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自成(精补本)
21000700000025

第25章 挺进西安(4)

“一副楹联?怎么写的?”自从牛金星等加入义军,李自成已逐渐知道诗词楹联这些文人的玩意,并产生兴趣。

“那楹联就挂在堂柱上,写的是:‘掌宝州一颗印,秋肃春回;受百姓半文钱,天灾人祸。’”

“好,写得好!”李自成赞道,“是陈可新自己写的么?”

“是的。”李侔说,“他这么写,也这么做。微臣在宝州停留一天,他只用私款招待臣吃了一顿饺子。臣与一些吏民闲聊,都说州牧勤政爱民、恤老怜贫、自奉甚俭、不事虚夸。可见其行事已经有口皆碑。”

因为楹联的句子浅显,在场所有的人包括几位识字不多的大将都听懂了。又听了李侔的一番介绍,在各个文臣武将心中引起了不同反应。一向注重军纪的李过说:

“如果我们所有的州县官都能像陈可新这样清廉,我们所有的将士也都能严于律己,不扰害百姓,今后打天下、保江山就好办了!”

别的大将听了陈可新的楹联和事迹,对这位在襄阳归顺的明朝举人也都颇有好感。虽然有些将领如贺锦等所部军纪并不够好,但毕竟文是文武是武,两者可比可不比,所以也都纷纷赞扬陈可新。

李振声、喻上猷、顾君恩都参加了会议。李振声从来很少说话。喻、顾因为不懂军事,今天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多发议论。这时听了李侔对陈可新的介绍,两人心中都有点不安。作为吏政府侍郎和从事,他们并无贪渎、索贿之类行为。但一些新降人士,常会为了求得好的官职而登门送礼,他们也都接受下来,若与陈可新的“不受半文钱”相比,就差得远了。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牛金星身上。作为左辅,他实际上居于宰相的地位。这样,想各种名目来巴结、奉承的人简直络绎不绝,馈赠礼品更是家常便饭。他听了陈可新的楹联,也有芒刺在背之感,便想尽快转移话题,说道:

“德齐的话还没有讲完。你是想就宝州等地的新气象,谈谈弃守问题,是吗?”说罢望着李侔。

“是的,”李侔答道,又转头望向李自成,“臣以为像宝州这样的地方,已经对殿下一片归心,倘再轻易丢给官军,使刚刚复苏的百姓再次遭受蹂躏,是否适当,尚可斟酌。”

李侔说完,全场一片静寂。起义多年来,李自成、刘宗敏等人一直习惯于流动作战,很少考虑保境安民的事。新顺政权建立后,虽然任命了一批地方官,但如何使这些地方长治久安,仍然想得不多。这次为了歼灭孙传庭,也只想着如何诱敌深入,想着要弃守洛阳,弃守汝州,弃守宝州……而如何维护百姓的安宁生活则不在考虑范围内。这时听了李侔的话,他们都觉得意外而突然。李侔见李自成似在犹豫,便又说道:

“适才殿下对罗虎将军说,以前义军全靠老百姓帮助,度过了艰难岁月,此番取胜,仍须同老百姓心贴心。臣以为殿下所论实为至理名言。”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问道:“军师以为如何?”

关于这次战役的打法主要是由宋献策和刘宗敏在李自成面前一起商量决定的。术士出身的宋献策,一向喜欢用计,喜欢就具体的攻占杀伐出谋划策,而较少考虑安邦治国的根本大计。这是他与李岩很不相同的地方。现在他也一心只想着如何打败孙传庭,于是笑道:

“由德齐所言,可知官军抵达宝州时,当地兵民在州牧统领下,为捍卫我新顺带给他们的安宁生活,必会奋起血战,拼死守城。而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比另派一员大将去诱敌效果更好!足使孙传庭于破城之后,对其战果深信不疑!”

“宝州的父老兄弟,连同陈可新这样的好官,就这么丢给敌人去残害么?”李侔想起在宝州的见闻,感到非常不忍。

“德齐,为顾大局,不能不舍小局啊!”宋献策说。

“是啊,舍不得兔子逮不住狼。为了把老孙头引进口袋,不得不委屈一下宝州的州牧和百姓了。”刘宗敏说。

顾君恩一直没有找到插话的机会,这时听了宋献策和刘宗敏的话,也帮腔说:“军师和捷轩将军说得有理。争天下者最忌妇人之仁。春秋时宋襄公于两军阵前讲‘仁义’,卒遭大败,而被后人讥为愚不可及。”

李自成的想法同刘宗敏差不多,但是他又不愿给人以不顾百姓死活的印象。他注意到李岩始终没有讲话,想着他对李侔的话一定会有自己的见解,说不定两兄弟会前还作过商量,于是他露出微笑,询问李岩:

“林泉,你对此事如何看法?”

李岩内心的想法与李侔完全一致,同时他也看出由宋献策和刘宗敏制定的方案已不可能改变。本来他不想多话,尤其不愿别人误认为他兄弟俩串通一气,但听了刚才顾君恩的几句话,又联想起此人在邓州时用饼擦手的故事,反感之余,忍不住说道:

“舍弟所言,只是就他归途所见所闻略谈感想而已;至于征战大计,自当以捷轩将军和军师所谋划者为主。不过若谈‘仁’字,则可探讨之处尚多,今日殿下军务倥偬,容俟闲暇之时再陈刍见。”

李自成笑道:“现在不比往年,闲暇之时只怕会愈来愈少。你不妨简单地说说,‘仁’字有些什么可探讨的地方。”

李岩看了顾君恩一眼,说道:“所谓‘妇人之仁’,乃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说的是项羽这个人,别人生了病,他会流泪、送饮食表示关心,可等别人立了大功应当封爵时,他又舍不得。韩信说,这就叫‘妇人之仁’。此事与宋襄公并无关系。顾兄博学多闻,恐一时记错,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顾君恩有点脸红,说:“我只是想谈宋襄公,误用了‘妇人之仁’一词。多承指教!多承指教!”

李岩接着说:“宋襄公之愚,诚如顾兄所言,乃在于其对强敌‘施仁’而不知‘兵为诡道’。但若所施仁对象并非敌军而为我方百姓,则又当别论;即使力不从心,事与愿违,也不可目为愚蠢。譬如刘备当年由樊城去江陵,随从百姓十余万,日行仅十多里。后有曹魏追兵,而刘备不忍抛下百姓先行,终在当阳被曹军追上,损失惨重。但史家论及此事,无人以刘备为愚,反而称许其‘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迫事危而言不失道’,盖其施仁对象为黎民百姓耳!”

李岩没有一句话提到宝州,但所有的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李自成和武将们尽管没有读过《三国志》,甚至也没读过当时流行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但都听过三国评话,也都知道刘备携民渡江的故事,此时心中都有所感触。李自成想了片刻,说道:

“林泉讲得很好。目前战局尚不明朗,下一步如何弃守诱敌,如何保护平民,会后还可继续谋划。”

散会之后,众将随即按照会上的部署开始行动。罗虎于次日拂晓即率一万多人马悄无声息地沿小路向北开拔。又过了几天,李自成正等待前方消息,刘宗敏、李过一前一后来到行辕。听了刘宗敏说的一件事,李自成只是皱了皱眉,并没很放在心上。听了李过的话,又看了他从怀中掏出的一封信,李自成的脸色突然变得十分难看,立即命令亲兵去传牛金星、宋献策前来议事。

9

牛金星、宋献策进房坐下后,刘宗敏先把刚才得到的最新军情又说了一遍。原来,孙传庭的前锋人马抵达洛阳后,这边义军正按计划向汝州前进,一个名叫李养纯的都尉带着两千人马叛逃到官军那边去了。据说李养纯以前就很羡慕曹营松懈自在的生活,且与杨承祖关系不错,这次叛逃便是受到杨暗中派来的信使的鼓动,叛逃之时更受到杨的接应与掩护,所以等义军这边察觉时已经无法阻拦。

“李养纯知道我们的诱敌方案么?”牛金星问道。

“应该不会。”刘宗敏说,“我们的全盘部署只有制将军以上的大将清楚。有的果毅将军、威武将军因有特殊派遣,也会有所知悉。都尉以下都是奉命行事,并不知道整个人马的调动情形。”

“这就好。”牛金星说。

“是的,”宋献策说,“李养纯的叛逃虽是坏事,但它却会使孙传庭更加相信自己的本事,误以为我们跑的跑,降的降,真的不敢与他交锋。”

“孤也是这么看的。李养纯的事不足虑。”李自成说着,转向李过,“说说你抓到的那个人吧。”

李过在每次战役中,都会派一批兵丁,或穿军服,或穿便服,在驻地周围乃至稍远的乡镇进行巡逻。今天在往西去的一条小路上,巡逻兵看见一个樵夫模样的人正匆匆向前赶路。本来他们只想随便问几句话,却发现此人有点面熟,再一细看,有人认出他是兵政府的差役,不觉感到奇怪。而他说话又前后不一,先是否认自己是兵政府的人,后又说自己奉有特别差遣。当兵丁要搜他身时,他竟突然拔出斧头,砍伤了一个兵丁,试图逃跑。于是几个人上去将他制伏,随即从他衣服的夹层里搜出一封信来;一看,却是李振声写给孙传庭的亲笔信。巡逻兵赶紧将他押往李过的大帐。李过听完禀报,便立即赶到李自成的行辕来。

李过讲了事情经过后,李自成一指桌上,对牛、宋说:“信就在这里,你们先看看吧。”

这封信李自成自己已经看过两遍。看第一遍时,他既吃惊又愤怒。吃惊的是,李振声把义军的作战方案、兵力部署乃至派罗虎去截断粮道等重要计谋都一一写出。如果此信真的送达孙传庭处,后果将非常严重。愤怒的是,信中提及李自成时,口气充满仇恨和轻蔑。那极度鄙夷的用词大大刺伤了他的自尊心。第二次读信时,他已不再吃惊,而是感到庆幸,庆幸这个送信人被抓获,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大损失。但他的愤怒没有消失,只是在愤怒中混入了更多的痛苦。他想,在所有的降官中,他对李振声是最优待、最重用的。尽管李振声归降后毫无建树,甚至很少说话,但他仍然给了这位同乡同宗的“大哥”以仅次于牛金星的重要文官职位,不想此人非但不领情,还干下了这样不可饶恕的通敌勾当。

牛金星、宋献策很快就看完了李振声的信。

“幸好补之的逻卒十分得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看来今后还得加强巡逻,以防战事进行时再有不测之祸发生。”宋献策说。

“殿下对此事如何处置?”牛金星一面问着,一面已经在考虑李振声的接任人选。

“这个叛贼,不但通敌之罪该斩,而且信中口气十分恶毒,我看把他凌迟处死吧!”刘宗敏说。

在等候牛、宋前来的时候,李自成已经想过对此事的处置办法。最初他非常激愤,想把李振声立即处以极刑。但很快他冷静下来,考虑到此人是自己一手委任重职的,不论如何处刑,众人都必然会联想到他的用人失察。同时他也顾忌到李振声的行为会不会让别的降官起而效法。这样他就决定将事情掩盖起来。现在听了刘宗敏的话,他以平静的语调说道:

“李振声罪不容诛,即使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但目前正要同孙传庭决战,必须稳定军心,也必须稳定后方人心,所以对今天这件事暂时不要声张。”说到这里,他转向李过,“你要特别关照那几个逻卒,不准出去乱说!”

“这我知道。”李过说,“那么,对李振声,一点都不动他么?”

刘宗敏说:“那绝对不行!万一他再买通手下,或设法逃跑,咋办?”

李自成说:“我已想过,把他送到裕州去,让谷子杰把他看管起来。对外就说他奉我之命去裕州了。”

几个人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当时袁宗第率一支人马驻在邓州,是准备随时对付从武关进入河南的官军偏师的。而裕州在邓州和襄城之间,距两地的远近差不多。由谷英率军驻扎裕州,需要时对两边都可接应。由于在裕州发生战事的可能性很小,把李振声暂时羁押在那里的确是个好主意。

“押解李振声的事就由我来办吧。”刘宗敏说。

大家马上猜到刘宗敏一定会给李振声吃些苦头,都认为这是活该!

“那么兵政府侍郎一职……?”牛金星问道。

“那当然免掉!哪有犯人当官之理?”刘宗敏断然回答。

“那么这空缺……?”牛金星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刘宗敏、宋献策、李过几乎同时都想到了李岩。从科名说,李岩与牛金星是同科举人,论才能、品德、参加起义的时间及对事业的忠贞,李岩也都是执掌兵政府的最佳人选。本来在襄京设立六政府时,大家就对李振声的出任深感意外,现在李振声出事,几个人很自然地又一次想到了李岩。牛金星提出问题后,自己心里首先想到的也是李岩。但出人意料的是,李自成没有向大家征求意见,就提出了自己的人选:

“李振声当然不能再做官。空缺的兵政府侍郎一职,孤看就由邱之陶出任吧。他本来就在兵政府,熟悉相关事务。”

邱之陶很年青,很善于出点子,因此归降义军后很快就赢得李自成的信赖;但把他由兵政府从事一下子提升为侍郎,从资历和实际建树来看都有所欠缺,更不能与李岩相比。大家不便对李自成的决定表示异议,只能猜想,也许是考虑到邱之陶之父邱瑜是明朝的礼部侍郎,李自成故意要通过这一任命来显示一种格局和胸襟?

这件事议定后,他们又谈了下一步的军事步骤,再一次确定就在郏县、襄城一带围歼孙传庭。几个人正要告辞退出,李自成向宋献策问道:

“那件事办妥了么?”

宋献策笑道:“人已经出发,顺利的话,大概会在汝州见到老孙头。”

“那人怎么样?机灵吗?”

“很机灵。此事不敢说一定能成,但我想应有七成把握。”

另外三人都听出李自成与宋献策谈的是派人诈降之事。因为事关高度机密,连门外的亲兵都不让知闻,所以他们也都不多问一句,便退了出来。

10

孙传庭八月初一誓师后,让陕抚冯师孔率总兵秦翼明、马爌(火广)的人马作为偏师,经商洛出武关进入豫西南,伺机袭击义军后方,自己则率大军于初六出了潼关。他仍然以牛成虎为前锋,以高杰将中军,以总兵王定、官抚民率后队,让白广恩统领火车营。这是一个很无奈的决定。既然连金毓峒都看出秦师将骄卒惰、训练不足等诸多毛病,用孙传庭的眼光看去,当然更知道这出关的十万人马决非他理想中的精兵。但既然出关之事已无法再拖延,他也只好就米下锅,就手中已有的兵将来作一番部署了。

还在去年冢头之战时,他让牛成虎打前锋,就是为了以弱军诱敌。事隔一年,他看看手下的一批总兵、副将,仍然想不出更好的前锋人选。为了加强前队兵力,他将杨承祖、黄龙带来的数千骑兵也拨归牛成虎指挥。虽然不知这支骑兵是否善战,但对他们的忠诚孙传庭是比较相信的。正如高杰永远不可能再“投贼”,自罗汝才被杀,杨承祖、黄龙等与李自成也从此成为你死我活的仇敌而不可能再走到一起去了。

部署尽管出于无奈,结果却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出关半个月来,孙传庭几乎天天都接到牛成虎由前方派人送回的捷报,说是前队进入陕州后,简直所向披靡。一些县城的“贼官”和“贼军”,刚刚听到一点官军前来的风声,就弃城先遁。也有一些“贼军”试图顽抗,但接仗之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牛成虎特别称赞杨承祖、黄龙率领的骑兵,说他们每次临敌都冲杀在前,表现得非常英勇。孙传庭获悉前方的军情,感到欣慰,出关前笼罩心头的愁云消散了一半。想那时,他对继室张氏说过“万一剿贼不利,我就不一定回来了”之类极不吉利的话,在给一位至交的信中也说过:“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而现在,情形似乎不像原先估计的那么糟。当然,他得防止误中“流贼”诈败之计,所以他一面下令前军步步为营,慎防中计,一面决定抵洛阳后,召前队将领来当面询问有关军情,特别是要召杨承祖来当面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