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运用传奇故事解读科学发现创造
20967300000009

第9章 军事上作战武器的出现(3)

奥本海默上任后,于1943年1月亲自挑选了着名物理学家弗米?玻尔、康普顿、尤里和劳伦斯等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选中了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斯荒凉的高地,那里邻近沙漠,地方偏僻,人烟稀少,在那里修建起一处秘密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和研制原子弹。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究制造原子弹。1942年6月,罗斯福从情报中获悉,德国占领挪威后,命令挪威一家生产重水的工厂每年向德国提供五吨重水。重水是使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得以减速的缓冲材料。有了重水,就能控制反应堆,制造原子弹就有可能。为了不让德国制造原子弹,罗斯福下令必须炸毁挪威的重水工厂,切断德国的重水来源。

1943年2月11日,以隆纳贝尔为首的突击小组在挪威空投成功。突击小组成员冒着狂风暴雨,忍受着零下25℃的严寒向重水厂前进。深夜,突击队员在月光照耀下,依靠悬崖峭壁上长的灌木丛,爬上了300米高的危崖,沿着一根管道迅速潜入设在一座陡峭山坡上的重水厂。当他们突然出现在重水车间时,守夜的一名职员,面对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吓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隆纳贝尔命令他靠墙站着,然后从背夹里取出20块炸药,贴在重水罐的壁上,很快点燃了导火线。轰的一声巨响,重水罐被炸裂,重水横流满地。当纳粹发现重水罐被炸时,突击队员早已不知去向了。由于这次爆破的成功,重水工厂至少一年之内不能生产。使纳粹德国丧失去了建立原子反应堆必不可少的重水。

为了抢在德国之前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向欧洲战场派出了一支名叫“阿尔索斯”的行动小组,专门在欧洲各地搜捕德国科学家和收集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情报。1994年春“阿尔索斯”小组突然发现在德国占领区内一个叫黑兴根的小镇,有德国“U计划”的一个基地。美国“曼哈顿”总部把这一情报,报告了美国陆军总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几个高级将领在地板上摊开一张大地图,在上面找了半天,才找到了这个不出名的小镇。当即决定派出一个突击兵团袭击黑兴根小镇。这个行动获得了成功。

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时,格罗夫斯将军坐镇华盛顿“曼哈顿”总部指挥,每天与原子实验室基地主持人罗勃。奥本海默通话数次,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在操作中高度保密,连副总统杜鲁门也是在1945年4月罗斯福死后接任总统时才得知。

原子弹的“炸药”是高纯浓缩的铀一235。为了早日获得铀一235,奥本海默采取三管齐下的方法。他首先让弗米领导-个组负责筹建原子反应堆获得铀一235,又让劳伦斯负责筹建电磁同位素分离器从天然铀中分离铀一235,还让尤里采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一235。他又特意找来一位工程师着手设计原子弹的结构。

奥本海默和科学家们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制造的第一颗试验性的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道闪电在方圆400公里的范围内划破长空。一团巨大的火球直升8000米高空,大地被震得微微颤抖。美国整个西部都听到了爆炸声,很多人惊奇地以为太阳提早升起了。科学家们为此高兴得互相拥抱,欢呼不止。

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只制造出三颗,第一颗试爆的原子弹命名为“瘦子”,第二颗和第三颗分别叫“胖子”和“男孩”。

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原子弹试验成功,非常高兴。他在8月2日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人们欢愉的同时也使许多科学家产生了担忧。当他们知道美国军方有向日本和平居民投放原子弹的意向后,联名向美国总统杜鲁门呼吁不能使用原子弹。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用。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枚原子弹,使两座城市完全变成了废墟。奥本海默听到这惨痛的消息后,既追悔莫及,又非常伤心。

奥本海默由于多年从事核研究工作、患了咽癌,196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终年63岁。

十二、防毒面具的发明

1914年-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1914年9月,德军和英法联军在马恩河西岸200多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总共为150万。德国曾动用炮筒直径达16英寸(约41厘米)的大炮,连续3天向联军阵地射出最重达一吨的炮弹,但仍未取得突破。战斗造成了德军的重大伤亡,最后不得不退守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伊普尔小镇地区。双方在此构筑工事对峙,但都因缺乏大量的重型武器,致使战斗处于胶着状态达半年之久。

这种胜负长期难分的局面是德国不愿看到的,因为他们希望“速战速决”,腾出兵力。为了打破这种长期僵持的局面,德军决心孤注一掷,使用化学武器,施放化学毒气。

德国军队在阵地前沿的150个毒气施放罐台上,部署了5730个装有液态氯的大钢瓶和24000个小钢瓶,只待择日施放。1915年4月22日,伊普尔地区风和日丽,下午微风乍起,这正是德军期盼已久的施放毒气的好天气。17时整,随着3枚红色信号火箭腾空而起,德军临时改成“毒气施放团”的工兵35联队,在德国独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哈伯(1868-1934)的指导下,打开钢瓶盖。随着一阵阵“咝咝”声,液氯迅速变为氯气冲出钢瓶,并顺风向英法联军阵地缓缓飘去,一共施放了5分钟。霎时,黄绿色烟雾弥漫空中,以2~3米/秒的速度扩散到联军战壕纵深25千米之处。高浓度苦辣的毒气使士兵们什么也看不清,只好绝望地把手伸向空中乱抓,或者抓住自己的喉咙拼命喘息。最终15000人受害,其中死亡5000人,被俘5000人,损失火炮60门,重机枪70挺,7千米的突破口被打开。毒气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动物都中毒死亡。

这就是一战中第一次使用化学毒气进行化学战的情况。这次德军施放的毒气--氯气达1800吨之多。

虽然哈伯施放的毒气使人和许多动物伤亡,但有趣的是,野猪却在毒气中幸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的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调查。最后终于查明,野猪在闻到刺激性气味时,喜欢用嘴来拱泥,把嘴巴埋到泥土中躲避这种难闻的气味。这样,土壤的大小颗粒就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它就不会中毒或只轻微中毒了。

受到这一启发,英法联军就开始研制防毒面具了,以便在化学战中争取主动。有趣的是,他们研制出的防毒面具的外形也酷似猪嘴。而且,这种外形基本上保留到了今天。

不过,开始英法研制的防毒面具在性能上总比德国的差。为了探知德军防毒面具内的秘密,英法派出了法国间谍吕西托,他潜入德国后终于探得一些有关防毒面具和德军准备化学战的情况。不过,直到1915年11月俘获了12个德国士兵、缴获了防毒面具之后,英国才仿制出有效的防毒面具。

与英法并肩作战的俄国也根据协约国联军的要求研制了防毒面具,俄国化学家泽林斯基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查询到早在1785年就有人发现木炭有吸收毒气而让空气通过的性质,他亲自试验验证,并成功地利用了这一性质,发明出以木炭为吸附毒气材料的防毒面具。后来,各大国都采用核桃壳烧成的活性炭。

哈伯施放毒气后,交战双方竞相使用毒气,开始用的氯气后来被更毒的光气、芥子气等替代。为了防毒气,除了用防毒面具外,还使用于防毒衣,建造了防毒掩蔽部,研制了防毒坦克等等。

由于公众的反对,一战后签订了不准在战争中使用毒气的国际公约。二战时,各国都准备了毒气,并不断研制生产新毒气,例如氮介子毒气等,但都没有使用。没有使用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上述国际公约,因为战争贩子们是不讲任何“公约”的,对公然挑起二战的德国法西斯,你能和他讲什么“公约”吗?真正的原因在于,双方都摸不清对方研制毒气的详细情况,害怕一旦使用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遭到加倍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