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20975600000056

第55章

1936年冬季,即争取东北军停战抗日的任务基本完成后,马文瑞又奉命前往陕北东地区(延川、延长、宜川一带)做杨虎城的西北军工作。

临行之前,周恩来说:“你们安塞东北军工委任务可以讲已经圆满完成了。这次派你去陕北东地区,情况又有所不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即西北军)经过我党的多方努力,双方上层已经达成了互不侵犯、消除经济封锁和建立军民联系的三项协议。但驻防部队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一些下级军官思想上、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接受我党实行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你们的任务,主要是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在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做宣传争取工作,以保证协议的付诸实施。”其实,这次派他前去还有一个重大使命,也许需要保密,周副主席当时没有讲。这是后话。

陕北东地区,处在黄河西岸的山区。山大沟深,交通很不便利。土地革命前期,作为中共陕北特委的负责人之一,马文瑞曾经长期奔波在这一带山区,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当地许多村子他都去过,许多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都认识他。因此,他在这一带开展工作,有许多便利条件。当时的情况是,多数城镇驻扎着杨虎城的部队,并设有国民党的县党部和县政府,乡村仍是苏区。中共党的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多数设在农村。马文瑞奉命率领新组建的陕北东地区西北军工作委员会,来到东地区,立即投入工作。

延长县城这天逢集。天很冷,太阳刚冒花,把冻实了的河滩里的水汽赶起来,再经风一吹,更是冷飕飕令人缩骨难耐。延河川大路上走着些进城赶集的老乡,每个人嘴里呼出来的霜气,把眉毛胡子都染白了。为了避免麻烦,马文瑞和几位同志一道儿穿着老百姓的烂袄子,头上拢着羊肚子手巾,走在赶集的人群里。这一带的老百姓生活很苦焦,老乡们进城去,主要是采购食盐和煤油一类生活必需品。人们也没有多少东西可卖,大多数背上背着几捆红葱或一点药材,要么手中的筐筐里装着十来个鸡蛋或梨子、红枣。这些土特产,在城里也卖不了几个钱。人们也不敢多带,弄得不好,碰上白军的军需,便要拉去“充公”,那可就惨了。红军和西北军,上面虽已商定了协议,老百姓和持枪驻防的士兵却并不清楚什么“协议”不“协议”。西北军的士兵,多数是关中人,在他们眼里,陕北的老百姓都是些穷烂杆“北山狼”,是属核桃的,只能压榨着打着吃。而老百姓的眼里,这些穿着“二尺五”的灰皮,说话操声咕乱就像狗咬仗,手里端个“七斤半”,专门欺侮老百姓,不是些东西,统统称之为“白狗子”。马文瑞走着路,看出点儿问题来,便问身边一个进城卖葱的老汉:“你老走城呀?”“嗯。”老汉抬起头,打量他两眼,继续低头走路。“赶集的怎净是些老汉娃娃、婆姨女子?小脚老婆儿们为啥连个毛驴子也不骑?”“唉,后生怕抓壮丁,吆驴刚赶上给白狗子支差。”老人说着,伸出一双干柴般的手搓了搓冻僵了的脸颊和耳朵。他的下巴上的一撮胡子,吊着冰凌珠子,在阳光里闪着光,更增强了他生气的表情。

马文瑞明白了。他心里盘算着进了城如何做工作。他事先己派人摸清了情况:延长城里住着西北军一个连,连长姓孙,好嫖女人抽大烟,部队的纪律很涣散,时常在城里敲诈勒索,在四乡抓鸡扰民,群众对他们很反感。由于山高皇帝远,红军与西北军达成的“三项协议”,并没有在这里得到实施。通过与西北军士兵初步接触,马文瑞感到,西北军士兵看起来都是本乡本土的,但争取工作并不好做。因为这些士兵,多数抱着“吃粮当兵”的雇佣思想,并没有多少政治觉悟,有些流氓成性,恶习满身。你给他讲道理,往往就像对牛弹琴。你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嬉皮笑脸说:“文魁武魁,不如半个锅盔(关中人做的大面饼)。”你说:“当兵的不应该欺侮老百姓。”他反问道:“不欺侮老百姓,那让我们欺侮谁呢?

”整得人软硬不行,哭笑不得。工委的同志们都说,这工作真难做,整天受的是窝囊气。有人主张干脆给他们点儿颜色,像红军开始打东北军那样,等到枪一响,他们就知道喇叭是铜锅是铁了。马文瑞对大家说:“争取工作难,动武容易,我们可不能避难就易呀!”马文瑞一路思索着进了延长县城。城里仅有的一条街道,两边的店铺、民房破破烂烂,街上稀稀拉拉也没有多少人。他们一打听,说驻军的连部设在城隍庙里,就直奔连部驻地。

那个西北军的连长还没起来,正抱着个女人在大殿的耳房里面睡大觉,勤务兵端着烟盘子在外面伺候着。等了老半天,他才吸足了烟,趿拉着两只鞋,打着哈欠出来见客人。马文瑞看见连长那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很生气,心想连长这么个模样儿,怎么带兵去抗日?便说:“天都快晌午了,你怎么才起床?”那家伙三楞眼一瞪说:“我们几时起床,你们共产党管不了。”马文瑞说:“你们杨司令和我们毛主席定了三项协议,你知道不知道?

”那个连长说:“听说有那么几条条,具体怎么讲,咱也不清楚。”马文瑞说:“这话是你讲的,那好,我要致电杨虎城,说驻守延长县城的孙连长不知道三项协议是什么。”他听了,态度顿时软下来,挤眯着一双小眼睛说:“三项协议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吗?”马文瑞说:“这可以,只是你得把全连士兵集合起来,带到十字大街上去,我要当众宣传。”孙连长迟疑了一下无可奈何地说:“那好吧。”队伍集合起来,带到十字街上。十字街口坐北面南有一座戏楼,马文瑞就站在戏台上面讲话。赶集做生意的老乡,见平时凶神恶煞的白军破天荒地站着队听一个穿烂袄子的人讲话,都觉得好奇,便围着看热闹。戏台下面很快围了许多人,个个瞪着眼睛侧耳听。好在马文瑞讲的是本地话,老百姓句句都听得懂:“……西北军弟兄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日本鬼子在杀我们中国人,烧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房子,强奸我们中国妇女,把我们中国儿童活活用刺刀挑起来丢进火坑里面……西北军兄弟们,你们说,面对这样的侵略者,我们中国军人应当怎么办?”“打,打他个挨屎货!”“对,打狗日的!”士兵中有人高喊了一声,其他几个响应道。看热闹的老百姓中有人声音不高不低地说:“指你们那个屎样儿,还能打曰本!”人群哄地一声笑起来,那个孙连长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马文瑞说:“对,这几位士兵兄弟的主张同我们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一样,也和你们杨司令的主张一样。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愿与十七路军携手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因此前不久,我们的毛主席和你们的杨司令达成了三项协议。这头一条就说要互不侵犯,要求双方在防区取消敌对行动。这包括要求你们驻军不摧残革命组织,改善军队纪律,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这一条你们这个连执行得怎么样?”问这话时,马文瑞故意把目光转向看热闹的老百姓。只见工委的其他人,也都穿着烂袄子,混在老百姓中。

“执行个屁来,他们就解开买东西不给钱,拉驴支差不讲理!”“对,还有那个孙连长,吃喝嫖赌数他行!”“这号儿军队,招不住日本人一耳光!”群众见红军派来的人这么威风,胆子也壮了,一阵连骂带奚落,把个白军一连人弄了个大红脸。包括孙连长本人在内,个个低头不说话。

马文瑞挥手压下了群众的议论,说:“你们听一听群众的呼声吧。你们这么个样子,可是和协议精神相反的。要是叫杨司令知道了,撤职是小,有人说不定要掉脑袋!你们杨司令这个人,我知道,是个穷苦人出身,他最恨当兵的欺压老百姓。你们自己说今后怎么办?”只见连长看士兵,士兵瞅连长,大眼瞪小眼,到底没有言声。过了老半天,那个孙连长说:“按着协议办,我们整饬纪律。”马文瑞说:“那好吧,限你们十天之内整顿好。到时候,咱们再听听老百姓怎么说。”事后,四乡的老百姓都说这出“三娘教子”唱得好。西北军驻延长县城那个连,再也不敢欺侮老百姓,每天操练队伍。孙连长抽大烟嫖女人的毛病也收敛了许多。

宜川城里,驻守西北军一个营。国民党的县政府很反动。两者无视“协议”,狼狈为奸,逮捕关押了一批共产党员。马文瑞得知这个情况后,便下决心争取西北军那个营能够同情革命,然后再通过他们施加压力,迫使县政府放人。

据了解,这个营的营长叫陈玉璧,是榆林镇川堡人,黄埔第四期学生,同刘志丹是同学。马文瑞在米脂三民二中读书时,他曾担任过体育教师。俗话说:“亲不亲,乡党分。”马文瑞便亲笔写了一封信,派人去联络。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家伙很反动,根本不认你这个共产党老乡,我说了老半天,他连个回信也不写。”马文瑞一听,不服气,决定自己亲自带人到宜川城里去做工作。就在这时候,接到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原来,中央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人马大增,供给有了问题,连吃饭穿衣都有困难。这时,敌人大军压来,为了襄开重兵,开辟新区,中央决定再度东征。于是派后方参谋长张云逸带一部电台,来到延川做渡河准备,马文瑞、邵式平、戴季英也参加此项工作。

接到任务后,他们来到紧靠黄河的延水关村住下来,和地方党组织一道,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不料,刚过了两三天,就传来了“西安事变”爆发的消息。

那天上午,张云逸兴奋地操着浓重的广西话对大家说:“哎呀,发生大事情了!”马文瑞问:“什么大事情,叫参谋长这么高兴?”自从那次撤离瓦窑堡认识张云逸后,他就很喜欢这个性格幽默的老同志,觉得他人很朴实,没有一点架子,说起话来总是乐呵呵的。

“大事情,大事情,这可真是天大的事情!”大家被他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才神秘地说:“昨天夜里,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介石抓起来了!”“是真的吗?”“这还有假,军委刚才来电报通知我们的。这个消息,眼下恐怕全世界都知道了!”戴季英因错误“肃反”被撤了职,情绪本来不高,一听说“西安抓了蒋介石”,一下子来了劲头儿,说:“参谋长,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咱可得喝酒庆贺呀!”张云逸说:“应该,应该,可到哪里去搞酒呢?”他的眼光望着马文瑞。马文瑞说:“让我试试看。”说着拿上一只搪瓷缸,出门走到一户熟悉的老船工家里。他知道长年累月在黄河上摆渡行船的老艄公,腰间总有一个装烧酒的酒葫芦。果然,不费多大劲儿,就找到一缸子烧酒。大家喝着酒,热烈地议论着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

马文瑞平时滴酒不沾,今天心中太高兴,也乘兴喝了两口酒,有些兴奋地说:“西安捉了蒋介石,等于搬了挡在抗日统一战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东北军和西北军再也不必偷偷摸摸和我们搞统一战线了,可以公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逼蒋介石表态同意。这样,对我们在全国推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有利,也有利于苏区的巩固和发展。”戴季英一听,急了眼,把酒缸子往桌上一暾,红着一双眼睛说:“我看首先应当公审蒋介石,枪毙蒋介石!”邵式平也说:“是的,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围剿红军,是千古罪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抓住而又不杀,就不如不抓了。”张云逸一直笑眯眯地听大家争论,并不插话,也不明确表态。显然,马文瑞听了那两位的意见后说:“主张杀蒋介石我不反对,但什么时候来杀,得慎重考虑。”“什么慎重不慎重,我看对蒋介石这样的人,关键是要快杀,不然夜长梦多,一旦放虎归山,必定后患无穷。”那天中午,他们几个人在黄河畔上热烈地争论着。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争论的问题,正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在保安的红石窑里,热烈讨论着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毛泽东和党中央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地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英明决策。实践证明,毛泽东、党中央的主张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杀掉蒋介石,会爆发内战,继而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那样一来,客观上将有利于曰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1936年12月17日,驻守延安的东北军奉命撤出,红军随即驻防于此。在此期间,东北军、西北军驻防陕北的部队撤走了。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延安。但有些县城里还是国民党的天下,宜川县国民党县政府仍然关押着我们一批同志。马文瑞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派王秉章前去交涉,才把我们的同志放了出来。有个县苏维埃主席姓赵,长期囚禁,快被折磨死了,放出来时连路也不能走,被人用担架抬着。这个同志握着马文瑞的手,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老半天才说:“感谢组织营救我们出狱。”马文瑞说:“老赵同志,听说你被捕后,坚强不屈,一直在狱中坚持同敌人斗争,我代表党组织感谢你,你为党和人民争了光。”被营救出狱的同志都很感动。经过狱中的磨炼和考验,这批同志成了更加坚强的革命者。

白军争取工作圆满结束后,马文瑞回到陕北省委。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已迁驻延安,中共陕北省委迁往距延安城六十多里的蟠龙镇。当时,郭洪涛已调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由马明方担任中共陕北省委书记。

马文瑞在蟠龙镇见到马明方,两人都非常高兴。“唉呀,早就听说你要回来了,就是只等不见!”“宜川县有几个被捕的同志,刚交涉把他们营救出来。”当携手从陕北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舍生忘死走过来的革命战友又得以重逢,真是不胜欣喜,感慨万分。陕北特委的“二马”又见面了!两个人握着手,心情都有些激动,反而无话可说。马明方看到如今自己面前站着的这个比自己小七八岁的马文瑞,已经完全成长为一个老练成熟的党的领导干部。他那当年学生派的年轻而英俊的脸上,已经被风霜雨雪磨炼出一种工农干部式的粗犷而深沉的表情。更有趣儿的是上唇也已经有了黑黑的一抹胡碴子,给人暗示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男子汉的力量。马文瑞的眼里,这位他一直很信赖的兄长式的同志,显得有些苍老樵悴。但他的目光,依然还是那么聪慧、坚定而乐观,总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马文瑞心中突然涌起这样一个奇怪的念头:这个同志,他的精明天资和沉稳个性,使他在复杂的党内斗争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看来,很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