

明肃王朱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儿子,洪武二十八年,朱栈奉命统领“九边重地”担任藩王。肃王府最初设置在西北边防要塞之地甘州!今张掖“,年轻的朱栈分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三卫军务。

第二年,又增加了两卫,遂成为辖五卫军务“领张掖、酒泉诸郡,西扈嘉峪关,护西域诸国”拥有重兵的甘肃的最高统治者。五年后,朱栈借机向朱元璋提出内迁,但未获其父皇朱元璋的批准,只好继续留守甘州。直到朱元璋去世,朱允坟当了皇帝,朱栈再次上书才准迁兰县即兰州(。从此,他成为明代在兰州统领“九边重地”的首任藩王,同时也是开发和建设兰州的奠基人。

不久,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起兵,与明惠帝朱允坟争夺皇位,国内战事频发。

此时的朱栈意识到回返京都江南已成泡影,指望内迁长安也是希望渺茫。于是他决意固守兰县,落地生根,开拓发展。这样他便以藩王和皇子的身份,主持整修或兴建兰州的一系列计划。其主要功业有:

一是选定肃王府“重新兴建执政机关。朱栈主持将肃王府确定在今天的甘肃省政府和兰州市委这一地带,即城隍庙以东,会馆巷以西,张掖路以北,滨河路以南的城区范围以内。此后,这里一直是明、清、民国和当今省政府的所在地。

二是重建军防城池。朱栈发现建于宋元时期的兰县城防,不是被岁月夷为平地,就是断壁残垣,所谓的城防形同虚设。为长久计,他主张拓建一座具有军事意义的城池。洪武十年,兰州卫指挥同知王得奉命筑城。内城的地址,以现在的中央广场为中心,向外伸延,周长6里200步,城高3丈5尺,宽“丈6尺。城的形状,为东西见长,而南北见方。城墙开设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东是承恩门,西是永宁门,南是崇文门,北是广源门(俗称水北门。内城外环有护城河,宽3丈,深1.5丈,沟内蓄水,以防御敌人。之后又规划和修建宏伟的外城,准备兴建进人兰州的军事关口和商贸关口,使兰州开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但计划未及实施,朱模已去世。其子朱瞻焰(即肃康王)接位继续。肃康王在宣德年间,完成了外城的修筑。外城周长18里123步,城郭呈不规则形状,开有九个城门。即东稍门、广武门、下水门、南稍门、小稍门、窑巷口门、下沟门、西稍门和桥门。

三是注重发展农耕经济,改善甘肃生态环境。甘肃,特别是河西走廊,历来是军旅商旅的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长期肩负着军需物资的供给、转运、补充的繁重任务。遇到战事紧急,军队常常就地驻扎,砍树割草,堵截河流,挖掘良田,筑造工事,解决军队所需的兵马粮草,让完好的绿洲生态,服务于军事防务。结果造成甘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许多沃野良田成为戈壁不毛之地!并由此带来风沙旱灾!粮食歉收。朱模有意改变这种局面。传说!他得知兰州有种植桑麻的传统!曾经派人前往江南引进桑苗、蚕种,开发桑园,养殖桑蚕。史料记载,兰州在引进桑苗的当年,就养活桑树867株。又选派技术人员管理桑园,指导农民养蚕缫丝,使桑农收获蚕茧,产销生丝,有所盈利。同时,大大激发了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环境的积极性。

四是开辟官马滩,兴旺畜牧业。朱栈将肃王府直接管辖的兰州周边的官管马滩开辟扩大,变成牧业场地,调动当地的少数民族和转业军卒牧养马牛,发展牧业。今天榆中县和平乡和西固马滩一带,都曾是肃王当年的“官马”滩。

五是积极倡导种草植树,改变生活环境。明肃王朱椟来自江南,对于青山绿水有着特别的感情。定居兰州之后,他在城内水源充足的地方,策划并开辟了几处大的园林,分布在现在的广武门、水车园、上下西园、鼓楼巷东、解放门外、西津东、西路等处。在这些园林中,不但广泛种植树木花草,而且养殖鱼鸟家禽,栽种经济果林,如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等。据说,邸家庄那棵高大的榆树,就是明肃王朱栈亲手所植。

基于朱椟的带头作用,城内乡绅富户纷纷效仿,都在自己的庭前屋后开园辟池,种花栽树,百姓们也绿化成风。一时间,兰州绿荫处处,鱼肥水秀,园圃锦簇,恍若江南。

六是重视文化,建立景观名胜。朱椟重教崇文,礼贤下士。王府建立伊始,就亲自聘请了当地学问精深、德高望重的名儒担任肃王府的教授,着力培养王府子弟和人才。陇上后来崛起的一些着名人物,如理学家段坚、史学家卿让、兵部尚书彭泽、翰林编修赵时春、翰林院侍读黄谏、弹劾一代奸相严嵩的御使邹应龙等,都曾得益于明初兰州的这种良好的文化导向。

明成祖永乐四(1406)年,朱栈还组织属官着手编纂了第一部兰州地方文献《金城志》。可惜书成,却不知何因,转辗丢失。但那部朱元障亲赐给朱栈的宋刻《淳化阁帖》真本,却保存完好,至今仍留在兰州。

朱栈还亲自勘察地形,选择了“山环三面,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势”的雷坛河畔,修建了兰州道教圣地--金天观。在他的影响下,此后兰州还兴建了白衣寺、地藏寺、酒仙祠、武侯祠等一些宗教文化场所。

另外,由于历代肃王重教崇文,王族中不乏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的佼佼者,如肃靖王朱真淤、肃昭王朱缙均,他们的诗词书画,皆出手不凡。

兰州的布衣书生,市井平民也受其影响,不时登高望远吟诗歌赋,其中善书画文章者也屡见不鲜。

由于种种原因,历代肃王倡议创建的一些名胜古迹,如今已面目全非,或不复存在,但历史仍然庄严地镌刻着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

明肃王在兰州传承12代,凡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