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48

第48章 汉代玉门关及其入西域路线之变迁(2)

西汉通西域的道路,据《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但这段记载,对于玉门关至莎车或疏勒的路线,记述过于简略。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还应参考《魏略》的记述。《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云:“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县度,人大月氏,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避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髙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其中关于中道与新道的记载较为翔实,为我们探讨汉代的具体路线,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于西汉北道,据《汉书西域传》,当自车师前王庭始。但《史记大宛列传》云:“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闺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又,“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初,贰师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又,“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仑头,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汉兵到者三万人。”据此,李广利初次伐大宛,由玉门关西出,经盐水至大宛;二次伐大宛,分军两路,一路由北道,经盐水、仑头西行至大宛,一路由南道至大宛。按,盐水即盐泽;仑头即轮台《汉书西域传》云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又云鄯善国,本名楼兰,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云:“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姑师当道,苦之。”由此可知,西汉北道当自楼兰始,由楼兰经渠犁、乌垒、轮台而至龟兹。其走向当如《魏略》所言之中道。故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遣重合侯马通“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别击车师”之时,宣帝地节二年(前8年),遣郑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至秋收谷”,“击车师,攻交河城”时,其行军路线,均由渠犁经尉犁、焉耆、危须,而至车师,而车师王逃往乌孙后,“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所谓“西道”,即由渠犁,越焉耆盆地,而达于车师的道路。

但是,自敦煌以西至楼兰一线,自然条件极为困难,尤以三陇沙、白龙堆一带,环境险恶,素为旅行者视为畏途。西汉采此路线,当为地理环境和当时政治形势所迫。

以地理环境而言,塔里木盆地为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所环绕,仅东部有宽约70公里之缺口与河西走廊相连。但此缺口为我国极端干旱区之一,其自然景观之显着特点为,剥蚀残丘低山、戈壁、风蚀地、沙丘、盐土平原穿插交错缺口南端为库姆塔格沙漠,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全为流沙,主要分布于沟间梁状山坡,其山前地带之妙垄,因受东北风影响,多作东北至西南向依山坡延伸,故历史上称之为“三陇沙但在沙漠东缘,南北向沟谷的源头,有泉水出露,7JC分植被条件较好,为沙山中不可多得的绿洲,如多坝沟、崔木土沟等,为长途跋涉沙海者提供了休憩露宿地。库姆塔格沙漠之北,为疏勒河下游和罗布淖尔。疏勒河下游,由于库姆塔格沙漠北部东北向突出部的阻挡,向南流入榆树泉盆地,旧称低石湖。盆地内,遍布沼泽、湖泊,沼泽周围等地下水浅处,多为光裸之结壳盐土和盘结盐土,起伏难行;但东部和南部边缘处,有泉水出露,可供通行。罗布淖尔为塔里木盆地最低处,海拔仅780米,被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突出部与榆树泉盆地分隔。在罗布淖尔东北,库姆塔格沙漠与克孜勒塔格山之间,有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断层带,内有呲牙井(贝什托格拉克)、库木库都克等多处泉水出露,差可行人。由于疏勒河下游、罗布淖尔和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层,不断受风力之侵蚀,在此间形成风蚀台地和风蚀凹地相间之“雅丹”地貌,致使地面支离破碎、坎坷不平。在罗布淖尔碱地北端东、西侧,以粘土组成之风蚀台地,顶面多有盐壳层,故历史上称之为“白龙堆”。由于风蚀地貌的发育,加之起伏的盐壳层(一般起伏在I米左右,最大可达35米),使这一带的交通条件极为艰辛。但此地以北为库鲁克塔格山脉所阻,以南为阿尔金山脉分隔,由中原人西域,以经由此地的路径最为直捷。故西汉使西域者,虽历尽风险,仍采此路线进入塔里木盆地。

西汉采此路线的另一重要原因,乃囿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前,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蒲类海以东为匈奴日逐王领地,日逐王不仅占据吐鲁番-哈密盆地,并置僮仆都尉,“常居焉耆、危须、尉犁间”,控制塔里木盆地出人口,以掠取西域各国之人力、财物,支持匈奴与汉王朝的斗争。武帝即位后,为“断匈奴右臂”,控制塔里木盆地入口,于元封三年遣从票侯赵破奴俘楼兰王,破车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未久,又于太初元年至四年(前104前101年),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伐大宛,“贰师将军之东,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军人献,见天子,因为质焉”。随后,于北道置渠犁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昭帝时,再置轮台屯田。但直至宣帝,汉才遣卫司马郑吉“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此时,汉虽完全控制南道,然而“未能尽并北道也”。汉王朝未能“尽并”北道的原因,在于对车师的争夺。车师,位于天山南北之通道口,为匈奴进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交通枢纽,匈奴控制车师,不时袭扰北道,给汉使进入西域构成严重威胁。故对车师的争夺,成为汉与匈奴在西域斗争的焦点。匈奴“单于、大臣皆曰: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自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后,汉与匈奴在车师多次易手,直至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后,汉才暂时控制了车师,“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匈奴“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至此,汉王朝始完全控制北道,于北道中心、近渠犁屯田区之乌垒城,置都护府,以屯田校尉属都护。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宣、元时期,汉对西域之经营达到鼎盛,故西汉北道,亦以此时最为畅通。

至于玉门关至楼兰段的走向,据近年实地调查与新获马圈湾汉简资料,自玉门关西出后,当沿长城内侧西行。如前所述,西汉塞墙止于榆树泉盆地东侧之马迷兔。由小方盘城向西至塞墙终点,沿线除被沼泽、湖滩切断外,未见有设置关口之遗迹。塞墙终点的南北两侧,属大煎都候管辖之烽燧,呈扇形分布于榆树泉盆地东侧。其中位于马迷兔西南之烽燧,均筑于盆地边缘之砂梁或风蚀台地上,面向盆地,有的烽燧并于盆地与烽燧间设置“天田”。故西汉入西域的路线,应沿塞墙内侧向西偏南,至马迷兔附近折向西南,沿烽燧内侧之砂梁间,经吐火洛、天桥墩泉至湾窑。今马圈湾新获汉简中,如:

“敦德”即敦煌,为王莽所改名。玉门千秋燧的位置,尚不可考。但据马圈湾新简:

元康元年七月壬寅朔曱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祈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79.D.M.T9:27)据此,千秋燧应位于玉门关外,属玉门候官管辖的4烽燧之一。大煎都候,据王国维考证,治凌胡燧,即T6(D3)。该炉位于湾窑北偏西之砂梁上。证明西汉与西域之交通,确经塞墙内侧往西至湾窑。

湾窑以西的路线,据厌胡燧(TCc,D2)、广昌燧(TCd,Dl)分布之方位,应沿烽燧南侧,即库姆塔格沙漠北缘与榆树泉盆地结合部之泉水带西行,至哈拉齐。今有逶迤曲折之古道可证。再由哈拉齐向北,沿榆树泉盆地西侧,亦即库姆塔格沙漠北部东北向突出部之东侧边缘,越突出部北端至呲牙井(贝什托格拉克)以东之居卢訾仓遗址。

呲牙井(贝什托格拉克)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与克孜勒塔格山之间断层带的东端。此断层带为榆树泉盆地至罗布淖尔间唯一可取得水源处。古道由呲牙井(贝什托格拉克)沿断层带西南行,经矮山井(波波拉井)、保贝拉井(科什库都克),至羊塔格库都克。《魏略西戎传》云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沙西井”疑即羊塔格库都克。其位置正当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突出部之西侧。今古道自羊塔格库都克西南分歧:一道往西北,沿断层带北缘,越白龙堆,经罗布淖尔北岸之土垠汉代烽燧遗址北,至楼兰遗址;一道往西南,至婼羌。往西北至楼兰之古道,应即西汉之北道。

楼兰遗址,据《汉书西域传》,其方位应在白龙堆西。据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査,其确切位置在东经89。5522"、北纬西汉南道,据《汉书西域传》,自鄯善始。但“鄯善国,本名楼兰”,楼兰的确切位置如前述,当在罗布淖尔西北岸、今孔雀河口之西南,为北道之始。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遂斩王尝归首”、“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大约于此时迁都扞泥城,“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据此,南道始于鄯善,应为昭帝元凤以后的事。

《汉书西域传》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此处玉门与阳关并列。故西汉时,出两关后,道路似有交叉,出玉门关者可行南道,出阳关者亦可行北道。故出使莎车者,可至玉门都尉治所,而婼羌去胡来王唐兜,亦可由南道“东守玉门关”。王国维认为,汉时南北两道分歧,不在玉门、阳关,而当自楼兰故城始。此意见于元凤前当是。但鄯善国都南迁后,南北两道分歧处,当已移往楼兰故城以东。《汉书西域传》所称“鄯善当汉道冲”,乃指南迁后之扞泥城。

西汉南道阳关至鄯善段的具体路线,据近年实地调査,自阳关西出后,越沙丘至崔木土沟,再西南至多坝沟,折西北至湾窑。沿途有汉烽指路,蜿蜒古道,历历在目,露宿野炊遗迹犹存。湾窑即西汉大煎都候障遗址。南道至此与北道相合。自此西行,至羊塔格库都克。如前所述,元凤前,与北道同向西北,至楼兰分歧。南道向西南,沿车尔臣河西行。元凤后,于羊塔格库都克西南分歧。南道向西南,沿库姆塔格沙漠与克孜勒塔格山间断层带南缘,经库木库都克、土牙、班扎布拉克,罗布淖尔南岸之库什兰萨、落瓦寨和库姆塔格沙漠西端之墩力克、米兰、羊达什喀克,至婼羌。按汉伊循城遗址位于今米兰,鄯善国都扞泥城即今若羌县城。故现存之西南向古道,应即西汉之南道遗迹。